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25章 神凰十六年秋风劲,智破联盟定西南

卓家当众羞辱紫绮儿的消息,像一阵寒风,刮过西南的政坛。卓天来以为此举能彰显卓家的骨气,却不知已彻底激怒了龙天策。但龙天策并未如卓家预想的那般,立刻挥师征讨,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迂回、更精准的路——三分军事威慑,七分政治瓦解,辅以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的政策利刃,再布下远交近攻的长远棋局。这场无声的较量,最终让卓、孟、董三家联盟土崩瓦解,心甘情愿地归顺了朝廷。

联盟暗结:三姓密谋抗天策

紫绮儿铩羽而归后,卓天来立刻派人联络孟家(盐权)、董家(商路),在邛州卓家的密室里,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

“龙天策小儿,欺人太甚!” 孟家族长孟苍梧(孟天雄之子)拍着桌子,怒气冲冲,“紫绮儿那毒妇,本就是祸水,他竟敢派她来劝降,分明是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董家族长董万里,是个精于算计的商人,此刻也皱着眉:“龙天策平定杨刘、收服巴家,手段狠辣,绝非易与之辈。他让紫绮儿来,恐怕不止是劝降那么简单,是想试探我们的底线。”

卓天来捻着花白的胡须,眼神阴鸷:“他不敢立刻动我们,无非是忌惮我们三家联盟。卓家有士族支持,孟家有盐利根基,董家有商路财权,合三家之力,足以与他周旋。”

三人最终达成共识:结成“邛州同盟”,共同抵制改土归流,对抗龙天策的压力。孟家承诺断绝对天策军控制区域的盐供应;董家则表示会卡住西南商路,断绝军需物资流通;卓家则利用士族影响力,煽动地方文人抹黑龙天策,制造舆论压力。

“我就不信,没了盐,没了粮,没了民心,他龙天策还能在西南待多久!” 卓天来望着窗外的邛崃山脉,语气笃定。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场密室里的密谋,早已被龙天策安插的细作,一字不落地传回了秦王府。

三分军事:威慑施压断后路

龙天策收到密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既然他们想玩,本王就陪他们玩玩。”

他的第一步,是“三分军事”——不主动进攻,却用无处不在的军事压力,让同盟者心神不宁。

他命阿武率领一万精兵,进驻邛州与嘉州(今四川乐山)交界处的险要关隘“凌云关”,构筑防御工事,摆出一副随时可能进攻邛州的架势。大军过境,旗帜鲜明,甲胄精良,军威赫赫,给卓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天策军这是要动手了?” 卓家的子弟人心惶惶,连平日里趾高气扬的卓家护卫,也变得紧张起来。

同时,他命人加强对孟家盐泉镇的巡逻,切断孟家向卓、董两家秘密输送盐巴的通道。几次小规模的冲突后,孟家的盐队损失惨重,再也不敢轻易越过天策军的防线。

“盐运不出去,卓家会怪我们办事不力的。” 孟苍梧焦头烂额,开始对联盟产生了一丝动摇。

对董家控制的商路,龙天策则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派水师封锁长江上游的关键渡口,只允许民用船只通行,严禁任何可疑的军需物资运输。董家的商队受阻,利润锐减,家族内部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家底都要耗光了!” 董家的几位长老,在家族会议上公开质疑董万里的决策。

军事压力像一张无形的网,越收越紧,让三家同盟者感受到了窒息般的压迫,却又抓不到任何“主动进攻”的把柄。

七分政治:政策利刃破根基

军事威慑只是铺垫,真正的杀招,是龙天策的“七分政治”。

第一刀,是深化“改土归流”。针对卓家在邛州的势力范围,龙天策加快了流官的任命速度,将一批清廉能干的官员派往邛州各县,取代原来由卓家把持的地方吏员。这些流官到任后,迅速推行编户齐民、丈量土地,将卓家隐匿的田产、人口,一一登记在册,纳入朝廷的赋税体系。

“卓家世代经营的田庄,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朝廷的‘官田’?” 卓家的佃户们虽然不解,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好处——赋税减轻了,不再需要向卓家缴纳苛捐杂税。

第二刀,是推行“火耗归公”。西南各地,官府征收赋税时,常常以“火耗”(碎银熔化重铸时的损耗)为名,额外加收钱粮,其中大部分被地方豪强和官吏中饱私囊,卓、孟、董三家都是其中的既得利益者。龙天策下令,“火耗”由朝廷统一规定比例(远低于各家私自加收的数额),纳入国库,再由朝廷统一分配,严禁地方私自加征。

这一刀,精准地砍在了三家的钱袋子上。“以前收十文,至少有三文进我们的口袋,现在……” 董万里看着账本上锐减的收入,心疼得直抽气。孟家靠盐税牟利的空间,也被大大压缩。

第三刀,是“兴利除弊”,争取民心。龙天策在卓、孟、董三家控制的区域,大力兴修水利、开办新学、惩治恶霸(多为三家的附庸)。玉倾城带来的新稻种、罗嘉儿推广的草药、夏初促进的民族融合,都让百姓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朝廷的好处。

“以前卓家只会收租,秦王殿下却帮我们打井、修渠、办学堂。” 邛州的百姓们,渐渐看清了谁才是真正为他们着想的人。三家的民心基础,在不知不觉中被瓦解。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同盟心

三家同盟的致命弱点,在于“同床异梦”。卓家自视甚高,孟家贪婪务实,董家精于算计,彼此间本就存在利益冲突。龙天策的“远交近攻”,正是瞄准了这些裂痕。

他首先选择拉拢董家。董家虽富,却在三家联盟中实力最弱,且与孟家因盐价问题素有嫌隙。龙天策派紫绮儿秘密会见董万里(紫绮儿熟悉商业运作,与董万里有共同语言)。

“董族长,你是个聪明人,该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紫绮儿开门见山,“但现在,卓家想借你的钱,孟家想占你的利,他们把你当枪使,你却要陪着他们一起送死,值得吗?”

她抛出诱饵:“朝廷可以允许董家继续经营西南商路,甚至可以授予‘皇商’资格,打通与长安的贸易通道。火耗归公造成的损失,朝廷可以用其他商业特权补偿。只要董家退出同盟,归顺朝廷,以前的事,既往不咎。”

董万里沉默了。一边是日益枯竭的财源和卓、孟两家的压榨,一边是朝廷的橄榄枝和更广阔的商机。权衡再三,他做出了选择:“容我考虑三日。”

三日后,董家以“家族内部事务”为由,宣布退出同盟,关闭了与卓、孟两家的商业往来。

董家的退出,让同盟出现了第一个巨大的缺口。孟苍梧见状,立刻慌了神——盐运不出去,盐价暴跌,家族收入锐减,内部的反对声浪越来越大。

龙天策适时地向孟家抛出了条件:保留孟家对部分盐井的经营权,但必须接受朝廷的监管,盐价由朝廷统一制定。孟苍梧在家族的压力下,也动摇了。

孤立无援:卓家屈服顺时势

同盟瓦解,卓家成了孤家寡人。

流官的治理让卓家的地方影响力急剧下降,火耗归公断了财路,百姓的离心让卓家成了“孤家寡人”,天策军的威慑则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更让卓天来绝望的是,他寄予厚望的“士族联盟”,也在龙天策的怀柔政策下土崩瓦解。龙天策邀请西南的士族子弟入长安太学深造,授予有识之士官职,甚至将卓家的藏书楼列为“国家保护文物”,允许学者查阅。这些举措,让原本支持卓家的士族们,纷纷倒向了朝廷。

“卓老先生,大势已去,何必再顽抗?” 龙天策的使者,最后一次来到卓家,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朝廷并非要灭卓家,只是要卓家顺应时势。保留你的爵位,允许卓家子弟参与科举,继续经营合法产业,这难道不比玉石俱焚好吗?”

卓天来站在祠堂里,望着卓王孙的牌位,老泪纵横。他终于明白,自己坚守的“祖宗基业”,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龙天策的手段,远比他想象的更高明——不是用刀剑摧毁,而是用政策瓦解,用民心淹没。

最终,卓天来选择了归顺。他亲自带着卓家的族谱和象征权力的印章,来到秦王府,向龙天策献上了降表。

“老夫……愿率卓家,归顺朝廷。”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者,此刻显得无比苍老。

龙天策扶起他,语气诚恳:“卓老先生深明大义,本王佩服。卓家的贡献,朝廷不会忘记。”

新篇终章:西南一体共繁荣

卓、孟、董三家归顺后,西南六大家族的势力彻底瓦解。改土归流在西南全面推行,火耗归公规范了赋税,远交近攻的策略则确保了边疆的稳定。

龙天策没有对三家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赎买”与“融合”的政策:保留其合法产业,鼓励他们参与朝廷主导的经济建设(如卓家的冶铁、孟家的盐业、董家的商贸);选拔三家有才干的子弟,进入官场或军队,让他们成为朝廷的一份子。

邛州的卓家,将部分田产捐给朝廷办学,卓天来的孙子,还考上了秀才,进入岭南书院深造。

孟家的盐泉,在朝廷的监管下,规范生产,盐价稳定,惠及西南百姓。

董家则利用皇商身份,将西南的蜀锦、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赚取了比以往更多的财富。

西南的土地上,再也没有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只有统一的行政体系,畅通的商路,繁荣的市场,和安居乐业的百姓。各族人民杂居共处,互通婚姻,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西南风情。

龙天策站在邛州的高台上,望着脚下繁华的景象,身边站着玉倾城、罗嘉儿、夏初、紫绮儿。

“西南的‘新篇章’,终于完成了。” 玉倾城感叹道。

“是啊,” 罗嘉儿笑着说,“以后再也不用打仗了,可以安安心心种我的草药,办我的学堂了。”

夏初看着远处黎族村寨的炊烟,眼中满是欣慰:“各族百姓,终于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好好过日子了。”

紫绮儿握着龙天策的手,心中充满了感慨。从巴家的主母,到秦王府的妾室,再到如今平等的妻子,她见证了西南的变迁,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龙天策望着西南的天空,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他知道,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属于西南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这片土地,将在大唐的怀抱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他的使命,或许还未完成,但他坚信,只要坚守“为民”初心,团结各族人民,大唐的“新篇章”,定会越来越辉煌,越来越壮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