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沐雨荷风 > 第50章 玉台新咏

沐雨荷风 第50章 玉台新咏

作者:慧莲梦荷33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5:20 来源:小说旗

谷雨的雨带着草木的腥甜,漫进诗滢轩时,沐荷正将那支云袖舞过的银簪,轻轻别在新做的紫檀书签上。书签的纹路里嵌着点朱砂,是从《诗心赋》舞衣上取下的线头,在雨光里泛着细碎的光。临风从旧书市回来,帆布包里露出本蓝布封皮的书,边角磨损得发亮,封面上“玉台新咏”四个字是手写的,笔锋柔婉如女子簪花,竟与碧玉补在《潇湘诗韵》里的插画题字有七分像。

“在陈记书摊淘到的。”他用软布擦拭书脊的霉斑,露出底下暗金的缠枝纹,“摊主说这是民国复刻本,内页夹着半张戏票,上面的戏名《玉台春》,与书里某页的批注能对上。”

沐荷的指尖抚过泛黄的扉页,宣纸的纤维里还裹着点旧墨香,像谁刚用松烟写过诗。翻开第三卷时,忽然从书页间飘落片笺纸,是用胭脂染过的粉笺,上面抄着首《白头吟》,字迹娟秀如清禾的舞袖,末尾用朱砂点了个小小的“荷”,与诗滢轩井台的刻痕完全重合。笺纸的边缘粘着点干花,凑近了看,是朵压平的并蒂莲,花瓣的纹路里还缠着根银线,像从碧玉的绣绷上掉下来的。

“你看这批注。”临风指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空白处,有行蝇头小楷:“情之所钟,生死不离,此谓玉台真意。”墨色发灰,却在“死”字的捺脚处带着点弯钩,像璞玉写“凤”字时的笔锋。书脊里藏着张折叠的宣纸,展开来看,是幅手绘的书斋图,窗台上摆着本《玉台新咏》,旁边的砚台里插着支银簪,簪头的荷苞与沐荷那支分毫不差。

案头的青铜镜忽然蒙上水汽,镜面的雾汽里浮出人影:穿蓝裙的女子正往《玉台新咏》里夹笺纸,粉笺上的字被风吹得颤动,与穿青衫男子手里的诗稿渐渐重合;男子提笔在书页上批注,墨汁滴在女子的袖口,晕出的痕迹恰好是朵荷,与粉笺上的朱砂印相叠,像两世的牵挂在纸上相拥。

“这书原是有故事的。”沐荷将粉笺夹回原处,发现书页的虫蛀孔恰好能容下那根银线,“老秀才说,璞玉曾为碧玉抄过全本《玉台新咏》,每首诗旁都画着小像,可惜战乱时遗失了,只传下‘玉台藏荷’的典故。”

传文匣里的《诗脉新篇》忽然滑落,压在《玉台新咏》的封面上,露出夹着的张便签,是文创工坊小周写的:“《玉台》咏情,两世同韵,所谓新咏,原是让旧诗长出新叶。”字迹里带着点打印体的工整,却在“情”字的竖心旁,藏着毛笔的圆润。

雨停时,穿校服的男生带着书院的孩子们来做客。他捧着本新印的《玉台新咏》白话译本,封面上的插画是诗韵澜庭的湖心亭,亭柱上刻着“愿得一心人”的诗句。“山长让我们对照着读。”他指着《上山采蘼芜》的译文,“原来古人的弃妇诗,和现在说的‘情感背叛’是同一个理,只是他们的字更软,像裹着棉花的针。”

沐荷忽然想起那支紫斑竹笔,取出来蘸着雨过天青的墨,在孩子们的译本上画小像:《陌上桑》的秦罗敷,发髻别着银簪;《白头吟》的女子,手里握着荷形盏;《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裙角绣着“诗滢”二字。孩子们争着在画像旁添注,有个小姑娘给秦罗敷的银簪画了道彩虹,说“这样她就不会被欺负了”,引得众人笑起来。

临风从樟木箱里翻出块青石板,上面刻着“玉台”二字,是从澜庭诗社旧址掘出的。他将石板垫在《玉台新咏》底下,书页的字迹透过宣纸映在石上,与刻痕渐渐重合,像璞玉的批注在百年后长出了根。“你看这‘台’字的竖钩。”他指着石上的刻痕,末端藏着个极小的“荷”,与粉笺上的朱砂印完全相同,“他们早把牵挂刻进了石头里。”

三日后,诗韵澜庭的“玉台诗会”上,《玉台新咏》的复刻本被放在荷形展台上,周围摆着孩子们画的诗中小像。清禾穿着水绿舞衣,踩着《白头吟》的韵律起舞,裙摆的诗行在展台周围流动,与粉笺上的字迹连成篇完整的情诗。当她旋转到“情丝缠绕岁月甜”时,展台上的银簪忽然轻颤,簪头的珍珠折射出的光,在书页上拼出“两世同春”四个字,像璞玉与碧玉在隔空应和。

有位研究古典文学的老教授,捧着这本民国复刻本热泪盈眶。“我祖母是当年‘澜庭诗社’的社员。”她从包里掏出个锦盒,里面是半本手抄的《玉台新咏》,纸页泛黄如秋叶,却在《七哀诗》的空白处,贴着片与沐荷那支相同的并蒂莲,“她说这是碧玉亲手压的花,当年璞玉抄书时,总让她采院里的荷来夹。”

沐荷将两半本《玉台新咏》并排铺开,发现手抄本的缺页,恰好能被复刻本补齐,像两本书早约定好要在百年后重逢。老教授指着手抄本的装订线,里面缠着根银线,与沐荷从粉笺上解下的那根完全吻合,“祖母说,这叫‘情丝锁’,能让分开的书再聚首,就像分开的人总会重逢。”

诗会的互动区里,情侣们正在仿写《玉台新咏》的情诗。有对新婚夫妇写下:“你是我的璞玉,我是你的碧玉,抄遍《玉台》千首诗,不及枕边一句痴。”字迹落在特制的荷形笺上,笺纸的香与复刻本的墨香缠在一起,像把两世的情韵都揉进了风里。

暮色漫进诗会现场时,沐荷将那支银簪放在展台上,与手抄本、复刻本组成“玉台三绝”。月光透过诗韵澜庭的湖面,在书页上投下流动的影,粉笺上的朱砂印与石上的“荷”字重叠,像无数个“情”字在水里生长,根须缠着《诗心赋》的舞谱,叶脉连着竹简书的紫斑。

离开展会前,老教授送给沐荷枚玉书签,是用当年璞玉抄书的案头石磨的,上面刻着“玉台藏荷,诗脉永续”。“祖母说,真正的《玉台新咏》,从不在纸上。”她握着沐荷的手,指尖的温度透过玉石漫开来,“在每个相信‘愿得一心人’的心里,在每个把情字写软的笔下。”

回程的路上,穿校服的男生忽然指着夜空,月亮周围的光晕像支银簪,“您看!那是碧玉的簪子在照我们呢!”他手里的白话译本,正翻开在《孔雀东南飞》的末页,孩子们添画的孔雀,尾羽上写满了“不离”“不弃”“永远”,像把所有的美好都绣在了天上。

回到诗滢轩时,院角的荷池刚抽出新叶,卷着的叶尖上还沾着雨珠。沐荷将玉书签夹进《玉台新咏》,发现书页间的虫蛀孔里,银线正顺着叶脉往池里延伸,像要把纸上的情诗,都种进土里。临风从包里掏出个新做的锦盒,里面铺着诗韵澜庭的荷叶,放着复刻本、手抄本与那支银簪,盒盖的内侧刻着:“旧诗新韵,两世同荷。”

案头的青铜镜映着池里的新叶,镜背的凤纹与书页的荷影在光里交缠,像璞玉与碧玉在轻轻颔首。沐荷知道,《玉台新咏》的故事还远没结束——那些粉笺上的情、石板上的刻、舞衣上的诗,都不是凝固的墨痕,是文字的情脉在流动,是诗的魂魄在相守,是百年前的“玉台藏荷”,终成此刻的“新咏传心”。

晨光漫进画室时,第一缕阳光落在玉书签上,折射出的光斑在宣纸上拼出首新的情诗,字句里既有《玉台新咏》的柔,又有《诗心赋》的劲,像支永远写不完的“两世情”,等着每个相信爱的人,继续往下添,往更暖的人间添,往无尽的岁月里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