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 第395章 粮食不再是问题

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 第395章 粮食不再是问题

作者:断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6:06 来源:小说旗

住楼房,这可是一个新鲜事儿,虽然囿于时代所限,取暖、用水、如厕都是个大问题,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能住这样的好房子都已经是烧高香了,还有什么问题是克服不了的?

村民代表大会居然一致通过,没有一个人反对,齐齐叫好。

所以,施工全面展开。

同时,村中之前的三个村子的聚居地,全部推平。

木儿村的聚居地,主要用来做精盐工坊,由玉清婉和徐家带着几十名忠诚的老玉龙河人严守秘密,酿制精盐,至于烧化盐水,自然要雇佣大批女工。

老白沙村那边,推平大半,剩下的地方改造成合作社议事中心,现在合作社的事务人员已经达到了将近两百人。

并且随着被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公务也愈发繁重,并且也得有一个具体的办事地点。

所以,老白沙村这边就成为了现在合作社的行政中心了。

当然,紧挨着行政中心这边的,就是一片片老旧的、新建的烧砖工坊。

现在整个玉阳县都在大生产大建设,包括周围的老百姓也看到了红砖水泥建筑的质优价廉,都跑到玉龙河来买砖和水泥。

因为用量无比之庞大,所以,合作社索性全面扩充产能,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又建起了十二个大型的砖窑,并且新的砖窑还在建。

当然,这些砖窑有的是用来生产红砖的,但有的还是用来生产青砖,因为平阳县城的围墙需要用青砖,才能保证真正的坚固。

红砖水泥,用来建房子还行,用来建城墙,并不坚固,只能挺个几年,后续的维护也太过麻烦。

王窑村那边,直接改成了武器研发基地,无论是老匠作工坊、冶炼工坊,还有水玉工坊,反正涉及到玉龙河核心机密技术类的,都挪到了这边来,方便统一集中管理。

外面有玉龙河乡勇团一天十二个时辰不停地巡逻,出来进去的人都要检查,就是为了避免技术外泄,影响玉龙河发展。

至于这几大工坊的雇工问题,玉龙河现在的七千五百人当中,除了一千乡勇,两千左右的孩子和年老体衰者,还有二百多的管理人员,剩下的人,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是雇工。

王窑村的武器基地那边,就已经用工超过了两千人,包括一些外来雇佣的工匠。

因为实现了流水化作业,每天可产一代的滑轮强弩三百柄,极限产能可以提高一倍甚至更多。

武器,包括骑枪、一代二代李家刀、弯刀,同样可产出三百把。

投石机,两天就能生产出一座来,并且,在喻浩这样改了专业摇身变成武器大家的引领下,还在不断地进化,威力还在不断地增强。

至于水玉……

说实话,现在也就是沈恬他们严格按照李辰的要求,不能随意扩大产能,要求他们不断地精益求精,将玻璃造得更通透、再通透些,否则,这玩意简直要多有多少,放开了造的话,一年就能让寒北家家户户都装上玻璃。

但物以稀为贵,沈恬他们也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玻璃工坊这边,反而是人最少的,只有二十几个人而已,却全都是个中的精英高手,而且还是能死守秘密的那种。

一群人正在研究着如何让望远镜进化,打造玉龙河第三代望远镜。

精盐工坊那边完全雇佣玉龙河人,也雇佣了超过千名女工。

用工量最大的是烧砖工坊那边,玉龙河的人已经不够用了,又在外面雇佣了超过两千人,只为了维系这庞大的产能。

玉龙河学院,也正式建立,就建在了王窑村与白沙村中间的位置,清一色的砖泥水砖校舍,周围围起了红砖水泥围墙来。

校训是八个大字,振聋发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老夫子陆三渊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带着自己曾经象山学院里的先生、学生,还有从已经入了玉龙河的那些精英人才中挑出来的饱读诗书的那些先生,组成了一支超过两百人的强大师资力量,教授学生们包括基层战士们各门各类的知识。

并且,玉龙河学院对玉龙河子弟,学费减免,至于玉龙河学院之外的孩子,却是要收取学费的。

不过,收学费的同时,也设立了奖学金,只要你学得好,非但不花钱,反而还能挣到钱呢。

所以,那些外面流民,打破了脑袋都想将孩子送到玉龙河学院来上学,期间居然是发生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到也不必再提。

同时,陈博的农研处也正式挂牌成立了,超过百人的农学专家,有的专门研究水利,有的专门研究农具,有的专门研究种子改良,有的专门研究肥料制造,有的专精粮食加工,等等。

连宋时轮都不禁对陈博能搜刮到这么多的农学人才而啧啧称奇,别看这家伙一根筋,可一旦认真起来,那确实是了不得。

现在,陈博已经带着将玉龙河内外所有的地方全都勘测了一遍,同时,雇佣外面的人手在玉龙河大面积垦荒,预计,至少能增加三百垧地,这样的话,玉龙河本身就达到了一千三百垧地左右。

就算按照最低产量来算,一垧地打粮千斤,那还能产出一百三十万斤呢,至少在自身的产出上,也能解决玉龙河七千五百人半年的粮食供给问题。

更何况,陈博有信心亩产还能再提升,每垧地绝对不止打这点儿粮。

当然,在改良玉龙河土地的同时,他还带着人在平阳县来回勘测巡视,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平阳县,土地改良拓荒潜力十分巨大,至少还能再将可耕种土地面积扩大到十二万垧——平阳县城原本就已经有八万垧土地了。

要是这样的话,仅靠平阳县城的土地,每年打粮哪怕按照最低线算,就超过一亿斤,至少能养活十万人口三年的时间。

粮食问题,现在来看,只要给玉龙河和平阳县一点儿时间,以后绝对不是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