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辽东之虎 > 第三百四十章

辽东之虎 第三百四十章

作者:千年龙王l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8: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烟容给李虎生下了个大胖丫头,据说足足有七斤八两。这是李家这一代第一个孩子,可惜不是个男丁。不过,得到讯息的李枭还是很高兴。

“虎子,批你两个月假期回去陪陪烟容。咱家不兴那个,生男孩儿还是生女孩儿都是一个样子。”李枭必须提醒一下,这年月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因为生了女孩儿,在婆家待不下去的大有人在。

“算了!不回去了,现在部队正在招兵。哪哪都缺人,我现在是营长了。这时候把部队丢下回去看媳妇儿?那样我的脊梁骨会被人戳折的!”李虎的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样。

“回去好好带你的兵,等过年时候再回去看。”拍了拍李虎的肩膀,到底长大了。十六岁的年纪就知道担当,这很不容易。

土豆的成熟,让李枭的人望达到了极点。济南府的百姓们,对这位极力推广的巡抚大人极为敬佩。连带辽军出去的时候,胸脯头挺得高高的。

那些准备看李枭笑话的家伙,则是愁眉苦脸。亩产千斤的粮食,梗古以来就没有过。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可地里面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土豆,却是实实在在的。

让家丁买些回去,不管是蒸还是煮,吃了之后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高产粮食。

能混到地主的,一般都不是白痴。傻子也知道,地里面打出来的粮食越多越好。于是地主们开始大规模的购买土豆,作为第二年的种粮。而且这股风潮,正向远处蔓延。

都知道济南出了高产的粮食,甚至遥远的淄博听到消息之后,都有人专门派家丁来采购一些土豆。这就导致土豆今年虽然丰收,但价格却被炒得奇高。耕种官田的庄户们牛皮哄哄,鼻孔朝天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咬死了,一斤土豆二十个大子儿。谁家敢降价,大家伙就去扒了他家的房子。让这户人家睡到野地里面去!

“吴昌时来问,说是今年赋税按照什么缴纳。他说农户们土豆丰收,今年官田的税赋是不是要加一些。我给回了,百姓们日子过得苦。今年刚刚好一点儿,就加租子。看看那些还光着屁股的百姓,怎么就有那个心加租子。”吃完饭的时候,孙承宗还是气哼哼的。

“他是藩台,府库搞得满满当当才是他的功绩。光屁股的百姓不关他的事情,他脑子只有升官发财。你看看咱们周围的官儿,还不都是这德行。

明面上嘴里都是之乎者也的,可哪个肚子里面不是男盗女娼。大明朝二百多年,海瑞、于谦那种官儿才多少。贪官却像是过江之鲫,说到底这就是人性。”李枭无所谓的夹着菜。贪污、搞政绩工程这种事情,不但是大明官场。纵观中华历史,不管是哪个皇帝当政,都没少得了这种事情。

说穿了,贪污才是符合人性的事情。道德高洁如圣人一般的官员,历朝历代都是稀有品种。开国时代历经战乱,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还好些。可一旦历经几代人的修生养息之后,物质极大丰富之后这种事情就愈演愈烈。甚至连皇权,都拿这种事情没有办法,因为治理天下还得靠官。庞大的官僚集团好像一头饕餮巨兽,不断的吞噬着民脂民膏。最终,把国家推向崩溃的境地。

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每经历两三百年就会来一次系统崩溃的原因。

说一句可笑的话,这种斗争中皇帝其实是和百姓们站在一起的。庞大的官僚集团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上,就皇帝来说这天下都是皇家的。皇帝就是老板,他天然的就会怀疑手下这帮王八蛋是不是贪了老子的钱。

于是皇帝就反腐,于是官员们就会反抗。于是国家就会发生混乱,直到反抗的官员们再换一个老板。天下太平,该贪的继续贪,该享受特权的继续享受特权。大家你好我好的再过几百年,之后继续重复循环。

“你小子有些消极啊,出了什么事情?”孙承宗有些疑惑的看着李枭,这样说话不像是李枭惯常的态度,事出反常比为妖。

“毛文龙传来消息,辽东那边出了些事情。一些咱们任命的县官儿,又玩起了以前那一套。我让毛文龙杀几个,那里是前线,万万乱不得。”

“辽东这刚刚好一些,的确不能像内地这么搞。杀几个震慑一下也好!”

“孙老,我有个傻想头,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你给参详参详?”李枭忽然放下了饭碗,很正式的看着孙承宗。

“你小子这样正式的说话,保准是大事情。说吧,老夫还扛得住。”孙承宗也放下了筷子。

“这样,我想着咱们以前让每个村寨自己选村长。现在我想着,每个村寨按照人口比例,选出几个代表来。然后全县的代表一起出来,在全县选出一个县令来。您说这方法可行么?”

孙承宗想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说:“听起来倒是不错,这人选都是大家伙选出来的,似乎是个好法子。不过你想过没有,村民们选出来的那些人是不是都有一颗公心。万一这里面有个财主,他私下里塞给这些代表们钱财或者别的利益。那岂不是谁钱多,谁就来当县太爷?拿官儿当买卖干,那你说他上任之后能不把本儿捞回来?

这样人的当上官儿之后,还会想着为百姓谋福利?为自己谋福利还差不多!再说咱们乡民愚钝民智未开,现在其实就有人私下里给同村人发钱财,然后大家选他当村长的人。

百姓是短视的,他们不明白这是你在给他们权利。他们只会认为,手里那一票值多少粮食。到底是一头羊划算,还是一只猪崽子划算。至于村长当选之后,会不会贪污纳贿,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

你说的这个法子,得等到民智开化。百姓们知道自己的权利之后,才能施行得了。这一天……!嘿嘿!老夫认为,没有一两百年之功,绝难做到。”

孙承宗的话让李枭很泄气!这是一个从教书先生,成长为皇帝老师的人。宦海沉浮几十年,眼光经验何等老辣。皿煮那一套需要驯化,至少要百姓开化知道自己权利才行。

现在的百姓,百十个人里面找不出一个识字的。发一个布告,都得专门派个人挨个村的念。想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选举权不是一只猪崽子,或者是羊羔子非常困难。

千百年来形成的统治制度,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这个系统还是可以正常运行,如果自己贸然换一个操作系统,很可能导致硬件不匹配而崩溃掉。政治改革失败的后果,李枭不敢想。

不切实际的那一套东西,彻底被李枭扔到了九霄云外。还是好好想想,先怎么把山东治理好再说。

菏泽遭了灾,自然出现了许多无家可归的赤贫者。

官府来人贴出告示,一个留着山羊胡像是很有学问的人摇头晃脑。告诉大家,如果想要有饭吃可以去辽东。只要到了辽东就分给土地,至于房子需要自己搭建。开了春,官家会发放砖石你自己盖。

反正也没饭吃,从这里到登州一路还可以享受官家的饭食。到了登州,还有官家免费的船可以乘坐。最吸引人的就是,到了辽东可以分到田地。而且第一年免除赋税,第二年的赋税也会减半。

这对赤贫者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拥有自己的土地。就是没遭灾的时候,他们也从来没敢想过。如今有这样的好事,好多人心里甚至有些感谢这一场水灾。

李枭只想把辽东的人口尽快恢复,那里现在是真正的地广人稀。相对于喜欢玩神龙摆尾的黄河,辽河就要老实多了。除了辽河北岸经常会被淹一下,南岸总的来说还算是好。现在北岸在后金控制下,洪水泛滥的问题需要皇太极考虑,而不是李枭。

山东的人口跟辽东比起来,就显得太过富裕。整个山东满满当当的挤了两千多万人口,李枭觉得移民到辽东几百万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断有人随着官府的队伍北上去了登州,然后乘船去辽东踏上那片未知的土地。民间开始流行一种说法,叫做闯辽东。

李中梓到了菏泽,自从听李枭说,蚊蝇是一切疫病之源后。他就在当地施行了严格的防疫措施!

每个居民点都修建了十几处厕所,只要抓到随地大小便的人,就罚他掏厕所,直到再抓住下一个为止。

灾民们想要领到吃食,全都得把身上洗得干干净净才行。每天都有人在粥场巡逻,只要看到脏鬼,就会一顿毒打赶出去。好多人觉得,即便是没遭灾之前也没这样干净过。到处都有人宣传,喝生水会得疫病的消息。出于对瘟疫的恐惧,老人们开始管束后生们不准喝生水。想要喝,也得是烧开了之后晾凉了的凉白开。

严防死守之后,菏泽终于没有发生大的疫情。同时,菏泽也少了近十万人。都是破家的赤贫者,没有活路之下只得去未知之地碰碰运气。

耿忠明和孔有德已经肃清了泰山附近的土匪,正在乘胜挺进沂蒙山区。那里是多股土匪的老巢所在,也是剿匪是否会成功的关键。

经过大半年的剿匪,耿忠明和孔有德忽然爱上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两个家伙都解决的参将的官职问题,手下人也多有晋升。最让他们感觉到欣慰的是,他们的饷银从来就没有拖欠过。按月发钱这一条,李枭从来都是说话算数。这日子,可比在孙元化手下经常拖欠七八个月饷银舒服多了。

不但按时发工资,还按时发奖金。

经过监军的审查,一颗人头五两银子。这是大明军方的官价,鞑子或者犯边的蒙古人就是这个价钱。遇到李枭名单上的头目,那就就了不得了。从十两到一百两不等,反正排名越靠前,脑袋也就越值钱。

以至于有几股土匪走投无路之下,想要投降最后还是被孔有德、耿忠明砍了脑袋。投降?老子的奖金可怎么办?你们的脑袋,可都是跟白花花的银子关联。

李枭的手段再一次印证了一个定律,只要一件事情跟钱包有关系,那就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孔有德和耿忠明剿匪剿上了瘾头儿,一脑袋扎进了沂蒙山区里面。别的先不说,先得把过年的钱剿出来才行。一年到头,家里老婆孩子总得做一两身新衣服吧。

家里传来消息,家里的后生好多都进了工厂里面做工。一个月有二两银子的工钱,二两银子。攒个半年,就能说上一门好亲事。

那些年纪小的,官家还办了学堂。他们这些官兵子弟,进学堂是免费的。

读书啊!这可是多少人家祖祖辈辈的梦想,能拿笔读书写字,谁还会拿着刀子敢拼命的勾当。消息传回来之后,好多杀才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等到收到孩子们邮寄过来的信件时,好多刀斧加身都不嚎一嗓子的汉子,捧着信哭得像是个月子里的娃娃。老子家里要出读书人了!

一般这个时候,军营里面认识俩字儿的家伙会特别吃香。好多人上赶子巴结,就为了能听一下孩子写出来的信到底说些啥玩意。

孔有德和耿忠明渐渐发现,这支军队不知不觉间似乎发生了变化。现在如果他们再鼓动这些杀才们造反,估计自己先被干掉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当然,这里的造反特指李枭。如果造大明皇帝的反,估计这些杀才们还是会力挺老大。因为在军营里面,李枭和大明皇帝是两回事儿。

哥俩儿喝酒的时候仔细想了想,这种分歧似乎是在发饷银的时候开始的。当军卒们走到军需官面前,报上自己姓名之后。军需官都会把钱直接发给士卒们,然后告诉他这是李大帅发给他的银子。

久而久之,“俺是李大帅的兵”这种话也逐渐流行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