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文化英雄联盟 > 第234章 谍战北京:拜见梁启超

文化英雄联盟 第234章 谍战北京:拜见梁启超

作者:万里虹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10 20:45:18 来源:小说旗

乌云渐散,残月如钩,王至诚在与王森然不告而别,独自走在北京的街头。华灯初上,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他感到自己如同一个举目无亲的弃儿,心中无处归依。

王至诚的思绪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李苦禅,昔日在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时,他们的关系好到方伯务玩笑地说:是一对如胶似漆的恋人。可如今因为误解,让自己跪在风雨之中。

此时,王至诚心中想到了一个人——梁思诚。

张学良的十八岁成人礼宴上,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亲临参加。爷爷王怀兰是张学良的家庭书画教师,在如此重要的节日上,爷爷送给张学良一幅《兰亭序》,张作霖喜出望外,提议张学良、梁思诚、冯庸和王至诚结为异性兄弟,拜爷爷为书法教师。那一年,梁思诚刚好在北京清华学校就读。后来,王至诚毕业于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前往东北帝国大学留学,而梁思诚与林徽因则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学习建筑。

“大概梁思诚该回国了吧。”王至诚自言自语,想着梁思诚的家就在清华大学附近。

就在这时,王至诚看到张景城拉着黄包车跑了过来,仿佛是他的保镖,王至诚到哪里,张景城就如影随形。

“方伯务生前和你一样,也是黄包车师傅。”王至诚说道,“‘三一八’斗争后,李大钊推荐他到改组后的北京特别市党部工人部工作,担任北京市车业工会主席。没想到31岁就被绞刑。”然后问道,“你靖尧姐还好吗?”

张景城就把顾顺章如何关了靖尧禁闭,靖尧如何向伍豪举报,如何走出禁闭室简单讲述。王至诚听后五味杂陈,说道:“安全就好!”

张景城说:“按照特科纪律,姐姐暂时还不能离开上海。但姐姐叮嘱我一定保护好你。”张景城边说边跑了起来。

王至诚与张景城来到30里外的南湖南义园,在南墙角找到了一块墓碑。上面的题字是:“衡山方君伯务之墓”;墓志上写道:“愤军阀之残暴兮,忧民命之将绝,求民族之自由兮,谋社会之改革,智与仁兮始终,唯英烈之不灭。”

张景城说道:“听靖尧姐说,齐白石闻之噩耗,挥泪写下了题碑和墓志,表达了对先烈的尊敬与缅怀。”

齐白石是一位拥护革命、有良知的艺术家,王至诚心中感慨,对其敬佩之情,不由泪水湿润了眼眶。然后说:“去清华大学吧。”

“大学部、留美预备部,还是国学研究院?”张景城问。

王至诚思索着,心里其实并不清楚梁思诚回到清华后具体在什么地方。他说:“梁思诚的建筑,中西融合可以创作出更精彩的建筑作品,而我研究的书法、绘画、戏曲、中医等,似乎是中国独有的,要想发展必须扎根于国学传统的土壤里。”

“梁思诚?你要找他?”张景城显得有些惊讶,“去年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专攻建筑史,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王至诚满怀期待地评论道,“可惜今日难得一见啊!”

“我带你去见梁思诚的父亲。”张景城说着,用毛巾擦去脸上的汗水,见王至诚坐好后,就跑了起来。

当王至诚与梁启超见面,彼此情不自禁地聊起了张学良18岁成人礼时的情景,气氛瞬间缓和了许多。梁启超好奇地询问王至诚的近况。

“谢谢您的关心!这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写字。”王至诚郑重地将书画包里的《兰亭序》递给梁启超,恭敬地说道,“卑职知道您在书法等方面的造诣,望梁老笑纳、指导。”

梁启超恋恋不舍地将《兰亭序》放下,笑道:“论书法,您是大家。至于‘策士文学’的‘新文体’,我略知一二。”

梁启超,1873年出生,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鼓动“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他的文章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既被士子们追捧,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

王至诚继续赞道:“敬仰梁老的文章,尤其是‘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他对此情感十分真挚。

梁启超笑着回应:“我不过借鉴了日本作家德富苏峰的作法,最多算是‘中国的德富苏峰’。”

“德富苏峰本人认为您更有才华,称您为‘东京的梁启超’更为妥当。”王至诚继续调侃。

梁启超咳嗽了几声,缓了缓才说:“经历甲午战争后,德富苏峰的思想急速转变,成为狂热的鼓吹对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者……我们做文化艺术的,应该以笔为武器,警醒世人。”

“每当读到梁老的《少年中国说》,我总是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王至诚说。

王至诚将话题引向梁启超的书法,称赞道:“卑职对梁老的书法尤其看好。”

梁启超在书法上则兼顾碑帖,结体周正大方,笔画生动有趣。他认真地说道:“可惜,梁某练过《兰亭序》总不得要领,所以写这幅字的时候,随便而已,见笑了!”

“看似随便,实际上独到的艺术才在不经意间流露。没有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又怎能写出如此高贵典雅的字?”王至诚赞叹。

“梁字匠气重,而行书尤差,刻板且躁动,缺乏灵气。”梁启超谦虚地回应。

王至诚说:“看得明白,梁某尊儒尚佛。但少了一点道家的阴阳平衡,多了一些佛性的温良。”

梁启超微微一笑,“我曾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提出佛家所讲的法。”

王至诚注视着眼前这位博学多才的梁启超,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书法、宗教学等都门庭若市,成就斐然。

此时,一位四十多岁的和善女性走了进来,手中端着热菜走到王至诚面前,将热菜放下。她看了看梁启超身边的字画和笔墨,微笑着说:“三十多年来,外出活动占去了先生大量时间,每年创作近40万字,各种着述千多万字。今天,难得至诚来,陪先生聊聊。”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梁启超能有这样的人用心守护文化,实属难得。王至诚暗自思忖,书法的传承、文化的延续,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不断奋斗、探索,才得以生生不息。

这时,窗外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也在为这场文化的对话添上几分温暖。王至诚深吸一口气,心中暗暗期待着未来的改变与希望。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愿他们的努力能为后来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