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回高考当状元 > (13)慢慢靠近的光——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曾是心中最想重来的地方

周六上午九点半,铜山市东关集贸市场。

阳光还没完全升起,街边的遮阳棚已经支起来了。蓝白相间的雨布被风鼓得“哗哗”作响,空气中混杂着热豆浆、酱香饼、干电池和塑料的味道,潮湿又熟悉,像一段老旧生活的回音,在喧嚣里慢慢苏醒。

乔伊拎着一个浅灰色的小布兜,穿着米黄色开衫和一条旧蓝长裤,校服被藏在包底,就像她想藏住的身份。

她低着头在人流中穿行,步子很快,像是在找什么,又像是在逃什么。

阳光透过棚布缝隙斜照进来,刺得她眯了眼。她抬手挡了挡,神情有些发懵——像是走着走着,突然被什么拽住了回忆。

耳边传来熟悉的旋律——陈明的《我要找到你》,从一个卖二手音响的摊位悠悠传出,音质发涩,却意外地动人。

她下意识停了下来。

那一刻,她仿佛被风带回小时候的场景:也是这个市场,妈妈牵着她的手穿过摊位,蹲下来替她试拖鞋,顺手塞了一包山楂片进她书包,说是“回家路上吃”。

风很大,塑料棚鼓得响个不停。但她记得,那时她觉得很安心。像世界不大,却能把她罩得刚刚好。

“——乔伊!”

一声熟悉的呼喊,从人群后传来。

她一愣,回头——是陈树。

他穿着洗得发灰的t恤,校服外套随意地系在腰间,额前头发翘得有些乱,像刚跑了很久。

一只手拎着一盆五颜六色的袜子,另一只手握着一串冰糖葫芦,糖光在日光下闪着晶亮。

“你……怎么在这儿?”她问,有些意外。

“我妈摊子啊。”他擦了把汗,往旁边一指,“就在这儿,袜子、拖鞋、剪刀、针线盒,全套都有。”

乔伊顺着他手指看去,一顶灰蓝棚布下,摊位摆得满满当当。后面,一个中年女人正专注地缝着布袋,听见声音,立刻放下针线,站起身来。

“哎哟,是乔伊吧?树提过你!”女人笑得很真,“新来的同学是吧,长得可真精神。”

乔伊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阿姨好。”

“天气热吧?来,喝点橘子汽水。”陈树妈妈从保温箱里拿出一瓶冰汽水递给她,又笑着嘱咐儿子:“别光站着傻乐,快给人家让个位。”

“哦!”陈树从摊后拖出一张小马扎,拍了拍,“坐这儿,贵宾位。”

乔伊接过汽水,坐下的动作有点慢。汽水冰凉,泡沫在瓶口轻轻冒,她喝了一口,却觉得喉咙更涩了些。

她没说话,目光轻轻扫过眼前这一幕:陈树蹲在她身旁,用袖子擦汗,神色比平常多了一分沉静。

他低声说:“那年我爸出事以后,就靠我妈一个人撑着。”

“这摊子是她两年前排队抢来的,一开始只卖袜子,后来卖啥算啥。”

“我学无线电,是从这儿开始的。小时候顾客丢个坏收音机,我拆着玩……拆着拆着,就懂了。”

他说得轻松,语气甚至带点笑意。

但乔伊听得出来——那不是炫耀,也不是苦情,是一种默默咬牙走出来的生活力。

她忽然有点明白了。

她不是唯一一个在命运夹缝里靠自己撑着的人。

陈树——那个总开玩笑、表面玩世不恭的男孩,在这个市集角落,却无比真实。

远处的音响换了歌,是陈慧琳的《记事本》。音质略显粗糙,混着摊贩的吆喝声,却像一只温柔的手,从人群中伸出来,轻轻抚过乔伊心口那道一直没愈合的情绪。

“中午别走了,一起吃饭。”陈树妈妈笑着探出头,“早上炖了排骨汤,还有你们学生爱吃的酱茄子,味儿正呢。”

“阿姨,不用了……”乔伊下意识推辞。

“还客气什么?你是陈树同学,就是我家人。吃顿饭,哪能当外人。”

她一边说,一边把两双筷子从水桶里夹出来,用抹布擦干净,利索地摆在那张红白格塑料布的小圆桌上。

陈树撇嘴:“她都不让我买饭——我天天蹭。”

乔伊忍不住笑了,那一笑不大,却像什么东西在心里轻轻松了一下。

她点头,坐下。

桌上的饭菜简单:一锅热腾腾的排骨汤,一碟油亮的酱茄子,一盘炒豆芽。家常得不能再家常,但每一道都让人觉得踏实。

阳光从棚布的缝隙斜斜照进来,洒在桌边三人的脸上。身边是嘈杂的市声,锅铲碰锅的脆响、小贩讨价还价的声音、远处广播里飘来的流行歌声……这一切喧嚣,却被一层看不见的温柔包裹着。

乔伊忽然觉得,自己可能真的可以慢慢相信一些东西了。

比如人情,比如勇气,比如那个曾在某个梦境里听见的声音说过的:“我们还会回来。”

——那就回来吧。回来吃饭,回来生活,回来相信。

桌子一边,是张用凉席垫着的老板凳;另一边两个小凳子,一个腿略短,坐上去总要晃一下,像个固执却不肯倒的老朋友。

她坐下那一刻,鼻子一酸。

不是因为菜香,而是那股熟悉得过分的味道扑了上来:酱油、油烟,还有塑料布在烈日下蒸腾出的热气。

是小时候的味道。

她忽然想到,以前每到周末,母亲牵着她去买菜。回来路上,总会在路边摊借张塑料凳,吃碗热豆浆配油条。

桌子上铺着旧塑料布,微微发黏,阳光打下来,油光泛着光影,偶尔还能看到棚顶缝隙间落下的光束,尘粒慢悠悠地飘在空中。

那时候的生活说不上富裕,却很实在。

那是她还相信,很多东西不需要解释,只要一顿热饭,就能让日子继续走下去的年纪。

“快吃吧。”陈树拉过一张小马扎坐下,把筷子递给她,“你不觉得这些菜,看起来像以前挂历上的‘家常饭’插图?”

乔伊笑着点头,“真的。”

她夹了一口米饭,汤泡饭的咸香混着酱茄子的浓郁和微微的辣,舌尖一烫,眼眶却先热了。

她突然意识到:

也许她想重来的,不是系统提示音,不是命运错位,也不是科研失败。

是这一顿饭。

是市集的油烟味,是塑料布黏手的触感,是头顶广播里的旧歌和锅碗碰撞的响动——

是自己坐在一张不稳的小凳子上,吃着热饭,认真地活着。

饭后,陈树妈妈执意塞给她一包自家腌的萝卜干。

“拿着回学校吃,别和小卖部那些放防腐剂的比。”她边说边用三层塑料袋包得密实。

乔伊接过那包带着凉意却沉甸甸的“家味道”,站在市场出口时,忽然觉得脚下的地砖都变得扎实起来。

她抬头望去,一车车刚从郊区拉来的蔬菜、一群围着围裙吆喝的摊主、一条条旧巷子弯曲着热气腾腾的日子……

这些东西,没有一个和系统、变量、编号有关。

却真实得让她恍惚。

她忽然想,也许,某一天,她真会留在这里。

不用返回,不用逃走。

就在这座嘈杂又温暖的小城里,继续活着——

那样,也不赖。

太阳升得更高了,铜山集贸市场的巷子像老房子的脊背,在热气里微微低头。空气里混着炒粉的香气、缝纫机的嘎吱声,还有一段从收音机飘出的新闻播报,声音断断续续,像一首被风吹乱的老摇篮曲。

陈树站在宿舍楼下,看着乔伊走远。

她背影不快不慢,布兜鼓鼓的,像带走了一点生活气息,也带走了他还没说出口的话。她回头冲他挥了下手,笑得轻松,像真的什么都没发生过。

他没追上去,也没喊,只是站着,看她被阳光慢慢“藏进”校园的另一头。

风吹过走廊,教室里翻起试卷的边角,几束阳光从玻璃缝里照进来,把那些日常的、被忽略的景象重新染上一层亮色。

广播站传来一首老歌——许巍的《蓝莲花》。

音响略沙哑,像是某个年代还没睡醒的声音: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歌声里,有粉笔灰、晒过的课桌味、刚拖完地的消毒水气,还有青春期男生洗衣粉和汗混在一起的清爽。

陈树靠在栏杆边,一手插兜,一手低头摆弄那台改装过的老bp机。是他爸留下的,他加了线,有时候能收到断断续续的短波广播。

今天他没戴耳机。他不想监听谁,不想识破什么。他只想安安静静地站一会儿,听风穿过走廊,看楼梯间有男生踩着球鞋“咯咯”跑过,水壶磕着铁栏发出清脆回响。

阳光斜洒进教学楼,洒在那一排排蓝白相间的校服上,衣角随风飘动,就像那些不知不觉就过去的年纪。

他嘴角轻轻抿着,像是一种克制的温柔。

教室那头,乔伊正巧抬头,看见他站在走廊尽头。

光把他从背景里剪了出来,像一张泛黄的底片,朦朦胧胧,却有温度。

她没叫他,只是看了一会儿。

那一刻,她忽然有种难以描述的心动,不是爱情的那种跳跃,而是某种温热情绪的靠近。

她想起他蹲在摊边替她递筷子的样子,也想起他站在巷口,什么都没说,只是陪着她的安静。

她低头,从抽屉里抽出一张草稿纸。

笔尖轻轻落下——

“如果我不是乔伊,我们还会这样吗?”

她写得很轻,像怕谁看见,也像不想自己再看第二遍。

写完,她撕下纸角,折成一小块,塞进文具盒最深的夹层,就像把一个没准备好面对的心念藏了起来。

广播切歌了,张学友的《走过1999》响起:

“走过1999,世纪最末一分钟……”

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整栋楼像是悄悄静了一秒。

阳光照进窗棂,照亮黑板一角,也照在他们之间那条没走完、却已经有了方向的路上。

不是爱情,也不是答案。

是生活里那种最简单、最不张扬的靠近。

像一封写了一半的信,一口喝到最后一口的汤,一张摇晃的凳子,一碗带着辣味的汤泡饭。

短暂,但完整。

他们,都还在里面。

————————————————————————————————

【2045年·乔伊访谈·烙饼的味道】

这次还没等我开口,乔伊就先说了。

她看着桌上的咖啡杯,像是盯着什么穿透时间的影子。

“你知道,什么是这世上最香的饭菜吗?”

我摇头,她轻轻笑了笑。

“是妈妈做的。”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加任何修饰,却像一把钥匙,开了记忆的门。

“现在都用智能厨房了,机器做饭,口味标准得像模板打印。”她指指厨房,“蒸煮焖炖、控温控盐,每一步都精准得吓人。”

我问她:“那你最后……是留下了,还是回去了?回到2021年?”

她顿了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我:

“你看我们现在怎么吃饭的?”

说着,她对厨房方向喊了一句:“中餐一号,家常两人份。”

十分钟不到,柜门打开,送菜臂平稳地端来一盘菜——香味扑鼻,色泽标准,温度刚好,油盐比例甚至可以在App上回看。

我夹了一筷子,确实不赖。可乔伊看着那盘菜,却只是淡淡说:

“闻着挺香,但永远没有我妈做的烙饼味。”

她顿了顿,像是在咀嚼一块并不存在于盘中的记忆。

“我妈做烙饼不讲究标准化。她下手重,盐放多了也不会改,饼皮擀得不圆,有时候边上烤糊一圈,但我每次都抢着吃那一块。”

我静静听着。

“她炒的土豆丝,有的断、有的焦,但我每次都觉得——这是家。”

“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太‘整齐’了。”

她语气很轻,却像一根针戳进我的某个回忆神经。

“连厨房都没声音了,锅碗瓢盆不响,油花不炸,烟不呛人。你知道吗?2045年的厨房,没有‘做饭的人’这个概念。”

她忽然看着我,笑了一下,像在开玩笑,又像在提醒:

“所以你问我回没回去?”

“我哪儿都没回。”

“但我记得——我妈做烙饼的时候,是不用标准配比的。她用的,是手感。”

她顿了一下,眼神落到窗边那片微微晃动的绿叶上。

“人啊,有时候活着,不就是为了再尝一次那个‘手感’的味道吗?”

我问她:“那你说,科技高速发展,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所谓的物质极大丰富?所谓的便利?所谓的进步?”

乔伊没有立刻回答。

她望着窗外,2045年的天很亮,蓝得像程序生成的颜色,却透不出一点温度。

她过了很久,才缓缓开口:

“是啊,什么都有了。”

“能源几乎免费,衣食住行不再是问题。想要什么,几乎都是秒到账。”

“人活得越来越久,也越来越‘高效’。”

她顿了一下,轻轻摇头,眼神像是在回到某段发黄的课表中。

“可我还是最怀念——高170那种日子。”

“早读铃声一响,大家冲进教室找座位;周五最后一节音乐课,谁跑得快谁抢到前排琴谱;有人借文具,有人偷看别人写小纸条;中午食堂排长队,只为多要一勺打卤面上的酱。”

她轻笑了一下,语气像在说梦话,又那么真切:

“那时候太简单了。”

“日子慢,情绪真,喜欢一个人也不需要理由。”

“现在……所有的感情都要‘输入框’,所有的行为都留‘数据痕迹’。”

她转头看着我,眼神忽然变得很认真。

“你这本书,为什么打动我?”

“不是因为你写得多深刻——而是因为你写回去了。”

“写回我们最真实、最没有防备的样子。”

“高170班,那些午后阳光透过窗棂、粉笔灰在空中飞的时刻,那些走廊尽头有人回头望一眼的瞬间,那些小动作、小纸条、小误会、小心动……”

“你把它们一一记下来了。”

她的声音放轻了,却像一盏台灯照在厚厚的作业本上:

“这,就是你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她说完这句,望向我,没再说话。

但那一刻,窗外的风穿过窗框,像是从高170班的某个课间,悄悄吹回来的。

吹过书页,吹过心头,也吹过那些,我们还没说完的青春片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