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198章 新政再出惊世举,书生破防弃斯文

英烈传奇 第198章 新政再出惊世举,书生破防弃斯文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大唐开武二十一年的夏天,睢阳的蝉鸣比往年更聒噪几分,像是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预热。自去年龙天策强令书生下田劳作后,睢阳的读书人群体虽仍心有芥蒂,却也渐渐习惯了这位太守的“不按常理出牌”。他们以为,最难堪的日子已经过去,却没料到,龙天策的“新政组合拳”,才刚刚扬起第二记重拳。

这年芒种刚过,太守府贴出的新告示,再次让整个睢阳的读书人集体失声——与其说是告示,不如说是一份“书生行为规范”,每一条都像针一样,扎在他们引以为傲的“士大夫体面”上。

“一、凡睢阳境内书生,每月需参与‘民生实践’不少于五日。农忙时,协助农户收割播种;闲时,参与街道清扫、河道疏浚等公益事务。

二、打破‘君子远庖厨’之陈规,各私塾、书院需增设‘膳食课’,书生需学习烹饪之术,每月需为孤寡老人、贫病之家制备膳食一次。

三、鼓励书生深入市井,学习工匠技艺、商贾之道,了解民生百业,不得闭门造车,空谈误国。”

告示旁,还附了一份详细的“实践安排表”:上旬割麦,中旬扫街,下旬学做饭;下月上旬砍柴,中旬帮铁匠拉风箱,下旬给菜农挑水……条条框框,细致到让读书人头皮发麻。

告示贴出的那一刻,刚刚从去年“下田阴影”中缓过劲来的书生们,彻底炸了锅。

文庙前的广场上,再次挤满了人,这一次,连最沉得住气的宋举人(去年被迫下田后,足足病了一个月)都来了,他指着告示,手抖得像风中的落叶:“割麦子?扫大街?学做饭?这……这是把我们当杂役使唤!是把‘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碾得粉碎!”

吴秀才面色惨白,捧着心口,仿佛下一秒就要晕过去:“君子远庖厨!孔圣人早就说过的!让我们去学做饭,与那些烧火丫头何异?这是从根上刨我们读书人的体面啊!”

马秀才则指着“协助农户收割”一条,气得声音都变了调:“去年下田已经是奇耻大辱,今年还要去割麦子!我们的手是握笔的,不是握镰刀的!龙天策他……他是铁了心要让我们斯文扫地!”

更年轻的书生们,聚集在告示前,有的哭骂,有的捶胸,有的甚至捡起石头,想把告示砸烂,却被守在一旁的府丁拦住。府丁们面无表情,只重复一句话:“太守有令,凡毁坏告示者,加倍处罚实践时长。”

这场骚动,比去年规模更大,也更激烈。读书人们觉得,自己坚守了千年的“士大夫尊严”,在龙天策的新政面前,正被一点点撕碎。

然而,抗议归抗议,龙天策的执行力,向来雷厉风行。

几日后,芒种农忙正酣,睢阳城外的麦田里,出现了一道诡异的风景线——一群身着长衫(有的甚至特意换上了最体面的衣服,仿佛要在田埂上维持最后一丝尊严)的书生,手持镰刀,在老农的指点下,笨拙地割着麦子。

宋举人割了没几下,就被麦芒扎了手,鲜血直流,他看着自己颤抖的手指,再看看身边农夫们挥汗如雨、动作娴熟的样子,一股巨大的屈辱感涌上心头,竟当众蹲在田埂上,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我寒窗苦读三十年,中了举人,不是为了来割麦子的啊!”

他的哭声,引来了其他书生的共鸣,有的唉声叹气,有的默默流泪,麦田里一时间哀鸿遍野。

可农夫们却不理解他们的悲伤。一个老农看着宋举人,不解地问:“举人老爷,割麦子不丢人啊。你看这麦子,多好,割下来能活命。你们读书人识字,能算清账,帮我们多收点粮食,不是好事吗?”

老农的朴实话语,像一记耳光,打在宋举人脸上,让他哭得更凶,却也哑口无言。

麦收刚过,轮到“清扫街道”。

一群书生拿着扫帚,在南街的石板路上,慢吞吞地扫着。吴秀才戴着厚厚的手套(怕磨坏了手),扫帚在他手里,像不听话的蛇,扫了半天,灰尘没动多少,自己倒呛得直咳嗽。

路过的百姓看着他们笨拙的样子,有的指指点点,有的善意地笑着,有的甚至上前示范:“秀才老爷,扫帚要这样握,用力往后拉……”

一个卖豆腐的老汉,看着吴秀才,打趣道:“吴秀才,这扫地可比写文章累吧?知道我们这些做小买卖的,每天起早贪黑扫街多不容易了吧?”

吴秀才涨红了脸,想反驳,却发现自己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平日里鄙夷的“体力活”,竟也需要技巧和力气。

而最让读书人们崩溃的,是“膳食课”。

太守府专门请了几个手艺好的厨娘,在文庙旁的空地上搭了灶台,逼着书生们学做饭。

马秀才看着油腻的铁锅,闻着厨房里的油烟味,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当厨娘让他亲手淘米时,他捏着米粒,仿佛那是什么脏东西,半天不敢下锅。

“马秀才,快点啊!” 厨娘不耐烦地催促,“这些米可是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别磨蹭!”

马秀才咬着牙,把米扔进锅里,却因为手滑,洒了一地。厨娘瞪了他一眼:“连米都不会淘,还说什么‘粒粒皆辛苦’?我看你是‘句句皆空谈’!”

这句话,彻底击溃了马秀才的心理防线。他猛地扔掉手里的瓢,后退几步,指着灶台,声音尖利:“我不干了!我宁愿去死,也不会学这种粗鄙的营生!”

他的反抗,换来的是府丁冷漠的回应:“马秀才抗命,罚学做十道菜,给城西养老院送去。”

类似的“破防”场景,在睢阳各处上演。

有书生帮百姓扫大街时,被泥水泡坏了新买的靴子,心疼得直掉眼泪,却不得不继续挥动扫帚;

有书生上山砍柴,被树枝划破了衣服,看着自己狼狈的样子,对着山林怒吼,最终却只能扛着半捆柴,蹒跚下山;

有书生学做馒头,和面时弄得满身面粉,被厨娘嘲笑“还不如三岁孩童”,羞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们的“破防”,不仅仅是愤怒和屈辱,更夹杂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当“君子远庖厨”的铁律被打破,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受到冲击,他们突然不知道,自己作为“读书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然而,就在这一片哀嚎中,一些微妙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吴秀才在扫街时,遇到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婆婆,不小心被石子绊倒,他下意识地扶住了她。老婆婆感激地说:“多谢先生。我眼睛看不见,这街要是不干净,摔一跤可就完了。” 那一刻,吴秀才看着自己扫帚扫过的干净路面,心里竟有了一丝异样的感觉。

那个曾经哭鼻子的童生,在学做饭时,虽然笨拙,却很认真。当他把自己做的、有些焦糊的馒头,递给养老院的老人时,老人笑着说:“好孩子,比我孙子做的还香。” 童生看着老人满足的笑容,突然觉得,手上的面粉,似乎也没那么脏了。

甚至连宋举人,在割麦子时,虽然依旧抱怨,却在看到自己割过的麦垄比往年整齐、农夫们感激的眼神时,脸上的悲愤,悄悄褪去了几分。

这些细微的变化,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起初只是微小的涟漪,却在不知不觉中,扩散开来。

龙天策偶尔会去“视察”他们的实践活动,看到宋举人的狼狈,吴秀才的笨拙,他从不嘲笑,只是淡淡说一句:“知道难了?知道难,才会明白,百姓的日子,不是‘之乎者也’能过下去的。”

他的新政,像一套组合拳,拳拳打在读书人的“舒适区”,也打在他们固有的观念壁垒上。他要的,从来不是让他们变成农夫或厨子,而是让他们明白:读书人的价值,不在于“远庖厨”的清高,而在于“知民生”的务实;不在于“不下田”的体面,而在于“解民忧”的担当。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睢阳的读书人,确实“破防”了——他们打破了固有的傲慢,打破了对体力劳动的鄙夷,打破了“万般皆下品”的偏见。虽然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一些新的认知,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开武二十一年的夏天,蝉鸣依旧聒噪,但睢阳的空气中,除了麦香,似乎还多了一丝别的味道——那是读书人的汗水,混着泥土的气息,带着一丝笨拙,却也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接地气的生机。

属于睢阳的“新篇章”,就在这读书人的哀嚎与蜕变中,在麦田的镰刀声与厨房的烟火气里,以一种谁也未曾预料的方式,坚定地续写着。而那些曾经视体力劳动为耻辱的书生们,或许还未完全接受,但他们的目光,已经开始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慢慢移向了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真实生活着的人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