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高考落榜后:我手搓热气球空降白宫 > 第118章 月背

高考落榜后:我手搓热气球空降白宫 第118章 月背

作者:火柴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17:34 来源:小说旗

随着灯塔国重返月球计划成功后,全世界还沉浸在自由意志的荣光之中。

龙国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现场,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灯塔国“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宣传片。

面对记者“是否会加快登月进度”的追问,发言人举起手中的蓝色文件夹,里面是“嫦娥七号”的最新进展报告:“我国的探月工程始终按科学规律推进,1年内实现载人登月、5年建成月球科研站的目标不会因任何外部因素改变。”

国防部的回应则更具针对性。

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展示了灯塔国月球基地的军事用途分析图:“他们计划部署的‘月球防御系统’,本质上是把地球的霸权逻辑延伸到太空。我们提醒相关国家,月球不是新的‘武器试验场’——龙国的‘嫦娥工程’所有数据对发展中国家开放,这才是太空合作应有的样子。”

国家航天局随后公布了一项重磅消息:已与巴铁、尼日利亚等 12国签署“月球联合观测协议”,将计划在月球背面共建射电望远镜阵列。

局长在采访中强调:“这不是对抗谁,而是让更多国家参与进来——毕竟,月球属于全人类,不是某个国家的‘后花园’。”

微博热搜榜被“嫦娥七号”相关话题霸屏,#美国登月我们挖矿#的阅读量 8小时破 40亿。

网友“太空老农”发布的对比视频登上热一:左边是灯塔国总统挥舞星条旗的演讲画面,右边是龙国航天员在模拟月面进行氦- 3提取实验的场景,配文“一个忙着秀肌肉,一个忙着搞科研——格局这东西,真装不出来”。

航天爱好者群体展开硬核讨论。

有人翻出灯塔国 SLS火箭的故障记录:“从 2017年推迟到 2025年,17次延期创造了航天史纪录,现在说五年内登月?建议先解决发动机涡轮泵的裂纹问题。”

航天工程师“老周”则在某乎发文,用热力学公式证明:“他们宣称的‘月球核反应堆’功率,连给基地供氧都不够,倒是我们的钍基熔盐堆方案,已经通过地面全功率测试。”

甘省的牧民“风沙里的羊”发了条抖音:“我们用‘人造太阳’的电灌溉草原时,他们还在为登月预算吵架。”这条视频被转发 200万次,评论区满是“自家事办好再去折腾月亮”的共鸣。

最令人动容的是航天老兵的留言。

82岁的退休工程师王克在论坛写下:“1970年我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时,谁能想到今天?别管别人怎么闹,咱们按自己的节奏走——月球就在那,跑不了。”这条朴实的留言,获得了 200万点赞。

当龙国航天局官网更新“嫦娥七号”登月舱热试车成功的视频时,弹幕里刷起整齐的“稳了”。

民众的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源于“玉兔”即将在月球背面留下的车辙,源于核聚变装置里稳定燃烧的等离子体——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龙国航天局则是趁着热度宣布“嫦娥七号”载人登月计划的新闻发布会刚结束,龙国将开启新的登月计划。

立刻遭到西方世界的冷嘲热讽,从政府声明到专家评论,再到网民狂欢,每一个字都透着“不信”与“轻视”。

灯塔国白宫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嘴角挂着轻蔑的笑:

“龙国连空间站的长期驻留技术都没完全成熟,就急着宣布载人登月?这更像一场政治宣传,而非严肃的航天计划。我们劝他们先解决火箭回收的稳定性问题——毕竟,他们的长征九号最近三次回收,有两次偏离了预定着陆点。”

这番话刻意忽略了龙国火箭回收精度已达1米级的事实,台下的西方记者却集体哄笑。

欧盟委员会的表态更直接:“载人登月需要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不是靠口号就能实现的。灯塔国用了10年、耗资250亿美元才完成首次登月,龙国想在5年内实现?这听起来更像童话。”

F国航天部长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建议他们先学好如何在月球建立生命维持系统,而不是急着宣布‘第一’。”

樱花国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官员在采访中“好心提醒”:“月球环境比近地轨道复杂百倍,龙国的舱外航天服连地球轨道的微陨石防护都没经过长期验证,贸然登月风险极大。我们‘希望号’实验舱的教训,或许值得他们借鉴。”

话里话外,都把龙国的计划当成了“鲁莽的冒险”。

西方专家:带着偏见的技术贬低灯塔国NASA前局长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标题直白:《龙国登月计划:雄心有余,实力不足》。

文中逐条“分析”:“他们的大推力火箭虽然推力达标,但可靠性数据不足;登月舱的着陆避障系统,模拟测试次数不及我们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航天员的登月训练时长,还不到我们宇航员的一半。”

却对龙国在核聚变能源、月球资源探测上的独家成果绝口不提。

欧洲航天专家在电视节目上集体唱衰。

一位d国教授拿着龙国登月舱的设计图,指着着陆腿的结构嘲讽:“这种单组元推进器的设计,在月球的松软土壤上很容易陷进去——看来他们连阿波罗登月的公开资料都没吃透。”

当被问及是否看过龙国的月面土壤力学实验数据时,他立刻转移话题。

大英帝国某军事智库发布报告,将龙国的登月计划称为“太空军备竞赛的导火索”,声称“他们的载人登月必然服务于军事目的,比如在月球部署定向能武器”。

这份毫无证据的报告,却被西方媒体广泛转载,成了攻击龙国“破坏太空和平”的“依据”。

灯塔国的社交平台上,龙国登月笑话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网友们pS出“龙国登月舱卡在月球陨石坑”的图片,配文“建议先在地球上多练几次”;

有人翻出龙国早期探月卫星的故障新闻,嘲讽“他们的航天史就是一部‘失败集锦’,现在还想登月?”

面对这波铺天盖地的冷嘲热讽,龙国航天局只是平静地发布了“嫦娥七号”的最新进展:

登月舱完成第100次热真空测试,航天员在模拟月面环境下完成全流程演练,氦3探测仪通过最后校准。

正如发言人在发布会上所说:

“太空探索从不是靠嘴皮子完成的,我们会用事实回应所有质疑。”

一个月后。

当“嫦娥七号”着陆舱的机械臂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扬起第一缕月尘时,地球上的控制大厅里,呼吸声仿佛都被屏蔽了。

屏幕上的实时画面显示,着陆舱稳稳停在环形山边缘,太阳能帆板像翅膀般展开,对着地球的方向——这里是月球永远背对地球的“暗面”,此前从未有人类探测器在此带回过完整的月壤样本。

机械臂末端的采样器缓缓插入月面,特制的钻头钻入3米深的岩层,带起的月壤在真空环境中呈颗粒状悬浮,其中几颗泛着金属光泽的碎屑格外显眼。

“发现富氦3月壤!含量是正面的7倍!”

航天员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还有……这是?”采样器传回的高清图像里,一块指甲盖大小的月岩泛着奇异的蓝绿色,表面布满玻璃质熔融纹理。

“是冲击熔融岩!”地面指挥中心的地质专家突然站起来,指着屏幕上的光谱分析图,“这是小行星撞击月球时,高温高压形成的特殊矿物,地球上从未发现过这种成分!”

当返回舱带着2公斤月壤样本冲入地球大气层,伞降在蒙古草原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几个特制的密封罐上。

实验室里,团队用核聚变材料分析仪检测后,得出了震撼结论:“富氦3月壤的氦含量达50ppm,足以支撑可控核聚变发电站运行100年;那块冲击熔融岩里的钛铁矿晶体,具有天然的超导特性,临界温度比现有材料高15K!”

与此同时。

灯塔国航天局紧急召开发布会,局长的脸色比发布会背景板还白:“我们对龙国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表示‘注意到了’,但月壤样本的科学价值需要进一步验证……”

话没说完,就被记者打断:“你们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还在月球正面徘徊,为何不尝试背面探测?”

他支支吾吾,最终用“技术风险过高”搪塞过去,台下的冷笑声清晰可闻。

欧盟的态度突然软化,d国总理致电龙国航天局:“希望能参与月壤样本的联合研究,我们愿意开放所有月球地质数据库。”

F国甚至提出“用空客的舱段技术交换样本分析权”,与此前的冷嘲热讽判若两人。

曾嘲讽“龙国不懂月球土壤力学”的德国教授,在电视节目上面对冲击熔融岩的分析数据,突然沉默了三分钟,最后只说“这……超出了现有认知”。

灯塔国的航天专家则在论文里偷偷引用龙国的氦3检测方法,却在致谢部分只字不提来源。

社交平台上,龙国月球背面采样的话题阅读量一夜破10亿。

之前嘲讽“龙国不敢去背面”的网民,此刻被采样视频打得哑口无言。

有人翻出NASA十年前的报告——“月球背面探测风险过高,暂不考虑”,评论区满是“原来不是不想去,是做不到”的扎心留言。

樱花国和泡菜国的论坛彻底安静。之前赌“龙国登月失败”的帖子被挖出来,底下的评论从“坐等看笑话”变成了“这技术差距……”。

有网民算出,龙国带回的富氦3月壤,若用于核聚变发电,可供全球使用50年,而他们的航天计划还在为经费争吵。

龙国网民的骄傲里带着清醒:

“不是为了和谁比,是为了弄明白月球的秘密。”

有人对比了中外探月成果:龙国在月球背面发现新矿物,灯塔国在正面插旗;

龙国带回的氦3样本可直接用于核聚变实验,西方的月壤还停留在成分分析阶段——这种差距,比任何争吵都有说服力。

当那块蓝绿色的冲击熔融岩在显微镜下展现出完美的晶体结构时,许阳突然想起西方专家曾说“龙国的登月计划是童话”。

他笑了笑,在实验记录上写下:“童话与否,不看谁说,看谁能把故事变成现实。”

月球背面的月尘,终将在龙国的实验室里,蜕变成照亮未来的钥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