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鞘中霜色 > 第一百回 别妻戍边

鞘中霜色 第一百回 别妻戍边

作者:苍源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35: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却说沈灵珊得知皇上赐婚的消息,芳心大悦。几年来与陈文祺的痴情苦恋,一路走来跌宕起伏、聚少离多,更因为陈文祺身在仕途,令她常怀参商之虞。如今得蒙皇上赐婚,一段姻缘终于修成正果,教她如何不激动万分?又想到如果生身父母尚在,看到自己穿上嫁衣、即将成为**,该是何等的高兴?想着想着,不禁悲从中来、泪洒衣襟。夏尧见她伤心落泪,连忙关切地问道:“怎么了珊儿?”沈灵珊怕引起外公的伤感,不敢说实话,她擦干眼泪,无事般地说道:“没事,外公,珊儿是高兴。”

及至陈文祺勘破乌力罕失踪之谜回到夏尧的宅邸,两小因想到不久即成夫妻,一时竟是期期艾艾,不敢直视对方。

次日,陈文祺去车行赁了两辆带有轿厢的马车,装上夏尧不多的“家当”,离开京城,一路向湖广驰来。不一日,三人顺利抵达武昌府。

时隔多年,韩梅姐弟再与夏尧相见,已经物是人非,大家不免又是一阵唏嘘。听完韩梅对当年的追忆,夏尧执意要去灵山看望女儿、女婿以及老友韩慎夫妻,沈清、韩梅无奈,只得陪同他一起上山。

白发人凭吊黑发人,此情此景,真个是让人惨不忍闻。夏尧伫立在女儿的坟前,无语凝咽。半晌,他蹲下身捧起一掬泥土,浇在夏雪的坟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拍实。那样子,就似拍着怀中沉睡着的女儿,不敢惊了她的梦。良久,他转到韩慎夫妻的合葬墓前,向老友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喃喃地说道:“韩兄,二十年不见,不想我兄弟已经天人永隔。为了国家,当年之事,我们无怨无悔。如今,梁芳兄弟和岭南八凶也得到了报应,您和嫂夫人可以瞑目了。”

回到家里,夏尧示意陈文祺请出圣旨,沈清、韩梅、韩明看了旨意,方才转悲为喜。

欣喜之余,沈灵珊依然想着数月来萦挂于怀的那件事,她将沈清拉到僻静处,问道:“爹爹,那事结果如何?”

沈清一时茫然,反问道:“那事?哪件事?”

沈灵珊睁大眼睛,不安地问道:“爹爹,您不会忘了吧?您可是作过保证的哩。”

沈清这才明白她问的是何事,遂轻松地说道:“你是说方姑姑的事吧?爹爹既然作了保证,你还不相信?”

沈灵珊喜道:“这么说,成了?”

沈清点头笑道:“嗯,成了。”

“爹爹,您真了不起。”沈灵珊赞了沈清一句,然后飞跑到韩明跟前,高兴地说道:“舅舅,恭喜恭喜,我有舅妈了。”她出生的时候,韩明才十岁出头,也是个孩子,因此两人既是舅甥又是朋友,关系特别融洽。

韩明羞赧地笑了笑,没有做声。

一句话提醒了韩梅,她向沈清说道:“是啊,师兄,方家允了这门亲事,明儿他们也老大不小了,是不是要把他们的婚事给操办了?不然的话,外甥都成婚了,舅舅还是孤家寡人一个怎么行?”

沈清为难地啧啧嘴,说道:“这事我其实也有考虑,只是有些棘手哩。祺儿和珊儿是皇上赐婚,并指定布政使司陶鲁大人主婚,日子不能拖延。若先办师弟的婚事,时间来不及;若办了祺儿珊儿的婚事再办师弟的婚事又于理不合。”

“这有何难?”夏尧“哈哈”一笑,说道:“就定在同一天,双喜临门岂不更好?”

“夏叔您这主意好是好,可依然不好办哪。祺儿自幼被陈家抚养,婚礼应当在陈家举行,届时我们送珊儿前去成亲。若师弟的婚礼同日举行,我师父师娘不在,我和师妹哪能离家?”

“唷,这倒是个问题。”夏尧挠了挠头,咂舌说道。

韩明这时开了口,说道:“夏叔、师兄、姐,您们就别为我的事操心了。祺儿珊儿是皇上赐婚,耽误不得,就择个吉日赶快办吧,其余的事以后再说。”

大家想想只能如此,便商定沈清与陈文祺先去布政使司征询陶鲁大人的意见,然后去陈家庄与陈瑞山共同操持婚礼的诸般事宜。

陈瑞山夫妇听说皇上赐婚,立时趴在地上望着京师的方向磕了几个头。当沈清提出在陈家庄举行婚礼的时候,陈瑞山却连连摇手,真挚地说道:

“沈老弟,如果媳妇是别人家的女儿,老哥我就痛快地请老弟您夫妻来陈家庄,共同为祺儿操办婚礼;可如今这媳妇是珊儿啊,若婚礼还在陈家庄举行,您二老将珊儿送过来,算什么事?这委屈您们能受老哥我还不忍看啊。”

“老哥哥,说什么呢?您们含辛茹苦将祺儿抚养成人,在家热热闹闹地办一场婚礼还不应该?”沈清也是真诚地劝道。

“沈老弟,您就别劝了。布政使大人主婚,难道还要劳他动步到这僻远乡村来?您就让老哥哥我偷一回懒,到时我携家带口去吃个现成的喜酒,顺便逛逛武昌城,岂不更好?”又回头对闻氏夫人说道:“祺儿他娘至今都没去过省城,这回呀,你也去开开眼界,是不是?”

闻氏连连点头。

沈清见他如此说,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便将眼睛看着一旁的陈文祺,希望他说服陈瑞山。

陈文祺笑道:“两位爹爹,祺儿有个不情之请。既然祺儿有幸拥有四位爹娘疼爱,那就请求多置办一次喜宴。虽然陶大人谦逊地说无论在哪里都行,祺儿认为还是在武昌城举办婚礼为好,省得人家往返奔波;但陈家庄族人众多,还有一干亲戚,不可能都请去武昌城,自然要在陈家庄请大家喝酒。您们看——”

“好极,好极。”陈瑞山、沈清两人击掌赞道。

于是,沈清与陈瑞山既不请术士也不抽签算卦,两人就着家中现成的皇历,选定腊月二十这一天,在武昌城为陈文祺、沈灵珊举办婚礼,三日后即腊月二十二再回陈家庄置办喜宴。

大事既定,陈、沈两人心里喜悦,让景星去当铺叫回陈祥山,就着闻氏夫人端上来的几样小菜,小酌起来。

席间,陈文祺向陈祥山问道:

“五叔,近些日子可曾上过大崎山?”

陈祥山知他问的是否去过方家寨,便摇摇头说道:“没有。”

“没有?那——您知不知道浩玲姑姑的事儿?”陈文祺继续问道。

“不知道。她有什么事儿?”

“浩玲姑姑她已经找到意中人了。”

陈祥山精神一振,探身问道:“真有其事?”随即眼神一暗,语气沉重地说道:“莫非她为了成全姐姐,胡乱答应了人?”

陈文祺望着沈清一笑,说道:“才不是哩。此人哪,与五叔您比,差不了多少,与浩玲姑姑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陈祥山转忧为喜:“那就好,那就好!此人是何方人士?”

陈文祺收起戏谑之心,一本正经地说道:“不与您卖关子了,那人就是——我舅舅。”

陈祥山喜道:“是你舅舅?哎呀,的确是天作之合。这谁牵的线,真个是独具慧眼啊。”

“五叔,既然浩玲姑姑有了着落,五婶她也该答应嫁给您了吧?”

一旁的陈瑞山高兴地对沈清说道:“我们这是亲上加亲了哩。”

沈清点头道:“是啊。我现在在想,既然您坚持祺儿他们的婚礼在武昌城办,能不能将他舅舅的事情一并办了,毕竟年龄也不小了。”

陈瑞山伸出筷子正要夹菜,听了沈清的话,又将手缩了回来,思索了一阵说道:“方家那可是孪生姐妹啊,怎能嫁一个留一个?何况嫁的还是妹妹?如果是这样的话,说不得老五这事也得办了?”

沈清一听,发现问题来了,连忙说道:“陈兄莫怪,是我考虑不周。若我师弟与祺儿他们一并举办婚礼,五哥也得办吧?到时您们……咳,这事罢了,以后再说吧。”

陈瑞山放下筷子,说道:“不。沈老弟,老哥想沾一下您沈府的光,将老五的婚礼一并在武昌城办了。三场婚礼同时办,方家兄妹定然高兴,我这里也省事,只是要给您们添麻烦了。”

沈清闻言大喜,击掌说道:“好,好,好!陈兄如此说,那是将我们当一家人了,沈某何幸如之?陈、方、沈三家,只差方兄的意见了。要不,咱就不喝酒了,趁着天色还早,我俩这就启程上大崎山提亲去?”

“还等什么?走。”陈瑞山放下酒杯,拉起沈清就往外走。

“祺儿,你赶快回武昌城,告诉你娘、你舅舅,布置三间洞房,我俩去趟大崎山便即回来。”沈清边走边吩咐道。

陈文祺本打算跟着上大崎山,瞧瞧岭南老怪是否真的死而复活。但爹爹既然让回武昌城,而且相信岭南老怪十有**是诈死,瞧与不瞧没什么两样,便即作罢。

转眼间到了腊月二十,沈宅内外张灯结彩。前门小院中,临时搭起了一座彩棚,彩棚正中供奉着皇帝赐婚的圣旨,左侧摆放着两张红漆太师椅,右侧整整齐齐摆放着三张条凳,正中铺着一块大红鸳鸯戏水地毯。

巳正时分,随着一阵喜乐自远而近,两乘八抬大红花轿来到院外,霎时鼓乐齐奏、鞭炮齐鸣,沈清、韩梅;陈瑞山、闻氏领着头戴状元帽、身披大红花的新郎陈祥山、韩明迎上前,拉着方浩钰夫妇的手说道:

“亲家,恭喜,恭喜呀!”

“同喜,同喜。” 方浩钰夫妇春风满面,愉快地应道。

陈祥山、韩明两人自轿中牵出头顶大红盖头的新人,率先站在彩棚正中地毯上;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同样是头戴状元帽、身披大红花的陈文祺,挽着同样是头顶大红盖头的沈灵珊走出大门,在蕊珠的引领下,走到舅舅韩明的身边稍后一点的地方站立。

因是皇上赐婚,而且又是三个婚礼同时办,沈清便请同是都指挥佥事的同僚顾俊为今日婚礼的司仪。

看新郎新娘都已就位,顾俊站到彩棚前面,高声喊道:“婚礼开始。请新郎、新娘的父母、兄嫂就座。”

沈清、韩梅,陈瑞山和妻子闻氏,方浩钰和妻子王氏等六人,依次走进彩棚,坐在右侧的条凳上。

“有请安西伯夏尧夏大人就座。”夏尧已经致仕,顾俊没有唱出他的官职。在栓儿与春红的搀扶下,夏尧亦到彩棚左侧靠下的太师椅上就座。上首一张太师椅,是留给陶鲁的。

“有请湖广布政使陶鲁大人主婚。”

陶鲁从里屋出来,走到夏尧跟前停下脚步,向他拱手道:“夏大人,恭喜,恭喜!”

夏尧忙站起身,还了一礼:“同喜,同喜!陶大人,让您费心了。”

“应该的,您请坐。”

陶鲁说完,转身自条案上捧过圣旨,清了清嗓子,说道:“陈文祺、沈灵珊听旨。”

陈文祺、沈灵珊走到陶鲁跟前,双膝跪下;其余主、客人等,均在原地跪着旁听。

“奉天承运皇帝诰曰:翰林院带俸学士、武德将军陈文祺,年已弱冠,正适婚娶之年,当择贤女与配。朕闻安西伯夏尧之外孙女沈灵珊品貌出众、温良敦厚、恭谨端敏且待字闺中,与陈文祺堪称天设一对、地造一双。为成就良缘,特许陈文祺、沈灵珊二人结为秦晋之好,并准带俸休假三月,以择良辰完婚。钦此!”

陈文祺本在皇上面前已经接旨,但为了婚礼隆重起见,便再次由陶鲁宣读一遍。

“臣(民女)陈文祺(沈灵珊)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陈文祺、沈灵珊两人接过圣旨,站回原处。

宣读圣旨后,陶鲁转身对众宾客说道:“各位宾客,本藩奉皇上圣谕,忝为陈文祺、沈灵珊的主婚人,不胜荣幸之至。来到沈府之后,又见证了陈祥山与方浩琴、韩明与方浩玲两对新人喜结连理,实乃四喜临门哪。此不仅为沈、陈、方三家之盛事,亦是我湖广十六府之盛事,可喜可贺!”

顾俊低声提醒道:“陶大人,这里明明只有三桩喜事啊,您怎地说成了‘四喜’临门?”

陶鲁“呵呵”一笑,说道:“顾大人,您不知道,下官这里还有一喜哩。”说罢从怀里又取出一道圣旨,说道:“陈文祺听旨。”

陈文祺一愣,又听旨?来不及多想,只得又到陶鲁面前翻身跪下:“臣陈文祺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诰曰:翰林院带俸学士、武德将军陈文祺,学术真醇,操持耿介,早奋身于甲第,继储养于翰林,以备国是不时之需。尔在急难之时,识阵图、收三卫、察奸佞、行招抚,其功甚笃。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求亲民之吏,以教忠励诚,敬之忱聿;且增秩易名,乃国家优崇之典。兹特诰封……’”

“陶大人,请……暂停……”一个气喘吁吁的声音传进彩棚。

陶鲁一愣,但多年养成的习惯还是让他不由自主地读完一整句:“‘……尔为黄州府从四品知府……’。秦将军,是你?有何见教?”

“咳……陶大人,没……事,没事。”秦宗跺脚说道。迟来一步,终究没有将这个圣旨换下,回去如何向马大人交待?

“没事你打什么岔啊?本官在宣旨呢。”陶鲁嘀咕了一句,继续宣旨:“兹特诰封尔为黄州府从四品知府,掌一府之政令,尔宜服勤修职、靖献之忠,不负朕之所望。钦此!弘治四年冬月初三日。”

“臣陈文祺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陈文祺恭恭敬敬地接过圣旨,回到沈灵珊身边。

“哥,皇上放你到黄州府了?真好。”沈灵珊偷偷拉了拉陈文祺的衣袖,喜滋滋地说道。原以为蜜月之后便要与爱郎离别,沈灵珊心里总有一丝的落寞。这下好了,爱郎任职黄州府,两人总算能够长相厮守了,这教沈灵珊如何不欣喜?

夏尧这才明白皇上“为臣有辅佐君王治国之责,为君亦有兼顾臣工齐家之义”的含义,心里暗自感激。

沈清、陈瑞山两对夫妻见爱子不仅高升,而且还在本地为官,这下既可为国尽忠、也能回家尽孝了,便齐齐上前,向陶鲁致谢。

“呵呵,各位要谢就谢皇上吧,下官不过代为传旨,不敢当啊。下官衙门里还有公务,就此告辞。”陶鲁与夏尧、沈清、陈瑞山、方浩钰一一道别,最后走到陈文祺身边,说道:

“陈大人,恭喜恭喜。往后黄州府就拜托给你了。”

陈文祺躬身说道:“文祺当竭尽全力,为朝廷和大人分忧。请恕文祺不便远送,陶大人慢走。”

陶鲁走后,陈文祺找到秦宗,抱拳说道:“秦将军,您怎么来了?”

“我……我来给陈将军贺喜啊。”秦宗心口不一地说道。话一出口,才省得自己并没有没有贺礼,忙找借口遮掩:“哎——陈将军,在下行前仓促,来不及备办贺仪,请陈将军见谅。”

陈文祺一笑:“秦将军能来,足见高义,谈何贺仪?秦将军先请自便,待在下礼毕,再来与秦将军把酒言欢。”

在司仪顾俊的主持下,三对新人拜了天地、高堂(韩明、陈祥山两对新人父母已经过世,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当着宾客的面夫妻对拜了三拜,然后送入各自的洞房。

新人送入洞房之后,喜宴便正式开始。这个时候,新郎官照例要去宴席上与客人们逐席敬酒,以示谢意。

因沈清的关系,都司的同僚来了不少,他们单独围了一桌。兵部与都司关系密切,因此秦宗也在这桌就座。

陈文祺在爹爹的陪同下,提着酒壶走过来,为客人一一斟满酒,自己也满上一杯,双手举起,说道:“文祺今日成婚,承蒙各位大人前来捧场,真是感激不尽。在此,我敬大家一杯,表示谢意。”说完一饮而尽。

“沈将军,今日令郎新婚大喜,又荣升黄州知府,这可是人生至乐之时啊。来,我敬您父子一杯。”顾俊站起来,举起手中的酒杯,向沈清和陈文祺说道。

沈清端起酒杯,说道:“顾将军,今日承您看得起,屈就小儿婚礼的司仪,理应我父子敬您才是。来,祺儿,咱爷俩共同敬顾将军一杯。”

“互敬,互敬!”顾俊爽朗大笑,干了一杯。

陈文祺走到秦宗身后,说道:“秦将军,今日您远道而来,在下感佩之至。来,我单独敬您一杯。”

秦宗站起身,伸手捂住桌上的酒杯,勉强笑道:“陈将军今日新婚,还是少喝一点吧。再说,在下许是长途奔波,已不胜酒力了。常言道,喜酒喝不尽,这杯酒……还是免了吧。”

望着眼前的秦宗,陈文祺想起了当年朔州道上的疯道颠僧,亦庄亦谐的他不应该是如此的颓唐、落寞,何况还是在别人的新婚大喜之日?难道……他有什么难言之隐?

想到此,陈文祺说道:“好,这杯酒留待以后再喝。秦将军,您长途跋涉定然疲惫。这样,我便带你去客房歇息。如何?”

秦宗推辞道:“您府上今日客多,我还是去寻一家客栈吧。对了,明日一早我即返京,到时就不到府上面辞了。”说罢向在座诸人抱拳施礼,起身就往外走。

陈文祺拉住秦宗的手臂,说道:“秦将军,您这不是骂我嘛?哪有千里迢迢来给人家道喜、主人反要客人住客栈之理?”

秦宗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向马文升交差的事,一时没有考虑周全,陈文祺这一说,方知确实不妥。便停身说道:“既是如此,在下恭敬不如从命,烦请陈将军随便找个床铺歇息一晚。”

“秦将军请随我来。”

陈文祺将秦宗带至一间客房,为他沏了一壶香茶,然后拉过一张椅子坐下,说道:“秦将军,在下看得出来,您有心事?”

秦宗急忙摇手道:“没……没有,在下只是有点疲倦而已。陈将军,客人多,您去忙吧,我……要歇息了。”

陈文祺将座椅往秦宗身前拉了拉,坦言说道:“秦将军,您为人向来坦荡如砥,不该是今日这般模样。如您将在下视为知己,何不直言相告?”

“没有,真的没有,陈将军就别多心了。”秦宗的话明显勉强无力。

“宣读圣旨,是何等庄重之事,秦将军却在陶鲁大人宣旨之时,高声喧哗,阻止宣旨。难道秦将军不怕犯欺君之罪?”

“这……”

陈文祺不容他辩解,接着说道:“秦将军亲承专为给在下贺喜而来,却两手空空,说什么行色匆匆,来不及置办贺仪。难道秦将军是临时起意?”

“这……”

陈文祺决定再“逼”他一下:

“您我相交多年,彼此还算了解吧,在下最喜探究未知之事。您给在下留此悬念,岂不让我在新婚之日有如鲠在喉之感?”

秦宗一听,心里大感不安。低头权衡再三,这才说道:

“陈将军,我可以告诉您,但您要答应我,此事说过即罢,既不可放在心上,也不可让第三人知道。”

果然有事。

“我答应你便是。快说,何事?”

秦宗显然仍不放心,紧盯一句:“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哎呀秦将军,您就说吧,我啥时说过的话不算数?”

秦宗咬了咬牙,说道:“其实,我是来向陈将军宣旨的。”

此言一出,将陈文祺惊得离座而起,抓住秦宗的手急问道:“您也是来传旨的?圣旨何在?您如何不宣?”

秦宗此时反倒镇静下来,他将陈文祺扶到座椅上,然后说道:“应该说,我是为调换圣旨而来,但陶大人已然宣旨,我带来的圣旨便不可再宣。”说罢,将马文升嘱咐的一番话向陈文祺述说了一遍。

陈文祺伸出手说道;“秦将军,请出圣旨让在下看看是何旨意。”

“陈将军已知原委,那就忙去吧,圣旨不看也罢。”秦宗不想让他知道圣意,这也是皇上的意思。

“秦将军,这‘鲠’依然在喉啊。”陈文祺指着自己的咽喉说道。

“唉!”秦宗无奈,自怀里请出圣旨,递给陈文祺。

陈文祺展开圣旨,只见上面写道:

“奉天承运皇帝诰曰:故元残孽巴图孟克、亦卜刺、火筛等联军漠南,扰甘肃、犯宣府、入辽东,频频滋扰我九边重镇、荼毒边民,实为中国之患。倘无诛伐,何以树我大明威德?尤以大同、宣府二镇,乃帝京之藩篱,宜选精兵强将镇守之。

制曰:翰林院带俸学士、武德将军陈文祺,文才武功,卓尔不群,镇守中路,甚合朕意。兹特诰封陈文祺从四品宣武将军,授大同、宣府两镇边防宣抚使,代天巡守,号令三军。钦此!弘治四年冬月初五日。”

陈文祺看罢,方寸大乱。他完全可以依前所约,如无事发生,奉旨赴任黄州,做个太平知府,兼顾忠孝。但怎能推去“镇守中路”这个重托?

秦宗伸手夺过圣旨,郑重说道:“陈将军,记着先前的话,看过便罢,别让在下为难。”

陈文祺展颜一笑,起身说道:“那是自然。在下该走了,秦将军早点歇息罢。”

陈文祺回到洞房,沈灵珊依然端坐在床沿。望着大红盖头遮面的爱妻,往日的情景一幕一幕又出现在眼前。几年来,她对自己的柔情何尝不知?对相爱不能相守的幽怨何尝不晓?得知自己任职黄州府,她那一句“真好”,寄托了她的全部梦想与真情,我……难道真要让她失望?

陈文祺走到沈灵珊的跟前,轻轻揭下大红盖头。烛影摇曳中,她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妩媚、如此的琼姿花貌、如此的光艳逼人。

陈文祺心旌摇动,情不自禁地将沈灵珊揽入怀中。

“姗妹——”

“哥——”

沈灵珊娇躯一阵战栗,随后缓缓伸出玉臂,环抱在爱郎的腰间。

此时此刻,陈文祺的方寸复又大乱。

良久,陈文祺轻轻分开两人缠绕着的身子,坐在沈灵珊身侧,握住她的柔荑深情地说道:

“姗妹,愚兄何德何能,能蒙你如此厚爱?”

“哥,看你说的?妹蒙哥不弃,先结义为兄弟,后结之为连理,有此一回,足矣!从今以后,妹愿夫唱妇随,为哥举案齐眉,终生不悔。”沈灵珊伏在陈文祺的肩头,喃喃地说道。

陈文祺默然无语,心里充满内疚。过了一会儿,才柔声说道:

“愚兄怎舍得让你举案齐眉?我只要你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你过得幸福,便是对愚兄最大的安慰。”

沈灵珊“嘤咛”一声,复又靠在陈文祺的肩上。只见她杏眼迷蒙、娇躯无力,伏在陈文祺耳旁吹气如兰,“哥……,我困了……”

良宵苦短。

“喔喔喔——”郊外雄鸡一声悠远的啼唱,将沈灵珊从睡梦中叫醒。她扭头一看,爱郎不在身边。

“哥,天还未大亮哩,你怎么起那么早?”沈灵珊睡眼惺忪,梦呓般地问道。

良久,没人应答。

沈灵珊突然惊醒,翻身坐起,眼睛扫遍了洞房,不见陈文祺的人影。

“这个老兄,新婚大喜的日子忘不了练功。”沈灵珊嘟囔着,披衣下床。正思忖着要不要和平日一样,前去与他一道练功,烛光中忽见桌上的茶盅压着一张纸,忙抽出一看,是陈文祺的笔迹:

“姗妹吾妻:

边情紧急,愚兄须快马兼程赶赴宣城。新婚燕尔,兄实不忍与妹当面辞别,遂以书代言,一诉衷怀:

昨秦宗将军来家,名曰贺喜,实则传旨也。兄遂得知,今之鞑靼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此时,我边城正污鞑虏之膻腥,边民正遭鞑虏之屠戮。古人云,‘将者,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故兄奉旨于边难之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国皆得其威。

愚兄奉旨戍边,忠则忠矣,然抛家别妻,其心戚戚:身为人子,难侍奉高堂,此为不孝;身为人夫,不相守娇妻,是为不义。但家与国,愚兄只能二选其一,尽忠而舍孝、义。非是愚兄爱名节、轻孝义,实是舍我一家之不圆,方得万家之团圆。由此,愚兄义无反顾。只等凯旋之日,再向爹娘、贤妹负荆请罪。爱你!兄文祺。”

一颗豆大的泪珠无声地滑落,正好滴在“罪”字之上,尚未干透的墨迹,被泪水一浸,逐渐发散,字迹随之模糊。

“哥,你何罪之有?若是不顾国难民艰,一心于卿卿我我,妹怎能爱你、敬你?”沈灵珊心里说道。

“咚咚咚——”门外响起一阵轻轻的叩门声,接着听见秦宗压低嗓子喊道:“陈将军,您起来了吗?在下怀中的圣旨是不是您换去了?”

“……秦将军,请稍候。”

沈灵珊拿过一条香巾,擦去脸上的泪花,对镜整理了一下妆容。尔走近房门,平静地拔开了门闩……

(全书完)

2019年3月20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