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文化英雄联盟 > 第243章 故宫谍影:神秘的门卫

文化英雄联盟 第243章 故宫谍影:神秘的门卫

作者:万里虹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10 20:45:18 来源:小说旗

雨过天晴,北京的天空格外湛蓝,空气也显得分外凉爽。一道艳丽的彩虹在紫禁城的上空架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

王至诚第三次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门前,心中充满期待和不安。门前的门依旧紧闭,父亲王光亭和母亲兰亭是否在这座大院里,他无从得知。

在1912年和1914年,王至诚先后两次来过这里,每次与他见面的都是他的老师杨守敬。为了见到父母,王至诚考入了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但如今却因北伐军即将攻入而被关在门外。

“哐,哐哐!”王至诚用力拍打着博物院的大门,心中焦虑不已。终于,一位看似四十七八岁、留着平头的门卫打开了门,愤怒地问道:“干什么?”

王至诚不解地问:“大白天关什么门啊?”

门卫稍微和气了一点,回答道:“北伐军就要攻过来了,青年书生快逃命去吧。”

王至诚取下背后的书画包,坚定地说:“我这里有需要博物院鉴定的字画,如果是文物,我愿意无偿捐给国家。”

门卫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一大早就来了对冒充捐字画的‘新婚夫妇’,多亏了王士珍委员和王光亭委员及时赶到,故宫才免于损失。”

意识到门卫误会了他,王至诚从书画包中取出《兰亭序》,随意展示给他看,字帖上是王羲之那行云流水的行书,正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故宫不缺这些赝品!”门卫摇头,“南北朝梁武帝萧衍收藏至千种,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募集万余种,理宗收集也有170余种,你想捐的属于哪个版本呢?”

王至诚试探性地问:“先生,故宫博物院喜欢什么版本?”

门卫略显思索,便开始列举:“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欧阳询的《定武本》、虞世南的《天历兰亭》……当然还有王羲之的真迹,如果有的话,喜从天降啊!”

在爷爷的影集中,王至诚也见过门卫说的这些版本,他打量着门卫,觉得这人并非等闲之辈。为了不被忽悠,他回答:“是‘琅琊本’的《兰亭序》。”

“‘琅琊本’?”门卫沉吟片刻,竟然把大门关上了。

王至诚心中焦急,然而不熟悉故宫的院子让他无从入内。于是他转身来到博物院旁的空场,青砖铺成的地面上没有积水,几棵茂密的大树为他提供了荫凉。他将笔墨纸砚备齐,宣纸贴在宫墙上,开始写起《兰亭序》。

没过多久,便吸引了不少观众,价格也便宜,几乎只是墨水和纸张的成本。王至诚正在兴头上准备写第三幅,听到旁边有人提醒:“青年人,快走吧,这是马副馆长的摊位,他每天都会来这里支桌子为大家写字。”

王至诚侧头一看,刚才的“门卫”推着家什过来,二话不说就把桌凳搬到他身边,握住王至诚的手说:“我没想到你就是书圣后裔王怀兰的孙子王至诚!”

王至诚一时间愣住了。

“门卫”继续说道:“我观察你好久了,如果没有毅力,你不会在风雨中等这么久。看你的面相和举止,我想到了你的爷爷、父亲。今天这场雨也反映了你的坚持。能临摹‘琅琊本’《兰亭序》的,只有琅琊王氏父子和王至诚你。”

“敝人不才,正是王至诚。”王至诚谦虚地回答。

“你就是王光亭的儿子?!”“门卫”握得更紧了,问道:“你这么大的雨来这里干什么?”

王至诚坦诚地说:“不瞒您说,我想在此谋个差事。”

“他就是马副馆长。”旁边买字的一位观众提醒道。

这时,马副馆长微笑着走近,展示他的书法:“当头天净无云气,到耳人和有鸟声。”王至诚一见,惊喜道:“先生的字我在美专的时候见过,这幅对联就是您写的!”

马副馆长笑了:“‘气’不得,酷夏而非暖春,当然是‘人’和了。”见王至诚眉头紧皱,马副馆长自我介绍:“我是这幅字的作者马衡。”

王至诚恍然大悟,原来这位“门卫”竟是故宫博物院的副馆长马衡。他对王至诚的才华有了更深的了解,便说道:“王怀兰老前辈曾是山东大学国学馆要职,怎么不留在北大而来这里呢?”

“能否在博物院就职,就要看马副馆长了。”王至诚信心满满地回应。

马衡却提醒道:“这里每一个进入的人都要经过严格审查。就算是张氏父子、蒋司令等人介绍的,易培基都没有。”

王至诚点头表示理解,马衡继续说道:“你在北京读书多年,应该知道易先生的为人,他善于发现和用人。”

王至诚对易培基略有耳闻,知道他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马衡接着说:“易培基自1924年起便开始参与故宫的工作,负责清理清皇室的公私财产。至于杨守敬先生的藏书,我们也在查找。”

王至诚心中一动,兴奋地问:“杨守敬先生的《兰亭序》摹本和真迹呢?”

马衡叹息道:“很遗憾,杨守敬带回的善本秘籍中连《兰亭序》的摹本都没有!”

王至诚有些失望,但随即想到杨守敬的观海堂藏书:“杨先生在光绪二十九年建成观海堂,藏书超过十万卷。”

“不过辛亥革命时,这些藏书未能运出。”马衡解释。

“为何?”王至诚追问。

“因为当时都督黎元洪曾发布保护杨守敬藏书的启示,要求所有人共同保护。”马衡引用了启示中的几句话,进一步说道:“杨绅守敬藏古书数十万卷,若有意图损毁及盗窃者,必将依法严惩。”

王至诚感慨:“窃书之罪,罪不该致死,然而铤而走险者比比皆是。”

“这你可以放心。”马衡说,“杨先生去世后,其家属于民国四年已将观海堂的藏书以国币元售予北洋政府,四年后由梁其超请北洋政府将这些藏书转给松坡图书馆。”

王至诚对松坡图书馆的安置仍有疑虑:“怎么会放在那里?”

马衡解释:“这是经过大总统徐世昌批准的。”

“那么,有没有文物在转移或者其他地方失踪呢?”王至诚关心地问。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但杨守敬家属送进故宫的善本秘籍,易培基馆长十分关注。他曾说,杨守敬出使东京时带回的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之一,后来失踪了。无论是真是假,我们都应对此事认真对待。”

当王至诚听到这些时,心中感到重重的责任。他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杨守敬的学生,更肩负着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在故宫的门前,他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历史重担,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至诚知道,自己的书法之路不仅关乎个人的成就,更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他将不遗余力地追寻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努力为故宫、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