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回高考当状元 > (10)当热爱成为执念,那不再是兴趣,而是与命运死磕的方式

【监听室·夜里的陈树】

夜里,教学楼后的废仓库安静得像一座退役的舞台。

陈树将无线设备一件件归位,最后合上那口生锈的铁皮工具箱。“咔哒”一声,像某种疲惫又固执的心跳,缓缓合上。

手指还带着焊接后的余热,带着金属的味道。他看着自己一双沾满灰渣的手,指纹里嵌着焊渣,就像时间在他手上打磨出的刻痕。

他不是天才,也不是科研人员,只是个在电路缝隙里找信号的普通人。

墙角那张由废办公桌拼起来的小床上,堆着几本旧书:《无线通信》《信号干扰图谱》《电子基础》……封面早被汗和油磨花了,纸页脆得一翻就裂。

他随手翻开一本,一张照片滑落出来,边缘已经泛黄,带着淡淡的煤灰味。

照片里的男人穿着褪色的工服,背景是一排倾斜的电塔。布条上还能辨出“铜山矿电安全组”六个字。

那是他父亲,陈正。

他坐在原地,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光落在照片上,也落在他掌心。他从来没烧掉这张,只这一张。

因为他记得——十五岁那年,他做了个梦,梦见父亲在老收音机里播放一段录音。电流声、杂音,还有一句断断续续的低语:

“六二四……不对……”

他从那一刻开始,几乎变了一个人。

不会调频?那就自学。

不懂频段?就一页页翻旧书。

没人教?就自己焊。

他不是在搞发明,他是在追一个声音。

两年里,他日常在维修铺接线、补风扇,晚上回废仓库,在杂乱工具和旧电板之间“造监听台”。

“焊锡成精了?”有人笑。

他只回一句:“我爸教的。”

别人放学去网吧打《星际争霸》,他在笔记本上反复画频谱图,标出每一次信号波动,只为找出那条他梦里听见的频率——“426”。

也因为这份执念——他才能在乔伊从教学楼路过那一秒,察觉出信号的波动;

才能听出那次广播站中断的那一瞬,耳机里“哔”地尖响不属于常规噪音。

这是他用青春熬出来的“听觉记忆”。

他把照片重新夹回书里,轻轻合上。

“爸。”他低声说,“你那边,能听见我吗?”

耳机插口“咔哒”一声。

不大。但像一种回应。

仓库门口,秋风卷起一张旧报纸。边角撕裂,但标题还在:

桐山三号井事故,仍待厘清。

他抬头,看着屋顶那根自制天线在风中轻轻晃动,银光像针尖,一下下地扎进夜色。

他的眼神变了,像一束突然打进来的电流,把某块沉睡已久的地方唤醒了。

“只要频率对上,信号就会回来。”

他坐回桌前,耳机挂在脖子上,双肘支在桌边,整个人沉进监听设备与密密麻麻的数据之间,像一台蓄满电的旧收音机,静等信号。

灯泡忽然闪了一下。

“426。”

三个数字的影子,被墙上映得模糊。

耳机中,杂音突然变了节奏,从沙沙作响变成规律分明的“滴、滴”。

他猛地抬头——教学楼走廊尽头,一道熟悉的影子划过。

是乔伊。

她刚路过教学楼,脖子上的吊坠在光下反出一丝淡淡的蓝。

像闪了一秒的小灯。

他看着耳机里的波形跳动,再看看窗外她的身影,像有什么东西——一瞬间对上了。

“继续监测。”他低声说。

翻开监听记录本,一页页划过,终于停在“乔伊”那一栏。

他把名字圈起来,笔尖却在后面停了很久。

最终,他只写下一个——

问号。

他翻到前几页,重新对照波动记录:

图书馆,她刚到,频率异常;

广播站,她坐下,波段跳高;

来顺饭店,她的吊坠亮了,接收器过载;

教学楼东南角,她一走过,监听器短暂失灵。

他盯着数据,喃喃一句:

“不是巧合。”

但他又忍不住问自己——

她是乔伊啊。

他喜欢了整整两周的乔伊。

那个坐在窗边咬甘草杏,咬到酸还坚持说“有感觉”的女孩;

那个课间故作镇定,其实偷偷往草稿纸上画猫耳朵逗他笑的女孩;

那个午睡趴在桌上被口水印红了脸,还不好意思跟人解释的女孩。

怎么会跟“426”、跟矿难、跟陈正这些事情有关?

他盯着那串信号线条,却动不了笔。

数据不会说谎。

只要她一靠近,监听器就像醒了。

他闭上眼,脑中却浮出她在广播站低声安慰他时那句:

“你是不是也讨厌解释不清的东西?”

那一刻,他的心就像频率叠加时的混响。

混乱,却又——美得惊心。

他猛地睁眼,注视着那页监听数据,密密麻麻的波形图像波纹般晃动,可他的笔迟迟没落下。

她是乔伊。

但她,也可能是426。

甚至,可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把钥匙。

“我不信命,但我信电波。”他低声说。

而她——她就像一道持续广播的信号。

安静,却清晰地在告诉他:

“我在。”

“我,就是信号。”

那枚她始终戴着的吊坠,他早就注意到了。她从不摘,连午休都贴在锁骨上。

它到底是什么?感应器?天线?还是……她本人就是一个收发体?

陈树闭上眼,额角隐隐跳痛。

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从心底冒出来:

她的存在,也许就是为了“唤醒”426。

他颤了一下,回忆突然冲了上来。

她在广播站门口替他说话时微微发抖的肩膀;

她跑完800米后气喘吁吁地把甘草杏塞进他手里:“这个比葡萄糖好使”;

还有那句趴在课桌边悄悄问出的话:“你是不是,也讨厌解释不清的东西?”

她太真实了。

真实得不该被拉进冷冰冰的编号、档案、频谱图里。

但数据不会说谎。

每次她靠近,监听器就像被激活。

不是巧合,是规律。

426到底是什么?

密码?遗失的坐标?一种只对特定个体激活的系统?

陈树的后背冒汗了,脖颈发凉。他突然意识到——

这不仅仅是矿难或者父亲的失踪。

这背后,也许是某个还没露出全貌的系统,正在慢慢苏醒。

而乔伊,可能就是那扇门上的钥匙。

【操场边·王昭的条件】

他刚拐出教学楼阴影,迎面一句话拦住了他。

“你是不是喜欢乔伊?”

操场的阳光明晃晃的,落在王昭发尾的挑染上,闪得刺眼。

她一脚踩在栏杆边,一手晃着酸奶吸管,语气松弛,眼神却锋利得像刚拆的圆规针。

“你谁啊?”他皱眉,语气不耐,像电板上临界前的短接。

她却笑了,像拿到了实验报告的优等生:“你那副‘她一笑我高考能多考十分’的表情,全班都看见了。”

陈树转身就走,却被她下一句话钉在原地:

“我想和你合作。”

他侧头:“什么剧本?”

王昭从兜里掏出几张点读机卡、两张饭卡,在他面前晃了晃:“我出资源,你出人——装作追乔伊。”

陈树冷笑一声:“你疯了?”

“又不是动真感情。”她一脸理所当然,“你演一下,我帮你搞资源,马星遥就不会那么快出手。”

“你怕她抢了马星遥的注意?”

“我怕她动了我的位置。”王昭的声音突然沉下去,“我做了十年常量,不想被一个变量打乱公式。”

陈树哂笑:“人也能算公式?”

“起码你懂代入法。”

“我不接。你钱再多也喂不动我。”

她不恼,只平静说了句:

“那你怎么养你的监听梦?”

他沉默了。

她往前逼一步,话锋更直:“你靠拆废收音机凑电容、论坛蹭网吧号,还想找426的真相?”

她打开钱包,几张提货单亮出来:

“日本原装示波器”

“逻辑分析仪”

“频谱干涉建模接口”

每一行字,都像敲在他废仓库那台老机器的外壳上,砸得心口闷痛。

她俯身,手指轻轻挑开他校服下摆一角,露出那截缠在内衬里的自制天线。

“你用的是小学科普展都淘汰的零件,靠绑皮筋缠在身上。你真不缺?”

陈树没动,背脊微汗。

她的声音柔了,却更重:

“你可以继续守着那堆旧电板,在仓库里等谁回应你爸的声音。”

“可我给你什么?一双鞋。能走远一点的鞋。”

操场那头,广播站调试设备,“一、二——嘶——”的电流声破空响起,像他耳机里反复出现的杂音。

陈树低头,影子晃了一下。

他没有走,也没有答应。

“你真会用人。”他喉咙发干,像没调准频道的老喇叭,“但我没义务为你演戏。”

王昭背对着他,声音淡淡飘回来:

“我没逼你。但你要真答应了——别怕观众多。”

阳光穿过槐树叶,地面被切成一格一格的光影。

陈树站在其中一格里,手里还握着没合上的练习本。

“乔伊”那个名字被圈了好几圈,后面跟着的问号——还在。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守什么。

是她身上那点让人心软的人味,

还是监听器里那个反复跳动的“426”。

他只知道,两种**,正互相干涉。

就像光波叠加,时明时暗——

乱成一团。

——————————————————————————————————————————

【2045年·乔伊访谈·弯路与拥有】

乔伊讲到这里,忽然停了一下,抬起头看着我,半认真半调侃地说:

“你知道吗?我后来经常说——陈树这个傻子。”

她笑了,语气像在念一段旧日笑话,但眼神里却藏着一种无法替代的温柔。

“他那时候一边怀疑我,一边又死撑着不问……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其实他完全可以直接问我啊,就一句‘你是谁’,就行了。”

我笑着打趣:“可你从2021年突然掉到2001年,哪怕他问了你,也不一定信吧?”

乔伊点头:“对,所以我理解他。”

“但你想啊,一个正常人忽然出现在完全不同的时间背景里,说话方式、反应节奏、行为习惯,全都跟身边人不一样……就像你一睁眼,掉进清朝,还穿着牛仔裤——你不怪,谁怪?”

“所以他对我有疑问,是正常的。”

“但我气的是——他怀疑了,却从不敢直接面对。他绕了一圈圈去监听、去对照信号、查资料、画频谱图……但就是不问我本人一句。”

我问她:“你讲这些,是为了说明陈树很努力、很执着、也很聪明吗?”

她摇了摇头,声音忽然低了些。

“不是的。”

“我是在说——有些东西,哪怕它后来看起来很容易,老天也不会让你直接得到。”

我有些发怔:“为什么?”

乔伊抬头,望向窗外。

傍晚的光洒进来,把茶几上的书影拉得很长。

“因为只有你亲身经历过‘伴随状态’,你才真的拥有它。”

我重复了一遍:“伴随状态?”

她点点头,像是在认真解释一门入门哲学课。

“这是量子里的一个概念,但其实人也一样。”

“一个选择,不是一瞬间成立的。”

“它要你绕弯,要你跌倒、误会、迟疑,要你想放弃又放不下,要你在完全不确定的时候继续靠近——这就是‘伴随状态’。”

“它不确定,也不稳定,但它跟你走了一段路。”

“只有当你经历过这些,你再回头说‘我懂了’,那才是真的。”

“如果直接告诉你答案,你不会记住;如果谁都不离开、谁都不迟疑,你反而不会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轻声道:“所以,成长,是一定要走弯路的?”

她看着我,笑了:

“是一定的。”

“而那些你觉得‘走错’的日子,其实是在为‘走对’做准备。”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

窗外有风,吹动窗帘的一角,像是在回应她刚才的话。

她端起水杯,轻轻抿了一口,仿佛给这个话题画上了一个句点,又像是在替那个“绕远路的少年”温柔地放过自己。

我忽然明白,她讲的从来不只是陈树。

而是每一个,在青春里绕过弯路却始终没转身离开的——人。

我问她:“那你这几十年,走过多少弯路?”

乔伊靠在椅背上,想都没想,直接回了一句:

“全是弯路啊。”

她笑了笑,语气轻得像在说一场老同学聚会走错了地铁站。

“因为宇宙是螺旋的,怎么可能走直线?”

我愣了一下,笑着追问:“哦?为什么是螺旋的?怎么讲?”

她拿起茶杯,轻轻吹了一口热气,然后抬头看我,眼里带着一种特别柔和的坚定。

“直线只有一个方向,一旦错了,就会越走越远。”

“可螺旋不同,它会绕,会偏,会看起来在走回头路,但其实——它是在上升。”

她比划了一下:“你以为你又回到原点了,其实你已经在另一个高度上了。”

“同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你;同样的问题,不一样的理解。”

“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运动轨迹。”

我看着她,沉默了几秒,心里像被某个钝钝的温热词轻轻击中。

“所以……”我说,“你经历的那些绕远的、错过的、推迟的……你都不觉得可惜?”

她笑得更温柔了,点了点头。

“我曾经也恨自己,为什么总是晚一步,慢一点,为什么别人好像一条路直走通关,而我总得多绕几圈。”

“可后来我明白了——有些人走得快,是因为他们选的是一张平面地图。”

“但我绕,是因为我活在三维空间。”

“我不是错了方向,我是在攀爬。”

她说这话时,阳光刚好洒在她额前的几缕银发上,像一根线,从过去穿进现在。

我盯着她,忽然特别想把这句话抄进我的采访本。

乔伊看着我,有点像老师看一个还没弄懂公式的学生,语气轻轻的:

“你别总问‘为什么不是直线’。你应该问的是——‘弯回来以后,我还愿不愿意继续走’。”

我点点头。

她放下茶杯,像自言自语又像说给我听:

“最好的事情不是没走过弯路,而是——你转过身,发现你终于站在了自己真正想站的位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