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192章 快板声声传新政,乞丐亦成播火人

英烈传奇 第192章 快板声声传新政,乞丐亦成播火人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龙天策用大白话写公文的事,在睢阳还没掀起的波澜平息,他又干了一件让全城人惊掉下巴的事——把一群乞丐请进了太守府,还让他们穿上了干净衣裳,管了顿饱饭。

这事说起来,还是因为新政的宣传遇到了点小麻烦。大白话公文贴出去,识字的、常赶集的百姓是看懂了,可那些住在城郊破庙、终年不出门的老弱病残,还有街头巷尾讨生活的底层苦力,大多没机会去看布告。他们听人念叨几句,还是云里雾里。

“得让新政的好处,像街头卖糖人的吆喝声一样,钻进每个人耳朵里。” 龙天策在书房里打转,对玉倾城和刘晔说,“布告贴得再满,他们看不见也没用。”

刘晔出主意:“要不,让衙役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说?”

“不行。” 龙天策摇头,“衙役一上门,百姓难免紧张,话未必听得进去。再说,睢阳这么大,几百个衙役跑断腿也说不完。”

玉倾城看着窗外,突然笑道:“我倒想起一群人——街头那些唱快板的乞丐。他们嘴皮子溜,走到哪唱到哪,百姓也爱听他们说些新鲜事。”

龙天策眼睛一亮:“对呀!我怎么没想到他们!”

这些乞丐,大多是些穷苦人,有的瞎了眼,有的断了腿,靠着在街头唱快板、说笑话讨几个铜板过活。他们虽身处底层,却个个机灵,嘴皮子功夫了得,编的段子接地气,一听就懂,还带着股子民间的诙谐劲儿。

当天下午,府里的人就按照龙天策的吩咐,在全城找来了十几个“有本事”的乞丐——不是那种只会哭嚎的,而是能把快板打得震天响,能把芝麻大的事说得比西瓜还热闹的主儿。

领头的叫“张快板”,一条腿有点瘸,却练就了一手好快板,嘴里能同时说三个人的对话,在睢阳乞丐圈里是“名人”。他被请到太守府时,怀里还揣着豁了口的快板,以为是自己在哪得罪了官府,吓得腿都软了。

“别害怕,找你们来,是好事。” 龙天策让他们在偏厅坐下,还让丫鬟端来了馒头和热汤,“先吃饭,吃饱了再说事。”

乞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动。张快板壮着胆子问:“大人……您找我们,是……是要我们去扫大街?还是去掏粪坑?我们啥苦都能吃,只求给口饭……”

龙天策被逗笑了:“不用你们扫大街,也不用掏粪坑。找你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官府一个忙,事成之后,每天管三顿饭,还给三文钱工钱。”

“帮官府忙?” 张快板和其他乞丐都愣住了,他们这辈子,只被官府追着赶过,从没听过“帮忙”还能拿钱拿粮。

“对。” 龙天策点头,语气认真,“最近官府搞了些新政,像女子夜校、六艺传习所、民用铺卖便宜东西,都是为了让百姓日子好过点。可好多人还不知道,你们嘴巧,会唱快板,就想请你们把这些新政的好处,编成段子,在街头巷尾唱给大家听。”

张快板眼睛瞪得溜圆:“唱……唱新政?就用我们这快板?”

“就用这个。” 龙天策指了指他怀里的快板,“你们编的词,得像你们平时说的那样,听得懂,记得住,最好还能逗大家乐。比如女子夜校,你们就唱‘姑娘媳妇进学堂,识了字儿心亮堂,账房想坑咱没门儿,自家算盘打得响’。”

他一边说,一边比划,把新政的好处,用最直白的话讲给乞丐们听。女子夜校能让女人不受骗,六艺传习所能让穷小子学本事,民用铺的粮食药材便宜,大白话公文看得懂……

乞丐们越听眼睛越亮。这些事,他们都感同身受——张快板的相好(一个捡破烂的寡妇),前阵子就因为不识字,被药铺掌柜骗了钱,买了假药;隔壁破庙的小石头,想学门手艺却没人教,只能天天讨饭。

“大人,这事儿我们干!” 张快板一拍大腿,豁了口的快板被他拍得“啪”响,“这些好事,就该让全城人都知道!我们哥几个,别的本事没有,编段子、唱快板,保管让三岁小孩都能记住!”

其他乞丐也纷纷点头:“对!我们天天在街头转,哪人多往哪去,保证唱得全城都听见!”

龙天策大喜,当即让人找来笔墨,让乞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刚才说的那些意思,编成快板词。张快板脑子活,嘴里念念有词,不一会儿就编出一段:

“打竹板,响连天,听我来说新鲜篇!

龙太守,不一般,新政出了一串串。

女子校,开得好,姑娘媳妇把书念,

识了字,会算账,再也不怕被人骗!

传习所,真不赖,穷小子也能学能耐,

射箭驾车算算术,将来能把家业办!

民用铺,价不高,粮食药材真又好,

不坑人,不抬价,百姓省钱笑开颜!

公文写得大白话,你说我说都懂啦,

官府办事明明白白,咱小老百姓心里暖开花!

谁要是敢不配合,太守有兵有办法,

好好日子好好过,睢阳明天更繁华!”

这段词,没什么文采,却句句说到了点子上,朗朗上口,透着股子鲜活劲儿。龙天策听了,拍手叫好:“就这么唱!记住,要唱得热闹,唱得实在,让大家一听就觉得,这新政跟自己有关系,是为自己好!”

他让人给每个乞丐发了一套干净的粗布衣裳(虽然打了补丁,但比他们原来的破烂强多了),每天管三顿饭,还预支了两天的工钱。

第二天一早,睢阳的街头,突然响起了清脆的快板声。

张快板带着几个乞丐,穿着干净衣裳,在最热闹的南街口,打起了快板。

“打竹板,响连天,听我来说新鲜篇……”

起初,百姓们还以为是往常那些讨钱的段子,没太在意。可听着听着,就被吸引了——这唱的不是张三李四的闲事,是龙太守搞的新政啊!

“女子校,开得好,姑娘媳妇把书念……” 一个买菜的大妈停下脚步,听得直点头,转头对同行的人说:“这不就是启明堂吗?我家二丫头就在那上学,昨天还帮我算清了菜钱呢!”

“传习所,真不赖,穷小子也能学能耐……” 一个拉车的车夫,放下车辕,凑过来看,嘴里跟着念叨,眼睛里闪着光——他儿子正愁没处学手艺。

张快板见人越聚越多,唱得更起劲儿了,把龙天策教的那些,还有自己编的新词,一股脑儿往外倒。其他乞丐也分成几拨,有的去了菜市场,有的去了码头,有的守在城门洞,个个打起快板,唱得唾沫横飞。

“民用铺的米,三文钱一升,比王三那黑心肠的便宜一半还多!”

“官府贴的布告,咱庄稼人也能看懂了,上面写着,穷人家冬天能领救济粮!”

“学了本事的小伙子,能去军营当差,吃皇粮,不用再讨饭啦!”

他们的声音,带着街头艺人特有的沙哑和穿透力,比官府的铜锣声还管用。大人小孩围着听,笑着,议论着,有的还给几个铜板(乞丐们摆摆手,说“咱现在是替太守办事,不讨钱”)。

不到三天,睢阳城里,从南街的商铺到城郊的破庙,从码头的纤夫到学堂的孩子,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新政的快板词。

那些原本不知道新政的穷苦人,听了快板,才明白“女子夜校”不是要抓女人去坐牢,而是教她们认字;“六艺传习所”不是要抓壮丁,而是教他们学本事。

“原来传习所真能学手艺啊?” 破庙的小石头,攥着讨来的半个窝头,眼里有了光,“我明天就去报名!”

“启明堂真的不收钱?” 张快板的相好,偷偷攒了几个铜板,想去看看能不能学认字。

连那些原本对新政有抵触的老顽固,听着街头孩子们唱“太守办事明明白白,咱小老百姓心里暖开花”,也忍不住嘀咕:“难道这新政,真有这么好?”

太守府里,刘晔看着街头巷尾传唱快板的热闹景象,对龙天策叹道:“太守这招,真是……神了!那些酸儒写了几十篇文章,不如乞丐们唱三天快板管用。”

玉倾城也笑着说:“他们天天在底层转,最懂百姓想听什么,也最知道怎么说百姓才信。你这是把最不起眼的人,变成了最厉害的宣传员。”

龙天策站在窗前,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快板声,金眸里闪着笑意:“能让百姓明白的,就是好办法。管他是酸儒写的文章,还是乞丐唱的快板,只要能把新政的好处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就是有用的。”

他知道,这些乞丐的快板声,不仅在传唱新政,更在悄悄改变着睢阳的风气——百姓开始相信,官府是真的在为他们办事;开始期待,这“新篇章”能带来更好的日子。

而那些曾经嘲笑龙天策“没文化”的老酸儒,看着街头乞丐唱着快板,把新政唱得家喻户晓,个个面红耳赤,再也不敢说“市井之语登不得大雅之堂”。

睢阳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街头,照在打快板的乞丐身上,照在围观的百姓脸上,暖洋洋的。快板声、笑声、议论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生机勃勃的歌,唱着新政的希望,也唱着睢阳正在续写的、属于每个人的新篇章。

这篇章里,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口口相传的认同。而那些拿着快板的乞丐,不经意间,竟成了播撒希望的火种,让新政的光芒,照进了睢阳最偏僻的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