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医圣传 > 第44集:新的挑战

医圣传 第44集:新的挑战

作者:竹晴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10 20:44:35 来源:小说旗

《医谷疫战》

第一章 春寒锁镇

春分刚过,医谷脚下的青河镇却被一层阴寒笼罩。叶尘站在医馆二楼窗前,望着长街上匆匆抬过的担架,眉头深锁。担架上的汉子面色青灰,颈间蔓延着紫黑色斑疹,正是近三日来突然爆发的怪病症状。

“首座,今日新增十七例,城西李记药铺的学徒也倒下了。”陆凡抱着一摞病案推门而入,袖口还沾着几星草汁,“脉象细数而濡,舌苔黄腻水滑,和前日亡故的王老汉一模一样。”

叶尘转身接过病案,指尖划过“高热不退、呕逆泄泻、神昏谵语”的症状记录。医谷传承百年,他从未见过如此迅猛的时疫——从首例患者发病到全镇戒严,不过七日光阴,染病者已达百人,其中三成不治身亡。更棘手的是,连每日接触病人的医馆弟子,已有三人出现低热症状。

“去库房取三十斤艾叶、二十斤苍术,传令弟子们用汤药熏洗周身,每间病房昼夜燃熏药炉。”叶尘将病案拍在桌上,“通知各坊里正,凡有发热恶寒者,即刻用青布围住院门,派弟子守住路口,严禁家人外出。”

“师兄,要不要试试银翘散加减?”陆凡翻开随身的《温病条辨》,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簌簌飘落,“昨日我给张婶用了,高热稍退,但泄泻更甚,怕是苦寒伤了脾胃。”

叶尘摇头:“此症湿象明显,单纯清热恐生变。你随我去隔离区,今日要仔细查探死者病机。”

穿过三道用浸过药汁的帷幔隔开的长廊,腐臭味混着草药的辛香扑面而来。临时改建的隔离病房里,二十张竹床挤得满满当当,患者或抽搐或昏睡,床脚摆满了接呕吐物的瓦盆。叶尘掀开一具尸体的眼皮,瞳孔浑浊,唇角残留着黑紫色呕吐物,指甲根部泛着青灰。

“陆凡,记下来:尸身僵硬迟缓,肌肤瘀斑多在阴经循行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叶尘按住死者脘腹,触感黏腻如胶,“病邪直中脾胃,兼夹热毒,绝非普通春温。”

忽然,窗外传来哭喊:“大夫!我娘快不行了!”一名少女背着昏迷的老妇撞开院门,发丝间还沾着泥草。叶尘急忙扶住即将跌倒的少女,触到她冰凉的手腕——竟也是濡滑的脉象。

“快,抬到第三间病房!”他转头对跟来的弟子喝道,“取藿香、佩兰各三钱,加生姜三片煎水,先灌服止呕!”

暮色四合时,叶尘和陆凡坐在医谷藏书阁内,面前堆着《伤寒论注》《瘟疫论》等古籍。烛火跳动中,陆凡忽然指着《诸病源候论》里的“时气病诸候”篇:“师兄你看,‘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但这里说的乖戾之气,当如何化解?”

叶尘凝视着案头的验方笔记,突然想起师父临终前的教诲:“医道贵乎变,变则通。”他提笔在纸上写下“清热利湿、芳香化浊”八字:“明日起,在银翘散基础上减黄芩、黄连,加茯苓、白豆蔻,再用茵陈蒿煎水代茶。另外,让弟子们采集新鲜蒲公英,捣汁外敷瘀斑处。”

“可药典里从未记载蒲公英治斑疹啊。”陆凡面露疑惑。

“去年冬日,你用蒲公英治好山民的热毒疮疡,还记得吗?”叶尘放下笔,目光落在窗外随风摇曳的药田,“天地生万物,各有其性,关键在医者如何用之。”

第二章 岐黄求索

接下来的三日,是医谷弟子们最艰难的时光。新方初用,疗效却参差不齐:有的患者热退神清,有的却出现便血症状。陆凡守在病床前,盯着脉案上的数十个“濡”“滑”“数”字,头痛欲裂。

“陆师叔,陈阿公不行了!”小弟子阿青哭着冲进药房。陆凡扔下毛笔跑去病房,只见陈阿公双目上翻,手足逆冷,脉象细数欲绝。他猛然想起《景岳全书》中的“真阴衰竭”证,急忙调配人参附子汤灌服,却终究没能留住老人性命。

深夜,陆凡抱着新抄的《千金方》坐在石阶上,月光照着他眼下的青黑。叶尘端着一碗热粥走来,见他膝头摊开的纸上写满药方,旁边画着密密麻麻的脏腑图——竟是用现代解剖学的思路标注脾胃位置。

“还记得三年前咱们在州府医馆见到的西洋医书吗?”叶尘坐下,“他们说疫病由‘微生物’引起,需阻断传播。但咱们的老祖宗早有‘避其毒气’之说,香囊、熏药,皆是此理。”

陆凡抬头,眼中闪过微光:“师兄是说,既要驱邪,也要扶正?陈阿公本就脾虚,前几日的药方虽清热,却少了固护胃气的药。”

“不错。”叶尘点头,“明晨起,给脾虚患者加服四君子汤,阴虚者配麦冬、石斛。另外,你注意到没有?所有死者的指甲缝里都有黑色污垢,怕是病邪从口鼻而入,又随饮食反复感染。”

他忽然起身,走向药田:“明日让弟子们教百姓用皂角水洗手,井台边设滤水柜,用明矾沉淀。疫病传播,不仅在药治,更在防控。”

第二日,医谷门前搭起木台,叶尘亲自演示“七步洗手法”,陆凡则用竹筒制作简易滤水装置。百姓们带着疑惑围观,直到看见浑浊的井水渐渐清澈,才纷纷点头效仿。

回到诊室,陆凡翻开一本泛黄的《湿温论治》,突然惊呼:“师兄!这里说‘湿温病,初起忌用辛温发汗,恐助热动湿’,咱们之前用的薄荷、荆芥虽属辛凉,但若患者湿重,反会伤阴!”

叶尘接过书,快速浏览后拍案:“症结在此!此症名为‘湿热疫毒’,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者胶着,如油入面。之前解表药用量过多,导致湿邪内伏,热势更炽。”

他立刻修改药方,减去薄荷、荆芥,加入石菖蒲、郁金开窍醒神,再用生薏米、白扁豆健脾利湿。当第一锅新煎的药汤抬进隔离区时,叶尘注意到负责熬药的弟子小羽走路不稳,伸手一摸额头,滚烫如炭。

“你去休息!”叶尘沉声命令。小羽却摇头:“师父说过,医者临疫不退。我喝碗绿豆汤就行。”话音未落,突然栽倒在地,颈间已浮现淡淡红斑。

陆凡红了眼眶,急忙和其他弟子将小羽抬到病房。叶尘握着小羽的手,触感比患者更凉——竟是湿遏热伏之象。他迅速调配菖蒲郁金汤,加至宝丹化服,看着汤药灌下后小羽的面色稍有缓和,才敢转身继续诊疗。

第三章 破茧时刻

第七日黎明,叶尘在诊脉时忽然发现,张婶的脉象终于由濡滑转为和缓,舌苔的黄腻也退了大半。“张婶能进食了!”负责看护的弟子喜色满面。这个信号让整个医谷振奋起来,陆凡连夜统计数据,发现新方施用后,死亡率从30%降到了12%。

“但还有三成患者病情反复。”叶尘盯着最新的脉案,“陆凡,你看李大哥的病,热退三日又复起,是不是和他家人偷偷送油腻食物有关?”

陆凡翻开李大哥的病案,果然看见“昨日食鸡汤,夜间发热”的记录。他一拍大腿:“《黄帝内经》说‘热病少愈,食肉则复’,湿热病最忌肥甘厚味,咱们光顾着用药,却没叮嘱饮食禁忌!”

于是,医谷门前的木台变成了“食疗讲堂”,陆凡亲自演示如何用荷叶粥、赤小豆汤制作病号餐,叶尘则编写“防疫十要”,让人抄在木牌上立在各坊路口。

随着防控措施的完善,新增病例开始减少。但叶尘和陆凡不敢松懈,他们每天穿梭在病房和药房之间,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调整药方: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咳血者加仙鹤草、白及。

谷雨前夜,一场春雷过后,气温明显回升。叶尘站在隔离区外,看着最后一间病房的灯火熄灭——已有两日没有新增病例。陆凡抱着一摞康复患者的脉案跑来,眼中泛着泪光:“师兄,治愈率超过七成了!”

“还不到松懈的时候。”叶尘指着远处正在焚烧的病死牲畜尸体,“等最后一个患者退热满七日,咱们还要给全镇百姓普服预防药,用藿香、紫苏、陈皮煎水,香囊也要继续佩戴。”

半月后,青河镇解除戒严。当第一支商队敲响镇门时,迎接他们的是整齐悬挂在门楣的药囊,和医谷弟子们疲惫却欣慰的笑脸。叶尘和陆凡站在医馆门前,看着康复的百姓带着草药种子回家,忽然想起初遇疫情时的手足无措。

“这次咱们算明白了,”陆凡摸着怀里的《温病条辨》批注本,“中医不是一成不变的,古籍要读,症候更要辨,还要结合当下的环境、病人的体质。就像师父说的,医道如流水,遇石则绕,逢渊则蓄。”

叶尘望着远处青山,想起小羽康复后又回到药房的身影,想起百姓们学会洗手时的认真神情。这场疫病教会他们的,不仅是一张有效的药方,更是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与变通。

“走,”他拍了拍陆凡的肩膀,“该把这次的经验记下来了。或许下次再遇时疫,咱们能做得更好。”

暮色中,医谷的灯火又亮了起来,两个身影在书桌前铺开宣纸,笔尖落下,记录下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也写下岐黄之道在传承中创新的新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