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飞雪葬红叶 > 飞雪葬红叶·第一卷·刀剑江湖莫孤行 第一章 雪夜古栈风云变

引·世间最难解,盖人心罢。真真假假,实实虚虚。纵知人知面,难知其心。虽朝夕与共,却也难保一心。江湖纷乱,世事无常。人心冷暖,世态炎凉。世人置身其中,虽有心跳脱世间束缚,也只是徒劳。我辈亦芸芸众生,虽难窥人心,却可保我心如一。

江湖儿女,依然如此。心情所寄,唯刀剑尔。刀剑虽冷,难冷于人心。刀剑虽可防身,亦防不住人心。任岁月如河,所能洗去,仅姓名浮华,遂寄情于刀剑,将一生繁华,铭刻于此,遂不再言语。埋藏世人尔虞我诈之心,追名逐利之意,亦埋藏我辈儿时江湖武侠之热血豪情,飞雪寒凉,掩去红叶般浮华,是谓“飞雪葬红叶”。谨以此书,念武侠精神千古。

亦有诗云:

夜雨凄凄枯木凉,断刃寒寒路茫茫。

茫茫雪夜沉作霜,轻裘幽径往何方。

方寸人心最难解,刀剑江湖怎如常。

常叹世间多少事,几人留名几人葬。

葬埋往事人不解,欲将生死赴名望。

望乡台下今方知,一生所求非喧嚷。

攘攘熙熙皆虚妄,唯有白衣随苦尝。

尝尽多少浮华恨,飞雪掩去红叶藏。

望警醒世人,至于所参悟多少,皆非我辈能所改变。

“雪夜风散星遥遥,驱牛老翁往山樵。如叶如舟衣单薄,白水菜根作甘肴。路多险,路多瞧,前路漫漫何所向,一捧白雪伴如常。”

沧桑质朴的歌谣断续的回荡着,透着一丝无奈,似又透着一缕自嘲。鹅毛大雪遮去了半边天,教人睁不开眼。风枪雪戟,霜刀雨剑,积压在枝头的雪,点下三两腊梅,只留下那般淡淡的痕印。

那天边掩映着的,零星半点红日,宛若一片孤寂的红叶,渐渐凋零。山谷被积雪遮掩大半,少数嶙峋的怪石棱角钻出,似要脱出这冰冷的魔窟。

天色渐暗,狭窄的山路只留下一行清晰的牛蹄印,于一片白芒中隐约显出一点黑影,细看乃一蓑衣老翁,身后负柴一筐,骑一青牛。方才山谷中传出的歌谣,盖此人所唱罢。

“这天色不早喽”老翁轻拍牛头,扯住蓑衣,以免被无孔不入的寒风侵扰。但此等风雪,单薄的蓑衣不过以卵击石。细看那老翁,须发全白,面貌清癯,骨瘦嶙峋,粗布麻衣,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虽沟壑遍布苍老的脸,深陷的眼窝中眯着的双眼仍透着一丝沉稳的光。

似这般恶劣的天气,在这腊月之中,虽并不常见,但对着一辈子居于此山谷中,靠拾些柴火采些野菜的老樵夫来说,并不值得一哂。

夜渐深,雪未停。一牛一人,拖着疲惫的身形,艰难的往山脚下去。这一连山脉绵延数十里,一眼不可尽望,每逢入冬,白雪皑皑,遍盖山野。

距离最近的遥叶府有百十里之遥,虽可谓边远偏僻,但也不至荒无人烟,山脉主峰有一天然关口,名曰剑山关。关内筑山庄一座,人称客雪山庄。山庄矗立风雪之中已有一百余年,但少与外界接触,武林人士也对之知之甚少,仅有百年前三两传闻,庄主一人一刀荡平此处山贼,设庄于此,所学武功外人亦不知,想入庄拜师更是难上加难。关内有弟子三十余名,轻易不外出,故而十分神秘。再加上地势偏远,虽宵小亡命之徒也不敢近之。

“雪夜风散星遥遥,驱牛......“老翁方欲复唱那歌谣,座下那老牛却再难前进一步,老翁以为只是那牛惧怕这般风雪,又恐天色昏暗风雪渐大,更难寻得归去之路,心内焦急,便执茅草拍打那牛。

岂知那牛仍不前进一步,只是驻蹄抬头,口中发出“哞哞”之声。老翁不解,遂下牛去看。风雪迷住眼,扯住那眼皮难以睁开,那雪花打在脸上如同芒刺,老翁轻抬斗笠,隐约之间,一抹猩红映入眼帘,在这漫山遍野的白中,显得尤为刺眼。

那鲜血犹如绽开的彼岸花,蔓延到老樵夫脚下,脚下猩红色的雪和铁腥味抓住了他的眼鼻,他终于意识到此乃何物,惊慌之余,不由得壮起了胆,紧了紧手中的茅草,去探那鲜血的来源——一白衣俊秀少年倒在那血泊中,身上白锦布满刀砍伤痕,伤痕又渗出血液,将那早已被染过干涸的血迹斑点再次染成鲜红。

那少年清秀瘦弱,瘦小的驱赶被红白两色包裹,却微微能见呼吸起伏,失去血色的双唇中,呵出断续的白气,虽伤重或可还有一救。老樵夫深知人命关天,若弃之不顾,即使天寒地冻要不得少年的性命,这血涌不止的伤痕亦可带他去见阎王。便不再犹豫,扯下身上几块粗麻布料略微包扎,此法虽救不得那少年,却可让他暂缓流血。

抱起少年之时,觉得这身躯似若无骨,轻飘柔软,将其放在牛背之上,老翁则扯住缰绳,将牛拉下山脉,那牛也终于挪动了蹄子,两人一牛,隐没于风雪之中。

风雪渐息,山上草屋中燃起一炉暖火,外看着草屋,摇摇晃晃,似有倾倒之意,却又稳稳当当,立于风雪之中。其里有内外两屋,以一门帘相隔。屋内虽小,却也五脏俱全,皆为土石所造。

除基本家具以外,尚有一石床,那老樵夫将少年放在石床之上,边解下那身上蓑衣头上斗笠,轻拍全身抖下积雪,边唤那内屋老媪:“老婆子,老婆子,快出来看看罢!”“来啦,来啦,何事如此慌张?”正在内屋为老樵夫缝补的妻子撩起门帘答道。“你看看这......”“啊?”老媪惊呼一声,眯起双眼细看那床上少年,“老头子,让你上山砍柴,你这是何故?”老樵夫也俯身过来催促道:“你也别说啦!赶紧给他看看罢,人命关天呀!”

原来,那老媪年轻时乃是一药铺小姐,深谙药理,颇晓医术,其父乃远近有名的神医,老樵夫乃店内伙计。因二人相爱,神医反对二人婚事,故躲到此荒山野岭之所。

正因如此,草屋内亦有不少草药,原本为防二人生活之中所需或是老樵夫上山跌打损伤只用,却没料到今日还能救一条性命。想来,也是这夫妻二人与少年之缘,便顾不得那么许多。

老媪卷起袖子,准备起银针草药,过去这许多年,可银针刺血和药理却丝毫未忘。老樵夫欲解少年衣衫,却被老媪拦住:“你且去打一盆热水来。”老樵夫便去内屋倒水,老媪眯起双眼,连下七八针,少年伤口顿时止血,老樵夫见状赞叹道:“老婆子,真有你的啊,没想到这么多年还有如此医术!”老媪接过热水,未有搭话,解开少年衣衫。

这是二人才发现,这少年原是一女子,怪不得如此清秀娇弱。老樵夫见状,自觉转过身去。老媪用热水擦拭那伤口脏污和血迹,又下针十余处,口中也不停念出几味草药,吩咐老樵夫取来煎药。伤口清理干净,用洁净布条包扎,老媪叹一口气:“我所能做只是如此,剩下的,便看你自己有福无福了。”说罢,便也转过身去收拾换下的衣物。

谁知突然一只洁白的藕臂扯住老媪衣角,老媪一惊,随即反应过来转身俯身床边:“你醒啦?且先别动,尚需调养。”那少女却不肯放手,睫毛微动却没能睁开双眼,嘴唇仍是无半点血色,俊秀的脸庞因痛苦而扭曲到一起,双唇颤动,似有话要说。

老媪也看懂她的心思,将耳朵凑到少女嘴边,隐约之间,却听见微弱断续的几个字:“山上...客雪...藏书阁花瓶...密室...孩子...”除此之外,便再说不出些什么,少女亦昏厥过去。

老媪急忙唤来老翁,告之少女方才言语,老翁一拍大腿恍然醒悟到:“哎呀哎呀,我早该想到是山上客雪山庄的人呀,只是从未见过,一时没反应过来。”二人稍作商议,决定老媪留下继续照顾少女,老翁上山按照那少女所说,一探究竟。见风雪稍停,戴上斗笠,披开蓑衣,骑上青牛,沿着上路,往那数百年未与人世打过交道,无人知晓的神秘山庄而去。

虽从未去过,但这山脉能行之路却也不多,其他道路都走过,唯独这上山小径未有涉足,盖往那客雪山庄之路。想到如此,老翁便驱牛走那小径,行到狭窄之处,牛不能过,便下牛将缰绳拴在那路边枯木,执木杖独行上山。

不知踏过几座栈桥,钻入几个洞口,行过几段山路,老翁甚感乏累,故停下歇息,猛然之间见山顶突起大火,火光冲天,在这雪山连绵之中如同白纸泼墨般醒目,火焰肆虐,借风势蔓延,老翁心内惊恐,慌忙躲入灌木之中,又见山顶有几点黑点,定睛细看,原是几个蒙面黑衣之人,皆手执钢刀,刀上似有点点鲜血未干。老翁更加恐惧,俯身贴在山壁之上,一动也不动。

待黑衣人皆去,方才赶上山来。山高空气稀薄,火亦燃烧不得长久,却将仅有的氧气消耗殆尽,更显压抑窒息,两山峡谷之上原有古栈建筑皆成焦炭,但仍保持其原有结构,依稀有所辨认。老翁驻足山门之前,摇头叹道:“没想到这百年武学山庄,竟被一场大火焚去。”大火烧去大半建筑,但仍能看出画栋雕梁,环楼阁宇,依然如此却仍不失壮丽豪气之势,可想而知这客雪山庄事发之前是何等雄壮。也正是如此,这般人家岂会被那些黑衣宵小屠戮满门?

老翁小心拨开尚在燃烧的匾额,踏入内院,木炭烧焦之味和血腥味扑面而来,满地人骨惨不忍睹,衣衫尽数被烈火焚去,骨头亦被烧得焦黑,细看骨头之上,竟然还能辨出刀痕,可见下手之人是如何的狠毒!

老樵夫深知此处不可久留,心想这般烈火,楼阁皆化为灰烬,那密室恐也难以留存,况且不值为那素不相识之人担着性命之忧,方欲下山,转念又想,送佛送到西,已然上山不如好人做到底,看看无妨,也好歹有个交代,也为自己积个善缘。

几番兜转,老樵夫终于寻得那藏书阁,牌匾虽为灰烬,但仍有少数书卷残页散落,想必这就是那藏书阁了罢。老翁小心进入阁内,用布巾遮面,挡去些许烟雾气味,掸去灰尘烟霾,寻那少女所说花瓶,用木杖拨开木炭残书,四下寻找了半个时辰,在搬开一倒下的铜架之下,果一花瓶映入眼中。

原本尚在担心这烈火之下,花瓶怎得保存,没想到如此容易。再看那花瓶,竟毫发无损,不绝有些吃惊,想来着花瓶并非凡品,用袖口擦去表面木炭灰尘,才发现那花瓶通体雪白,微微泛出青光,雪白之下似有一根根青色细丝埋入其中,如青竹节节,又似经络分布,老翁将花瓶裹入衣衫,方欲下山,却又想到少女所言,还有一密室未有寻得。

又回到那藏书阁,翻找了良久,未见机关暗门,正苦恼之时,又回到那拾得花瓶之处,擦去烟尘,拨开杂屑,见一四四方方的铜台,铜台刻有铭文,精致异常,老翁虽不能竟识得上述文字,却发现铜台之上,有一环状下陷之处,其大小正如花瓶底座一般。

老翁小心翼翼将花瓶放入铜台,轻轻转动,二者相碰,声响清脆,若底座紧锁住瓶底,忽而轰然一声,烟尘散开,老翁慌忙闭眼,蹲下身子抱住铜台不敢动弹。

良久,浓烟散去,老翁这才起身,忽见墙壁上果有暗门,高约八尺,宽仅供两人通过,老翁遂取出花瓶,复抱在怀中,进入暗门。行约数十步,见一精致雕文木门,推开木门,原是一间石屋。石屋倒也不大,但屋内摆设,极为典雅精致。屋内正中摆一佛龛,供奉着一尊碧玉菩萨像,菩萨像高约三尺,雕工极为精美,通体翠绿,暗纹内布,单从做工上来看,与老翁怀中花瓶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菩萨玉像神态大方典雅,栩栩如生,可却双眼紧闭。“菩萨低眉不救世。“老翁心里暗道,“不祥,不祥啊。”

桌上摆满花果贡品,符纸香烛,想必这山庄主人也是个吃斋念佛的信徒,不知怎么摆此不祥之物。再看其他,桌前有蒲团两个。除此之外,仅右侧有一石柜,并无其他,石柜做工粗糙,与这精美佛龛格格不入,摆放在一起,即使不懂摆设布置之人亦觉甚为不妥。

老翁正想搜索一番,忽闻啼哭之声,老翁惊措不已,慌忙之间,怀中花瓶滚落在地,老翁也顾不得许多,欲逃窜出去,可这木门似从外面紧缩,再难打开。小小石屋之中,啼哭之声回荡,愈发悲戚。老翁倚门,半跌坐在地,慌顾四周,隐约发觉啼哭之声乃石柜之中传出。便抄起身旁木杖,攥在手心,站起身来走到石柜旁。

左手把住石柜把手,右手高举木杖于头顶,便于在拉开石柜一瞬间做出反应,若是甚不祥之物欲加害自己,也好劈头打下。准备停当,老翁心内一横,猛人然拉开石柜,手中木杖还未打小,却被一声惊叫镇住,方才睁开双眼定睛细看:原来那石柜之中并无他物,只是一侍女模样之人紧紧抱住一十一二岁左右男孩。

男孩脸颊尚挂着泪珠,双眼已然哭红。再看那侍女,嘴角血迹已干,身上有不少伤痕,血迹斑斑,探其鼻息,方知已死去多时。老翁便将那男孩抱住,男孩惊恐,不停捶打着老翁。

老翁抱出男孩放在蒲团之上,那男孩身着锦缎白衣,绣工精致,披头散发,脸颊上虽有黑灰,却已被泪水洗去不少。男孩转身想要跑出石屋,捶打木门良久,木门一如刚才,纹丝未动。老翁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男孩见木门无法打开,转身背靠着门,面朝老翁而站,依旧满脸恐慌。二人四目相对,却也无话。相视良久,小男孩终于开口道:“你不杀我?”

老翁摇了摇头:“我受那姑娘相托,告之我此处所在,想必是让我老汉前来救你,我又怎会杀你?”男孩闻言,再忍不住,坐地大哭,老翁赶忙来到身前抱住男孩,想来老翁与那老媪相伴数十年却无子嗣,见男孩如此这般,心内着实不忍,便紧抱男孩,轻拍其背:“孩子莫哭,莫哭,我既已来救你,当护你周全。”

男孩断续哭喊道:“都死了!都死了!春香姐姐...权叔...父亲...娘亲...大师兄...都死了!好多黑衣人...”虽不知其中渊源,但此子已然家破人亡,老翁怜爱同情之心顿起,轻抚男孩额头,男孩见老翁和蔼慈祥,心中戒备也慢慢放下。

见男孩渐渐平静,老翁遂向他问起那山下草屋之中重伤的姑娘。男孩哽咽答道:“那该是二师姐。是她护着我和春香姐姐来到石屋的...可现在春香姐姐也...”男孩眼内泪滴又下,老翁见状也不多问,想着得赶紧想出法子逃出此地,回到草屋之中才是。

“孩子,你那师姐可曾对于你说过,如何打开着门?”男孩仰头思索良久,摇了摇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