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游戏 > 玉皇大帝转世之长生诀续! > 第425章 玉皇大帝张兴东感悟曲苑杂谈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天庭曲苑记

紫霄宫的玉笙吹得有些倦怠,玉皇大帝张兴东指尖敲着龙椅扶手,听着殿外瑶池仙乐的靡靡之音,忽然觉得耳根发闷。案头的《三界艺苑录》上,“天庭乐舞千年来未有新声,众仙听之欲睡”的批注,是他昨夜亲笔所书。

“陛下,”太白金星捧着拂尘打了个哈欠,“这《霓裳羽衣曲》已奏了三千年,老臣闭着眼都能数出鼓点。倒是凡间传来的‘相声’‘评书’,听着提神,上次托塔李天王偷偷用乾坤镜听,笑得宝塔都差点掉下来。”

张兴东望向殿外,云海中飘来一缕若有若无的弦音,不是仙乐的空灵,却带着鲜活的烟火气。他想起昨日在乾坤镜中所见:凡间的茶馆里,穿长衫的先生站在台上说书,眉飞色舞间引得满堂喝彩;巷子口的戏台前,小丑翻着跟头逗得孩童拍手,老人捋着胡须哼着梆子调,那热闹劲儿,比天庭的蟠桃宴还鲜活。

“朕要去凡间看看。”他周身的帝气悄然收敛,化作一身青布长衫,腰间的玉佩换成了个装着碎银的钱袋,“看看那些‘曲苑杂谈’,究竟有何魔力。”

太白金星急道:“陛下三思!仙家当赏雅乐,怎能听市井俚俗?那些插科打诨的玩意儿,会污了陛下的龙耳!”

“若雅乐只剩沉闷,俚俗里倒有真趣,那这‘雅俗’之分,怕是该颠倒过来了。”张兴东掂了掂钱袋,“就说朕闭关悟‘乐魂’,一应事务由你暂代。”

话音未落,他已化作一道清风坠向凡间,落在京城的“聚贤茶社”门口。

茶社里人声鼎沸,八仙桌旁坐满了茶客,嗑瓜子的、喝茶的、搭话的,闹而不乱。台上挂着“曲苑杂谈”的匾额,一个穿蓝布褂的老先生正弹着三弦,旁边的姑娘打着快板,唱的是《武松打虎》,吐字清脆,节奏明快,说到武松举棍时,满堂的茶客都跟着攥紧了拳头。

“这位先生面生得很,是来听书的?”一个穿月白布裙的姑娘端着茶盘走过,鬓边别着朵茉莉花,笑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她胸前的木牌写着“王晓晓 茶社掌班”,手里的铜壶嘴能弯出个漂亮的弧度,往茶碗里续水时一滴不洒。

“路过此地,听闻贵社热闹,特来凑个趣。”张兴东目光落在台上,“姑娘这茶社,唱的都是些‘俗曲’?”

“俗曲里藏着真性情呢。”王晓晓给他沏了杯茉莉花茶,“您看那唱快板的,是我师父,他把《论语》编成了快板,孩子们跟着唱就背下来了;后面要说相声的两位先生,能把‘二十四节气’说得跟笑话似的,听着乐呵,还长学问。”

正说着,台上换了两个人,穿着长衫,一胖一瘦,对着作揖:“今天给大伙说段《五行诗》,说的是金木水火土……”胖的刚开口,瘦的就插科打诨:“您可别往沟里带我,上次说‘土’,您愣是把‘土豆’说成了‘王母娘娘的瑶池仙芋’。”台下哄堂大笑,连角落里打盹的老头都醒了,拍着桌子笑。

张兴东也忍不住笑了。这相声没有仙乐的华丽,却像邻家大哥聊天,亲切自然,那些藏在玩笑里的道理,比天庭的戒律听得入耳多了。他忽然想起天庭的讲经台——每次太上老君讲《道德经》,众仙不是打盹就是走神,哪有这般聚精会神?

“姑娘觉得,这些‘杂谈’,比那些正经的诗词歌赋差吗?”他忍不住问道。

“各有各的妙处。”王晓晓指着台上,“诗词歌赋是阳春白雪,得静下心品;曲苑杂谈是下里巴人,能凑着热闹听。就像吃饭,既要有山珍海味,也得有窝头咸菜,少了哪样都不香。您看这茶馆里,有读书人,有拉车的,有老太太,都能在这儿找到乐子,这就是它的好。”

她指着墙上的“节目单”:“您看,有评书、相声、快板、大鼓,还有独角戏、皮影戏,这些都是‘曲苑杂谈’,老辈人传下来的宝贝。以前兵荒马乱的年月,说书先生走南闯北,把英雄好汉的故事传遍四方,老百姓听着有劲儿,就不容易被欺负;现在太平年月,听着乐呵,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正说着,台下忽然起了点小争执。两个茶客为“武松打虎该不该用哨棒”吵了起来,眼看就要动气,台上的说书先生忽然把醒木一拍:“各位看官,这武松用不用哨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打虎的胆气!咱老百姓过日子,不就图个有胆气、有盼头吗?”

争执的茶客愣了愣,随即笑了,互相倒了杯茶,和好了。张兴东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天庭的瑶池宴——仙卿们为了“谁的座次更靠前”就能争执半天,哪有这般一笑泯恩仇的豁达?这曲苑杂谈里,藏着的何止是乐子,还有世道人心的道理。

“老先生也是懂行的?”王晓晓见他听得入神,递过一盘瓜子,“看您的样子,不像寻常听客。”

“略懂些音律,只是听的多是雅乐。”张兴东剥着瓜子,“我们那里的乐舞,规矩多,讲究多,就是……少了点人气。”

“那可得听听我们这些‘杂谈’。”王晓晓眼睛亮了起来,“我爷爷说,这些玩意儿最接地气,能把天上的道理说到地上,把书上的故事讲到人心里。就像那皮影戏,几块驴皮,几根竹棍,能演《封神榜》,也能演街坊邻居的小事,大人小孩都爱看——艺术不就是让人看懂、喜欢看吗?”

她引着张兴东到后台,那里摆着各式各样的道具:快板、醒木、皮影、锣鼓,角落里还有个老先生在给木偶上色,涂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戏码。“您看,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看着杂,其实都连着中华文化的根。相声里有《诗经》的比兴,评书中有《史记》的风骨,快板里有民间的智慧,合在一起,就是活生生的中华艺术。”

张兴东望着这些简陋却鲜活的道具,忽然明白,为何凡间称“曲苑杂谈是瑰宝”——它们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活在百姓生活里的艺术;不是少数人的消遣,而是能让所有人共享的快乐。就像这聚贤茶社,三教九流在此汇聚,为一段相声鼓掌,为一段评书喝彩,在笑声中拉近了距离,这才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

“姑娘可知,你这茶社里的‘杂谈’,能让天庭都鲜活起来?”他周身忽然泛起金光,青布长衫化作龙袍,钱袋里的碎银在光芒中化作万千音符,“朕乃玉皇大帝张兴东,多谢姑娘点化。”

王晓晓惊得手里的茶盘差点落地,连忙行礼:“民女不知陛下驾临,死罪死罪。”

“起来吧。”张兴东抬手虚扶,“你这‘曲苑杂谈’,比天庭的仙乐更能滋养人心。朕要回天庭了,若姑娘不嫌弃,可愿随朕前往,助天庭兴‘杂谈’之艺?”

王晓晓愣住了,随即眼睛里迸发出惊喜的光:“真的可以吗?我还想在天庭开个‘三界茶社’,让太上老君学说相声,让嫦娥仙子唱大鼓,让孙悟空和猪八戒说段《三打白骨精》的对口快板——艺术不分仙凡,能让人乐呵,就是好东西!”

张兴东朗声大笑:“准了!朕封你为‘三界曲苑总管’,调天庭乐师、凡间艺人听你差遣,朕还要下旨:凡能引人向善、予人欢乐之艺,无论雅俗,皆可在天庭展演,让‘曲苑杂谈’香飘三界!”

金光闪过,张兴东携着王晓晓化作一道流光飞向天庭。聚贤茶社的茶客们只看到茶社上空升起一道七彩祥云,祥云里飘下无数音符,落在每个人的舌尖,连喝的茶水都带着清甜的笑意,听过的段子记了一辈子,想起时还忍不住笑出声。

紫霄宫内,张兴东端坐龙椅,王晓晓则站在丹陛之下,面对着满朝仙卿。她手里拿着“三界曲苑节目单”,正给众神讲解:“……今日首演,是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的相声《炼丹趣事》,后面有土地神的快板《五谷丰登》,还有嫦娥仙子的评剧《广寒宫夜话》……”

众神面面相觑,却见孙悟空第一个蹦出来:“俺老孙要跟猪八戒说段《真假美猴王》,保证逗乐大伙!”

自此,天庭变了模样。南天门旁建起了“三界曲苑”,每日里弦歌不断,笑语喧天。太上老君学说相声,把炼丹的火候说成“蒸包子的学问”,逗得众仙前仰后合;托塔李天王打快板,把练兵的诀窍编成“数来宝”,小仙童们跟着唱就记住了;就连最严肃的阎罗王,都学会了用评书讲“轮回故事”,吓得小鬼们不敢作恶,听得却津津有味。

张兴东常去曲苑听书,看着仙卿们为一段相声鼓掌,为一段评书落泪,看着凡间的艺人与神仙同台演出,看着艺术在三界间流淌。他想起那本《三界艺苑录》,如今上面的“沉闷”“僵化”字样已被“鲜活”“热闹”取代,三界的生灵因为有了这些“杂谈”,日子过得比以前有滋味多了。

这日,王晓晓捧着“三界曲苑百戏图”来见:“陛下您看,我们把凡间的皮影、木偶、杂技都请到天庭了,连西天的如来佛祖,都要来看明天的《西游记》评书专场呢!”

张兴东看着图上热闹的景象,忽然明白,所谓“瑰宝”,不在于有多高雅、多精致,而在于能扎根生活、滋养人心。曲苑杂谈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看似不起眼,串起来却能照亮中华文化的长河;它们是雅俗共赏的桥梁,能让圣人的道理走进市井,让百姓的智慧登上大雅之堂。

而那座矗立在南天门的“三界曲苑”,在往后的亿万年里,一直是天庭最热闹的地方。门口的石碑上,张兴东亲笔题下的“曲苑藏真趣,杂谈见人心”十个字,在日月照耀下熠熠生辉,见证着仙凡携手,用笑声连接天地,用艺术滋养三界——这,才是中华艺术最动人的瑰宝,也是天地间最生生不息的快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