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回高考当状元 > (16)旧日阳光下——你是那束“走错缝的光”,却刚好照在我心里

中午,阳光暖暖地洒进走廊,窗帘被风吹得微微鼓起,带来一股从食堂方向飘来的饭菜香——像陈皮红烧肉,又夹着一丝辣条的甜辣味。

张芳去了教研组交资料,教室里只剩四个人,练习册哗啦啦合上,像一场小规模“考试”的结束音。

“走吧,吃饭去。”陈树揉了揉脖子,伸了个懒腰,冲着马星遥一挑眉,“物理再强,也不能空腹刷题吧?”

“放心吧,他靠公式补糖。”王昭背起书包,一边笑,一边踢了陈树一脚。

四人一路往食堂走,食堂门一推开,热气扑面而来,锅铲碰撞、碗筷交响、人声鼎沸,热闹得像过节。

陈树眼疾手快抢了张靠窗的四人桌,又边排队边回头喊:“今天有狮子头,谁跟我平摊下这油花?”

“你嘴上轻松,晚上又说胃不舒服。”王昭拆开筷子,语气熟稔。

几分钟后,四人围坐桌前,饭菜的热气腾起,蒸得空气里都是烟火气。

不知是谁先开了话头,话题不知不觉就歪到了最近热播剧上。

“你们觉得《流星花园》里,最不靠谱的是谁?”王昭叉着豆腐丸子,一本正经。

“道明寺。”陈树立刻答,“暴躁、控制狂、动不动就冷暴力。”

“可最后杉菜还是选了他。”马星遥抬头。

乔伊喝了口豆浆,淡淡接道:“那不是爱情,是降智。”

王昭笑得一抖:“你还真敢说。”

“很多人以为爱情是投降命运,其实只是迎合剧情。”乔伊声音不高,却像是说给自己听。

“姐,这话该印小说封底上。”陈树说着把饭勺往桌上一顿。

“播放量是实打实的。”马星遥补了一句。

“但那会儿也没别的剧看,《还珠》刚完,总得有个下一个。”乔伊夹起一块狮子头。

“你说话像个穿越回来的观察员。”王昭撑着下巴盯她。

陈树点头:“说得也没错。大家都爱看那种明知道狗血却还跟着掉眼泪的青春剧。”

马星遥:“还有那种带点刺的浪漫。”

“其实是种‘我不懂你,但我跟着你’的情绪。”乔伊轻声说。

饭桌的话题从《流星花园》一路跳到《还珠格格》,又落到那些年磁带店放到滚瓜烂熟的旋律:小虎队、任贤齐、王菲……

自习室里没说完的话,此刻都被饭香和热气化开了。

“小时候你们都玩什么?”王昭忽然问。

“画格子、折飞机、演《神雕侠侣》。”陈树扒着饭,“我还贴过杨过和小龙女的海报,结果我爸说看着像灵堂。”

乔伊一口豆浆差点呛住。

“我给《黑客帝国》配过音。”马星遥抬头,“想背全剧本。”

“所以你现在说话这么像程序?”王昭笑着打趣。

“失败了,《黑客帝国》语义非线性。”乔伊抢答,“你跳不出语义树。”

马星遥看了她一眼,眼里第一次浮出点“终于有人懂我”的放松。

食堂广播忽然响起《隐形的翅膀》,音质带点失真,却异常温柔。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那一刻,他们都没说话。

像是时间短暂停住。青春被锅碗瓢盆、塑料椅子、狮子头和歌声包裹得很妥帖。他们不是天赋异禀的天才,也不是剧本主角。但在那一刻,他们是彼此世界里真实存在的一块拼图。

“吃完啦?”陈树起身看向乔伊,“走操场散会儿?”

“刚吃完不能坐着。”王昭甩着水杯,边走边说。

乔伊点点头,起身跟上。马星遥没说话,背起书包,也安静地走在他们身后。

学校操场是老式煤渣道,边上是几棵歪脖子的梧桐树,水泥看台凹凸不平,年久失修,却藏着无数课间的记忆。那时候没有橡胶跑道、也没有高音喇叭,只有风、阳光,还有广播里反复播放的体操磁带。

几人慢慢地往看台边走,边走边聊。话题不知怎么就从体育课扯到了小时候的游戏。

“我们班那会儿男生玩‘贴膏药’,女生跳皮筋。”王昭笑着说,“我跳皮筋那会儿,能跳到全班不敢下场。”

“我玩跳房子。”乔伊忽然插了一句,声音不高,却一下让其他人看了过来。

“真的。”她笑了笑,“一块砖头、几格粉笔线,就能玩半节课。”

陈树忍不住打趣:“你看着就像那种跳一步就会崴脚的。”

“但我记得规矩特别清楚。”乔伊不在意地接下,“一脚不能踩线,出界就算输。三局两胜,赢的可以留在格子里当‘王’。”

“听着怎么这么像我们现在。”王昭靠在栏杆上,半真半假地笑着,“走格子,抢地盘,还得讲规矩。”

马星遥轻轻接了一句:“可真正的王,往往没人陪跳。”

几人都愣了一下,然后不约而同地笑了。

操场那头,几个低年级的学生正在踢毽子。五颜六色的羽毛在空中飞来飞去,动作生涩却认真。王昭走了过去,捡起一个踢飞的毽子,冲他们笑着扔了回去,又转身问:“你们谁还会踢?”

“我!”陈树立马举手,“我们班体育委员不是白当的。”

他刚接到一个,就一脚把毽子踢进了旁边草丛,引来乔伊一阵笑:“你怕不是我们班喜剧委员吧?”

马星遥没说话,只是安静地用脚侧勾起另一个毽子,动作利落,连踢了七八下,稳得像早就习惯。

“哟,原来你不只会解题,还能解毽。”王昭笑着调侃。

“小时候练过。”马星遥说得轻描淡写,语气却微微扬起一点得意。

“那你小时候最喜欢什么课?”乔伊忽然问。

“自然。还有美术。”他说。

“你会画画?”王昭有些意外。

“小时候画连环画,照着《西游记》临摹。”他从书包里抽出一张折得整齐的素描纸,是一幅铅笔勾勒的老式收音机结构图。

“这不就是工程图嘛。”陈树凑过来,“你是被无线电台喂大的吧?”

几人坐在看台边,阳光暖洋洋地打在阶梯上,风吹落几片槐叶,旋旋悠悠地打着转落下来。

一时没人说话,却不觉得尴尬。

忽然王昭问:“如果有一台时间机器,你最想回到哪一年?”

陈树想了想:“高考那天。直接跳过准备,进场考。”

“太短视。”王昭皱眉。

“那你呢?”

“1997年。”她说,“想在现场看回归烟花。”

陈树看向乔伊:“你呢?”

乔伊低头想了几秒,说:“我想去2030年。”

三人一愣。

“你不想看过去?”王昭问。

乔伊望着天,轻声道:“我已经在过去太久了。想看看前面,是不是有人在等我。”

谁也没接话。

操场上的旗帜在风里“啪”地一响,像谁在远远地提醒他们,时间还在走。

四人坐在那,阳光缓缓移到他们脚边,影子拉长,交叠在一起。那一刻,他们不再是“转学生”“物理王者”“口头主持人”或“调频少年”。只是几名刚吃完午饭的高二学生,在阳光里,安安静静地靠近彼此。

风继续吹,跑道上卷起尘土,树下的光影落在他们膝头,就像落在青春里那几段还没命名的心事上。

陈树顺手捡了根小树枝,在水泥地上画五子棋盘。

王昭瞄了一眼,嫌弃道:“你这也太敷衍了,下棋得讲仪式感。”

“怎么讲?”陈树笑,“要点香?”

“要铺凉席。”王昭一本正经,“还得有瓜子。”

乔伊弯腰在一旁捡了个小石子:“我当棋子。”

“你要棋钟还是背景乐?”陈树随口问了一句。

“我想要对手有点水平。”王昭拎着矿泉水瓶,笑着看向马星遥,“你会下吗?”

“只会算。”马星遥答。

“会算就得会玩。”陈树不甘示弱,“别以为你是‘量子幽灵’我们就不敢挑战你。”

“量子幽灵?”王昭忍不住笑了,“谁给他起的?”

“物理老师。说他做题像光子,不沾地、零延迟,掐表比钟准。”陈树耸耸肩,“不就是幽灵嘛。”

马星遥没反驳,只是低头看着地上那副随手画出的棋盘,忽然问:“你们小时候有人看过《圣斗士星矢》吗?”

“哈?”王昭一愣,“你也看热血番?”

“我小时候看了一整套。”马星遥眼神亮了一下,“连技能台词都能背出来。”

陈树立马拍了下腿:“真的假的?我一直以为你只看技术说明书。”

“你以为我天天研究光速恒定?”马星遥笑了笑,罕见地放松了神情,“我还看《时间机器》的动画版,觉得比小说还有趣。前阵子还在收集小时候那些老动画的磁带。”

“哎哟,太反差了。”陈树感叹,“你居然是个隐藏番剧迷。”

“动漫不是幼稚,是通俗的哲学。”马星遥语气平淡,“而且……小时候总觉得,屏幕里的某个角色,是在对我说话。”

乔伊微微一怔,看向他,那一刻眼神多了一点柔和。

“那好。”王昭笑了笑,“等班级文艺汇演,我给你画一身圣衣。”

“你还会画画?”陈树诧异。

“小时候家里不让我玩泥巴,我就把泥巴换成墨汁。”她嘴角一挑,“琴棋书画样样不精,样样都凑合。”

“那你演啥?”

“毛笔表演。”她摊了摊手,“要不要来段《兰亭序》?”

“打住。”陈树假装发抖,“我脑子只记得球场战术。”

“他可是我们班的‘三栖运动员’。”王昭笑着说,“篮球、足球、乒乓球全能型。打输了还能赖地滑。”

“那叫战术。”陈树咬着矿泉水瓶盖,含糊回道,“我运动是为了调节脑电波。”

“你们脑电波,挺热闹的。”乔伊笑出声。

几人你一句我一句,像是彻底从考试和补课的氛围中脱身,恢复了该有的年纪感。

王昭忽然问:“乔伊,你呢?你喜欢什么?”

乔伊怔了怔。

她抬头,看着操场边跑步、跳远、做操的小团体,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段段各自展开的青春片段。

“我以前……喜欢看窗外。”她轻声说。

陈树一愣:“你是说——观测天象?”

“不是。”乔伊摇头,“是看人。看他们吵架、传纸条、解题、放空……然后想,他们当时脑子里在想什么。”

她低头笑了笑:“可能……太习惯当个观察者了。”

这句话一落,几人都静了片刻。

“心理学家预备役。”王昭评价。

“或者监听者。”陈树接。

“或者……”马星遥轻轻说,“写故事的人。”

乔伊没回应,只是低头看着地上的影子。她的和王昭的影子挨得很近,像是并肩,又像各自为界。

喜欢什么,从来不只是一项才艺或技能,更是一种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操场的风,吹过跑道边,槐叶轻轻落地。阳光洒在他们的肩上,也洒在他们之间这段微妙但真实的连接里。

青春的意义,大概就是——哪怕很多东西不确定,哪怕未来未知,也能在这样的时光里,相互靠近一下。

哪怕只是一下,也够了。

————————————————————————————————

【2045年·桐山·晚间访谈】

那天我问乔伊:“你为什么要保留、详细写下那段操场上的下午?那些聊天、下棋、踢毽子,看起来很琐碎,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起承转合。”

她笑了,目光柔下来,像是在窗外某处重新看见了那天的阳光。

“因为我们后来都走得太远了,”她顿了顿,“远到很少有人还能记得,一块煤渣跑道边的对话,能让人一整年都觉得温暖。”

“那是我第一次不在‘系统’里被定义,不用被归为‘变量’、‘观察对象’,也不再是提前设定好的代入者。那一刻,我就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在操场上和同龄人聊天、笑、争论电视剧主角的选择,讨论‘喜欢什么’这样听起来没什么意义的问题……”

她顿了一下,声音轻了几分,“可正是那些‘没意义’的时刻,后来成了我记得最久的。”

我问:“到了2045年,还有操场吗?”

乔伊看着我,笑了一下:“有。虚拟校园里有一千种操场皮肤可以切换,仿真程度很高,温度、光照、风速都能调。你想要哪年的风、哪种草坪,甚至能复刻你初中时操场那棵歪脖槐树,它都能还原。”

她停了停,轻轻补了一句:“但没人真的去走了。”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在校园’,但没有走进彼此的心。社交系统用标签分组,同频同层的人自动匹配。你不会遇见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也不会随便遇见哪个‘转学生’打乱节奏。一切被优化成最高效率的交流逻辑。”

“所以我才更想把那天下午写下来,”乔伊轻声说,“在那个慢吞吞的旧世界里,有人为了接一个飞出的毽子跑过半个操场,有人认真给五子棋画棋盘,有人因为‘喜欢什么课’这种问题停顿了很久……这些慢、不标准、不完美的交流,才是人本来该有的模样。”

“到了2045年,我们有了更快的芯片、更清晰的投影、更聪明的伙伴……可那种不用靠算法,也能彼此靠近的感受,真的很少了。”

我看着她,她依旧穿着简单的深色毛呢外套,发丝间别着一个带金属光泽的小夹子,像是未来感和旧时光的连接点。

“所以你觉得,这段记录……是写给未来的吗?”

乔伊微微一笑:“不是写给未来,是写给还愿意慢下来的人。哪怕他已经生活在一个什么都能被‘预测’的时代。”

“也许有一天,人们不再记得操场、毽子、狮子头和五子棋,但他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会突然明白:啊,原来人的青春,是有温度的。”

她低头,把桌上的玻璃杯转了半圈,声音很轻:“所以我写下它——不是为了证明我们经历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想告诉你,我们真的曾那么认真地活过。”

“有笑,有闹,有迷惘。”

“最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彼此靠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