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辽东之虎 > 第七百二十八章

辽东之虎 第七百二十八章

作者:千年龙王l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8: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官员们亲民的手段,在大明同样有市场。拿着饭盆排队打饭,不时和身边的工人们聊两句。从辽东的天气,到最近几年的生活状况。老一些的工人就说以前的事情,年青一点儿的就谈未来的憧憬。

反正官场上那一套用出来,效果是出奇的理想。

“还说啥呢!没有李大帅,咱们这鞍山现在还在鞑子手里占着呢。那边的汤岗子温泉,贼酋努尔哈赤就在那里洗过澡的。哼!现在,还不是成了咱们工人的澡堂子。”说起辽东往事,一个四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工人显得非常激动。

李枭把自己的饭盘塞进橱窗,听着身后的老愤青普及爱国主义教育。

饭盘出来了,满满的大肥肉布满了盘子。李枭看得有些傻眼,这怎么行。这个时代人们肚子里其实没啥油水,大白肥肉片子就成了好东西。谁家待贵客的时候,总会把肥肉片子给最尊贵的客人。自家的孩子眼巴巴的看着,只能分点儿瘦肉条子,吃在嘴里柴不赖叽的,口感一点儿都不好。

看大厨一脸诚惶诚恐的模样就知道,老周他们一定是在后厨做了手脚。

抢过身后老工人的盘子,把自己的饭盘塞给他。

“最近肠胃不好,不消化这些东西,烦劳您老。”动作有些粗野,但胜在话说得客气,大叔看在肥肉片子的份儿上,原谅这个小年青的鲁莽。

“小年青的!小小年纪就说狂话,这是李大帅当家,咱们才能吃上肉。俺当年,在老家混得连地都没了。老家遭了灾,只能跑出来逃荒。

到了京城要饭,那罪遭大发了。还得受丐帮那些人的盘剥,好几次都想死了算了。当年锦衣卫把他们送往辽东的时候,老子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以为自己这百十来斤,就要埋在辽东。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辈子来到辽东,在李大帅的地盘上,这把老骨头就算抄上了。真要见到李大帅,我老汉就是给磕一百个头都心甘情愿!李大帅是咱们这些人的大救星,是大明天下百姓的大救星。”

李枭挠挠头,被人这么夸有些不好意思。虽然老家伙没直白的喊:“万岁!”但李枭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当年也是愁辽东被鞑子祸害得够呛,没人是个大问题。没办法,从京城里面硬是要了三十万流民过来。

现在看起来,这些流民已经在辽东安了家。日子虽说过得不富裕,但总比在老家连饭都吃不上的强。

豆角炖肉片,厨师特地加了一勺豆角汤。豆角汤拌饭,加上一勺炖得烂糊的素茄子,这就是盖浇饭的鼻祖。李枭觉得自己不用吃别的了,这两样就够下饭的。一大盘子饭食吃的干干净净,临了,拿菠菜菜汤涮涮,一口喝掉,盘子干净的像被狗舔过,不用洗了,可以拿回去继续用。

“小子!这才是吃饭的模样,就是饭量小了点儿。我在你这岁数那会儿,一顿能吃二十一个馒头。那会儿在工地上干活都吃啥,小白龙过江。你知道是啥不?”旁边的一个四十岁上下的壮汉,看着李枭打趣。

“小白龙过江?没听过!”李枭摇了摇头,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不知道这是一道什么名菜。

“豆芽菜汤,里面撒把盐就算是给你小子解馋。就算是豆芽菜都没几个,所以才叫小白龙过江。看看现在这饭食,小子!这也就是咱李大帅当家做主,才把天下鼓捣成这模样。

放在以前,俺小时候儿。别说豆角炖肉,过年能吃一顿肉就算是开了荤。大夏天的,谁家会宰猪?茄子?老子三十岁之前,茄子这东西连见都没见过。”

“您家里种地不种茄子?”这李枭就奇怪了,按理说茄子应该不算珍惜物种。怎么就三十岁都没吃过茄子!

“傻小子,一看就是富贵人家出来的。你当现在呢,有各种各样的肥料。那时候一亩地打不了多少粮食,交了租子剩不下多少。想要一家老小混个肚圆,谁家不是起早贪黑的干才能吃饱饭。

种菜!随便扔地里点啥,啥好长就种啥。谁有工夫去侍弄蔬菜!哪像现在,村里人种地之余,还会在家里种点儿黄瓜,豆角,茄子啥的。那时候就是想种,也他娘的没工夫。

要说!李大帅就是他娘的老天爷看咱们大明百姓太苦了,降下来救咱们大明百姓的。”

“就像观音菩萨?”一个年青点儿工人插嘴问道。

“啥叫像,就是!”

“观音菩萨不是女的吗?”

“那就是佛祖!小小孩儿,吃饭也堵不上你的嘴。”大汉对于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年青非常不满。

看到老师傅生气了,小年青赶忙低头扒拉饭。尊师重道在这年代,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

李枭听着大家伙的奉承,无奈摇了摇头。如果这里面有人忽然间喊自己大帅,估计会跪满一食堂的人。

不想闹出这么大动静,让大家伙安安稳稳的吃饭。李枭拍着肚皮走出了食堂!

一猛盘子饭食早就不是锦心绣口的大帅能消化得了的,撑的直哼哼,为了不落下肠胃上的毛病,强撑着让管事带着在钢厂继续遛弯。

老周早就等在食堂门口,看到李枭走出来,赶忙跟在身后。估计这货连午饭都没有吃,炎炎烈日也不能稍减官员们献媚的心。

“你小子非得吃什么食堂,这帮老小子不错,蛮巴结的。我看你走了,我不吃又不少,勉为其难吃了他一桌子筵席。”走出百十步,就见到敖沧海剃着牙。踱着方步,派头十足的走到李枭面前。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才是大帅。

“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你吃大餐有大餐的味道,我吃食堂自然有食堂的味道。告诉你个乖,其实有时候大锅菜更好吃。今天中午有道豆角炖肉,那味道叫一个香。

鲜浓的豆角肉汤在饭上浇一勺,就算啥都不吃,都能干掉一大碗米饭。比你吃小灶,有意思多了。你看看我,撑得出来溜腿。”李枭拍了拍自己的肚子,表示敖沧海没跟自己去吃食堂,实在是一大损失。

“真的的假的?”敖沧海看着李枭的模样,觉得这个老弟似乎没骗他。难道说,大锅饭真的比小灶好吃?

“真的,我还能日哄你?你被那些家伙给骗了!”李枭对着后面一群人努嘴。

敖沧海回过头,果然看到这些家伙一个个面目可憎。想要升官,这四个大字如同刻在脑门儿上一样显眼。

哥俩儿一边打趣,一边在众位管事众星捧月之下前行。前面就是库房,李枭决定进去看看。看看大明的钢铁生产量,到底是个什么壮观模样。因为,鞍钢的产量能占到全国的三成还要多。

看过了鞍钢,就能知道大明如今钢铁产量的大概。

进了库房,李枭才知道如今的大明兴盛到什么程度。高大的厂房里,钢锭都已经摞到房顶上去了。李枭一伸手,老周亲自双手捧着小铁锤送到李枭手上。

李枭拿着小锤,不断地在自己路过的钢锭上敲得叮叮咚咚的,旁边的敖沧海不明白这是干什么,但是看见李枭神色郑重的竖起耳朵倾听钢锭发出的脆响,管事也在倾听,周先生也闭上眼睛听,就知道这里面有大名堂。

“大帅!这批钢锭成色如何?”听到李枭一连敲击了一排,老周的心才算落进了肚子里。没听见一声闷响,清脆的声音很一致,都带着袅袅的余音,很有些显摆的向李枭请教!

“不错,不错,钢的品质不错,听声音一致,就说明他们的材质都差不多,应该是好钢。怎么样,今年下来能不能拿下八十万斤的数目来。”李枭显然对这批钢锭的质量很满意,开始询问钢铁的产量。

“呵呵!不瞒大帅,给兵部和工部的行文中。都说年产量能够达到五百万斤,不过现在还没建设完毕,产能也不能释放得那么大。再说,铁矿石一直都是大问题。经过连年开采,辽东已经没有富铁矿,甚至连高丽现在也没多少高品位的铁矿石。”

“别绕弯子!”看到老周有些啰嗦,敖沧海训斥道。

老周立刻在心里,问候了两遍敖沧海的全家女性。要不是害怕得罪不起这位军痞,早就翻脸!

“一年三百万斤还是没问题的,估计再有三五年时间,应该可以达到设计上的五百万斤标准。前提是,有那么多高品位的矿石才行。”老周也不傻,知道说话给自己留后门。

“矿石会有的,而且还都是高品位的矿石。你不知道,南边有一座非常大的岛屿,大到比咱们大明国土还要打。那里铁矿石的储量十分惊人,将来那里会有高品项的矿石出产。”李枭一句话,就把老周的后门给堵死了。估计老周不得已,只能下大力气提升产能。

别看李枭现在笑的欢,真要是出错,这位爷那是瞪眼睛宰活人。

李枭点点头,钢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像是国家的腰杆。钢材产量越高质量越好,这个国家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

敖沧海知道李枭在囤积钢材,别看西北已经在西域嵌进去一根钉子,但李枭绝对没有打算放过蒙古人。就算他们跑到天边去,李枭也不会放过他们。

兰州城的教训太惨痛了,不能给这些蒙古鞑子一丝一毫的喘息机会,最好就是抓到一个,直接按到马桶里面呛死。

如今打仗,离不开钢铁业的支撑。敖沧海这一次跟随李枭视察辽东,也同样想看看大明帝国的军械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儿。作为军人,敖沧海第一是希望有仗打。第二就是!希望手里的家伙,威力越来越大。

工业区就没有干净整洁的,尤其是大明这种最初级的工业区,筛选出来的废矿堆满了山脚,旱原之说也只是相对于富饶的平原,这里的土地其实也能耕作,只不过在丰厚的工业利润面前,人们都选择了忽视,包括最睿智的君王和宰相。

废渣堆得像小山一样,露天的煤渣堆上,十几个黑乎乎的孩子提着篮子在捡拾煤渣,这一幕李枭也很熟悉,这活自己也干过,煤渣烧起来很好用,煤烟少,火力旺,但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很容易煤烟中毒,不知道这些孩子知不知道煤渣的这个特性。

因为建设的需要,鞍山附近的树木遭了灾。好多山头不可避免的变秃了,辽河这条恶龙也终于开始露出自己狰狞的面目。

现在的人不知道青山绿水的重要性,他们只知道干活就能生存,就会有一口饭吃。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在吃饭这个庞大的命题面前,一切问题都得往后靠。

这事情李枭也管不了,只能告诫官员们尽量保护环境。可在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一切都得为经济腾飞做准备和贡献。

看着身上仍旧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小孩子们,李枭不禁摇了摇头。虽说辽东人这些年的生活好了,但税赋也逐渐多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其实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一个工人虽然看起来工资不少,可好多工人都得靠这些工资养活一家子人口。不打仗了社会安定下来不动刀枪,广大妇女们开始积极为大明人口增长做贡献。这年月又没有节制措施,家里的老娘们儿好像老母猪一样生个不停。

家里有七八个孩子,根本管不过来。李枭甚至听说过,晚上需要数鞋才能知道,家里的孩子回来没回来全乎。

好在朝廷修建了小学校,而且不管男孩儿还是女孩。只要你愿意送孩子去读书识字,朝廷不收一毛钱的费用。当然,这些学校也不是白来的。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那些乐善好施人的腰包里面。

只要你愿意出一笔钱,你的名字就可以刻在门口的影壁墙后面!注意!是刻上去的,也就说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帮助这些有家口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