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112章 开放性难题!一篇小型论文的雏形!

物理国赛理论考场的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每一个声响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在众多考生那早已不堪重负的神经上。

窗外的天色,不知不觉间已经开始向黄昏过渡,金色的余晖透过玻璃,在考场内投下长长的影子,却丝毫无法驱散那弥漫在空气中,近乎凝固的绝望与焦灼。

试卷的最后一页,也是整个物理理论考试的压轴大戏——一道开放性的论述题,正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吞噬着考生们最后残存的理智与希望。

题目:论物理学大厦的未竟之业——从经典理论的局限到现代物理的困境与展望。

要求:

简述至少三个经典物理理论(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经典热力学等)在解释某些物理现象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或局限性,并阐述这些困难是如何推动物理学革命的。

分析当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宇宙学标准模型所面临的至少两个核心挑战或“乌云”(如暗物质与暗能量之谜、中微子质量与振荡、引力量子化困境、宇宙常数问题等),并阐述这些挑战对未来物理学发展的潜在影响。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未竟之业”(可以是上述挑战之一,也可以是你认为同样重要的其他物理学难题),尝试提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构想或实验验证思路的初步框架,并简要论述其可行性与潜在意义。

答题要求:论点清晰,论据充分,逻辑严密,鼓励旁征博引,展现独立思考能力与科学探究精神。字数不限,但需言之有物。

“……”

“……”

“……”

当考生们看到这道堪称“史诗级劝退”的开放性论述题时,整个考场陷入了一种比之前更加深沉的死寂。

如果说前面的计算题和分析题是“上古凶兽”,那么这道开放题,简直就是……就是“创世神留下的天道残章”,别说解答了,光是看懂题目要求,理解清楚那些“经典理论的局限”、“现代物理的困境”、“未竟之业”、“创新性构想”之类的词汇,就足以让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考生当场表演一个“灵魂出窍,神游太虚”。

“我……我感觉我不是在参加物理竞赛,我是在参加……参加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答辩!”一个来自江南省,与秦风同队的,平时以博闻强记、知识面广着称的学霸,此刻正双手抱着头,嘴里发出意义不明的呻吟,脸上的表情比吃了三斤黄连还要苦。

他旁边的“小法拉第”周凯同学,更是直接将脸埋进了臂弯里,肩膀一耸一耸的,似乎在无声地哭泣。他感觉自己这十几年来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物理学三观,在这一刻,被这道题目给无情地、彻底地、毁灭性地……粉碎了!

“经典理论的局限?标准模型的乌云?还……还要提出创新性构想?出题老师,您是不是对我们高中生这个物种的平均智商水平,有什么天大的误解?我们只是孩子啊!我们只想安安静静地解几道牛顿运动定律的题目,然后回家吃饭睡觉打豆豆啊!”周凯在心中疯狂咆哮,感觉自己的脑浆都快要沸腾了。

京城代表队的王牌李傲天,此刻的脸色也难看到了极点。他虽然凭借着超强的意志力和深厚的积累,勉强在前面的题目中保持了不错的发挥,但在看到这道开放题的瞬间,他也感到了一阵深深的无力。

这道题,考察的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程度了,它考察的是……是对整个物理学发展史的宏观把握,是对当前物理学前沿核心矛盾的深刻洞察,以及……那近乎“天马行空”般的科学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对于一个尚未完全走出象牙塔,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还相对局限的高中生而言,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恶!这帮老家伙……是存心不想让我们好过啊!”李傲天咬牙切齿,手中的自动铅笔因为用力过猛,再次“咔嚓”一声,光荣牺牲。这是他今天下午弄断的第三根笔芯了。

魔都队的苏沐橙,那张清冷的俏脸上也罕见地失去了往日的镇定。她虽然也知道一些关于暗物质、暗能量之类的科普知识,但要让她系统地分析标准模型面临的挑战,甚至提出什么“创新性构想”,那简直是……强人所难!

她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一台被强行输入了超出其处理能力上限数据的超级计算机,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过热而冒烟。

整个考场,一片愁云惨雾,哀鸿遍野。

监考老师们依旧面无表情地在过道间巡视,但他们的眼神中,却也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怜悯。他们知道,这道开放题,对于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确实是……太残酷了。

“张院士这老家伙……这次是真下狠手了啊。”一位年轻的监考老师,在心中默默吐槽,“这题目,别说这些高中生了,就算是我们这些物理系的博士生,如果不提前做足功课,也未必能答出个所以然来吧?这简直是在用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来为难一群孩子啊!”

然而,在这片“物理学天坑”般的绝望景象中,秦风所在的区域,却依旧是一片“风景这边独好”的奇异画卷。

他依旧是那副从容不迫,甚至带着几分“享受”的模样。

当他看到这道堪称“包罗万象,纵横古今”的开放性论述题时,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非但没有丝毫的慌乱和畏惧,反而……闪烁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如同猎人看到最顶级猎物般的兴奋光芒!

“有意思……太有意思了!”秦风的嘴角,勾起一抹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的,自信而张扬的微笑。

这道题,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它完美地契合了他那早已构建完成的“完美知识闭环”,以及系统赋予他的“理论极限推演”和“跨学科知识融通”的超凡能力!

【神之右脑·巅峰降临】的超级bUFF,此刻更是将他的思维状态提升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巅峰!

他的大脑,如同一个连接了整个宇宙知识网络的超级量子计算机,无数关于经典物理的辉煌与局限,无数关于现代物理的困惑与展望,如同潮水般在他脑海中涌现、碰撞、融合、升华……

“经典理论的局限……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在高速和强引力场下的失效,催生了相对论的诞生;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无法解释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叩开了量子世界的大门;经典热力学中的‘紫外灾难’和熵增原理的微观起源,则指向了统计物理的兴起……”

“现代物理的困境……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无法解释中微子的质量、无法容纳引力、无法说明宇宙中为何物质远多于反物质、更无法解释那占据了宇宙总质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暗物质与暗能量究竟是什么……”

“宇宙学标准模型(Λcdm模型)虽然能很好地拟合当前的观测数据,但其核心组成部分——暗能量(宇宙常数Λ)和冷暗物质(cdm)的物理本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此外,宇宙的初始奇点问题、视界问题、平坦性问题,虽然暴胀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暴胀本身发生的物理机制,以及如何将其与更基本的粒子物理理论相结合,也仍然是悬而未决的挑战……”

秦风的笔尖,在答题纸上如同被赋予了神力一般,飞快地舞动起来。

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教科书上的观点,或者复述一些科普文章里的结论。

而是……以一种真正研究者的姿态,进行着深刻的剖析与论述!

他的答案,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旁征博引,层层递进,俨然就是一篇……小型学术研究论文的雏形!

秦风首先从十九世纪末,开尔文勋爵那着名的“两朵乌云”演讲谈起,巧妙地引出了经典物理大厦在看似完美辉煌的表象下,所潜藏的深刻危机。

他详细论述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对“以太”假说的致命打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牛顿时空观的深刻反思,最终如何孕育了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

接着,他又深入分析了黑体辐射实验结果与瑞利-金斯公式的尖锐矛盾(紫外灾难),以及光电效应中无法用经典电磁理论解释的种种奇异现象,最终如何催生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从而叩开了通往微观量子世界的大门。

他还提及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进,从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到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再到玻尔的“量子化轨道模型”,清晰地展现了经典物理在解释原子稳定性与光谱现象时的捉襟见肘,以及量子化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并最终颠覆传统观念的。

他的论述,不仅仅是对物理学史实的简单回顾,更融入了他自己对这些物理学革命背后深层逻辑的独到理解。他甚至还“随手”引用了几段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物理学巨匠的原始文献中的经典论述(当然,是以一种“间接引用”和“思想转述”的方式,以免显得太过惊世骇俗),使得整个答案的学术厚重感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这……这是在写物理竞赛的答案,还是在写……物理学史的博士论文开篇啊?!”在考场前排巡视的那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监考老师,当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秦风答题纸上那洋洋洒洒,引经据典的第一部分时,整个人都傻了!

他感觉自己不是在监考一个高中生,而是在……旁听一位资深物理学史教授的精彩讲座!

他旁边的老监考员王老师,更是看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他虽然对那些高深的物理理论不甚了了,但他至少能看懂秦风那工整的字迹和清晰的排版,以及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一股令人窒息的“学霸之气”!

“这小子……他……他不会真的把物理学史都给背下来了吧?而且……还背得这么……这么有深度?!”王老师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而在考场外的监控室内,气氛更是凝重到了极点,或者说……是诡异到了极点。

“张……张院士……您……您快看那个秦风的答案!”一位年轻的物理竞赛组委会成员,指着大屏幕上秦风答题区域的特写画面,声音都有些结巴了,脸上写满了“我是谁,我在哪,我看到了什么”的哲学三问。

被称作“物理阎王”的张院士,此刻正眉头紧锁,死死地盯着屏幕。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比之前看到秦风解那道“非阿贝尔量子霍尔效应”时还要复杂和震惊的光芒!

当他看到秦风在论述经典物理局限性时,居然还“恰到好处”地提及了庞加莱在相对论诞生前夕的某些先驱性思想,以及洛伦兹变换的原始形式与爱因斯坦的物理解释之间的细微差别时——

这位在物理学界浸淫了大半辈子,以“铁面无私,眼光毒辣”着称的泰斗级人物,手中的紫砂茶杯,竟“咚”的一声,从手中滑落,幸好被他眼疾手快地用另一只手接住,才没有重蹈吴思远教授那只“光荣牺牲”的茶杯的覆辙。

饶是如此,滚烫的茶水还是溅了他一手,他却仿佛毫无察觉!

“这……这小子……他对物理学史的理解……居然……居然达到了这种程度?!”张院士失声低语,那张一向不怒自威的脸上,此刻写满了难以置信的……骇然!

“他对洛伦兹对称性的理解……他对以太漂移实验背后更深层次的时空观念变革的洞察……这……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高中生,甚至不是一个普通的物理系本科生能够达到的深度啊!”

张院士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出的这道开放题,能让这些天之骄子们认识到物理学的博大精深,以及自己知识的浅薄,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却万万没想到,居然……居然冒出来这么一个“妖孽”!

一个仿佛……仿佛亲身经历过那些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见证者”!

“快!快把他的第一部分答案,用最高清晰度给我截屏下来!我要……我要仔细研究!”张院士对着身旁的助手低声咆哮道,那架势,活像一个考古学家突然发现了一块记载着失落文明密码的神秘石碑!

监控室内的其他几位物理学专家,此刻也都围了上来,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死死地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当他们看到秦风那行云流水般的论述,以及那些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物理学发展脉络的精准把握和深刻洞察时,整个监控室,再次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此起彼伏的倒吸凉气声,以及……某些老教授因为过度激动而发出的“我的天姥姥”、“不可思议”、“这小子是妖孽”之类的意义不明的赞叹声(或者说是哀嚎声)。

而秦风,在完成了那堪称“惊艳绝伦”的第一部分论述后,并没有丝毫的停歇,马不停蹄地转向了第二部分——现代物理的困境与挑战。

在这一部分,秦风的笔锋一转,从对经典物理的回顾,转向了对当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宇宙学标准模型这两个现代物理学“支柱”的深刻剖析。

他并没有像某些科普文章那样,只是简单地列举暗物质、暗能量之类的名词,而是……以一种近乎“庖丁解牛”般的精准,指出了这两个“标准模型”在看似成功的背后,所潜藏的更深层次的矛盾与困境。

关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他犀利地指出:

参数过多问题:标准模型中包含了多达十几个(如果考虑中微子混合参数则更多)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的自由参数,这使得理论本身显得有些“臃肿”和“缺乏美感”,不符合物理学家对更简洁、更基本理论的追求。

质量起源问题:虽然希格斯机制成功地解释了w、Z玻色子和费米子的质量起源,但希格斯粒子本身的质量为何是那个值?以及中微子为何具有如此微小的质量,并且存在不同味之间的振荡?这些问题,标准模型都无法给出满意的解答。

等级差问题(hierarchy problem):为何电弱相互作用的能标(约100 GeV)与引力相互作用的普朗克能标(约$10^{19}$ GeV)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这种巨大的等级差异,使得标准模型在更高能量下显得非常“不稳定”,需要进行精密的“精调”(fine-tuning),这在物理学家看来是非常不自然的。

无法容纳引力:标准模型是一个描述强、弱、电磁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但它却无法将引力也统一进来,这无疑是其最大的“缺陷”之一。

关于宇宙学标准模型(Λcdm模型),他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暗物质之谜:虽然大量的间接天文观测证据表明宇宙中存在着远超普通重子物质的暗物质,但暗物质的粒子本质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参与弱相互作用?它是否具有复杂的自相互作用?这些问题,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的谜团。

暗能量之谜(宇宙常数问题):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一惊人的发现指向了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具有负压强的神秘能量——暗能量。Λcdm模型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宇宙学常数Λ,但这个常数的理论预言值与观测值之间,存在着高达120个数量级的惊人差异!这被认为是“物理学史上最糟糕的理论预言”,也是悬在现代宇宙学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哈勃常数危机:近年来,利用不同方法(如cmb观测、超新星观测、引力透镜等)测量的哈勃常数值之间,出现了统计上显着的偏差,这是否预示着Λcdm模型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或者需要引入新的物理机制?

秦风的分析,条理清晰,鞭辟入里,每一个观点都直指问题的核心,并且……他还“不经意”地在论述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只有该领域顶尖专家才会关注到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争议焦点!

例如,在谈到暗物质时,他提到了“轴子”(Axion)、“惰性中微子”(Sterile Neutrino)、“wImps”(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等不同的候选粒子模型,并简要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当前的实验搜寻进展。

在谈到暗能量时,他甚至还提及了“动力学暗能量模型”(如quintessence、K-essence等)以及“修改引力理论”(如f(R)引力、moNd理论等)这些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宇宙常数问题的更激进的理论构想!

“这……这小子……他……他不会是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最近十年的期刊都给背下来了吧?!”监控室内,一位主攻粒子物理和宇宙学方向的青年教授,看着秦风答卷上那些闪烁着“前沿光辉”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模型,感觉自己的下巴都快要脱臼了!

他自己作为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都不敢说对这些最新进展了如指掌,可眼前这个高中生……他居然……他居然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而且……分析得还头头是道,鞭辟入里?!

“妖孽!绝对的妖孽!”青年教授在心中疯狂呐喊,他感觉自己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学术自信,在秦风面前,被碾压得连渣都不剩了。

张院士那双深邃的眼眸中,此刻也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震惊,有骇然,有难以置信,但更多的……是一种发现了旷世奇才的狂喜与激动!

“好!好一个‘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好一个‘标准模型光环下的两朵新乌云’!”张院士猛地一拍大腿,声音洪亮地赞叹道,“这小子的眼界……这小子的格局……这小子的洞察力……简直是……是为物理学而生的啊!”

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之前还担心题目出得太难,会打击到这些孩子们的自信心。

现在看来……对于某些“非人哉”的存在而言,所谓的“难度”,或许……只是一个笑话?

而秦风,在完成了这堪称“技惊四座”的第二部分论述后,依旧没有停下他那神乎其技的笔。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更加锐利和专注。

接下来,便是这道开放题的“灵魂”所在——提出自己的创新性构想!

在这一部分,秦风选择了他最感兴趣,也是当前物理学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之一——引力的量子化问题,作为他“创新性构想”的切入点。

他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完整而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那即使是爱因斯坦再世,恐怕也难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完成),而是……从一个非常巧妙,也极具启发性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关于“时空在普朗克尺度下可能呈现‘泡沫’状结构”的猜想,并尝试从这个猜想出发,去解释一些与引力量子化相关的疑难问题。

他首先简要回顾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这两大现代物理学支柱在描述引力和微观粒子行为时各自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们在普朗克尺度下(约$10^{-35}米,\\10^{-43}$秒)所面临的根本性矛盾——奇点问题、信息丢失问题、以及理论的不可重整化问题。

然后,他大胆地提出:“或许,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平滑、连续的经典时空,只是在宏观低能下的一个近似。在普朗克尺度下,时空本身可能并非连续,而是呈现出一种离散的、涨落的、如同‘泡沫’或‘量子海绵’般的结构。每一个‘时空泡沫’,其尺度约为普朗克长度,其寿命约为普朗克时间。这些‘泡沫’不断地产生和湮灭,使得时空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量子不确定性’。”

紧接着,他开始尝试从这个“时空泡沫”的猜想出发,去“定性地”解释一些现象:

奇点的“消解”:在“时空泡沫”模型中,由于时空在普朗克尺度下不再连续,而是具有最小的长度和时间单元,那么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那些密度无穷大、曲率无穷大的“奇点”(如宇宙大爆炸的初始奇点、黑洞中心的奇点),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它们可能只是经典连续时空理论在极端条件下的失效,而被更基本的“时空泡沫”结构所“抹平”或“规避”了。

引力的“涌现”:或许,我们宏观感受到的那个平滑的引力场,并非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而是……大量“时空泡沫”集体行为的一种统计平均效应?就像流体力学中的压强和温度,本质上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体现一样。这种“涌现引力”(Emergent Gravity)的思想,虽然在当前物理学界还属于比较前沿和大胆的猜测,但秦风却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将其与“时空泡沫”模型联系了起来。

黑洞信息佯谬的可能解决途径:如果时空在普朗克尺度下是“泡沫状”的,那么当物质掉入黑洞,在其视界附近,信息是否会以某种方式“编码”在这些“时空泡沫”的涨落之中,从而避免了信息的彻底丢失?秦风甚至还“随手”提及了霍金辐射的微观起源,以及它与“时空泡沫”蒸发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深刻联系。

对“真空能”或“宇宙常数”的可能解释:那些不断产生和湮灭的“时空泡沫”,其本身是否就贡献了宇宙的真空能?虽然简单的估算表明,这种贡献可能会导致一个比观测到的宇宙常数大得多得多的值(这正是宇宙常数问题的核心困难之一),但秦风却巧妙地提出,或许存在某种未知的对称性或抵消机制(比如超对称思想的某种推广?),使得这些巨大的真空能贡献在宏观尺度下几乎完全相互抵消,只留下一个微小的残余,从而解释了宇宙的加速膨胀。

秦风的论述,虽然充满了各种大胆的猜想和定性的分析,但他却总能在关键之处,引用一些(对于高中生而言)极其高深,但又恰到好处的物理学原理或数学工具(比如广义不确定性原理、惠勒-德维特方程的某种简化图像、以及一些与量子泡沫相关的早期思想实验等),使得他的整个猜想,虽然听起来“天马行空”,却又并非完全的“空中楼阁”,而是……隐隐透露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自洽性!

“疯了!这小子绝对疯了!”监控室内,张院士看着秦风答卷上那些关于“时空泡沫”、“涌现引力”、“黑洞信息佯谬”的论述,激动得浑身都在颤抖,他感觉自己的头皮一阵阵发麻,仿佛有无数道电流在脊柱上来回窜动!

“他……他居然……居然在尝试从根本上挑战我们对时空本质的认知?!而且……而且他还试图将引力量子化、黑洞信息、宇宙常数这些物理学中最核心、最困难的未解之谜,用一个统一的(尽管还很粗糙)的物理图像联系起来?!”

“这……这已经不是‘小型论文的雏形’了!这……这简直就是一篇……一篇足以在《物理评论d辑》(physical Review d,专门刊登粒子物理、场论、引力与宇宙学领域研究论文的顶级期刊)上发表的……重量级理论物理论文的……浓缩精华版啊!”

张院士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快要停止了!

他从事物理研究大半辈子,自认为也算是见多识广,但像秦风这样,在一个高中生物理竞赛的考场上,写出如此具有颠覆性、前瞻性、以及……深刻洞察力的答案的,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这孩子……他……他真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吗?他不会是……不会是哪个平行宇宙的爱因斯坦或者霍金……不小心穿越过来了吧?!”张院士在心中疯狂呐喊,他感觉自己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物理学世界观,在秦风面前,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土崩瓦解,然后……浴火重生!

监控室内的其他几位物理学专家,此刻也都陷入了集体失语的状态。他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瞪圆了眼睛,如同看到了神迹降临的凡人一般,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敬畏!

他们知道,今天,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个……一个可能改变未来物理学走向的……旷世奇才的诞生!

而秦风,在洋洋洒洒地写完了这堪称“石破天惊”的第三部分论述后,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感觉自己……爽!

太爽了!

这种将自己脑海中那些沉淀已久的,关于宇宙终极奥秘的思考,尽情地倾泻在纸面上的感觉,简直比炎炎夏日痛饮三大杯冰镇阔落还要舒爽一万倍!

他抬起手腕,看了一眼手表,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大约四十分钟。

时间,还算充裕。

他拿起那份已经写得密密麻麻,堪比一部微型物理学专着的答题纸,开始进行最后的检查和润色。

他要确保,自己的这份“作品”,不仅在思想深度上无懈可击,在文字表述和逻辑结构上,也要达到……尽善尽美!

而考场内的其他考生,如果知道秦风此刻正在“润色”的是一篇关于“时空泡沫与量子引力”的“小型论文”,估计会当场集体表演一个“道心破碎,魂飞魄散,从此退出物理竞赛界,立志回家种红薯”。

物理国赛理论考试,对于绝大多数天才而言,是一场噩梦。

但对于秦风而言,这,是一场属于他一个人的……思想的狂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