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英烈传奇 > 第75章 贤才微服察民情,赤诚相待启新篇

英烈传奇 第75章 贤才微服察民情,赤诚相待启新篇

作者:爱笑的花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2:21 来源:小说旗

求贤令贴出后,定远县衙门前确实热闹了一阵。

每日都有三三两两的读书人前来投牒,有的是穿着长衫、手摇折扇的秀才,有的是背着书箧、一脸清高的生员。他们大多能说会道,谈起经史子集来头头是道,论起治国方略也能侃侃而谈。

龙天策起初很是欣喜,亲自接待了每一个人,耐心询问他们对定远治理的看法。可几番接触下来,他心中的热情渐渐冷却——这些读书人,大多有个通病:自视甚高,眼高手低。

他们不屑于谈论农田水利的具体细节,认为那是“农夫之事,非士大夫所当忧”;提及要下乡查访,更是面露难色,要么说“山路崎岖,恐伤斯文”,要么说“村野鄙俗,言语不通”,甚至有人私下嘀咕:“龙大人出身行伍,果然只重实务,不懂风雅,枉费我等前来。”

有一次,龙天策派一个自称“精于民事”的秀才去大王庄,核查新开垦荒地的亩数。那秀才去了半日便折返,回禀说“村民愚昧,所言混乱,难以核算”。可龙天策随后派房衍(当时还未正式录用,只是帮忙打杂)去了一趟,不仅清清楚楚地核清了亩数,还带回了村民对农具的需求清单。

对比之下,龙天策的不满日益加深。他要的不是只会空谈的“酸秀才”,而是能真正扎根土地、了解百姓疾苦、愿意俯身做事的实干之才。那些自视清高、不愿踏足乡村的读书人,即便才学再高,于定远的百姓而言,也毫无用处。

“看来,真正的贤才,不是那么容易请到的。” 龙天策望着案牍上那些华而不实的策论,叹了口气。玉倾城递给她一杯清茶:“别急,良禽择木而栖。真正有抱负的人,不会只看表面的繁华,他们会在意这片土地是否有潜力,这位主官是否值得辅佐。”

龙天策点了点头,虽心中焦急,却也明白“宁缺毋滥”的道理。他吩咐下去,对于投牒的读书人,依旧热情接待,但录用标准愈发严格,尤其看重“是否愿下乡查访”“是否通晓农事”这两条。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两个月了。县衙里虽留下了几个还算务实的幕僚,但距离龙天策“共襄盛举”的期望,仍有差距。他甚至开始考虑,是不是该亲自去周边州府的书院走一趟,寻访真正的人才。

就在这时,一个细微的变化,引起了夜凌的注意。

“大人,近一个月来,总有几个陌生的读书人,在县城周边的村子转悠,尤其是大王庄、黄竹村那些最荒凉的地方。” 夜凌在一次议事时禀报,“他们穿着普通的布衣,背着简单的行囊,不像来投牒的,倒像是……在考察什么。”

“哦?” 龙天策来了兴趣,“什么样的人?有几个人?”

“大约四五个人,口音各异。其中一个蓝发蓝眸,很是扎眼,不像中原人士;还有一个年轻些的,总拿着纸笔写写画画;一个中年汉子,喜欢跟老农打听收成和水利;最年长的那位,常常蹲在田埂上,拿着算盘珠子拨弄,不知道在算什么。” 夜凌回忆道,“他们从不主动来县衙,只是默默在乡下转,有时还会帮村民干点农活。”

龙天策心中一动:“蓝发蓝眸?莫非是……” 他想起神都曾有传闻,徐州有位奇人,精通兵法谋略,便是异族人相貌,只是一直隐于乡野。

“别惊动他们,继续观察。” 龙天策吩咐道,心中却燃起了一丝希望。

一个月后,正当龙天策准备再次下乡查看秋收情况时,衙役来报:“门外有四位先生求见,说是……考察完定远,特来拜访大人。”

龙天策猛地站起身:“快请!不,我亲自去迎!”

他大步走出县衙,只见门口站着四位男子,正是夜凌描述的那几人。

为首的男子,果然是蓝发蓝眸,约莫三十五岁年纪,布衣虽旧却干净整洁,眼神深邃,透着洞察世事的锐利,正是徐州人刘晔。他身后,站着一位二十七岁的年轻人,眉目清秀,手中还握着一卷文书,正是南阳人邓铿。旁边是位四十二岁的中年男子,面容温和,腰间别着一把小巧的算盘,正是沛县教书先生房衍。较为年长的那位,三十九岁上下,肤色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眼神沉稳,正是京兆人杜哲,一位隐于民间的水利专家。

四人见龙天策亲自出门迎接,都有些意外,连忙拱手行礼:“我等拜见龙大人。”

“四位先生不必多礼!” 龙天策快步上前,握住刘晔的手,眼中难掩激动,“早就听闻四位在乡下考察,一直想拜访,又怕打扰,没想到今日得见,幸甚!幸甚!”

刘晔蓝眸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笑意:“大人日理万机,竟还知晓我等行踪,我等愧不敢当。”

“定远的事,便是我的事。” 龙天策笑道,“四位先生肯屈尊到那些荒凉村落考察,这份务实之心,就非一般人可比。快,里面请!”

他亲自将四人请进县衙,屏退左右,只留下玉倾城作陪。

落座后,刘晔率先开口:“实不相瞒,我等皆是看到大人的求贤令而来。只是听闻官场多虚浮,便想先亲自看看定远的实情,看看大人是否真如令中所言,是真心为百姓做事。”

邓铿补充道:“这一个月,我们走遍了定远的村落,看到了大王庄的荒地如何变成良田,看到了干涸的河道如何重新流淌,看到了妇女们用新纺车织布时的笑容,也听到了百姓们对大人的称赞……”

房衍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数字:“我核算了新开垦土地的产量,按照目前的耕作方式,明年亩产至少能再增两成;织坊的收益,若能打通更多销路,足以支撑全县一半的粮食开销。”

杜哲则拿出一幅手绘的水利图,上面标注着新发现的几处水源和可以修建的小型水库:“定远不缺水,缺的是合理的规划。这几处水源若能利用起来,至少能再灌溉五千亩良田,且能缓解汛期压力。”

四人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切中定远的要害,提出的建议既有数据支撑,又有实际考察的依据,远比之前那些读书人的空谈要实在得多。

龙天策越听越激动,他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贤才,终于来了!

“四位先生,” 龙天策站起身,对着四人深深一揖,“定远百废待兴,正需要像四位这样有真才实学,又肯务实做事的贤才!我龙天策在此恳请四位留下,与我一同治理定远,造福百姓!”

刘晔四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认可。这一个月的考察,他们不仅看到了定远的潜力,更看到了龙天策的实干与真诚——这位年轻的县令,不是在喊口号,而是真的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这片土地。

“大人如此诚意,我等岂能推辞?” 刘晔代表四人,拱手应道,“愿为定远百姓,效犬马之劳!”

龙天策大喜过望,当即吩咐厨房备宴。但他觉得寻常的宴席不足以表达心意,竟亲自挽起袖子,走进了厨房。

“大人,您这是……” 黄强等人都愣住了。

“四位先生是定远的贵客,也是未来的臂膀,我亲自下厨,为他们接风!” 龙天策笑着说。

他虽出身将门,却因早年经历,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只见他动作麻利地处理着食材,切菜、生火、调味,有条不紊。玉倾城在一旁帮忙,看着他忙碌的背影,眼中满是笑意。

不多时,几道菜端上了桌:一盘红烧鱼(取自新疏通的河道),一碗炖鸡汤(自家养的鸡),一盘炒青菜(大王庄新收的蔬菜),还有一盆香喷喷的糙米饭(新米)。菜式简单,却都是定远本地出产,透着一股质朴的真诚。

“四位先生,乡下地方,没什么好东西,这些都是自己种的、养的,尝尝看。” 龙天策笑着为四人布菜。

刘晔、邓铿、房衍、杜哲看着眼前的菜肴,又看看亲自下厨、额头还带着汗珠的龙天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走遍各地,见过不少官府的招聘,有送金银的,有许高官的,却从未有哪位长官,会为他们这些“布衣”亲自下厨,用这样简单却充满诚意的饭菜招待。

尤其是想到这一个月在乡下看到的景象:龙天策带领百姓开垦荒地、疏通河道,玉倾城教妇女织布、改良纺车,县衙的官吏没有架子,与百姓同吃同住……这一切,都让他们深受触动。

“大人……” 房衍拿起筷子,声音有些哽咽,“我等何德何能,敢劳大人如此相待……”

杜哲黝黑的脸上,眼眶微微发红:“我研究水利半生,四处碰壁,没人肯信我的主张,唯有大人,不仅兴修水利,还愿意听我等这些无名之辈的浅见……”

刘晔端起酒杯,蓝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龙大人,我等原本只是想来看看,如今所见所闻,足以证明大人是值得辅佐的明主!从今往后,我等愿与大人同心协力,定要让定远焕然一新!”

“好!” 龙天策举杯,与四人同声道,“干!”

酒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预示着一段新的合作篇章,正式开启。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五人脸上,也照在桌上那几盘简单却热气腾腾的菜肴上。那些曾经让龙天策不满的“清高读书人”,早已被他抛在脑后。眼前这四位,才是他苦苦寻觅的贤才——有才有德,务实肯干,愿意扎根土地,与百姓同甘共苦。

属于定远的“新篇章”,因为这四位贤才的加入,终于有了最坚实的智囊支撑。开垦荒地的锄头,转动不停的纺车,如今又加上了谋划全局的智慧、书写政令的笔墨、精打细算的算盘、规划水利的图纸,共同编织着定远未来的蓝图。这蓝图,不再只是龙天策一人的愿景,而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用赤诚与实干,共同描绘的,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