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配音天王 > 第176章 起义了

配音天王 第176章 起义了

作者:雅玩居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9 12:56: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如果说过去几年中,是汪海林、于正等成名已久的大咖以一己之力撑起了编剧在大众视野里的活跃度,今年夏天的情况则大有不同。

《以家人之名》编剧惹众怒、《琉璃》编剧发长文、《皓衣行》编剧回应女演员加戏争议……热剧编剧或大或小、或主动或被动,相继登上风口浪尖。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话剧是演员的艺术。剧本是指导影视剧拍摄的蓝图,在以剧情为主要看点的电视剧领域尤其吃重。

而编剧似乎是贡献与待遇最不匹配的工种,是乙方中的乙方。剧本的完整呈现、自身的相关权益都得不到保障,还时常要为其他环节的自由发挥背锅。

行业生态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有条件的人只能先自救。以往编剧们的自救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垂直跃迁,在业界、学界取得荣誉和资历,变成金牌编剧,自然也就有更多话语权。

二是横向转型,自己做导演、制片人甚至出品人,主动拥抱资本、成为资本。

如今看来互联网又提供一种更具性价比的方式:自媒体舆论武器。

无需发布会、产业论坛等特定场合,也无需经过宣传、记者的把关转述,如今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即可发声。原本身居幕后的他们,越来越容易——似乎也是越来越急于被听到、被看见。

幕后集体出道,源于全民甲方心态?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观众对于导演、编剧、综艺PD、经纪人、公司老总等幕后工种,全都越来越熟悉。

究其原因,首先微博、抖快、B站等平台给了所有人发声与展现自我的机会,也大大缩短这些幕后人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其次娱乐内容的创新与多元化,令这些幕后从业者可以以更多形式(比如综艺)出现在观众面前,曝光度、认知度大大提升。

90后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观影量、对内容的挑剔程度远超前代。加上自媒体时代来临后,影视评论走向大众化,诸多专业自媒体、UP主、民间高人、饭圈KOL们不遗余力地对最新内容展开评论解析,无形中也科普许多真真假假的业内知识和专业术语。

当普通观众也试图带着专业色彩去品评内容,主创自然也会收获更多关注。好的创作者,如曾经的正午阳光男团、如今的网红编剧王倦,可以获得不亚于明星的追捧。

反之亦然,《下一站是幸福》《以家人之名》两部爆剧让水阡墨名声大噪,但连续两次烂尾也令许多观众考虑今后要避雷这位编剧。

更残酷的是,IP潮与偶像养成文化在带来更加丰富的娱乐内容的同时,也在观众中培养起某种甲方心态。

艺人团队的一举一动都在粉圈监视之下,被弹劾是常有的事。IP剧则是天然存在一个可以对照的原著,原著粉也难免会抱着找不同的心态去看。

即便是顺应影视规律进行的正常改编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更何况那些的确有失水准的魔改操作。

说白了影视作品越来越产品化,再不复九十年代拍啥看啥的作者电影状态,那用户老爷可不就是甲方爸爸?

耽改剧可能是最极端的情况。相比传统影视剧,耽改更加倚重粉丝经济,也更需要考虑粉丝感受。经历《镇魂》《陈情令》两次大练兵之后,热门的耽改项目,一般粉丝从前期就会高度关注、深入参与。

幕后创作者受追捧,某种程度上体现观众对于好内容的尊重与渴求,自然是多多益善

没有创作者希望被定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观众印象中与特定的题材类型绑定、拥有个人品牌,有利于创作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历史剧之于刘和平、军旅剧之于兰晓龙、女性题材之于张巍……

甚至某些情况下,有个人影响力的幕后也能成为宣发的一部分。比如《安家》热播期间,编剧六六便在微博上积极营业。

于正更是彻底放飞自我,什么瘦身、上综艺、拍硬照,在微博上放物料、发小作文、跟网友搞互动解谜……

今年抓住新风口的是萌萌子,凭借《安家》、《乘风破浪的姐姐》张萌强势翻红,成为一个集出品方、制片人与明星身份一体的特殊存在。

比普通幕后更有流量、更知道如何面对大众,比纯演员明星更敢说、更能放低身段,比普通营销号效果强百倍。

老娘自己一个人搞定!

影视剧就是过程并不透明的集体创作,国产剧从剧本到成片的过程中有太多不可说、不能说的影响因素:为过审而删改,为高价而注水,大咖自带编剧进组,“资本”加戏捧人,演员业务能力欠佳等等。

以往编剧话语权低,往往沦为最好用的背锅侠。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编剧不甘于默默承受,揭竿而起要为自己正名。

从编剧角度讲,互联网令维权变得更便捷、也更容易获得声援。但并不是所有发声最终都能引向深度有益的讨论。有时候说得越多,越容易暴露自己能力有限、或者对原作了解不够深入。

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影视圈之后,小作坊开始转为批量生产,精英自上而下的引领开始转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定制,资本与互联网的加入也改写着行业内的权力生态。

想要重申话语权,编剧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可喜之处是相比于前辈,新一代编剧在适应市场、拥抱资本方面也比较放得开,积极转向团队创作或者公司化运作的模式。

师从港导TVB模式的于·璎珞·正,是内地首批向制片人转型的编剧之一。曾经综艺《演技派》对他的片场进行展示,从演员的选择、沟通,到具体某个场景如何打光,于正都有着近乎绝对的控制权。

所以想要改善编剧生态、提高国产剧质量,除编剧内部抱团取暖,建立起强有力的行业组织与维权机制,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更重要的是全行业项目流程的规范与科学化、减少不必要的干涉剧本的情况,推动剧集盈利模式由2B转向2C。

这才是关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