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沐雨荷风 > 第42章 庐山瀑布

沐雨荷风 第42章 庐山瀑布

作者:慧莲梦荷33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5:20 来源:小说旗

芒种的雨总带着股执拗,缠缠绵绵下了三日,直到第七日清晨,诗滢轩院角的芭蕉叶上才滚下最后一滴水珠。沐荷将那滴雨珠接入玉盏,对着晨光细看,珠里竟映出片流动的白,像谁把瀑布装进了水里。案头摊着幅新得的古画,画中庐山瀑布如银河倾泻,水雾里藏着几株倔强的荷,花瓣被溅湿的模样,与去年在黄山半山亭采的荷苗有七分相似。

“这画是云帆后人托人送来的。”临风用松烟墨细细补全画角的残墨,笔尖扫过瀑布的水纹,“画跋里说,当年璞玉与碧玉曾同游庐山,就在这瀑布下对过诗,可惜诗稿早失,只留下这‘飞瀑流泉’图。”

沐荷的指尖抚过画中瀑布的断层,笔意竟与《西域杂记》里天池冰裂的纹路如出一辙,只是更奔放,像把积压了千年的墨猛地泼在纸上。瀑布下的青石上刻着串符号,形状古怪,倒像《易经详解》里“坎为水”卦的变爻,只是多了几笔飞白,像谁在卦象旁添了道虹。

“你看这里。”她忽然按住画中水雾最浓处,那里有块极淡的朱砂痕,形状像片荷叶,边缘的褶皱里藏着个极小的指印,指节的弧度与临风握笔时的手势重合——去年他在黄山观日台题字,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此刻在晨光里细看,倒像托着瀑布的山石。

临风往砚台里添了勺新碾的墨,墨粒在水中舒展时,画中瀑布的水珠忽然泛起涟漪,与玉盏里的雨珠连成一线。“老云帆在《山川记》里写过,庐山瀑布的水‘能映故影’。”他捻起画轴末端的流苏,穗子上的丝线泛着水光,“是用蜀锦织的,浸过瀑布水后,会显出藏在经纬里的字。”

案头的《荷梅诗钞》忽然被风掀起,停在“云海日出”那页,沐荷在黄山写下的“两世牵挂一线牵”旁,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是用朱砂写的:“飞瀑如弦,待君和弦。”笔迹柔婉,像极了碧玉的字,墨色里还沾着点细碎的银,像瀑布溅起的星子。

“该去趟庐山。”沐荷将画轴卷起时,玉盏里的雨珠忽然坠落在宣纸上,晕出的水痕竟与画中瀑布的走向完全重合。她想起师太圆寂前交托的木匣,里面有半块绣着水纹的丝帕,靛蓝的线在潮湿的梅雨季里泛着微光,像刚从瀑布里捞出来的。

去庐山的路走了五日。火车穿越大别山时,窗外的云雾漫进车厢,沐荷望着雾里的峰峦,总觉得有白练般的水流在云间穿梭。临风从行囊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块月牙形的玉佩,玉质通透如冰,上面刻着半阙《望庐山瀑布》,字迹是李白的,却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尺”字尾端,多了个小小的荷纹,是璞玉后来添的。

“这是从西域商队手里换的。”临风将玉佩贴在车窗上,雾气在玉面凝成水珠,顺着荷纹的刻痕往下淌,“商队的老先生说,当年碧玉曾把这玉佩系在瀑布边的老松上,说‘玉随水去,情随心留’。”

玉佩刚触到沐荷的指尖,她忽然看见片晃动的光影:瀑布下的青石上,穿青衫的书生正对着飞瀑朗吟,穿蓝裙的女子蹲在旁边,用银簪在湿滑的石上写字,簪头的荷苞沾着水雾,把影子投在水里,像幅被揉皱的画。

“是他们。”她喃喃道,玉佩上的荷纹忽然发烫,像揣了团小小的火。临风的手覆上来时,两人的指尖同时触到“三千尺”的刻痕,玉里竟透出点虹光,映得彼此的影子在雾汽上交叠,像幅被阳光晒软的画。

抵达庐山脚下时,向导指着远处的峰峦说,瀑布就在那道云缝后面,只是寻常人要走三个时辰的石阶,且需得晴日才能见着全貌。沐荷把那半块水纹丝帕系在腕间,丝帕上的靛蓝在山风里泛着光,像在引路。

转过一道山梁时,眼前忽然炸开片银白。瀑布果然如古画里那般倾泻而下,水珠被山风卷着扑面而来,带着股清冽的凉,打在脸上竟有些疼。瀑布下的深潭泛着翡翠色,岸边的石缝里开着些细碎的花,花瓣上的水珠滚落时,与那枚月牙玉佩的形状一模一样。

“是三叠泉。”临风的声音被水声吞没大半,他指着瀑布的断层,“上叠如飘雪拖练,中叠如碎玉摧冰,下叠如玉龙走潭——与画里的分毫不差。”

沐荷踩着湿滑的青石往潭边去,水没到脚踝时,忽然觉得有什么在脚边蹭,低头一看,是尾半透明的鱼,鳞片上的纹路与水胆玉的裂痕重合,鱼嘴衔着片枯叶,正是从诗滢轩带来的那片,此刻被水浸得舒展,叶脉上用炭笔写的“等”字愈发清晰。

青石的裂缝里卡着半块陶片,上面留着个模糊的指印,指腹的纹路与临风在黄山题字时按在石桌上的那枚重合。沐荷忽然发现,陶片的断口处刻着个“荷”字,笔锋与她补在《凰赋》手稿上的如出一辙,只是被水浸得发涨,像刚从谁的指尖落下。

“你看这里。”临风指着瀑布中段的崖壁,那里有片深色的水痕,形状像首竖写的诗,只是被水流冲刷得只剩残笔,“像不像璞玉的笔迹?”

沐荷凑近细看,水痕里的“飞”字还能辨认,横画的末端向上挑起,带着股不羁的劲,与《荷梅诗钞》里“以文为帆”的“飞”字如出一辙。她忽然想起古画跋里的话,蹲下身,用手指在湿润的石上轻轻写:“飞瀑如弦,谁解清商?”

话音刚落,山风忽然卷着水雾扑过来,在石上凝成水珠,顺着她的指痕往下淌,竟连成了下句:“情丝如缕,岁月成章。”字迹柔婉,像碧玉的回应,水珠落在潭里,激起的涟漪与玉佩上的荷纹连成一线。

潭边的老松上系着无数红绸,风吹过时哗啦啦作响,像无数人在轻轻念诗。沐荷发现其中有条红绸的边角绣着荷纹,针脚与她腕间的水纹丝帕完全相同,绸子上写着行小字:“光绪二十三年,携玉至此,以水为证。”字迹是璞玉的,旁边还有行更小的字,是碧玉用胭脂写的:“玉在,情在。”

“原来他们真的来过。”沐荷的声音有些发颤,她忽然明白,所谓“玉随水去”原是托词,碧玉哪里舍得让玉佩随水漂流,不过是把牵挂系在了离瀑布最近的地方,让水声替自己日日念着“情在”二字。

正午的阳光穿透云层,在瀑布上投下道虹,虹光落在潭面,像架七彩的桥。沐荷望着虹的尽头,忽然看见光影里站着两个人影,青衫与蓝裙的衣角被水雾打湿,正对着飞瀑相视而笑,男子手里的狼毫与女子手中的银簪在空中交叠,画出的轨迹竟与虹光重合。

“他们在等我们对诗。”临风握紧沐荷的手,两人的指尖在湿石上同时落下,他写“飞瀑流泉鸣古道”,她接“荷风梅影续新篇”。字迹刚干,瀑布忽然“轰”地一声掀起巨浪,水珠溅在石上,竟把两人的字迹拓印下来,像给岁月盖了个章。

守瀑的老人说,这瀑布有灵性,每逢有缘人对出合心的诗句,便会显一次“留痕”的奇景。他指着潭边的一块巨石,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字迹,最深处的那行“雨敲心湖涟漪现,情丝缠绕岁月甜”,正是他们在黄山半山亭对过的诗,墨迹被水浸得发亮,像刚写上去的。

“这是百年前就有的。”老人摸着胡须笑,“我爷爷的爷爷说,当年有对文人情侣在此避雨,对的就是这两句,说‘雨是山的泪,瀑是水的诗’。”

沐荷忽然想起那半块水纹丝帕,展开时,丝帕的边缘竟与巨石上的字迹边缘完全贴合,像从石上撕下来的一角。她将丝帕铺在石上,阳光透过丝帕的水纹,在字迹上投下流动的影,像瀑布的水正顺着诗句往下淌。

离开三叠泉时,夕阳的余晖给瀑布镀上了层金。沐荷与临风站在观景台回望,飞瀑在暮色里泛着微光,像条流动的银带,系在青山的腰间。临风忽然从行囊里掏出个新雕的玉佩,是用天池水胆玉的余料做的,上面刻着三叠泉的瀑布,瀑流的末端绕成个荷形的结,结里嵌着颗小小的珍珠,是从瑶池带回的。

“这叫‘瀑语荷心’。”他把玉佩放在沐荷掌心,“云帆的《器物考》里说,‘石不能言,水可为证;玉不能语,荷可为心’。”

归途的火车上,沐荷把那片从潭里捞起的枯叶夹进《山川记》。书页间的空白处,她用铅笔描下瀑布的轮廓,忽然发现瀑流的走向与璞玉诗集的装订线重合,像把诗卷里的墨都化成了水,往书页深处淌去。

回到诗滢轩时,院角的芭蕉又抽出新叶,叶尖的露珠里还映着瀑布的影子。沐荷将“瀑语荷心”玉佩系在案头的笔架上,玉佩的虹光与砚台里的墨相照,竟在宣纸上投出朵并蒂的荷梅,花瓣上的水珠滚落时,在纸上晕出“飞瀑如弦,情丝如缕”八个字,笔锋里既有璞玉的刚,又有碧玉的柔。

案头的古画忽然自己卷起来,露出里面夹着的红绸,正是从三叠泉老松上解下的那片,绸子上的“玉在,情在”与玉佩上的荷结重合,像两世的牵挂终于在墨香里系成了死结。沐荷把红绸铺平,绸角的针脚与她腕间丝帕的线色连成一线,像条跨越千里的河。

窗外的蝉鸣忽然响起来,混着远处的水声,像首热闹的歌。沐荷望着临风正在研墨的侧脸,他的指关节上还有攀石阶时蹭的擦伤,此刻正握着那支狼毫,在宣纸上写“庐山瀑布”四字,笔锋转弯时,墨痕忽然分岔,像两道缠绕的水流,末梢处各开着朵小荷,花瓣上的纹路,与古画的水痕、玉佩的刻痕、三叠泉的瀑影,一一重合。

“原来山水从不说谎。”她轻声道,指尖抚过纸上的墨痕,“是他们在时光里递过来的水,等着我们酿成墨。”

临风的笔尖顿了顿,墨滴落在两朵荷中间,晕出个小小的心,把“庐山瀑布”四字包在里面。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字上拼出块亮斑,像瀑布的水漫进了诗滢轩,漫过案头的旧物,漫过两世的牵挂,漫过此刻相握的指尖,温柔得像个永远不会醒的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