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重生回到1982开局捡了一野猪 > 第198章 “下岗”的苗头

重生回到1982开局捡了一野猪 第198章 “下岗”的苗头

作者:泡杯清茶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10 19:55:57 来源:小说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郑江南心中默许,他认为达宫书记这样做是对的。

其实后世很多落马的官员,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有很多本来有理想、有信念的官员,他们拒绝了大诱惑,恰恰就是栽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有不少一部分官员,觉得自己不去贪污受贿,只收受一点小礼品、或者接受一顿宴请没什么大不了的,

起初或许只是碍于情面,或是认为无伤大雅,可一旦开了这个口子,**的阀门便会逐渐打开。

从收受一条烟、一瓶酒,到后来收受巨额贿赂;

从参加一次普通聚会,到出入私人会所纸醉金迷 。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很容易丧失了最初的理念,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些官员在面对诱惑时,没有坚守住“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底线,一步步滑向了违法违纪的深渊,

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前程,也损害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最终,成了落马的官员,悔不当初。

“老师,您估计咱们这路,大概得啥时候才能修好?”

达宫书记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我自己预估应该还要大半个月才能修好了,

不过专业的事情得专业的人来说,施工队的王队长就在这吃饭,要不咱们去问问他?”

郑江南点点头:“好呀!”

达宫书记领着郑江南,走向了最里头一桌,一个魁梧的中年汉子旁边。

“老王,吃好了没!”

听到达宫书记喊他,王队长连忙站了起来:“达书记,吃好了吃好了,您有何指教?”

“我能有啥指教,是他找你!”达宫书记笑了笑,指了指郑江南。

“你好,王队长!”郑江南连忙上前一步,朝着王队长伸出了手。

这是一种尊重!

王队长也赶忙握着郑江南的手:“呀,年轻人我认得你,你就是早上给我们香烟的那位俊后生。”

郑江南笑了笑:“区区几包烟,还劳您记挂!”

王队长从口袋里摸出一包还没拆开的红塔山,不是很利索的将它打开,

然后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从中掏出两根出来,一根递给了达宫书记,一根递给了郑江南。

郑江南摆了摆手,示意自己不抽,达宫书记想了想,没有客气接了过来。

“不抽好啊,我也不抽烟,说起来我这也是借花献佛,

就这盒烟还是早上你给兄弟们的,兄弟们说我是队长,需要和人打交道,所以死活塞了两包给我。”

王队长一边掏出火柴帮达宫书记点燃了香烟,一边说道。

达宫书记嘴里的香烟被点好后,拍了拍他的手,以示感谢。

郑江南好奇的说道:“王队长,你们干工地的不都是大烟囱呐,你咋还不抽烟呢?”

王队长苦笑一声:“早年我也是抽的,还抽的挺厉害,后来结婚了,家里六个娃呢,自然就戒了。”

郑江南仔细的打量了一下王队长,只见他黝黑的手掌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嵌着洗不净的水泥灰,工装袖口磨得发白,肘部打着工整的补丁。

郑江南还留意到,他刚刚从兜里摸出那盒烟时,还特意用把衣服的边角抚平,这是下意识的一种动作。

达宫书记吸了一口烟,笑道:“不能吧老王,这年头别说你们这些有工作的城里人了,

就我们乡下,那七八个孩子的也是大有人在,也不见得都得戒烟啊?”

王队长苦笑道:“达书记您有所不知啊,我们建筑队的工作和其他人不大一样,

严格说起来还不如农村人呢,所以生活相对别人,自然是吃紧。”

“哦?”

郑江南不解的问道:“你们这样的施工队不是隶属于政府部门,都有工资的吗?”

达宫书记也附和道:“对啊,你们应该是属于城乡建设环境局的编制吧?

就算不如供销社啊粮站这些吃香部门,那也是有铁饭碗啊,经济上不应该那么紧张啊?”

王队长用粗糙的手背蹭了蹭嘴角,工装裤上沾着的水泥渍簌簌掉落:\"外人看着是铁饭碗,可咱们施工队情况比较特殊......”

随即,王队长就讲了起来。

原来,由于县里财政紧张,县委县政府牵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比如像王队长他们这样的施工队,就保留编制的身份,但是工资需要自筹!

换句话说,也就是给你留个“体面”的身份,但是真正的工资,得你们自己去赚!

政府除了给你留着这个身份以外,其他的福利待遇一律没有,

这样一来,这些隶属于政府的施工队队员,本质上和民间的泥瓦匠没有任何区别!

也不对,严格来说也还是有一点点好处的,那就是施工队里属于政府的那些器械,可以无偿给他们使用。

这也算是政府对他们的一种补偿吧。

郑江南一愣,王队长他们这境遇,不就和后来的国企改革差不多嘛?

只不过现在的王队长他们,政府还保留了他们编制的身份,

也算是一种希望!

远远没有后来国企改革那么残酷!

要知道,在未来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浪潮中,无数工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

曾经捧着铁饭碗的工人们,突然发现工厂的烟囱不再冒烟,车间里机器停转,工资拖欠成了常态。

有的工厂实行“下岗分流”,一纸通知就让工龄二三十年的老职工失去了稳定工作,

工人们攥着微薄的安置费站在工厂门口,望着锈迹斑斑的厂牌,眼中满是迷茫与无助。

而那些没有下岗的工人,也面临着“以产抵薪”的困境。

纺织厂里的女工,工资换成了卖不出去的粗布;

机械厂的老师傅,拿到的是堆在家里生锈的零件。

曾经热闹的职工家属院,渐渐变得冷清,邻里间谈论的都是“再就业”的艰难。

有人蹬起三轮车走街串巷卖菜,有人摆起小摊修鞋补锅,曾经穿着整齐工装的体面工人,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弯下腰,在市井烟火里讨生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