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 第五百零一章 开镰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第五百零一章 开镰

作者:慎思量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10 20:20:52 来源:小说旗

被李学庆在广播里指名道姓的一通臭骂,这下乔凤云更是名声在外。

趁着还没到秋收的日子,甚至有不少听说了这事的外村人,专门跑到李家台子,就为了看看能把村主任给气到在广播里骂大街,到底是何方神圣。

“你能不能消停点儿,一天到晚的瞎折腾,现在好了,你那些破事都传到我们村了,我在村里都抬不起头!”

乔凤云一脸懵地看着许久未见的刘金,这是她和前夫生的儿子。

自从她改嫁到李家台子,十来年都不曾见过,一直到刘金结婚,她从李学成手里硬扣出了200块钱,刘金才认了她这个娘。

“我……我……”

面对刘金的指责,乔凤云差点儿没背过气去。

别人笑话她也就算了,现在连亲生的儿子都指着她数落,这让她怎么受得了。

“算我求你了,我还得做人呢!”

撂下几句话,刘金转身就走。

等乔凤云反应过来,想要追出去,人已经没影儿了。

“妈,咋还不做饭啊?”

刘金刚走,在外面疯跑了一天的李天宝就回来了,进门就喊饿。

“吃,吃,吃,你就知道吃。”

乔凤云心里窝着火,又被大儿子给数落了一通,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嚎起来。

“又咋了?一天一出戏,今个又是为了啥?”

正在吃着饭的邻居们听到哭声,纷纷端着碗出门看热闹。

以乔凤云的坏名声,自然没有人上前劝解。

“谁知道呢,就当看戏了!”

恰好这时候,李学成从工地回来了,听到哭声,原本就难看的脸色变得越发阴沉。

在门口站了一会儿,也不管越哭越大声的乔凤云,扭头就走。

这破家,真是没法待了。

好在没过几天,开镰的日子到了,人们也没空再盯着乔凤云这个笑话。

“天明,我还是跟着下地吧,振兴有五婶子看着呢!”

李天明正在磨镰刀,闻言道:“那么多孩子,五婶子她们照应得过来嘛,振兴才多大,你能放心?”

不放心是肯定的。

可开镰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只要能动弹的都得上工,就连学校都要放假,只有一些年岁大的,身体有病的负责做饭,照看孩子。

宋晓雨二十多岁的年纪,不上工也怕别人说闲话。

“咱又不占公家的便宜,谁说闲话?”

李天明说着,手在刀刃上试了试。

吹毛立断!

“哥,你看我磨得咋样?”

小五举着镰刀,献宝一样地递给了李天明。

“还行!”

李天明又在磨刀石上蹭了两下子。

“记住我说的话没有?”

小五一把抢过镰刀。

“别伤着自己,你都说多少遍了!”

以前秋收,像小五这样的小学生都是跟在大人后面收拾散落的稻穗,今年上了六年级,按照学校规定,也要学着割稻子了。

看看,这才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呢。

学校里有劳动课,专门有老师负责教高年级的孩子割稻子。

“哥,吃饭了!”

小蓉从厨房走了出来。

明天开始秋收,今天这一顿家家户户都做得格外丰盛。

就连平时节俭惯了的小蓉,也做了一盆红烧肉。

猪肉是村里养殖场的,最近这些年,每到秋收,都得宰上几头给乡亲们补充营养。

“肉!”

小五看见油汪汪的红烧肉,放下镰刀,招呼着振华和甜甜坐在了桌前。

“就知道吃,那天亏待你了!”

小蓉嘴里念叨着,却还是往小五他们三个的嘴里塞了一块儿。

“吃饭!”

转天一大早,随着广播响起,社员们吃了早饭,拎着镰刀,来场院这边集合。

各队负责收割的区域,已经提前安排好了。

等人到齐了,由各队的队长带着一起出发。

“天明,比比!”

李天明正抽着烟,金利走了过来。

“行啊!咱爷俩给乡亲们打个头!”

说着,把半截烟叼在嘴上,李天明下到地里。

“叔,让您两分钟!”

“嘿,瞧不起谁呢,一起开始!”

乡亲们看着两人,纷纷起哄。

“老金大哥,天明给你留着面子呢!”

“咱村里有谁干活比天明麻利,队长,你这不是自己找没脸嘛!”

每年秋收,金利和李天明的比赛都快成固定项目了。

也是为了给大家伙鼓劲儿。

“开始!”

两个人同时猫腰,手上的镰刀一刻不停,刚开始,金利还能跟得上李天明的节奏,但渐渐地,两个人便拉开了距离。

论地里的活,甭管是老庄稼把式,还是村里的年轻人,还真没有谁能比得上李天明的。

等李天明把这一垄割到头,金利还剩下差不多四分之一。

“我哥赢了,我哥赢了!”

小五兴奋地又蹦又跳。

“又让你小子赢了,咱们明年再比!”

输给李天明,金利并不觉得丢人,那小子就不是个人,有谁见过连着割一亩地,连腰都不带直一下的。

“都别看热闹了,开干!”

乡亲们干得热火朝天,就在这时候,一辆车朝这边开了过来,停在垄沟边,王作先走了下来,身旁都是市委领导。

每年秋收,王作先都要下乡来考察,李家台子更是他必到的一站。

“老杜,那就是李天明!”

王作先对着身旁一位戴着眼镜,身量不高的中年人说道。

这位的名字叫杜树平,原先是安徽省某市的革委副主任,最近刚刚调任海城。

听到王作先的话,杜树平只是点了下头,他的注意力全都被眼前这一大片金黄色的稻田给吸引了。

海城这里的农业生产,要比安徽那边强太多了。

不是安徽的老百姓不勤劳,而是……

一会儿旱,一会儿涝。

政策上又忽左忽右,老百姓的心气儿都快被折腾没了。

以前他还在安徽任上,到了本该秋收的时候,他要做的不是组织农业生产,而是……

阻止老百姓逃荒。

“老杜,咱们再去那边看看!”

再往前不远就是工厂了。

杜树平之前也曾听说过,永河县作为海城的试点,大力发展工业生产。

村办集体企业这些年各地都在搞,有的还走在了李家台子的前面,只是因为政策的原因,很难形成规模。

杜树平原以为李家台子这里也是那种小作坊,可等他看到厂房的时候,不禁被惊呆了。

“王主任,这……”

“那边还在建新的厂房,等到明年开春就能投产了。”

杜树平顺着王作先手指的方向看过去。

“王主任,这些工厂的性质……”

“都是大集体,靠着村民集资建起来的。”

听到王作先的解释,杜树平稍稍松了口气。

关于李家台子,他之前听到过很多传闻,也了解过,上级领导对于李家台子如今的工业发展,存在很多争议。

“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

全国各地还在努力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的时候,李家台子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庄居然已经发展起了工业。

“既然是试点,步子迈得不大,怎么往前走?”

王作先今天来李家台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杜树平更多地了解一下李家台子的发展模式。

马上就要上调中枢了,杜树平正是他的继任者。

王作先可不想辛辛苦苦经营出来的大好局面被破坏。

杜树平自然也清楚王作先的心思,只不过……

看着这些厂房,还是让他感到胆颤心惊。

“我们再去村里看看!”

既然要了解,那就要了解得全面一些。

只有让杜树平真真切切地看到,什么是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更清楚未来的工作要如何开展。

“天明,走了!”

李天明直起腰,看着开进村子的汽车。

“干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