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284章 寒夜星落风骨逝,满室书香照汗青

英烈传奇 第284章 寒夜星落风骨逝,满室书香照汗青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神凰六年的二月,长安的春寒依旧料峭。夜风卷着残雪,敲打在西市旁那间陋巷老屋的窗棂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像一首悠长而悲怆的挽歌。就在这一夜,二月十一日的三更天,四朝元老、九起九落的明弈,这位将“百姓”二字刻进骨髓的110岁老人,在他那间漏雨的茅屋里,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他走的时候,身上盖着那床打了85个补丁的旧被褥,手边还摊着一卷未读完的《贞观政要》,仿佛只是睡着了。

最后的牵挂:先帝赐衣换灾民粮

明弈的离去,没有惊天动地的动静,只有守在他身边的老仆,发出压抑的呜咽。老仆知道,老爷走得安详,是因为他终于放下了最后的牵挂。

就在昨天,神凰六年二月初十,长安城外的流民又多了起来。连日的春寒加上去年的灾荒余波,不少灾民冻饿交加,蜷缩在城门口,惨状触目惊心。明弈听闻消息,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咳嗽着对老仆说:“去,把太宗皇帝赐我的那件紫袍取来。”

那件紫袍,是太宗文皇帝当年为嘉奖他“强项令”之勇,亲手所赐。料子是上好的蜀锦,绣着象征品级的纹样。明弈一生清贫,却唯独珍藏着这件袍子,平日里连碰都舍不得碰,说是“见袍如见太宗,不敢稍有亵渎”。

“老爷,那是太宗皇帝赐的……” 老仆犹豫着,那件袍子是老爷唯一的“体面”。

“什么体面不体面的,” 明弈摆了摆手,咳嗽得更厉害了,“百姓都快饿死了,一件袍子算什么?拿去……拿去西市的当铺,当些银子,换成米粮,给城门口的灾民送去。告诉他们,朝廷没有忘了他们,大唐……还有希望。”

老仆含泪点头,捧着那件叠得整整齐齐的紫袍,一步步走出茅屋。当他把换来的米粮送到灾民手中,说这是“明老大人用太宗赐袍换来的”时,灾民们哭成一片,对着茅屋的方向三跪九叩。

而明弈,在送走老仆后,便躺回床上,望着漏雨的屋顶,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他仿佛看到了灾民们捧着热粥的样子,看到了太宗皇帝赞许的目光。那一夜,他睡得格外安稳,再也没有醒来。

陋室清贫:八十补丁映丹心

明弈去世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长安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秦珪正在御书房与龙天策、玉倾城商议新政的推广事宜,听闻内侍的禀报,手中的朱笔“啪”地掉在地上,墨汁溅脏了明黄的奏章。

“你说什么?明老夫子……去了?” 秦珪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他想起那位九罢九起的老臣,想起他怒斥替身的决绝,想起他被罢官时摔帽的刚烈,更想起他那句“为臣者,当有大唐的风骨”。

“陛下,明老大人……走得很安详。” 内侍低声道。

秦珪猛地站起身:“摆驾!朕要去看看!”

龙天策与玉倾城对视一眼,也连忙跟上。玉倾城眼中含着泪——她虽为女子,却久闻明弈的大名,深知这位老臣的清贫与风骨。

一行人轻车简从,来到了明弈居住的陋巷。这里狭窄、潮湿,与周围的民居融为一体,若非老仆在门口等候,谁也想不到,这便是四朝元老、曾任尚书右丞的明弈的府邸。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淡淡的霉味扑面而来。院子里光秃秃的,只有一棵老槐树,枝干虬劲,像老人嶙峋的手臂。正屋的屋顶,几片瓦片明显缺失,下面用一个破碗接着,碗里盛着半碗雨水。

走进屋内,更是让秦珪、龙天策等人倒吸一口凉气。

屋子不大,四壁萧然,除了一张破旧的木桌、几把摇晃的椅子,便是从地面堆到屋顶的书——经史子集、农桑水利、律法典章,满满当当,散发着墨香与岁月的气息。这便是明弈的全部家当。

里屋的床榻上,铺着一床灰黑色的被褥,凑近了看,上面密密麻麻全是补丁。老仆在一旁低声说:“回陛下,这床被褥,老爷盖了三十年,打了八十五个补丁,都是老奴一针一线缝的……”

八十五个补丁!秦珪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他身为皇帝,后宫的被褥皆是绫罗绸缎,绣金铺银,而这位辅佐了四朝、官至宰相的老臣,竟盖着这样一床破被褥走完了一生。

木桌旁,放着一个粗瓷碗,里面还有小半碗没喝完的稀粥,旁边碟子里,是两小块黑乎乎的咸菜。这便是明弈最后的晚餐——一如他一生的日常。

“老夫子……一生都这样过的?” 玉倾城的声音带着哽咽。她出身名门,见惯了奢华,此刻面对这样的清贫,只觉得心头沉甸甸的。

“是。” 老仆抹着泪,“老爷说,一粥一菜,足矣果腹。他的俸禄,除了买书,剩下的……都给了街上的穷人、受灾的百姓。有人劝他,说‘大夫,给自己留点钱吧,万一有个病痛’,老爷总是笑说‘老夫有书就可以了,要钱干嘛?拿走,给更需要的人’。”

龙天策走到书架前,随手抽出一本翻旧的书,里面夹着几张纸条,上面是明弈用蝇头小楷写的批注,字里行间,全是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对治国安邦的思考。他合上书本,眼眶泛红——这才是真正的大唐风骨啊。

《苦离子》传:百姓二字重千钧

老仆从书堆里,捧出一个泛黄的布包,双手递给秦珪:“陛下,这是老爷临终前交代的,说要亲手交给您。”

秦珪接过布包,入手沉甸甸的。打开一看,是一部手稿,封面上,是明弈苍劲有力的题字——《苦离子文集》。

“苦离子”,是明弈的自号,取“甘为百姓尝苦”之意。

秦珪翻开手稿,开篇第一句,便映入眼帘,力透纸背:

“为君者,当与百姓共天下,不可与士大夫共天下。”

这句话,明弈一生都在践行,一生都在呐喊。从太宗时期的据理力争,到神凰年间的怒斥替身,他用一生的风骨,守护着这一信念。

手稿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理论,全是明弈走访民间的见闻、对农桑水利的建议、对贪官污吏的痛斥。他记录了关中灾民的疾苦,写下了江南水利的弊端,甚至详细记载了如何改良农具、如何让盐碱地长出庄稼……每一页,都浸透着对百姓的深情,对大唐的热爱。

“老夫子……” 秦珪捧着《苦离子文集》,手指抚过那遒劲的字迹,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他想起明弈九次被罢相,却九次挺身而出;想起他怒斥自己时的决绝,却又在临终前,仍心系百姓,留下这样一部为民而着的文集。

“陛下,” 龙天策走上前,声音沉重,“明老大人虽去,但他的风骨,他的信念,会永远留在大唐。”

玉倾城也走上前,轻声道:“是啊,陛下。明老大人用一生告诉我们,‘为臣者,当有大唐的风骨’——这风骨,便是以百姓为天,以社稷为重,不以私利动,不以权贵屈。”

秦珪擦干眼泪,将《苦离子文集》紧紧抱在怀里,目光变得无比坚定:“老夫子没有走。他的精神,他的信念,会化作大唐的根基,支撑着我们,续写新的篇章。”

万人送葬:风骨长存照新篇

明弈的葬礼,没有奢华的仪仗,没有高官的捧场,却惊动了整个长安。

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从陋巷到城外的安葬之地,十里长街,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曾受明弈接济;有中年汉子,曾因明弈的奏章免除了苛税;有年轻的书生,捧着明弈批注过的书籍;甚至还有几岁的孩童,被父母抱在怀里,指着送葬的队伍,说“这是好人明爷爷”。

他们没有钱买祭品,便捧着自家种的蔬菜、亲手做的馒头,摆在路边;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便一遍遍地喊着“明青天”“老夫子”,哭声震天。

秦珪、龙天策、玉倾城,以及朝廷里的忠良之臣,都亲自为明弈扶棺。秦珪走在最前面,手中捧着那部《苦离子文集》,步伐沉重而坚定。

安葬完毕,秦珪站在明弈的墓前,对着百姓,也对着天地,郑重宣布:“朕将以《苦离子文集》为镜,推行新政,体恤百姓,绝不辜负老夫子的期望,绝不辜负天下百姓的信任!”

“陛下圣明!”

“大唐万年!”

欢呼声经久不息,回荡在长安的上空。

神凰六年的春天,因为明弈的离去,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却也因为他的精神,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位110岁的老人,用一生的清贫与坚守,诠释了“大唐风骨”的真正含义——不为名利,不为权贵,只为“百姓”二字。

他走了,但他留下的《苦离子文集》,成了大唐新政的指南;他践行的“与百姓共天下”,成了秦珪治国的信条;他的清贫与风骨,成了无数为官者的楷模。

属于大唐的“新篇章”,在明弈的葬礼后,翻开了更加厚重的一页。这一页里,有对先贤的缅怀,有对民生的承诺,更有无数人继承“大唐风骨”,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大唐,砥砺前行的坚定身影。而明弈,这位寒夜里逝去的老人,如同天空中最亮的星,永远照耀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万千百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