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18章 神凰十四年冬风暖,改土归流换新天

肃清播州杨氏、川东刘氏后,西南大地仿佛经历了一场涤荡尘埃的暴雨,空气都变得清朗起来。但龙天策深知,拔除这两颗毒瘤,只是治标之策。西南乱局的根源,在于延续数百年的“土司制度”——世袭的土司、土官将辖地视为私产,世代传承,形成一个个独立王国,朝廷政令难以渗透,百姓苦不堪言。要彻底斩断割据的锁链,必须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由朝廷派遣流官治理,将西南纳入中央统一的行政体系。这,才是他为西南“续写新篇章”的核心之笔。

旧制沉疴:土司割据民不聊生

“改土归流,势在必行。” 龙天策在西南军政会议上,语气坚定地对麾下将领与幕僚说道。他铺开西南舆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大小土司的辖地,如同棋盘上的割据势力。

“土司制度,始于前朝,本是为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 龙天策指着舆图上的播州、川东,“但到了今日,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土司世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权力不受约束,对百姓生杀予夺,比皇帝还自由。”

他列举着土司制度的弊端:

——经济上,土司垄断当地资源(盐、铁、矿山、土地),百姓需缴纳繁重的赋税(有的甚至高达收入的五成),还要服无偿劳役,生活困苦。

——司法上,土司私设公堂,家法大于国法,百姓稍有不从,便可能遭受鞭笞、监禁甚至处死,且无处伸冤。

——军事上,土司豢养私兵,相互攻伐,甚至对抗朝廷,导致边疆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文化上,土司推行愚民政策,禁止百姓读书识字,害怕他们接触中原文化后“不服管教”。

“播州杨氏、川东刘氏,只是其中的代表。” 龙天策沉声道,“若不彻底废除土司制度,今日除了杨氏、刘氏,明日还会有张氏、李氏冒出来,西南永无宁日。”

与会众人纷纷点头。奉节守将王忠感慨道:“末将在西南多年,见多了土司欺压百姓的惨状。有个彝族土司,为了修建庄园,强征上千百姓服劳役,累死饿死大半,百姓敢怒不敢言。改土归流,实乃民心所向。”

政策推行:恩威并施破阻力

改土归流,触及了土司阶层的核心利益,阻力之大,可想而知。许多土司表面顺从,暗地里却勾结串联,散布谣言,甚至煽动部族叛乱,试图阻挠政策推行。

龙天策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

对愿意主动配合的土司,给予优厚待遇——保留其财产,授予虚职(如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让其子弟入国子监读书,甚至可以迁徙到中原定居,安享晚年。

播州附近的一个仡佬族土司,听闻政策后,主动来见龙天策:“秦王殿下,我愿献出土司印信,归顺朝廷。只求能让族人过上安稳日子。” 龙天策欣然应允,不仅保留了他的田产,还任命他为播州府的顾问,协助流官治理地方。

对犹豫观望的土司,龙天策派人晓以利害,展示朝廷的决心与实力。“播州杨氏、川东刘氏的下场,你们都看到了。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要以身试法。” 同时,他命阿武率领精锐部队,在土司辖地边缘进行军事演习,展示武力威慑。

对公然反抗的土司,则坚决镇压。川南有个苗族土司,自恃山高路险,聚集数千部族勇士,对抗改土归流,甚至杀害了朝廷派去的使者。龙天策果断下令,由阿武率军征讨。大军兵分三路,绕道突袭,很快攻破土司的山寨,斩杀首恶,将其部众编入户籍,由流官管辖。

“不是朝廷容不下你们,是世袭割据容不下西南的安宁。” 龙天策在平定叛乱后,对被俘的土司残余说道,“改土归流,不是要剥夺你们的一切,而是要让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能在朝廷律法下,平等生活。”

流官到任:革故鼎新施仁政

废除土司后,朝廷派遣的流官(多从岭南、中原选拔,经龙天策亲自考察,确保清正能干)陆续抵达西南各地。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治理理念:

——编户齐民。将土司辖下的百姓,统一编入户籍,登记姓名、年龄、田产,如同中原百姓一样,成为朝廷的“编户”,不再是土司的“私奴”。

——统一赋税。废除土司的苛捐杂税,按照朝廷统一标准征收赋税(约为收入的十分之一),并发放“纳税凭证”,杜绝官吏盘剥。

——公正司法。设立县衙、府衙,推行大唐律法,废除土司家法,百姓有冤可以击鼓鸣冤,由流官审理,确保“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兴办学堂。在各州县开设官办学堂,聘请中原儒师与少数民族智者共同授课,教授汉字、算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历史,让各族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

——推广农技。玉倾城闻讯,从岭南派遣农官,带着改良的稻种、农具,深入西南村寨,教百姓开垦梯田、兴修水利、沤制肥料,提高粮食产量。

流官们初到任时,百姓们还有些畏惧和不信任。但很快,他们就感受到了变化:

赋税减轻了,身上的枷锁仿佛卸下了一半;

有了冤屈,可以去县衙告状,真的能得到公正裁决;

孩子们能去学堂读书,不用再像父辈一样目不识丁;

田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播州的一位老农,拿着新发放的户籍凭证,激动得手都在抖:“活了一辈子,终于不再是‘杨家的人’,而是‘大唐的百姓’了!”

百姓欢腾:千年枷锁一朝除

改土归流的成效,很快在西南大地显现。

在播州,曾经被杨氏霸占的矿山,收归官营后,矿工们拿到了足额的工钱,还能定期休息,矿场里再也听不到打骂声,取而代之的是有序的劳作和偶尔的笑语。

在川东,被刘氏垄断的航运,由朝廷设立的“川东航运司”统一管理,渔民们可以自由捕鱼,商船往来只需缴纳合理的税费,码头一派繁忙景象。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流官们尊重当地习俗,不强行改变他们的服饰、语言,只是推广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各族百姓和睦相处,互通婚姻,渐渐打破了部族间的隔阂。

最让百姓欢欣鼓舞的,是“司法公正”。川东有个恶霸地主,曾是刘天霸的狗腿子,强占了邻居的良田。改土归流后,邻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县衙告状。流官受理了案件,经过调查取证,判定地主归还良田,并杖责二十。消息传开,百姓们奔走相告:“朝廷的官,真的为我们做主啊!”

播州的学堂开学那天,挤满了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一个苗族汉子,将儿子送进学堂,对着先生深深一拜:“先生,求您好好教他读书,让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孩子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玉倾城推广的新稻种,在西南的梯田里丰收了。产量比原来的老品种翻了一倍,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他们捧着新米,来到县衙,非要送给流官尝尝:“这是托朝廷的福,才有这么好的收成!”

街头巷尾,百姓们唱起了新编的歌谣:“土司倒,流官到,赋税轻,冤案了;学堂开,粮仓满,百姓笑,乐淘淘……” 歌声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喜悦与感恩。

新篇铸就:西南融入大唐魂

神凰十五年的春天,西南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改土归流的政策,如同一颗种子,在西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曾经的土司城堡,有的被改建成学堂,有的被改建成粮仓,有的则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县衙、驿站,成为朝廷治理地方的象征。

曾经割据一方的土司,有的安享晚年,有的则因其罪行受到惩处,再也无法凌驾于百姓之上。

曾经目不识丁的百姓,开始学着写自己的名字,读朝廷的告示;曾经相互敌视的部族,在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中,渐渐消除了隔阂,亲如一家。

龙天策站在播州新建的府衙前,看着往来穿梭的各族百姓,有汉族的商人、苗族的农夫、彝族的工匠,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却能友好地交流,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容。

“这才是真正的‘新篇章’。” 玉倾城陪在他身边,温婉地说。她此次特地从岭南赶来,指导西南的农桑生产,看到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欣慰。

罗嘉儿也笑道:“以前总说‘西南蛮荒’,如今看来,只要政策得当,这里丝毫不比中原差。”

夏初穿着一身合体的汉装,却保留着黎族的银饰,她刚刚调解了一场部族纠纷,笑着说:“各族百姓,其实都渴望安稳日子。改土归流,就是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

阿武已是独当一面的将领,负责西南的防务,他感慨道:“现在的西南,军队不再需要天天打仗,更多的是修路、救灾、保护商旅。这才是军队该有的样子。”

龙天策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那里曾是土司割据的壁垒,如今却成了大唐疆域中,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他知道,改土归流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有流血牺牲,有艰难博弈,但最终,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顺应了百姓的心声。

这场变革,不仅仅是行政制度的改变,更是人心的重塑——让西南的百姓,真正认同自己是“大唐子民”,让这片土地,真正融入大唐的血脉。

西南的“新篇章”,不再是土司世袭的旧账,而是流官治理下的清明;不再是部族割据的纷争,而是各族融合的和谐;不再是愚昧落后的闭塞,而是文明进步的开放。

春风拂过,西南的田野里,新播的种子破土而出,带着勃勃生机,一如这片土地上正在书写的,崭新而辉煌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