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他是奸细 > 第40章 广元寺

他是奸细 第40章 广元寺

作者:藏宝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0 23:53:38 来源:小说旗

德康带着他们,边走,边谈。

由于树木太过荗密,遮住了头顶的光线,走在林子里,显得十分地阴暗。

林中小道纵横交错,都是人踩出来的,不是很宽,最窄处只能并行两人。

人走在里面,就像进入了迷宫,如果是陌生人进入里面,很容易迷路。

“大师,您是如何想到在这儿出家的?”

“这地方并不是我主动找来的,而是经人介绍来的,”德康说到,“以前这儿的德慧大师,是我的密友,他也是公公出身,后来在这寺里出家。是他邀请我来的。其实,寺里的老年僧人,很大一部分是从宫里跑来的。至今,我还有几个在宫中的朋友,他们年老后,都会来这儿。”

“这么一说,这儿成了公公们的养老基地了。为什么这个寺院会对公公出身的人这么友好?一定有其原因吧?”

“情况确实是这样,至于怎么形成的,这事还要从永乐大帝说起。”

当年,朱棣从侄儿手里夺取了政权后,决定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平。

这时候,朱棣的政权已相当稳固,国力强盛。除了派郑公公组建强大的舰队,去南洋寻访侄儿,以永绝后患外,便是建设新都城。

这时候,住在清云寺的姚广孝,在功成名就之后,想彻底脱离尘世的干忧,安心修行,于是就向永乐辞行,想南下另寻福地。

朱棣当然不同意。

整个靖难之役,都是在姚广孝的谋划下进行的。如果没有他的一再劝说,朱棣也不会反叛。

毕竟带兵造反,可是高风险的买卖。就象赌博,万一输了,别说皇上了,连王爷也做不成了,而且会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可是在姚广孝的劝说下,朱棣硬是被洗了脑,被拉下了水。

所以说,没有姚广孝,就没有这次叔侄的战争,这种观点不是没有道理。

姚广孝挑起了战争,也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着战争的态势。

在整个战争期间,他一直身不离朱棣左右,出良策,献奇谋,为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战争过后,按功行赏,他竟然不为名利所动,坚持回归寺院,继续修行。这样的人才古今怕只有他一人。

所以当他又要彻底脱离自己身边,朱棣当然不允许。

为了留住他,朱棣决定由国家出资,为他修一座寺院。

这应该是朱棣对他所做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功臣最高的奖赏了。

不知是出于清静的考虑,还是别的原因,寺扯最终选择在大山里。

按民间的说法,这是皇帝出资给功臣盖的一座豪宅,超级豪华。

按照最初的设计,这座叫广元寺的佛教建筑,共分为四层院落,包括山门,罗汉堂,大雄宝殿,药王殿,以及各种偏殿,和僧侣们的生活配套设施等。

可惜姚广孝终其一生,也没能等来广元寺的完工。

广元寺开工日期是永乐十一年三月,总体完工是二十年夏,几乎用了十年的时间。

进度之所以如此缓慢,一则是皇家工程,质量要求高,二来由于是大山里,交通不便,也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

姚广孝最终没有活到新家使用的那一天。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住在清云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间在建设大雄宝殿时,他在人们的搀扶下,在那儿临时住了几日,也算完成了心愿。

当年建设广元寺时,可是个大工程,然而由于地方偏僻,所以民间知道的并不多。

这与官府对这个地方的封锁有很大关系。

为了防止这个地方的刁民死灰复燃,重新聚义威胁朝廷,元政府把这一带的居民,尽皆搬迁他处。

到了朱棣时,承袭了这一制度,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原有基础上,把广元寺北边,原本不属于控制的地区,也在这一次的规划中加了进去。

并视为重点地域,别说建村,连动一铲子土都不行,都是非法的,谁违犯了,都要追究责任。

因此,直至今日,这一带对周边居民来说,仍充满了神秘。地块仍未向附近村民开放,除了僧人外,这儿从没来过外地人,更没有香客。

平时,这个寺院是不对民众开放的。僧侣们的一切生活开销,不是来自于民间的捐赠或香火钱,而是来自皇宫的赏赐。

作为寺院投资人,寺院建成后,朱棣被邀参加佛像开光典礼仪式,大受欢迎。

在那次仪式上,朱棣一次性向寺庙捐了许多钱。期间数度哽咽,泣不成声,数次念叨姚广孝名字,以表示对这位去世贤臣的怀念。

后来,在剩余的两年岁月里,朱棣又给了寺院许多赏赐。

其一生共给了寺院五笔大的赏赐,数量惊人。

他之后,明朝后世的君王,也都遵循着这一传统,也都在不同时期,给了寺院不少钱。

后来随着国势的衰弱,赏赐也就变得少了。但对于寺院僧众的生活,仍绰绰有余。

所以广元寺自立寺以来,就受到了皇家的宠爱,各种赏赐从不缺席,拿到手软,从不为钱发愁。

是最富有的寺院之一,从不公开对外招僧。

这里的僧人多是相互推荐的结果,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来自宫内的公公。

这也是明代帝王心甘情愿封赏寺院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寺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来,接纳更多的公公。

自从宫里实现公公制度以来,年老公公的安置一直是个难题,不少朝代都是在其年老之后,赶走了事。

大明是对公公最友好的朝代之一,历史上出了许多有名的太监,并探索出了一条安置路子,也就是最后由寺庙兜底制。

当宫内年老的公公,有出家的意愿时,夺庙不得推诿,要对其大开方便之灯,否则按有罪论处。

这时候,张信突然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他对朱棣建立广元寺又有了新的解释。

即给姚广孝修建寺院的诚意有,但不是全部。

其主要原因,还是出于保护宝藏的目的。

从靖难战争,到建广元寺,已经十多年了。也就是说,那笔宝藏已在地下沉睡了十多年。

关于是取出还是继续埋放,这两种声音的斗争,在朱棣的心中争议了十多年。

最后他做出了一个终极决定,还是继续藏那儿。

继续藏那儿,就得有保护措施。

于是就以皇家的名义,在那儿盖了一座寺院。

为啥不说是直接给姚广孝盖的呢?

因为那时的姚广孝,已接近八十高龄。在那个年代,已明显高于大多数人的寿命,属于长寿之人了。

就是现在,也是风烛残年,有今没明的人了。而建寺院,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他能不能活到完工那一天都是个问题。

事实证明,妣广孝果然没活到那一天,便圆寂了。

寺院并没因姚广孝的去世而影响进度,仍在进行着,这更证明了寺院是另有他用,是为了保护宝藏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