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天残地缺传 > 第二百八十三章 商都诡事

天残地缺传 第二百八十三章 商都诡事

作者:深藏未出韬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44: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戴文忠在一旁忙介绍道:李大侠,这位就是当今圣上。李残见他小小年纪却不怕生,不禁微感诧异。

于是回答道:陛下,臣是来保驾的。小皇帝歪着头问道,既是保价为何又不贵?

戴老师告说我是皇帝,除了我娘别人都得向我下跪。李残忙回答是是。

然后双膝跪倒高呼道:吾皇万岁万万岁。这句话一出口,随行的文武百官才算是放了心。

小皇帝点了点头,嗯了一声,又指着美雪说道,你呢?戴文忠解释道:陛下,此女子乃是扶桑国秋筱宫亲王,按本朝律例无需下跪,只行礼即可。

小皇帝,却忽然摇了摇头:戴先生,可书上不是这么写的。书上说我中华天朝上国。

圣天子在朝,夷狄当三跪九叩才是。就是他们的国主来了,也理当向我磕头,怎么区区一个亲王就可以不下跪呢?

戴文忠不免有些尴尬的说道:启奏陛下,规矩已经改了。先帝在朝时为了防白虎番作乱,与扶桑、百越等国约为兄弟,其使臣按律……按律不用下跪……听了这话小皇帝不置可否,而是嗯了一声皱着眉头若有所思。

旁人真的很难把这幅神情和一个四岁的孩子联系到一起。戴文忠轻声说道,陛下外面天气冷,又乱哄哄的,您先回车里坐着吧。

小皇帝又问道,那我们什么时候走?我还没到皇宫外面看过呢。脸上竟是跃跃欲试的神情。

戴文忠苦笑一声:快了陛下,咱们一会儿就走。小皇帝终于不再提问,钻回到马车中。

李残四下望了望,低声对戴文忠说道:这孩子……不,是陛下如此年幼,国家又在危急存亡之际,他能担得起这重任吗?

戴文忠叹了口气,先帝无子,这已经是在宗室里过继来的了。陛下虽然年幼,但好在心地纯良。

我们做大臣的倾力教导,相信他能在这乱世中成长为一代明君。哦对了……他忽然一错身:我给你介绍个人,这位就是我一直提到的佐藤良介先生。

李残闪目观瞧,但见一个矮小的身影。此人身长不过五尺,但却顶着一股蓬勃的精气神,眉宇间不怒自威,让人不敢小视。

他用仍然有些生涩的汉化,向李残问好:李君,久仰大名。我听说你为扶桑国兴利除弊,是大大的英雄。

李残道:岂敢。然后回头对美雪说:妹子,这是你家乡的人,你来见见。

可话音未落,却见美雪,神色惊慌,牙齿不住打颤,似乎十分惧怕这个叫佐藤良介的。

李残一愣道:你怎么了?这时只听佐藤良介笑了笑,接话道:李君有所不知,按照福桑皇室的规矩,亲王殿下见到我之后,应当立即将我处死才是。

李残不解:这又是为什么?佐藤良介叹了口气:唉,这要从在下的父亲说起了。

家父本是扶桑皇帝的阁臣,官居三品。可后来因为卷入幕府与陛下的斗争而成为牺牲品,在下的一家人只好东渡大梁避难。

这虽是陈年往事了,但当年扶桑皇帝通缉在下的诏书仍没有失效,所以在亲王殿下眼里,我应该仍是个有罪之人吧。

李残回头问美雪:真的是这样吗?美雪默然点了点头。李残道:如今时过境迁,这位左藤兄在大梁身居高位,也算入籍了。

你就全当不知道这回事儿如何?美雪仍然不打,轻轻的嗯了一声。这时只见一名侍卫跑上来说道:启禀。

左相、右相,一切准备妥当,是否出发?戴文忠和良介对视一眼,刚想下令,却听美雪道:且慢,不知两位大人准备将陛下移到何处?

她此刻已恢复了平日的神色,看上去温柔娴静,气度雍容无比。说完后向李残轻轻的一笑,似乎在告诉他不要担心自己。

李残看得呆了,不禁没听清她说些什么。戴文忠答道:我们想移都到南方。

江南钱粮丰富,又是鱼米之乡。那里应该有合适的地点,我想十有**会是金陵吧。

美雪却摇了摇头:不妥。若果真如此二位便是大梁最大的罪人。戴文忠和良介吓了一跳,齐声问道:亲王何出此言?

美雪道:如今天下大乱,已成定局。若是迁都到长江以南,中原百姓看不到朝廷抗击匈奴的决心,势必纷纷倒戈。

到时匈奴以数十万铁骑兼有中原富庶的土地,踏破江南只在须臾之间。

那时诸位又能躲到哪儿去呢?莫非要乘舟出海,托庇于我扶桑不成?话虽难听,理却不假。

戴文忠脸一红,反问道:那依您的意思又当如何呢?美雪斩钉截铁道:一句话:北上。

定都幽云,天子戍边以彰显其志。此举可使天下百姓人心向背,奋力抗敌。

请各位想想看大梁的人数是匈奴的十余倍,若能使百姓归服,不怕没有恢复河山的一天。

戴文忠抹了抹额头,沉声道:道理是不假,可白虎番在四川虎视眈眈,若是他们与匈奴勾结到一块,两面夹击我大梁,到时没有山川大河的阻隔,只怕我军不是他们的对手啊。

美雪笑道:我敢打保票,白虎番绝不会轻举妄动的你可知之前救过你的那位姓陆的公子是谁?

他便是白虎番宗主陆恒。戴文忠大惊失色:什么?你说他……美雪点点头:不错。

那陆恒与李君情同手足,已立下誓言绝不会攻击我大梁。所以这一节无需担心。

况且当年随李君抵抗匈奴的童铁胆将军仍率领着全国收编来的部属,其中最精锐的就是李君当年的旧部平安军。

这几年的时间里同将军因为再拿不出像样的战功而被一贬再贬,跑到幽云去当节度使。

我们去他那里刚好可以让李君重招旧部,再造河山。不知两位大人意下如何?

戴文忠思前想后半晌,犹豫道:恐怕还是太危险了吧……当然这并不是他心中的想法,他想的是如果朝廷过分倚重某一个人或某支力量,那是相当危险的。

这并不是说,戴文忠不相信李残。李残的人品他绝对信得过。只是它深知处于某种形式之时,即使是圣人,也会迫于无奈作出违心的选择。

不要考验人性,这句话是戴文忠一向信奉的。看了看佐藤良介,希望能够得到这位老朋友的支持,却不料佐藤良介说道:亲王殿下字字珠玑,在下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戴文忠一愣:良介,你怎么跟我唱反调?良介道:这是我权衡利弊后的考量。

江南两道的节度使都不是朝廷旧臣,难免有异心。况且南方多蛮夷,山越人茹毛饮血,和匈奴没什么区别。

去那儿不是刚出龙潭又入虎穴吗?我看李大侠为人忠厚,是社稷之臣。

投靠别人还不如投靠他保险呢。戴文忠一时语塞,知道佐藤良介说的也的确是实情。

沉默半晌后,他终于点头道:好吧,先暂且如此。若有什么变故,咱们再做其他打算也不迟。

于是他对那禁军说道:传令百官,不去江南了。咱们往北走,到幽云之地去。

消息一出,文武百官不禁叫苦不迭。谁都知道江南富庶且安全,幽云苦寒之地,怎能和那里比?

他们中有不少人根本不关心朝廷是否能收复中原,只希望找个舒服的地方过两年安稳的日子,等匈奴人一来便开门投降罢了。

这下可好,美梦通通破碎。可是比起去幽云,人们更不想在这业已支离破碎的皇都停留。

谁知道匈奴人会不会去而复返?谁又知道什么时候天上会再降下一只怪兽来?

只要能赶紧逃离,其实哪儿都差不多。于是这支队伍心不甘情不愿地出发了,背后还跟着十几万扶老携幼的百姓。

幸亏这不是逃荒,百姓们带的粮食还算丰足。在历经了小半年的东躲西藏后,这只疲惫的队伍终于到达了幽州卢龙城。

节度使童铁胆一早就得到了消息,带着盛大的队伍前来迎接。跟随他一同来的还有严信和原平安军的诸多将士。

朋友重逢,是道不尽的喜悦。然而他们没有太多时间,他们很快便要整军备战了。

果然匈奴人按照,宰相病虎僧以中国治中国的计策,先后扶持了伪齐、伪韩和伪魏三个傀儡政权。

他们一度曾聚集几十万大军气势汹汹的向朝廷进攻。李残有美雪和严信的辅佐,号召天下的诸节度使起兵擒王。

果然不出美雪所料,百姓们见朝廷把自己放在最危险的前线,不禁深受感动。

纷纷参军以赴国难。在顽强的抵抗下,那三个政权很快便灰飞烟灭。病虎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提出以合议佐攻战的策略。

匈奴人一边攻城略地,一边用金银财宝贿赂朝廷中的高官,以促成谈判。

这一招的确奏效,一开始匈奴人只靠着几场谈判,便取得了在战场上极难得到的土地和岁贡。

戴文忠敏锐的意识到也许朝廷自身的瓦解比敌人的进攻更加可怕。当李残在战场上厮杀时,他在朝廷里也展开了一场斗争。

他与佐藤良介设立监察院,严查文武百官的作风以及收入情况。对于与匈奴人过从甚密的官员,通通调离了重要的职务或直接罢官不用。

至于那些公然卖国的,等待着他们的当然只有大牢。在查办了一批这样的人后,朝中投降的声音小了。

虽然还有人提,但也是基于理性的考虑出发,不会对时局产生不良影响。

整诉了内政,战场上的事情就变得容易起来。李残率平安军连战连捷,横扫中原。

匈奴人只习惯游牧,不习惯在城中居住,更不善于守成这种作战方式,他们的快马弯刀失去了用武之地,到用起了汉人擅长的器械之物。

而这样,他们就差得太远了。随着一批又一批新式器械被发明出来,李残的战果也越来越大,中原地区的一大半已经被他收了回来,说话间九年已经过去了。

这九年时间里,李残的官衔儿从节度使步步高升到太尉,大将军,加太子太保,遥领秦王,成了朝中最炙手可热的人。

他本就是秦王的儿子,按理便应继承王爵。他被抛弃之后经过无数波折终于又达到了原先的位置,有时凭栏独望,心中也会感慨万千。

这时不光是在朝廷上,在民间李残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他成为了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世纪被老百姓编成评书口口传扬。

当时在幽云任意一个茶馆里,人们只要走进去坐下,就会听见说书先生们口沫横飞的讲着不同版本的独臂英雄传。

天下不少人只知道有李残,却不知道有朝廷。这一天是二月初,细碎的雪花还在人们头顶飞舞,脚下的嫩芽却已悄然萌发。

商都城的城门轰的打开,一群重环垂耳,披发左祍的人,垂头丧气地站在城门口。

为首之人面向外面高高举起手中红布包裹的盒子,高声喝道:商都太守阿布尔古投降!

在看门外旌旗飞舞,刀枪耀眼。数万大军齐刷刷直挺挺的站着,却没有一丝声音。

只能听见风卷的旗子扑喇喇的响。一名面似镔铁的将军迈大步走出,傲慢的说道:大声点,我听不见!

阿布尔古心中尴尬万分,但败军之将何以言勇?只得提高了一个调门道:太守阿布尔古愿意投降!

那将军仅走几步冲上前来,一把夺走他手中的红盒子,粗声粗气的说道:你们这群匈奴人也知道有今天吗?

想当初我和我阿娘相依为命,就是因为你们南侵,我阿娘竟被活活饿死。

若不是元帅爷爷宽宏大量,我真恨不得将你们碎尸万段以报大仇!他越说越激动,不禁怒发冲冠,一双铜铃似的,眼睛瞪得溜圆,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大手紧紧的攥住了匈奴太守的衣领。

那太守慌忙摆手道:将军息怒,在下只是个文官,您母亲的事儿可不是我干的!

将军大怒道:还敢狡辩!说罢提起拳头便要砸下去。云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