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读书打架江湖朝廷 > 静心虚心一心

读书打架江湖朝廷 静心虚心一心

作者:空虚无为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35: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妖妖有空闲就继续执行自己的研读《文始真经》的计划。

《文始真经》第五章:

鉴者,心也。

关尹子曰: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摄之;心蔽幽忧者,沈鬼摄之;心蔽放逸者,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奇鬼摄之;心蔽药饵者,物鬼摄之。①

如是之鬼,或以阴为身,或以幽为身,或以风为身,或以气为身,或以土偶为身,或以彩画为身,或以老畜为身,或以败器为身。②

彼以其精,此以其精,两精相搏,则神应之。③

为鬼所摄者,或解奇事,或解异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④

不曰鬼于躬,惟曰道于躬,久之,或死木,或死金,或死绳,或死井。⑤

惟圣人能神神而不神于神,役万物而执其机,可以会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应万物,其心寂然。⑥

妖妖认为:“此节就是心中有鬼。有些人看《西游记》,《封神演义》看多了,把这里的神鬼理解为实物的神仙鬼怪,是错的。这里的神鬼不是指实物的神鬼,是指人的思想,认识。是指世俗之人的心没有达到圣人心寂然的水平,就会被外物所迷惑,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世俗之人就是这水平,不能要求太高了,人人都是圣人也就无圣人了。

曰: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心不可静。①

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借能静,则动摇之。②

惟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无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无有一物可问吾之云为。③

①“无一心,无虚心,无静心,”的后果。

②没有做到“一心,虚心,静心”的原因:“则二偶之;则实满之;则动摇之”。

③把这句话的2个“息”字擦掉,就很好理解。“敛万有于一,散一于万有。”的意思就是圣人能收发自如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转换。

多了这个“息”字,“一息”的意思是很短的时间,有人把“一息”解释为一次呼吸,表示时间,我觉得怪怪的。放在“惟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这个句子里能理解,放在“散一息于万有”这个句子里,我是理解不了。

如果这个句子改为“散万有于一息”,我也能明白。

这句话讲心的三种状态:“一心,虚心,静心”;最后达到“无心”;“一,虚,静”还是“有”。这也是修炼人要达到的境界。

妖妖认为:“这段话非常关键,是讲修炼的,要求达到“一心,虚心,静心”的状态。”

妖妖心想:“我可以试验:在修炼中和铸锻合金中,进入“静,虚”的状态;测试“静,虚”能不能对修炼和铸锻有所帮助。”

曰:火千年俄可灭,识千年俄可去。①

①用火来做类比说明。识由心生,讲识也是讲心吧。

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①

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其往无在。②

其来无从,其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③

①这句话不明白。引入“意”的概念,意也是“心”生,所以也要讲。但是这个“意”跟“识”有什么区别?该讲的不讲,讲了反而越迷糊。

②讲“知”到达“知然”的水平,就会来去自如,没有空间限制。

③与天地同在,没有时间限制。

妖妖认为:“第1句跟2,3句意思上没有联系。”

曰:知心无物,则知物无物,知物无物,则知道无物,知道无物,故不遵卓绝之行,不惊微妙之言。①

①心无物,物无物,道无物,在前面的篇章里就讲过了,这里还讲,凑字数,有稿费。

曰:物我交,心生;两木摩,火生。不可谓之在我,不可谓之在彼,不可谓之非我,不可谓之非彼,执而彼我之则愚。①

①心识的产生需要物我交,火的产生需要两木摩,不能只说一样,不说另一样。这不是废话嘛。

曰:无恃尔所谓利害是非,尔所谓利害是非者,果得利害是非之乎?圣人方且不识不知,而况于尔。①

①达到“心无物,物无物,道无物”才能叫圣人,圣人还有所谓的“利害是非”观嘛。

曰: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生于齐者,心之所见皆齐国也,既而之宋之楚之晋之梁,心之所存各异心无方。①

①讲梦与心的关系。梦与心的关系不那么简单。

曰: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舟者师舟不师 ? 善心者师心不师圣。①

①圣人本就无心,还师心!既不师心也不师圣。

曰:是非好丑,成败盈虚,造物者运矣,皆因私识执之而有,于是以无遣之犹存,以非有非无遣之犹存,无曰莫莫尔无曰浑浑尔犹存。譬犹昔游再到,记忆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善去识者,变识为智。变识为智之说,汝知之乎?曰:想如思鬼,心栗思盗,心怖曰识。如认黍为稷,认玉为石者,浮游罔象,无所底止。譬睹奇物,生奇物想,生奇物识。此想此识,根不在我。譬如今日,今日而已,至于来日想识殊未可卜,及至来日,纷纷想识,皆缘有生,曰想曰识。

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胸中之天地万物亦然。知此说者,外不见物,内不见情。

妖妖认为:“这段话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引入“想”和“识”的概念来说明“外不见物,内不见情”。

曰:物生于土,终变于土,事生于意,终变于意。①

知夫惟意,则俄是之,俄非之,俄善之,俄恶之。②

意有变,心无变,意有觉,心无觉。③

惟一我心,则意者,尘往来尔,事者,欻起灭尔。吾心有大常者存。④

曰: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来干我者,如石火顷,以性受之,则心不生物浮浮然。⑤

讲“心”,“意”,“性”三者关系,来说明“心不生物”。

曰:贤愚真伪,有识者,有不识者。彼虽有贤愚,彼虽有真伪,而谓之贤愚真伪者,系我之识。知夫皆识所成,故虽真者,亦伪之。①

①这句话讲“贤愚真假”都是“识”引起,“识”由心生,所以把这句话归类到这章。

曰: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识尚非真,何况于情。①

而彼妄人,于至无中,执以为有;于至变中,执以为常。②

一情认之,积为万情;万情认之,积为万物。③

物来无穷,我心有际,故我之良心受制于情,我之本情受制于物。④

可使之去,可使之来,而彼去来,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无休息。⑤

殊不知天地虽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而不能役无气。⑥

心之所之,则气从之,气之所之,则形应之。⑦

犹如太虚于一碗中变成万物,而彼一碗不名太虚。⑧

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而我之心无气无形。知夫我之一心无气无形,则天地阴阳不能役之。⑨

妖妖认为:“这段话与修炼有关系,要仔细研读。此段话没有生僻字,句式也平常,容易懂,就不做注释,只说明这段话的主旨。”

①心与物,情与识之间关系。得到结论:物,情与识都不是真实的。

②有人能无中生有,能变中生常。

③情与物关系。

④心受制于情,情受制于物。(前4句都是在谈物,情与心之间关系)

⑤物之来去与我无关,在于造化(天地阴阳决定)。(物的来去与心无关,是由于造化)

⑥天地阴阳能驱使有形,有气;不能驱使无形,无气。

⑦心,气,形三者关系。(心能生气,气又生形)

⑧一个比喻句。“道”太虚中于碗中生万物,一碗不是太虚,只是一个媒介,一个替代物。

⑨我之一心能变气变形,而我的心无气无形。所以我之一心无气无形,则天地阴阳不能驱使。

妖妖认为:“前8句是铺垫,为了得到第9句的结论。从逻辑上讲,这样的推论是不成立的,但是关键就在这一句上。修炼有2条路,一条路是像老子,庄子等,解决三观的问题,直接站在金字塔的塔尖上。第2条路,是一般人走的路,都是利用意念来入静,入虚,可以说绝大多数修炼门派都是走的这条路,包括《悟真篇》,《黄庭经》,还有自己手里的武学功法书。这条路的理论基础就是第9句中的,“我之一心,能变为气,能变为形”。“一心”产生意念,集聚精气,运输精气,才有穴位经脉成形。用这种手段进入的修炼状态太低级,不是“静,虚,无”。当你的修炼进入一定水平,“一心”的层次就低了,要进入无心的状态,向“静,虚,无”靠拢,但是只能接近“静,虚,无”,就是中级修炼状态。”

曰:人之平日,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结而使之然。人之病日,目忽见非常之物者,皆心有所歉而使之然。苟知吾心能于无中示有,则知吾心能于有中示无,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曰厥识既昏,孰能不信。我应之曰:如捕蛇师,心不怖蛇,彼虽梦蛇,而不怖畏。故黄帝曰:‘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曰:我之思虑日变,有使之者,非我也,命也。苟知惟命,外不见我,内不见心。

曰:譬如两目,能见天地万物,暂时回光,一时不见。

曰:目视雕琢者明愈伤,耳闻交响者聪愈伤,心思元妙者心愈伤。

曰:勿以我心揆彼,当以彼心揆彼。知此说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贯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①

曰: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

妖妖认为:“这些段落没有上下文,理解起来特难,并且与修炼也没有关系,以后有空闲的时候再研读。比如①句讲不要以已度人,要以人度人,然后可以“周事,行德,贯道,交人,忘我”。“周事”是可以,“行德,贯道,交人,忘我”就是神吹。心里有我,有彼,有揆,怎么可能做到“忘我”,更不可能“行德,贯道”。不知道作者从哪些文章里抄来这些的。作者还是下了一翻功夫的,还是要表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