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149章 一体纳粮掀巨浪,群僚泣诉撼天听

英烈传奇 第149章 一体纳粮掀巨浪,群僚泣诉撼天听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幽州的吏治改革,如同投入湖面的第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龙天策便抛出了第二记重磅——推行“官绅一体纳粮”。

这政策,并非他首创,早在定远县任上,他便试行过。彼时阻力虽有,却因县域狭小,他铁腕推行,终见成效。如今在广袤的幽州重提,意义却截然不同——它直指盘踞中原数百年的特权阶层命门:自魏晋以来,士族官绅便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大量土地被他们兼并,却不向朝廷缴纳分毫,沉重的赋税徭役,全压在普通百姓身上,这正是王朝积弊的根源之一。

“官绅一体纳粮,即所有官员、士绅,无论爵位高低、门第贵贱,名下土地,一律按亩缴纳赋税,不得豁免。” 龙天策在幽州军政联席会议上,声音铿锵,掷地有声,“此举,一是为充实府库,支援北疆防务,修复战后民生;二是为均平税负,让百姓喘口气,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刘晔作为幽州别驾,深知其中利害,他补充道:“将军已核算过,若推行此政,幽州每年可增收粮食三十万石,赋税银二十万两,足以支撑边防和水利建设。”

消息传出,幽州乃至整个河北道,瞬间炸开了锅。

如果说吏治改革只是“挖蛀虫”,那“官绅一体纳粮”就是要动士族的“根基”!

清河崔氏的宗祠内,族长崔应龙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掼在地上,上好的青瓷碎片四溅。他须发皆张,指着幽州方向,声音因愤怒而颤抖:“龙天策!你这是要掘我崔氏祖坟!我族历代为官,良田千顷,凭什么要与泥腿子一同纳粮?!”

博陵崔氏的族老们,聚在密室中,面色凝重如铁。“一体纳粮,看似公平,实则是要断绝我士族的生路!” 白发苍苍的崔氏族长,拄着龙头拐杖,重重顿地,“我博陵崔氏,自汉魏以来,世代簪缨,从未受过如此羞辱!”

范阳卢氏的反应更为激烈。卢氏不仅是士族,更是军功世家,在幽州军中有不少姻亲故旧。现任族长卢玄,连夜召集族中子弟:“龙天策小儿,欺人太甚!他以为靠着一场胜仗,就能颠覆千年规矩?传我命令,联络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还有河东的裴氏、柳氏,咱们联名上奏,务必让陛下废除此政!”

这些盘踞河北、关中的顶级士族,平日里虽有竞争,甚至偶有摩擦,但在“维护士族特权”这一核心利益面前,却瞬间达成了共识。他们如同被触动的蜂巢,群起而攻之。

数日后,一支庞大的“请愿团”,浩浩荡荡地抵达了神都洛阳。

为首的,正是清河崔氏的崔应龙、博陵崔氏的崔成、范阳卢氏的卢玄。紧随其后的,是太原王氏的王思政、荥阳郑氏的郑元寿、河东裴氏的裴寂、柳氏的柳奭。这些人,皆是当朝重臣或士族领袖,跺跺脚,整个朝堂都要抖三抖。

更让人心惊的是,被禁足在家的费无极,竟也通过关系,暗中联络了这些士族,承诺在朝中为他们“摇旗呐喊”。他虽自身难保,却恨不得龙天策立刻倒台,哪怕是与这些平日里瞧不上的“地方士族”联手,也在所不惜。

太极殿上,当秦正阳处理完政务,准备退朝时,崔应龙等人突然出列,齐齐跪倒在地。

“陛下!臣等有要事启奏,关乎大唐国本!” 崔应龙的声音,带着刻意压抑的悲愤。

秦正阳眉头微蹙:“诸位爱卿何事?”

崔应龙膝行几步,泣声道:“陛下!幽州节度使龙天策,在幽州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之政,名为均平税负,实则是搜刮士族,动摇国本啊!”

“陛下!” 博陵崔氏的崔成立刻附和,“我博陵崔氏,世代忠良,为大唐鞠躬尽瘁,如今却要与平民百姓一同纳粮,这不仅是羞辱我崔氏,更是寒了天下士族之心啊!”

范阳卢氏的卢玄,更是声泪俱下:“陛下!龙天策年少轻狂,刚愎自用!他在幽州,先改吏治,再夺士族之利,其心可诛!长此以往,河北士族必反,大唐江山危矣!”

太原王氏的王思政,更为阴险,他话锋一转:“陛下,龙天策手握重兵,又在幽州培植私党,如今推行此政,怕是想借此收拢民心,图谋不轨啊!孔杰雄之祸,殷鉴不远,陛下不可不防!”

一时间,朝堂之上,哭喊声、控诉声、劝谏声,此起彼伏。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世家大族,此刻却不顾体面,或捶胸顿足,或涕泪横流,将龙天策的“新政”描绘成了亡国之策,将他本人塑造成了野心勃勃的奸佞。

秦正阳端坐龙椅,面沉如水,静静地听着。他看着这些平日里自诩“清流”、“望族”的大臣,此刻为了保住免税的特权,竟不惜如此丑态百出,甚至搬出“孔杰雄之祸”来污蔑忠良,心中不禁生出一股厌恶。

“够了!” 秦正阳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如同惊雷,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哭喊,“你们口口声声说‘国本’,说‘民心’,可知什么是真正的国本?什么是真正的民心?”

他站起身,目光如炬,扫过跪倒在地的众人:

“国本,是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不是你们士族手中的千顷良田,不是你们代代相传的免税特权!”

“民心,是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是对公平的期盼!你们占据着天下最肥沃的土地,却一毛不拔,让贫者无立锥之地,让百姓流离失所,这才是动摇国本!”

崔应龙等人被秦正阳的气势吓得不敢说话,却仍有人不死心,嗫嚅道:“陛下,士族乃朝廷柱石,若逼得太甚……”

“柱石?” 秦正阳冷笑一声,“若这柱石,是建立在百姓的白骨之上,是靠着吸食民脂民膏存活,那朕宁可拆了它!”

他看向王思政,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你说龙天策图谋不轨?朕倒想问问你,太原王氏在河东,兼并了多少民田?每年偷税漏税多少?你有何颜面,在此指责一个为朝廷镇守北疆、为百姓谋福利的镇北侯?”

王思政脸色惨白,瘫软在地,再也说不出一个字。

“龙天策推行‘官绅一体纳粮’,是为了均平税负,充实府库,稳固边防,此乃利国利民之举!” 秦正阳的声音,响彻大殿,“朕不仅准了,还要在全国推广!”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那些仍在抽泣的世家大臣:“你们若有闲心在此哭闹,不如回去好好算算,自家该纳多少粮,该缴多少税!若有敢抗命不遵,或暗中阻挠者,休怪朕不客气!”

“陛下!” 崔应龙还想争辩。

“拖下去!” 秦正阳厉声下令,“所有在此哭闹的大臣,罚俸半年,闭门思过!若再敢提及此事,或与费无极勾结,严惩不贷!”

侍卫们上前,将崔应龙、卢玄等人,一个个拖拽出殿。这些平日里不可一世的世家领袖,此刻却如同丧家之犬,狼狈不堪。

殿内,只剩下秦正阳冰冷的目光,和少数几位忠臣欣慰的眼神。

“陛下圣明!” 蓝文博、程咬金等人,齐声跪倒,“此举必能让大唐中兴,万民归心!”

秦正阳摆了摆手:“起来吧。推行新政,任重道远,还需诸位同心协力。”

他看向北方,仿佛能看到那个金发碧眼的年轻将军,正在幽州的土地上,顶着重重压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知道,龙天策的“新篇章”,不仅是幽州的,也是整个大唐的。这条路,布满荆棘,却通向光明。

消息传回幽州,龙天策正在乐河县,与邓铿一同查看新丈量的田亩。当亲卫将秦正阳痛斥士族、力挺新政的消息告诉他时,他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陛下……” 龙天策望着神都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感激。他知道,有了皇帝的支持,这场“官绅一体纳粮”的改革,才能真正推行下去。

刘晔走上前,笑道:“将军,这下,清河、博陵的崔氏,该消停了。”

“未必。” 龙天策摇头,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士族的根基,盘根错节,他们不会轻易认输。但只要我们守住本心,有陛下支持,有百姓拥护,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他转身,看向正在田埂上劳作的百姓。这些曾经被士族欺压的农民,得知自己的赋税可以减轻一半,脸上都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笑容。他们看到龙天策,纷纷放下农具,远远地鞠躬致意。

“这才是最重要的。” 龙天策轻声说,金发黑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改革的巨浪,仍在继续。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人,虽不敢再公然反对,却暗中使出了不少绊子——藏匿田契、虚报亩数、煽动佃户闹事……但龙天策早有准备,他让夜凌的监察司,联合邓铿、房衍等地方官,挨家挨户清查,对违抗者严惩不贷,甚至抄没了几户带头闹事的豪强家产,才终于将这场风波压了下去。

数月后,幽州的第一批“官绅一体纳粮”的赋税,顺利入库。三十万石粮食,二十万两白银,堆放在粮仓和银库中,闪着沉甸甸的光芒。

当杜哲用这笔钱,在幽州城开办了十所官学,让寒门子弟第一次有机会免费读书时;当刘晔用这笔钱,修复了被战火毁坏的三条水渠,让干旱的农田重新得到灌溉时;当林冲用这笔钱,为边防军添置了新的铠甲和兵器时,所有人都明白了——这场看似触动士族利益的改革,最终惠及的,是整个幽州,是每一个普通百姓。

龙天策站在幽州城的城楼上,看着下方熙熙攘攘的市集,听着孩子们在官学里朗朗的读书声,感受着春风拂过脸颊的温暖。他知道,“官绅一体纳粮”的推行,只是“新篇章”中的又一页。这一页,写满了抗争与坚持,写满了公平与希望。而未来,还有更多的篇章,等待着他,等待着所有为大唐中兴而奋斗的人,去书写。属于幽州的,属于大唐的,更辉煌的“新篇章”,正在这一次次的改革与突破中,缓缓展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