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游戏 > 困惑者的自救自问与自答 > 第24章 士农工商

困惑者的自救自问与自答 第24章 士农工商

作者:倒骑牛车慢行慢行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7-10 20:36:40 来源:小说旗

“士农工商”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职业与阶层的一种划分方式。以下是具体介绍:

? 含义:指的是读书人、知识分子,包括各级官员以及有入仕愿望的学子等。

? 地位:在“士农工商”中位居首位。因为他们掌握着知识和文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进入仕途,参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管理,从而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 含义: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他们以土地为依托,通过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等方式进行农业劳作,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

? 地位: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农民的辛勤劳作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社会阶层中排名第二。

? 含义:一般是指各种手工业者,如铁匠、木匠、裁缝、陶工等。他们凭借着自身的技艺和手工劳动,制作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工艺品等。

? 地位:手工业者在社会经济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地位相对农、士较低,排在第三位。

? 含义:主要是指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他们通过商品的买卖和流通,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

? 地位:在古代社会,由于商人的经济活动被认为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且部分商人被认为有逐利、欺诈等行为,所以其社会地位最低。

“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农业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它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农业生产地位突出,农民作为主要劳动力成为重要阶层。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对人才需求大增,士阶层崛起,他们凭借知识和才能,或着书立说,或游走各国,为诸侯出谋划策,成为当时社会的活跃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逐渐形成,并被当时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认可和倡导。如《管子·小匡》中就有“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的记载,将四民并列且明确了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此后这一划分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遵循的阶层秩序。

“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的瓦解是一个逐渐的、漫长的过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但大致可以从近代开始说起:

1. 经济基础的变化:

? 传统经济模式的动摇: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例如,传统的家庭纺织业受到洋布的冲击,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生计,不得不寻求其他的生存方式,这使得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士农工商”体系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

?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近代工商业开始迅速发展。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崛起,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工厂、企业等近代工商业组织形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模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职业观念和社会地位观念。

2. 社会结构的变动:

? 人口流动的增加:近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变化,人口的流动大幅增加。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或从事其他非农业的职业。这种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传统的“士农工商”各安其位的社会结构,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原来的阶层身份,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 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除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如留学生群体、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等。这些群体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和思想,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与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政治活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阶层结构的变化。

3. 思想文化的冲击:

? 西方思想的传入: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传入中国,对传统的等级观念和阶层划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应因职业的不同而存在等级差异。

? 教育制度的变革: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一个重要的标志。科举制度是维系“士”阶层地位的重要制度,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传统的读书入仕的道路被阻断,大量的读书人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这也加速了“士农工商”阶层划分的瓦解。

总之,从近代开始,随着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逐渐瓦解,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直到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阶层划分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影响。

“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1. 政治方面:

? 维护政治稳定:“士”作为知识阶层和官僚预备队,为统治者提供了治理国家所需的人才。他们学习儒家经典等知识,秉持着忠君爱国、仁义道德等观念,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力量。例如,在秦汉以后,科举制度使得大量士人进入官僚体系,他们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保证了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 限制政治参与:“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使得商人等群体的政治地位较低,参与政治的机会受到限制。尽管一些富商可能通过捐纳等方式获得一定的官职,但总体上商人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较小。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封建统治者对政治权力的掌控,减少了可能来自其他阶层的政治挑战,但也抑制了社会的多元发展和政治的创新。

2. 经济方面:

? 农业的重视与发展:将农民置于较高的阶层地位,强调了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封建王朝大多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这使得中国的农业长期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和经济基础。例如,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唐朝的均田制等,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工商业发展的制约:商人处于社会底层,其经济活动受到诸多限制。政府对商业征收重税,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和活动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然而,尽管受到压制,商业仍然在夹缝中生存并不断发展,一些商业城市和商业家族逐渐崛起,如明清时期的徽商、晋商等,他们的商业活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文化方面:

? 学术文化的繁荣:“士”阶层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们成为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的发展,士人的思考和创作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繁荣。他们的着作、学说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塑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价值观。人们普遍认为读书做官是最崇高的追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价值取向促使人们努力学习,追求功名,同时也强调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然而,这种观念也导致了社会对其他职业的轻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4. 社会结构方面:

? 阶层的固化与流动:阶层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流动途径。一方面,“士农工商”的身份地位相对固定,子女通常会继承父辈的职业,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较为明显。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为底层民众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一些农民和商人的子弟通过读书考试可以进入“士”阶层,成为官员,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阶层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 城乡差异的形成:士人和农民主要居住在乡村和城镇,而商人则更多地集中在城市。这种职业分布的差异导致了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市逐渐成为商业、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而乡村则以农业生产为主,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相对较少,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