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沐雨荷风 > 第63章 富春山居

沐雨荷风 第63章 富春山居

作者:慧莲梦荷33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5:20 来源:小说旗

立夏的蝉鸣裹着樟木的清香,漫进澜庭书院的书画展厅时,沐荷正将那幅《千里江山图》的仿作轻轻卷收。卷轴的锦缎边缘还沾着点孩子们补画时的金粉,在日光里泛着细碎的光。临风背着画板从富春江畔回来,帆布包上沾着江雾的潮气,包里露出半卷泛黄的画稿,上面的富春山居景致,竟与《千里江山图》的远山轮廓有七分重合,画题“富春山居”四个字是用赭石写的,笔锋里藏着璞玉在红树康桥题字的遒劲,又带着碧玉批注时的温润。

“在黄公望隐居地的老樟树下捡的。”他展开画稿时,樟木的香气忽然浓了几分,画中钓台的石阶上,有行极小的题字“以画为舟”,与百德康桥残碑上的“桥是让诗过河的船”形成奇妙的呼应,“守山人说这是民国时澜庭诗社的画师临摹的,原是成对的‘富春双璧’,另一卷在战乱时遗失,只留下这卷‘山居卷’,画轴里藏着用樟木浆糊封的诗稿,说‘让富春的山水也记着诗’。”

沐荷的指尖抚过画中富春江的水纹,忽然触到绢本下凸起的纹路,凑近了看是片极小的樟树叶浮雕,叶脉与诗滢轩院角那株老樟的叶子完全相同。画稿的跋文处贴着张褪色的船票,上面印着“富春渡→诗韵澜庭”,检票的印章是朵荷,与井台的磨损痕分毫不差。她将画稿对着天光举起,水纹的褶皱里立刻浮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句子,墨迹在阳光下泛着淡金,像从《与朱元思书》的书页里直接洇过来的。

“这画原是有记忆的。”沐荷望着画中流动的墨色,忽然想起老秀才讲的掌故,“当年画师带着画稿在富春山居了三年,每天对着江景改画,说‘山有阴晴,画也要有悲欢’。有次暴雨冲毁了钓台,他就在画里补了座新的,石阶上刻着‘重建于诗社三十七年’,现在去富春江,那座补画的钓台竟真的立在江岸边,像画里的景致活了过来。”

临风从画筒里翻出本《富春题跋》,其中一页夹着张照片,是1946年的富春江钓台,岸边的石碑上刻着“诗画同源”,字迹与画稿上的“以画为舟”如出一辙。“你看这照片的角落。”他指着石碑旁的竹篮,里面装着半卷画稿,露出的山水与“山居卷”的中段完全重合,“守山人说,当年画师的女儿常背着画稿在江边写生,竹篮里总装着樟木片,说‘要让画记得住家乡的香’。”

案头的青铜镜忽然映出江雾的影子,镜面的水汽与窗外飘落的樟树叶叠在一起,竟在墙上投出幅流动的影:穿青衫的书生坐在钓台石上,用紫斑竹笔蘸着江水写诗,字落在滩涂的湿泥上,立刻被江风吹成淡墨;穿蓝裙的女子提着竹篮走来,将画稿铺在鹅卵石上,樟木片压着的诗行与画中山水连成一片,钓线垂入江中的弧度,恰好是“富春”二字的笔画。

传文匣里的《诗脉新篇》忽然轻颤,夹着的片樟树叶滑落,落在画稿的“居”字上,叶脉的纹路恰好补全了笔画里的缺口。书页间还夹着张孩子们画的漫画:戴斗笠的老渔翁撑着竹筏,筏上载着《富春山居图》和现代画板,江水里漂着竹简与平板电脑,渔翁正用篙杆将它们往一处拨,说“都是记山水的物件,该在一块儿”。

江雾散去时,众妙学堂的孩子们扛着写生板来了。穿校服的男生对着画稿临摹,笔尖刚落下,画中钓台的石阶忽然显出层淡影,像有双看不见的手在补刻新的题字。“您看这墨色的深浅。”他指着自己画的江水,“守山人教我们用富春江水调墨,说‘这样画里的鱼才认得家’,我刚在水纹里藏了句‘鱼读诗’,您看像不像?”

沐荷忽然想起那支银簪,取出来别在画稿的留白处,簪头的珍珠折射出的光,在画中江面的涟漪里凝成点朱砂,落下时在绢本上晕开,像把两世的牵挂都融在了江水里。临风往画案上撒了把从富春江边捡的鹅卵石,石面的水痕与画中山峰的轮廓完全重合,其中一块的纹路里,竟藏着“山居”二字的篆体,像被江水冲刷了百年才显形。

孩子们见状都来了兴致,纷纷往自己的画里添“富春密码”: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用樟木片拓印树叶,贴在画中的山腰,说“让山也长叶子”;穿汉服的小男孩在钓台石上画了观星璧的星轨,“这样夜晚的山也有光”;男生则在江面上画了艘浪漫马车,车轮的辙痕与水纹连成行字“画是不动的船,船是流动的画”,引得众人拍手。

三日后,“富春山居诗画雅集”在富春江畔的钓台举行。孩子们的作品与那卷“山居卷”一同挂在樟树林里,风过时画轴轻晃,樟木的香气混着墨香漫开来,像把民国的山水都揉进了初夏。老渔翁们打着渔鼓唱《富春谣》,歌词里混着《与朱元思书》的句子;画师们支起画案现场写生,有人用江水调墨,有人以樟叶为拓,钓台石上很快铺满了新的“富春图”,其中一幅的江面上,漂着百德康桥的桥影,与画稿里的钓台连成线。

清禾带着舞蹈学院的学生来了,她们穿的舞衣上印着富春山水的渐变纹,左边是“山居卷”的墨色,右边是孩子们画的彩色,腰间系着樟木片串成的腰链,晃动时发出细碎的响,像江水流过鹅卵石。当《富春赋》的旋律响起,舞者们的影子落在江面上,与画稿的水纹缠成网,网住了从诗滢轩飘来的竹简书,竹简上的“两世诗心一脉连”在波光里发亮,像给整条江系了条发光的丝带。

“您看这钓台的倒影。”临风指着江面,日光穿过舞者的水袖,在水中投出“富春双璧”的虚影,遗失的那卷“江行卷”竟在倒影里显出全貌,画中的航船与浪漫马车的轮廓重合,“守山人说,这是山水在记挂另一卷画,就像当年画师在跋文里写的‘画分两卷,心归一处’。”他从画轴里抽出那卷樟木浆糊封的诗稿,纸页的虫蛀孔里卡着根银线,与沐荷发间的银簪完全相同,线头上还缠着片干樟叶,像把两世的牵挂都系在了诗里。

文创工坊的年轻人支起展台,展示着“富春山居”系列文创:能散发樟木香的画轴书签,嵌着鹅卵石的钓台摆件,印着“以画为舟”的帆布包。有对年轻夫妇买下套“富春对杯”,一只杯上是民国画稿的墨色山水,一只杯上是孩子们画的彩色江景,合在一起恰好是完整的富春江,“这样每天喝茶时都能看见,老祖宗眼里的山水,和我们心里的故乡,原是一个模样”。

书画院的老陈带着光谱仪来了,对着画稿的水纹检测,屏幕上的光谱图里,竟能看见《与朱元思书》的字迹,与数据库里清代抄本的笔迹重合度达百分之九十五。“这是‘文脉的水印’。”老陈调整着焦距,“画师用樟木汁调的墨,里面含着特殊的纤维,才能把文字封在画里,就像他说的‘让富春的山水,永远记着读书声’。”

暮色漫进樟树林时,众人围着篝火煮茶,用富春江水冲泡的新茶,混着樟木的香气漫开来。沐荷将那卷诗稿轻轻放在画稿旁,樟木浆糊遇热软化,露出里面的核心——半张《富春双璧》的合卷图,画中富春江的尽头,竟是诗韵澜庭的回廊,廊下的东方水泥砖上,刻着“富春归处是诗乡”。临风用紫斑竹做了块小木牌,上面刻着“画载乡愁”,挂在钓台的樟树上时,木牌的影子与画稿的江纹连成句“山水不隔两世心”,像把两世的思念都刻进了晚风里。

离开展会前,穿校服的男生忽然指着天边的晚霞,云朵的形状像两卷展开的画,左边是“山居卷”的墨色,右边是“江行卷”的青绿,中间飘着行字:“所谓故乡,是画里的山水认得你,诗里的牵挂等着我”。他往自己的画里补了个细节:现代的高铁正驶过富春江大桥,车窗里伸出只手,捧着本《诗脉新篇》,书页的光与画稿的墨色在江面上相遇,激起片细碎的金。

回到诗滢轩时,院角的樟树叶又落了片,飘进窗棂落在《富春题跋》上。沐荷将树叶夹进书里,忽然发现它的形状与画稿中钓台的轮廓完全重合。临风从包里掏出块新雕的樟木牌,上面刻着“富春山居,诗心永驻”,木纹里还沾着点富春江的水汽,像把整条江的温柔都收了进去。

案头的青铜镜映着窗外的月光,镜背的凤纹与樟木牌的刻痕在光里交缠,像璞玉与碧玉在轻轻颔首。沐荷知道,富春山居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画中的诗、樟木的香、江里的影,都不是静止的乡愁,是文字的山水在生长,是诗的故乡在延展,是百年前的“以画为舟”,终成此刻的“以诗为岸”。

晨光漫进画室时,第一缕阳光落在樟木牌上,折射出的光斑在宣纸上拼出幅新的富春图:远处是民国画稿的墨色山峦,近处是孩子们画的现代码头,江面上既有竹筏也有汽船,天空中观星璧的星轨与无人机的航迹交相辉映,像把两世的乡愁都织成了锦绣。沐荷望着那光,忽然听见樟木牌里的纹路在轻轻呼吸,很轻,却比江涛更有力量,像无数个牵挂的心跳,在往更暖的故乡去——不是要复刻过去的山水,是要让老画认得新码头,让樟香记得住新故事,像这幅《富春山居》,既带着民国的墨色,也藏着今日的烟火,永远在时光里,流淌着更鲜活、更绵长的乡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