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人在工地,开局发明常温超导体! > 第117章 不好,他好像是认真的!

“第一步,在蓝星上建造1.2万座巨型重聚变行星发动机,利用岩石中的硅元素作为燃料。

其中,发动机分为用来调整方向的转向发动机和用来提供动力的推进发动机主要分布在大陆板块稳定的地区,如亚洲、美洲。”

“第二步,停止自转,这一过程,我称之为刹车时代,利用发动机反向喷射,使蓝星逐渐停止自转。

这一过程会引发全球海啸、气候剧变等灾难,所以需要建立大量地下城,人类转入地下城生活。”

林深一边讲解着,还一边在屏幕上放起了ppt,各种技术、细节、原理,事无巨细,一一呈现。

没有顾及在场各国代表呆滞的目光,他继续介绍道:“第三步,逃逸阶段,蓝星加速脱离太阳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弓效应摆脱太阳引力,成功脱离太阳系。

第四步,加速阶段,这一过程,也被我称之为流浪时代。

蓝星持续加速至光速的0.5%,大约1500公里每秒,行星发动机全功率运行,人类可以在地下城维持封闭的生态系统。

这时,地表环境极端恶化,可以利用行星发动机热量维持地下城温度。

第五步,减速时代,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00年,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至巴纳德星捕获速度。切入巴纳德星宜居带,避免被恒星潮汐力撕裂。

……

林深介绍完这一切,现场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各国代表都在不断思考着,有的代表联系了自己国内专家,似乎想验证这一计划的可行性。

在一系列的讨论验证之后,他们国家的代表纷纷给出了完全不可能的答案。

pdc主席马尔克·埃利斯说道:“林教授,虽然我不得不承认,你这一计划很有创造性,但经过我们的评估,这一计划的实现难度太大,几乎不可能,就光一个重核聚变发动机,就不是现在能考虑的技术。”

马尔克·埃利斯的意思很明确,哪怕你的想法很好,但是以人类当前的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不说,代价太大,pdc也不可能接受。

“我已经完成了!”

“什么完成了?您可以表述清楚一些吗?”

“我是说,重核聚变发动机的技术储备,我已经完成了!”林深从容不迫道。

我的天呐,众人这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位不仅仅是一位真正的面壁者,更是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老祖宗。

换言之,如果世界上有谁能够实现重核聚变,除了林深,很难再有第二人,而现在,人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男人说的很有可能是真的。

这时,pdc内米国一个代表发问道:“林教授,就算你真的实现了重核聚变发动机,这么庞大的工程,您需要多长时间实现?又会消耗多少资源呢?”

“这一庞大的代价,人类是否可以接受?”

林深面不改色道:“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本计划的痛点之一,不过这一问题在数月之前,已经成功得到了解决。”

“首先,座行星发动机的建设极为困难,光靠人力几乎不可能完成,为此我特地生产了大量的工程机器人。

目前已经约有2000万台,并且生产出来的机器人还可以重新投入到新机器人的生产过程中去!”

“换言之,如果全力开启生产,机器人的产量将会在短时间内飙升,甚至年产量可以达到数千万台,在如此庞大的机器大军努力下,行星发动机的建设根本不是问题。”

台下众人点了点头,龙国大规模生产机器人,这一行为各国有目共睹,根本瞒不住,照林深这么说,还真有点说法。

有人提问:“林教授,我还有个疑问,这么多机器人,得需要多大的算力才能同时控制?常规超级计算机根本不可能,除非上量子计算机。”

“如今蓝星的基础科学已经被三体人锁死,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根本不可能实现!”

林深再次笑了笑,再次说出了那句熟悉的台词:“我已经完成了!”

“什么?”

“我说,一亿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我已经完成了,算力大约在每秒二的一亿次方次计算,别说同时控制两千万台机器人,就算一亿台、一百亿台,也可以同时控制。”

“我精确计算过,使用一亿台工程机器人,在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展开施工建设的条件下,只需要三年左右,我们就可以实现座行星发动机的建设。”

“卧槽……”台下终于有人忍不住爆了粗口。

啥玩意儿?

三年,座?

一亿量子比特?

你这么强,你还待在蓝星干嘛?

你自己单干算了!

你这样做,搞得我们其他人类,像一个个个只会混吃等死的演员。

还有人不死心,问道:“林教授,建设行星发动机,将会给自然生态带来巨大破坏,没有种植农作物的条件,人类怎样生存?”

众人开始认可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开始提出一些比较务实的问题。

林深微微一笑,平静答道:“简单,利用机器的大规模种植技术,我们已经成功在龙国的北部区域开展了农作物种植试验,仅仅一千万亩的土地,就实现了十亿人口一年的粮食产量。”

“我计算过,如果全力种植的前提下,在世界各地建造1500个粮食生产基地,可以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实现全人类1000年的粮食储备。”

“同时,我还准备了三套应急预案。

第一,无土栽培技术,使用营养液循环系统,节省土壤和水资源,适合种植小麦、水稻、大豆、蔬菜等。

利用LEd人工光照,精确控制光波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在地下城内,采用多层立体种植技术,每层种植不同作物,最大化空间利用率。”

“第二,人工生态系统技术,这一技术其实早在三十年前就有过实现,对蓝星的生态环境进行模拟,实现一个不需要与外界接触的生态系统,实现物资的自给自足。”

“再不济,还有第三套应急预案直接利用二氧化碳合成食物,早在十年前龙国已经完成相关技术储备,当前我们已经实现批量化生产过程。”

继续……

“容纳如此庞大人口的地下城,该怎样建设?没有太阳,人类又该怎样生存”

林深还没回答,已经有人学会抢答了。

“愚蠢的家伙,林教授刚才不是说了吗,利用行星发动机的余热,其次,如此规模的行星发动机都能在三年内完成,区区一个地下城算什么?”

林深欣慰看着抢答的家伙,说道:“补充一点,建筑的模块化建设技术在龙国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验证,利用该技术,人类可以在短时间之内盖起一座座高楼大厦,所以这也不是问题。”

“还有谁有疑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