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31章 神凰十八年春定滇,怀柔之策启新篇

大理城的积雪消融时,南诏的硝烟终于散尽。孟狂沙被押解长安的囚车碾过青石板路,留下两道深深的辙痕,仿佛在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终结。龙天策站在五华楼上,望着城中渐渐恢复生机的市井,心中却在思索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何让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真正安定下来?单纯的军事征服,只能换来一时的顺从,唯有攻心为上,才能铸就长久的和平。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渐渐成形——启用孟氏的另一位族人,孟狂沙的兄长,孟节。

孟节其人:乱世清流守本心

孟节在南诏的名声,与孟狂沙截然不同。他是孟氏的长房嫡子,却因性情温和、主张与中原和睦相处,与好勇斗狠的弟弟孟狂沙素来不和。早在孟狂沙叫嚣“拒唐”时,孟节便多次苦劝:“大唐国力强盛,西南各族皆已归顺,南诏独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如遣使通好,共享太平。”

孟狂沙不仅不听,反而斥责他“懦弱”“通敌”,将他软禁在大理城外的“听松院”,剥夺了他参与族中事务的权力。即便如此,孟节仍未放弃,暗中联络那些主张和平的部族首领,试图阻止战争的爆发,只是势单力薄,未能如愿。

南诏覆灭后,唐军在听松院找到了孟节。彼时他正坐在窗前,对着一幅未完成的《苍山积雪图》出神,虽身陷囹圄,眉宇间却透着一股从容与悲悯。

“孟先生,秦王殿下令你入府一叙。” 士兵通报时,语气中带着敬意——他们早已听闻这位孟氏兄长的仁厚之名。

孟节放下画笔,平静地起身:“劳烦引路。”

见到龙天策时,他既不卑不亢,也无怨恨,只是拱手道:“败军之族,孟节,见过秦王殿下。”

“孟先生不必多礼。” 龙天策亲自为他斟茶,“本王久闻先生深明大义,多次劝阻孟狂沙,可惜他执迷不悟。”

孟节长叹一声:“家门不幸,累及百姓,孟节有罪。”

“罪在孟狂沙,不在先生。” 龙天策直视着他,“本王今日请先生来,是想与你商议南诏的未来。”

力排众议:天策力主封南王

龙天策提出要任命孟节为“南王”,统领南诏旧地(改设为“云南道”)时,朝堂上下(包括随行的唐军将领)一片哗然。

“殿下三思!” 副将急道,“孟氏是叛乱之族,岂能再委以重任?孟狂沙虽败,其党羽仍在,若孟节心怀异志,后果不堪设想!”

“是啊殿下,” 另一位参与昭通之战的将领附和,“我军牺牲了五千弟兄才拿下南诏,现在却要让孟氏继续掌权,弟兄们怕是不服!”

就连一向支持龙天策的陈唐,也面露犹豫:“殿下,安抚南诏固然重要,但用孟节,是否太过冒险?不如从朝廷选派流官,彻底掌控云南道。”

反对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核心只有一个:孟氏是叛族,孟节虽无大错,却也难脱干系,封王掌权,于理不合,于情难平。

龙天策却有自己的考量。他召集众将与谋士,在五华楼开了一场长会。

“诸位只知‘斩草除根’,却不知‘攻心为上’。” 龙天策指着云南道的舆图,语气沉重,“南诏各族,与孟氏纠葛数百年,孟节在其中威望极高,尤其是在主张和平的部族中,声望甚至超过孟狂沙。我们若杀尽孟氏,或派流官强压,只会激起各族的逆反之心,战事恐将再起。”

他看向众人,目光坚定:“封孟节为南王,不是让他割据一方,而是要他作为朝廷与南诏各族的纽带。他是孟氏族人,能安抚孟氏旧部;他主张和平,能赢得各族信任;他受朝廷册封,须向大唐称臣,这才能实现真正的‘以滇治滇’。”

他顿了顿,提及那些牺牲的将士:“第五周将军身中九箭,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南诏斩尽杀绝,而是为了让这片土地不再流血。用一个孟节,换云南道百年安宁,值!”

玉倾城也站出来支持:“殿下说得对。孟节此人,我曾通过朱丽娜了解过,确是仁厚君子,且对大唐并无敌意。给他一个机会,也是给南诏百姓一个机会。”

最终,龙天策力排众议,写下奏疏,快马送往长安,请求册封孟节为“云南南王”,赐金印紫绶,统辖云南道军政事务,直接对朝廷负责。

授印封王:孟节泣血立誓言

长安的批复很快传来——朝廷准奏。或许是龙天策的奏疏打动了皇帝,或许是大唐对边疆的怀柔政策早已定下,总之,这份看似冒险的任命,最终尘埃落定。

册封仪式在大理的五华楼前举行,简单却庄重。南诏各族首领、唐军将领、云南道的新官吏,都聚集在此。

孟节身着朝廷赐的紫袍,步履沉稳地走上台。他比孟狂沙年长五岁,鬓角已染霜,眼神却清澈如泉。当龙天策将刻有“云南南王”字样的金印,双手交到他手中时,他的手微微颤抖。

“孟节,接印。” 龙天策的声音朗朗,“朝廷念你深明大义,百姓盼你安定一方。从今往后,你便是大唐的南王,须谨守臣节,安抚各族,兴农办学,保境安民。若有差池,朝廷必严惩不贷。”

孟节接过金印,对着龙天策深深一揖,又转向在场的各族百姓,高举金印,泣声道:“孟节何德何能,蒙朝廷如此信任!我兄长孟狂沙叛逆,致南诏生灵涂炭,我孟节在此立誓——”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血泪的重量:“此生必以大唐为尊,以百姓为重,绝不让南诏再起刀兵!若违此誓,天诛地灭,不得好死!”

台下的百姓,起初还有些疑虑,听到这番泣血誓言,又想起孟节往日的仁厚,渐渐放下心防。白族首领段世雄第一个带头鼓掌:“南王殿下,我们信你!”

各族首领纷纷附和,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仪式结束后,孟节单独留下,对龙天策道:“殿下的恩情,孟节没齿难忘。只是……参与叛乱的部族与士兵,多达数万,不知朝廷打算如何处置?” 这是他最担心的事,也是南诏稳定的关键。

龙天策早已想好:“本王的意思是,凡参与叛乱者,只要放下武器,一律赦免其罪。愿意回乡务农的,朝廷发放种子、农具、粮食,助其重建家园;愿意从军的,编入云南道的唐军,由朝廷统一训练。”

孟节眼中闪过狂喜:“殿下真能如此?”

“君无戏言。” 龙天策笑道,“南诏的未来,不在刀枪,而在农耕与桑麻。”

赦令安民:滇地欢腾换新颜

“叛乱者免罪、回乡务农者给钱给粮”的消息,像春风一样,传遍了云南道的每一个村寨。

起初,许多参与叛乱的士兵与部族成员,还躲在深山老林里,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唐军秋后算账。当看到第一批回乡的人,真的领到了种子和粮食,官府还派人帮他们修补被战火毁坏的房屋时,他们才敢走出山林。

“真的不杀我们?” 一个彝族士兵,握着手中的稻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发放粮食的官吏笑着说:“南王殿下说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以后好好种地,就是大唐的好百姓。”

在大理城外的一个傣族村寨,曾经参与守城的村民们,正忙着平整土地。唐军送来的玉倾城改良稻种,据说能增产三成,他们小心翼翼地播撒下去,眼中充满了希望。

“以前跟着孟狂沙,天天打仗,地都荒了。” 一个老农擦着汗,对身边的人说,“现在好了,能安安稳稳种地,还给种子粮食,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都是秦王殿下和南王殿下的功劳啊!”

孟节也亲自下乡,带着官吏们核查土地、调解部族纠纷、推广中原的耕作技术。他走到哪里,都受到百姓的欢迎。有一次,他遇到一个曾被孟狂沙强征入伍的年轻人,那年轻人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南王殿下,我错了,我不该跟着孟狂沙打仗!”

孟节扶起他,温和地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好好种地,赡养父母,就是赎罪了。”

短短半年时间,云南道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火留下的废墟上,建起了新的村寨;荒芜的田野里,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茶马古道上,商旅往来不绝,比战前更加繁荣。

曾经的叛乱者,变成了勤恳的农夫;剑拔弩张的部族,开始互通婚姻;孩子们走进了新办的学堂,既学汉字,也学本族的语言与历史。

南疆平定:新篇初展共长安

神凰十八年的秋收时节,云南道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玉米棒子挂满了屋檐,百姓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龙天策准备返回长安复命前,孟节在五华楼设宴饯行。席间,孟节举杯道:“若无殿下的信任与怀柔之策,便无南诏今日的安宁。孟节敬殿下一杯,祝愿大唐永固,云南长安。”

龙天策与他碰杯,笑道:“云南安定,便是大唐安定。南王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啊。”

“孟节明白。” 孟节郑重道,“定会守好这方土地,不负殿下,不负百姓。”

此时的大理城,早已没了战时的肃杀。街上,汉族的商人与白族的姑娘讨价还价,彝族的汉子帮汉族的工匠搬运石料,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不同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却透着和谐与融洽。

罗嘉儿看着这一幕,感慨道:“真没想到,南诏能变得这么快。”

朱丽娜作为白族与大唐的纽带,此刻正与几位白族长老商议,如何把中原的纺织技术,教给族中的妇女。她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新篇章’,不是谁征服谁,而是大家一起过日子。”

龙天策站在五华楼上,望着远处苍山洱海间的霞光,心中百感交集。从岭南到西南,从杨刘到孟氏,他用了半生的时间,践行着“安抚”二字。杀戮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屈服,但唯有宽容与信任,才能铸就长久的和平。

册封孟节、赦免叛乱者,看似是冒险的“让步”,实则是最深远的“攻心”。南诏的平定,不是靠刀枪入库,而是靠人心归向;西南的“新篇章”,不是靠疆域扩张,而是靠各族共生。

当龙天策的大军离开云南道时,百姓们自发地在路边送行,捧着新收的粮食、摘下的鲜果,塞到士兵手中。他们或许记不住大唐的年号,却记住了那个带来和平的秦王,和那个承诺“永不刀兵”的南王。

南疆的风,从此不再裹挟硝烟,只带着稻花的清香与茶马的醇厚。属于西南的“新篇章”,在怀柔与信任的浇灌下,终于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映照着大唐疆域内,各族百姓共赴繁荣的美好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