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316章 神凰十四年西南雨,利刃初挥向播州

神凰十四年的梅雨季节,西南大地被连绵的阴雨笼罩,山路泥泞难行,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龙天策抵达奉节不足半月,经过一番周密的勘察与权衡,终于将安抚西南的第一记重拳,挥向了盘踞在播州的杨氏家族。杨氏虽非六大家族中最顶尖的存在,却因其地处要冲、拥兵自重,且与奉节毗邻,成了龙天策眼中“敲山震虎”的最佳目标。播州的杨氏,在当地百姓口中,早已不是“杨家”,而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播州王”。

播州王气:割据一方藐王法

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地处川黔咽喉,地势险要,群山环抱,易守难攻。杨氏在此经营已逾百年,从最初的镇南校尉,逐渐演变成割据一方的土皇帝。现任家主杨烈,承袭父职后,更是将“播州王”的气焰推向了顶峰。

“播州的天,是杨家的天;播州的地,是杨家的地。” 这是播州流传最广的俗语。杨氏在播州,拥有自己的军队(号称“破山军”,约三万余人)、自己的法律(“杨氏家法”,凌驾于朝廷律法之上)、自己的赋税体系(百姓收入的三成需上交杨家,远超朝廷的赋税)。

更令人发指的是,杨烈在播州城内修建了一座“王宫”,规模虽不及长安的太极殿,却也金碧辉煌,设有百官(皆为杨家亲信或部族首领),甚至私铸钱币,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朝廷的政令,出了奉节,就进不了播州。” 奉节守将王忠向龙天策诉苦,“前几年,朝廷派来的巡按御史,想查杨家私铸钱币的事,刚到播州边界,就被杨烈的人打了回来,还放话说‘播州的事,轮不到长安来管’。”

杨氏的嚣张,不仅在于对内的高压统治,更在于对外的扩张。他们时常借口“清剿蛮匪”,蚕食周边州县的土地,掠夺少数民族的人口与财物,甚至与吐蕃、南诏等外部势力暗通款曲,换取武器与支持。

“杨烈常对部下说,‘我杨家在播州,比长安的皇帝还稳当’。” 王忠忧心忡忡,“再让他这么发展下去,播州迟早会脱离朝廷,成为西南的大麻烦。”

龙天策站在奉节城头,望着西南方向被雨雾笼罩的山峦,语气冰冷:“王法之下,岂容私设王国?这‘播州王’的招牌,该摘了。”

利刃出鞘:步步为营剪羽翼

龙天策深知,杨氏经营播州百年,根基深厚,兵力雄厚,若贸然强攻,只会损兵折将,甚至引发西南诸部的连锁反应。他的“第一刀”,并非直接挥向杨烈本人,而是先剪除其羽翼,动摇其根基。

第一步,断其粮道。杨氏的“破山军”,粮草主要来自播州周边的几个粮仓,其中最大的“囤粮坪”,位于播州与泸州之间的山谷中。龙天策密令阿武,率领一支精锐的轻骑,伪装成山匪,在雨夜突袭囤粮坪,烧毁了大半粮草,只留下少量,故意让守粮的士兵逃脱报信。

“什么?囤粮坪被烧了?” 播州城内,杨烈听闻消息,勃然大怒,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一群废物!连个粮仓都看不住!” 粮草被毁,破山军的军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动摇。

第二步,分化其部族联盟。杨氏能在播州立足,离不开当地几个勇武部族的支持(如冉氏、仡佬族)。这些部族为杨家提供兵源,杨家则给予他们免税、世袭等特权。龙天策派夏初前往这些部族,利用她黎族首领的身份与少数民族的天然亲近感,晓以利害。

“杨家给你们的特权,是用你们子弟的鲜血换来的。” 夏初在冉氏部族的聚会上,语气诚恳,“朝廷的安抚使来了,带来了种子、农具和盐铁,只要你们归顺朝廷,不用再为杨家打仗,也能过上安稳日子。” 她还带去了玉倾城改良的稻种,承诺帮助部族开垦梯田,增产粮食。

冉氏部族的首领,本就对杨烈的无休止征兵心存不满,听闻朝廷的政策,又见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渐渐动摇。“我们考虑考虑。” 首领的态度,比之前的盲从,已是天壤之别。

第三步,夺其舆论。杨氏在播州,依靠高压统治制造“顺民”假象。龙天策命人搜集杨氏欺压百姓、私铸钱币、勾结外敌的罪证,抄写多份,派细作潜入播州城内外,广为散布。

“原来杨王爷私铸钱币,是为了中饱私囊!”

“怪不得我们的粮食总不够吃,都被破山军抢去了!”

“听说他还和吐蕃人做交易,卖我们的铁器给敌人!”

流言蜚语,比刀剑更能动摇人心。播州百姓,尤其是汉族百姓,对杨氏的不满,渐渐浮出水面。

引蛇出洞:天策妙计诱敌来

羽翼渐失,杨烈变得焦躁不安。他知道,这一系列事件绝非偶然,背后定有高人指使。他怀疑是新来的西南安抚使龙天策,但苦无证据,又咽不下这口气。

就在此时,龙天策却做出了一个看似冒险的举动——他亲率五千兵马,进驻与播州接壤的娄山关,摆出一副要进攻播州的架势,却只守不攻,每日只是操练兵马,修复关隘。

“龙天策小儿,竟敢挑衅我!” 杨烈被彻底激怒,加上粮草短缺,军心不稳,他急需一场胜利来挽回颓势。“传我将令,集结破山军主力,随我出征娄山关,活捉龙天策,让他知道我播州王的厉害!”

杨家的谋士劝阻:“主公,龙天策用兵狡诈,恐有埋伏,不可轻举妄动。”

“埋伏?他只有五千人,我有三万破山军,怕他不成?” 杨烈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劝告,亲率三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娄山关。

他不知道,这正是龙天策想要的。娄山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龙天策早已在此布下了天罗地网——关内埋伏了一万精兵,关外两侧的山崖上,布置了投石机与强弩手,只等杨烈的大军进入口袋。

娄山关前:雷霆一击破顽凶

杨烈的大军抵达娄山关下,见关上兵力单薄,旗帜稀疏,更加轻敌。“龙天策,你若识相,就打开关门投降,本王还能饶你一命!” 杨烈在关下叫嚣。

关上的龙天策,只是冷笑一声,下令:“放他们进来。”

城门缓缓打开,杨烈以为龙天策胆怯,大喜过望,挥军冲入关内。三万大军,鱼贯而入,挤在狭窄的关隘中,行动迟缓。

就在此时,龙天策一声令下:“放!”

刹那间,关隘两侧的山崖上,滚石如雷,箭矢如雨,狠狠砸向破山军。破山军猝不及防,顿时人仰马翻,惨叫声此起彼伏。

“不好!中计了!” 杨烈这才反应过来,想要下令撤退,却发现退路早已被关上的士兵截断。

“杀!” 阿武手持长枪,从关内杀出,身后是蓄势待发的天策军精锐。天策军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在狭窄的关隘中,如虎入羊群,杀得破山军溃不成军。

杨烈挥舞着长枪,试图组织抵抗,却被阿武缠住。阿武的枪法,经过龙天策与罗嘉儿的指点,早已今非昔比,灵动而狠辣。几十个回合下来,杨烈渐渐力竭,被阿武一枪挑中肩头,惨叫一声,跌落马下。

“杨烈已被擒!降者不杀!” 阿武高声喊道。

破山军见主帅被擒,顿时失去了抵抗的意志,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这场娄山关之战,龙天策以五千诱敌,一万伏兵,大破三万破山军,斩杀五千余人,俘虏近两万,缴获战马、兵器无数,而天策军的损失,不足千人。

新篇初展:播州易主换新天

杨烈被押解到奉节,见到龙天策,依旧嘴硬:“龙天策,你用阴谋诡计胜我,算什么英雄!”

龙天策端坐堂上,目光如炬:“杨烈,你割据播州,私铸钱币,勾结外敌,欺压百姓,罪状累累,罄竹难书。本王奉天子之命,讨逆平叛,何错之有?” 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罪证,一一宣读,杨烈听得面如死灰,再也无话可说。

随后,龙天策下令,将杨烈及其核心党羽押解长安,交由朝廷处置;对投降的破山军士兵,愿意回家务农的,发放路费与种子;愿意继续从军的,编入朝廷正规军,打散安置,避免其再成气候。

他亲自率领大军,进驻播州城,废除了“杨氏家法”,恢复朝廷律法;打开粮仓,赈济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任命清廉的官员,治理播州;推广中原的农耕技术,鼓励百姓开垦荒地。

“从今往后,播州再也没有‘播州王’,只有大唐的播州!” 龙天策在播州城的广场上,向百姓宣告,“朝廷会在这里设州置县,派官治理,减免赋税,兴办学堂,让大家都能过上安稳日子。”

百姓们起初还有些畏惧,见天策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又实实在在得到了好处,渐渐放下了心防,纷纷欢呼:“多谢安抚使大人!”

夏初则继续留在播州周边的部族,帮助他们与新的地方官沟通,化解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以前我们跟着杨家,打打杀杀,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冉氏部族的首领,握着夏初的手,感慨道,“还是朝廷的法子好,能让我们安安稳稳种地、打猎。”

余威震胆:西南风云待重整

播州杨氏的覆灭,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西南六大家族中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孟家的盐铺里,孟天雄的儿子孟少东家,听到消息,手中的算盘“啪嗒”一声掉在地上:“杨家……就这么完了?”

刘家的明伦堂内,刘承礼放下手中的书卷,脸色凝重:“龙天策此人,比之前的任何一个经略使都要棘手,我们得小心应对。”

董家的商号里,董万金捻着胡须,若有所思:“杨家倒了,他的那些商路,或许可以……”

卓家的迷雾谷中,卓玛望着播州的方向,眼神复杂,轻轻摇动着手中的铜铃。

巴氏的码头边,巴强看着奔腾的江水,沉默良久,对身边的儿子说:“告诉弟兄们,最近安分点,别给朝廷惹麻烦。”

龙天策站在播州城头,望着雨后初晴的西南天空,知道这只是开始。拿下播州,砍掉杨氏这一刀,只是他西南安抚大计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孟家的盐、刘家的笔、董家的钱、卓家的蛊、巴氏的船,等着他去一一梳理。

但他心中充满了信心。从岭南到西南,他一路走来,见过太多的“旧势力”,也亲手书写了太多的“新篇章”。播州的易主,证明了西南的“旧秩序”并非牢不可破。

属于西南的“新篇章”,在娄山关的硝烟散尽后,在播州百姓的欢呼声中,已经悄然开启。而他龙天策,将继续挥动手中的“利刃”,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斩断割据的锁链,为了西南的安宁与统一,为了一个真正属于大唐、属于各族百姓的“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