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文化英雄联盟 > 第424章 泰州邂逅:迷雾中的希望

文化英雄联盟 第424章 泰州邂逅:迷雾中的希望

作者:万里虹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10 20:45:18 来源:小说旗

一艘游船在长江的波涛中摇曳前进。

第二天拂晓,游船总算顺利抵达了泰州。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平静的江面上,像是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轻纱。

王至诚来到船边,便被一位温婉如玉的少女吸引住了目光。她大约十四五岁,清丽脱俗,笑容如春风般温暖。她就是后来成为**特工的沈安娜。

这一天,沈安娜在泰州码头参加实践活动,由**地下情报人员王学文安排担任导游。沈安娜见王至诚等乘客上岸,便热情大方地介绍:“泰州,南唐时为州治,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泰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可以拜见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丁文江;文学批评和传记文学的开拓者朱东润;还有花鸟画大家凌文渊和杰出女教育家吴贻芳……他们或籍贯,或出生在我们泰州。”

乘客们纷纷被她的介绍吸引,恨不得立刻踏上这片文化的土地。沈安娜的声音如涓涓细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泰州名胜古迹众多,我们可以去凤城河,感受护城河的壮美;也可以登上被誉为‘江淮第一楼’的望海楼,俯瞰小城的全貌。”

她的手指向不远处,指着一位正在专心书法的青年:“那位是年轻的书法家高二适,他正在创作。”

王至诚凑近一看,只见高二适用小楷写道:“泰州之有望海楼,仕人身居村邑而志存高远,徘徊泥途而心在沧海,筑斯楼也。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康熙年间重起之时,始则大雨雷鸣,继则晴空鹤翔,民众以为大吉之兆,愈加敬重此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座历史悠久的楼阁深切的敬意。

男青年似乎察觉到王至诚的目光,微微调整了一下姿势,继续书写:“民国时登高,俯视遐迩,以极目畅怀。值此故国盛世重开,泰州百业兴隆,望海楼岂有不重视重起之乎?”

王至诚心中暗自赞叹,看着高二适的字文,忍不住附和道:“历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施耐庵、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亦有外地人士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孔尚任。袈裟如云,佛号盈耳,高僧大德,双双布履,层层石阶,天高地广,中国文化高台之所在也。”

高二适回过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来者可是琅琊王氏书圣后裔王至诚兄?”

“卑职正是。”王至诚微微一笑,礼貌地回应。

“你也是去上海正风文学院?”

高二适点了点头:“上海正风文学院已经毕业,现在北京研究院读国学研究生。听说废止中医案,我去了上海,又来到南京,今天回家看看。”

微风轻轻吹拂,大家在阳台上眺望远处的长江,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江水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似乎在诉说着泰州的古老传奇。

中午时分,大家在船上享用各类中西式美食。午餐过后,王至诚约上翁瑞午、孔伯华,跟着高二适走进了一间茶馆。茶香四溢,阳光透过窗户斜洒进来,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的笑容。

“在常州有一个谢稚,字稚柳,不过20岁,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与张珩齐名,时称‘北张南谢’。”高二适兴致勃勃地介绍。

王至诚想起了吴稚晖,随口说道:“吴敬恒,也是常州武进人。算得上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是国字号内着名的右派人物,也是蒋司令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孔伯华皱了皱眉:“担心他再次‘清党’吧?今日不会了。据说他已经高老回家,整日写写画画,再也不参与政事。”

随着华灯初上,江面波光粼粼,行车的线条在马路上延展,似乎在勾勒出未来的轮廓。

高二适邀请大家来到一家小店,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品尝着宣堡小馄饨和中庄醉蟹等特色美食,笑声不断,气氛热烈。

晚饭后,邮轮上举办了一场浪漫的晚会。高二适将白天书写的《望海楼》交给王至诚,小心翼翼地说道:“拜托您送到全国画展上试试,如果落选,就赠与至诚兄。”

高二适又看向孔伯华,问道:“孔先生是中医世家,也要参加书画展?”

孔伯华摇了摇头,神情认真:“至诚和瑞午既是中医,又是书画家。而我不是。因汪精卫支持废止中医案,我等组织中医界南京请愿。今日到此,给你添麻烦了。”

“哪里!哪里!”高二适急忙摆手,脸上挂着真诚的笑容:“高某到此,就是把中医南京请愿团和全国美术展的有关事宜,代转给**特科,引起共字号的支持和帮助。”

临别时,高二适再三叮嘱王至诚:“《望海楼》要亲手交给一个叫杨登瀛的人。”

杨登瀛,又名鲍君甫,1893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前山,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后来成为了一名重要的情报人员。王至诚正想着来取画的人长得什么样,忽然,一个穿着大褂、皮鞋,戴着鸭舌帽的先生站在了他的身后,轻声问道:“先生,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吗?”

王至诚微微一愣,随即问道:“是收藏的王羲之的,还是我临摹的?”

那先生好奇地反问:“收藏的和临摹的怎么讲?”

“临摹的10个大洋,收藏的,那要看什么版本?”王至诚一边说着,一边从书画包里取出一幅自己创作的《兰亭序》递给先生,然后又取来高二适的《望海楼》,说:“这是高二适先生的,希望杨登瀛先生转给全国画展评委会。”

先生接过书法,点了点头,微笑道:“我非杨登瀛,我是他的朋友董健吾。”

董健吾,1891年出生在上海市青浦县,后在冯玉祥部任秘书兼英文教师。1930年,他以牧师的身份加入了中央特科,主要从事情报工作,因而被称为“红色牧师”。

王至诚心中默念,或许这是命运的安排,他又少了一个知己,未来的旅途依然漫长且充满变数,也许在无锡会遇到另一个知己,或是良师。

阳光渐渐西沉,长江的水面上泛起波光,似乎在为他们的未来铺开一幅幅未完的画卷,悬念与希望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