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回高考当状元 > 录取(四)

重回高考当状元 录取(四)

作者:道胜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5:47 来源:小说旗

乔磊一愣:“啥?”

王江海笑得像二十年前一样洒脱:“我都准备好了!”

他从办公室角落拉出两个麦克风,交给胡静一个:“我要唱歌!”

“唱什么?”胡静接过话筒,笑着问。

“《黎明的心》!”

平淡的日子可以唱成奇迹

问你是否愿意与我同行

张开你的希望歌声就是翅膀

飞向你的梦想

他开口唱了,全场安静了一瞬,然后是轰然掌声。

乔伊站在冰场中央,抬头望去,耳边是1992年的老歌,眼前是2003年的人群,而心里是2021的某段记忆——

“这一晚,我们终于像没有被谁观测的粒子,自由地跳了一场量子的舞。”

秋意微起,天终于不再像七八月那样灼人。空气中带着点稻谷即将熟透的香气,也带着一点要开学的紧张氛围。

乔伊和陈树站在一片平地前,脚下是新铺的碎石、碾过的车辙,还有刚被浇筑过的水泥地面,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油料味。

他们站在这里,怔了整整一分钟。

乔伊手里提着两袋新买的日用品:保温壶、秋季棉衣、止咳糖浆和几罐牛奶。

她本来打算像上次一样进院子叫:“奶奶,我们来了!”

可这一次,她叫不出口。

眼前的那个农家小院,真的没了。

一棵老树还在,可人已不知去向。

那棵歪歪扭扭的老皂角树还在,斜斜地靠着坡,一只鸟站在上面叫着,仿佛还在等熟悉的声音唤它起飞。

陈树咬着牙,看向远处一排排施工车辆——“五矿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几个字**裸地印在布标上。

乔伊蹲下身,看着地上还残留的炊烟灰烬和半截老红布:

“是这个位置吧?……那颗树还在……”

陈树点点头,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

他们找附近的村民打听,得到的回答让两人彻底失语:

“听说前阵子来个煤老板,说这地底下有煤,非得开发,叫来一堆人连夜推了房子。”

“老奶奶不同意,被人抬上车扔外村去了,给了几百块钱。后来……就没人见过她了。”

乔伊的手指紧紧攥住购物袋的手柄,牛奶罐在袋子里被她握得“吱呀”作响。

“几百块?一个人的家,一个人一辈子的生活记忆,就值几百块?”

她转身就要朝工地走,陈树一把拉住她。

“别冲动,我们……不能硬闯。”

乔伊咬着嘴唇,眼圈红了:“可她连个电话都没留下……”

她想到上次来的时候,奶奶煮的白粥,地里新摘的西红柿,还有那句笑呵呵的话:

“我活这么大岁数了,就是喜欢你们这种有心的孩子。”

她把糖浆往灶台上搁,老奶奶看着她的眼睛笑:

“我没你们那么大本事,但我能煮点热饭、泡壶热茶,这就够了。”

现在——什么都没了。

不是因为时间老了,而是有些人,从来不管“情”是不是还在,就直接动手砸掉了“家”。

陈树的怒火也被点燃,他拿出小本子开始记录施工车辆的车牌,拍照,调出“树一号Lite”探测周围信号源。

“这片区域明明早就划为生态留地,怎么能随便动土?!”

“肯定是‘五矿’旧势力借着‘能源开发’之名强拆——这种事要查到底。”

乔伊站起身,望着远方:

“查,我们必须查。”

“不光为了奶奶,也为了这些年,所有被默默剥夺的人。”

乔伊将物品放在老皂角树下,拿出一张纸条,写下:

“奶奶,我们来过了。哪怕您不在,我们也不会忘。”

“我们一定会找到您。”

风吹过,纸条在树下微微颤动。阳光从云层漏下来,照在那块空荡荡的土地上。

好像在说:

“这里,曾经是个家。”

初秋的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风却已经带了点凉意。乔伊和陈树站在那片曾经熟悉的土路口,脚下不是泥地了,而是被压平的新修工地石板,一块块地延伸进远处山沟。

小院没了。

那棵乔伊记得老奶奶每天都在树下劈柴、烤红薯的老树还在,却被围栏铁皮圈了进去,像被囚禁的记忆。

她眼神发直,喃喃道:

“就这么……没了?”

陈树也攥紧了手中的购物袋,袋子里是他们特意买的棉袜、茶叶、鸡蛋、风湿膏——都是给老奶奶备的。现在却成了一袋失重的问候,无处可放。

他们向村口一位老大爷打听:

“大爷,这地方原来有户人家,年纪很大的老太太,您知道她去哪了吗?”

老大爷叹了口气,摘下草帽扇风:“那是个好人啊,哪天不劈柴烧水,她屋后还养两只老鸡。可你说那院子?前阵子来了个什么‘能源开发公司’,说这里下面有煤有锂矿……就给推了。”

乔伊急问:“补偿多少?”

“说是‘给’了几百块,老太太不识字,也没人帮着她去计较,那几天可惨了,听说她走的时候,只背了个破布包。”

陈树脸色彻底阴沉了下来:“谁干的?”

“带头的姓周,说是外商,还跟桐山大学搞合作,来开发环保能源,白皮书都贴了,说是有‘科研支持’。”

乔伊一听,顿时反应过来:

“‘周老板’?外商?环保能源?这不是废彪那个畜生换个名字卷土重来了?!”

“还有桐山大学……李东阳!”陈树咬牙,脸色铁青。

他们偷偷绕进施工区外围,发现:

每一处出入口都设有安保,持“高密级区域”胸牌的保安盘查严格;

工人不说话、不交流;

每天大车进进出出,却没有任何“材料进场”登记表;

公告牌写着“绿色能源开发中心——校企合作项目”。

一切都很熟悉,熟悉到令乔伊背脊发凉。

“这不是再造一个‘三号井’吗?”

“只是这次,他们用的是合法外衣、学术合作、科研名义。”

乔伊喃喃:

“这是废彪的plan b,‘重启替代计划’。”

陈树低声:“他们不是没动系统……而是换了角度、换了皮,把系统当成‘资源’,正一点一点地偷跑激活。”

两人回头看了一眼那颗老树,乔伊眼中有光——那种久违了的、带着愤怒和责任感的光。

她转向陈树:

“这事不能只有我们知道。”

“王昭得知道,马星遥得知道,张芳、刘小利都得知道。”

“如果老奶奶都能被他们‘抹除’,那我们很快也会被写成‘系统异常项’。”

陈树点头,声音低却坚定:

“咱们得——回归小组模式。”

乔伊深吸一口气:

“这不是调查,这是反击。”

开学后的日子悄然展开,整个城市重新笼罩在课业、目标、排课表和升学指南的节奏中。

可在这节奏之下,乔伊与陈树知道,某些人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那天在五矿废地前看到老奶奶的院子变成钢筋铁网的工地时,他们就已经明白:

“废彪没死,也没消停。”

他只是换了个身份,换了个马甲,换了一个“外商周老板”的面具,继续他的“渗透”与“改写”。

而这一次,他的合伙人,是一个他们曾以为可以信任的学术象征——桐山大学校长李东阳。

“他是专家,是学者,是研究量子结构的,他不可能不知道的危险。”陈树说。

“除非,他知道得太清楚了——所以被逼着合作。”乔伊反推。

陈树摇头:“我们直接去找他,他只会把我们当成‘中二学生’。”

乔伊沉思片刻,忽然想起一次偶然听来的消息:“他女儿——李芮,今年高三,学习挺一般,正在物色家庭教师。”

于是,她拨通了一个“青华在校生接家教”的推荐热线,发出一条短信:

【您好,我是青华大一学生乔伊,擅长数学、物理、语文等科目,已辅导多名高三学生,教学经验丰富。可提供每周末一对一高强度辅导,愿意到户上门。】

第二天下午,李东阳家回信了:“明天上午九点,请来一趟。”

李东阳家,那是桐山大学教工住宿区的一栋小洋楼,老式雕花门,灰白墙,门口两盆兰花养得极好。

乔伊背着简单的教学包走进时,心跳有一瞬的不规律——“我不是来教书的,我是来追真相的。”

李东阳亲自开的门,个子不高,头发有些稀疏,一双眼镜遮不住那藏不住的疲态。

但他语气平和,甚至有些感激:“现在孩子学得吃力,谢谢你肯来。”

乔伊笑着点头:“我也希望能帮到她。”

她进屋的一瞬间,目光一扫——墙上的照片、地上的报纸、沙发扶手上的实验报告、电视机下方的纸袋……

“每一个角落,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但她心里最在意的不是生活痕迹,而是——实验资料的可能藏匿点。

李芮是个清瘦的女孩,眼神飘忽,语文和数学都学得很乱,像是根本提不起劲。

“你不喜欢上学?”乔伊随口问。

她说:“不是……就是总觉得,考什么,读什么……早就被安排好了。”

这句话让乔伊怔了一下。

她心底一动:“这女孩,可能也接触到‘系统’的一角了。”

她边讲课,边留意李芮偶尔提到的“父亲晚上总关门说‘资料不外泄’”“车库地下有新办公室”等话题。

“信息,一点点拼起来。”

乔伊第一次下课后走出门,回头看了一眼那幢白色洋楼:

“这不是家教,这是一次‘内部潜伏’。”

“我要找到废彪在挖的‘矿’到底是什么——是物质,还是时间本身?”

她从没像现在这么清晰地意识到:

“我们没有输——我们只是还没走到终局。”

那年九月的风,带着一点褪色的热浪,吹进车窗、吹上校服袖角,也吹得这群少年第一次真正感觉到:自己要“开始另一段人生”了。

和去年此时不同,那时他们还穿着统一的校服,站在桐山二中的大课间操场上,晒着太阳做广播体操。

而现在,他们提着行李,坐上列车,穿越一条条钢铁铁轨,驶向属于自己的“新轨迹”。

2003年9月12日清晨·bJ·青华园。

乔伊拎着不算多的行李箱,吊坠藏在衬衣里,脸上平静,心却有些紧绷。

陪她同行的,是比她还兴奋的——乔磊。

他戴着墨镜,穿着最板正的短袖衬衫,一副“兄长代表团”的架势。

“我靠,这地方可太大了!你看那红楼!你看那图书馆!你看看那男生宿舍——咱是不是也能报名一个‘家属房’?”

“这气质,一进来就觉得我得多读书。”

乔伊轻轻笑了。

青华园果然如传说那样沉淀,铺满梧桐的长道,校园广播里放着《同桌的你》的旋律,老教授戴着眼镜在树下散步,新生们拉着行李三三两两地排队报到。

那一刻,乔伊第一次觉得:

“也许,虽然轨道被改写过,但它也不全是错的。”

她收好录取通知书,走进了“基础医学院”的报到通道。

眼里闪着光,不为专业,而是为——再次靠近“回归计划”的核心点。

马星遥和王昭,两人并肩走进桐山大学正门,穿过贴着“热烈欢迎2003级新生”的横幅,王昭一脸轻松:“哎,你说,咱俩这样是不是‘高考情侣档’?”

马星遥推了推眼镜,没有否认,只是淡淡回答:“至少不是分隔两地。”

他虽然嘴上平静,心里却是踏实的。留在桐山,是他的选择。

因为实验室在这里,矿井在这里,还有——她在这里。

王昭换了新的波点上衣,扎起头发,手里拿着报到表格,一脸志得意满:“我打算当学生会文艺部长,拿下这个校区所有演出机会。”

马星遥点头:“你可以。”

他们不需要表白太多,只要彼此都知道——选择彼此的城市,是一生最温柔的决心。

张芳站在北津大学哲学系门口,阳光照在她的镜框上。

她没有人陪同,也拒绝了家人拍照。她穿了一件黑白配的衬衫,走路带风,抱着一沓《康德》《尼采》《叔本华》走进宿舍楼。

她的舍友们都在谈影视、小说,她却淡淡地说:“我喜欢探讨‘自我与命运的边界’。”

她知道,自己的战场不是课堂,而是内心深处那句问题:我考第一,是为了什么?

她打算用四年时间,去回答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