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唐英武豪侠 > 第八章 名将之死(下)

大唐英武豪侠 第八章 名将之死(下)

作者:林雨微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34: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任名将封常清麾下判官,并写下了著名军旅大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大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他的外祖父因为犯罪被流放到安西效力,职业是守城门。此人有个好习惯,就是爱读书。封常清从小便跟随祖父高坐在城门上面,一边刻苦读书,一边望着城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倒也不寂寞。

平静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封常清三十多岁的时候。此时封常清外祖父已经去世,封常清处于四处游荡的状态,生活贫苦。机会很快到来。高仙芝,一位同样战功赫赫的名将,封常清的伯乐和终身战友,此时正在安西任都知兵马使。高仙芝有一支卫队,里面都是仪表堂堂的帅哥,穿的都是鲜明的华服,十分拉风,这让困顿的封常清羡慕不已。加入卫队,就成了封常清此时的奋斗目标。

封常清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想到就干,立马写了一封自荐书,要求补入卫队。高仙芝也不含糊,立马拒绝了封常清,原因很简单,太丑!封常清相貌实在是太突出了,大唐两位名将的第一次碰撞就这么不欢而散。不过,市井经验丰富的封常清岂是个轻言放弃的人?在找高仙芝理论无果后,封常清使出了绝招——赖上高仙芝。《旧唐书》中记载“常清自尔候仙芝出入,晨夕不离其门,凡数十日,仙芝不得已,补为傔。”从此封常清就天天蹲在高仙芝门口,充分地把厚脸皮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天天有这么个人坐门口赖着不走,如此扎眼,高仙芝慢慢的也架不住了,无奈之下只好同意封常清的要求,正式将他补入卫队。自此封常清成为一名傔人,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封常清虽然正式成为一名傔人,但加入的方式并不光彩,当然也不受高仙芝重视。很快封常清的机会再次到来,达奚部落反叛了。这次叛乱被高仙芝迅速平定,封常清当然是闲不住的,这次他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私下写了一份捷报。在这份捷报里,封常清详细叙述了大军如何行进、敌我双方形势和如何克敌制胜,凡是高仙芝想说的话,这份捷报里面都详细言明。一篇雄文,让高仙芝目瞪口呆,他终于意识到,这个相貌丑陋的小个子,绝不是庸常之人。这件事也成为高封二人关系的转折点。自此高仙芝对封常清青睐有加,大力提携,封常清也不负所望,每每高仙芝出兵征讨,封常清就坐镇后方尽心竭力筹划。封常清处事果决使高仙芝再无后顾之忧。封常清也开始平步青云,从一介傔人,逐步升迁为御史大夫、节度使。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承平日久,面对安禄山的骄兵悍将,大片国土迅速沦陷。彼时封常清正在朝中,焦头烂额的唐玄宗如同看到救命稻草一样,问封常清如何退敌。封常清见到人心不稳,慨然表示愿意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平定叛乱。封常清到立即动身到即洛阳,募兵抵挡安禄山叛军。10日之内,便招募新兵6万人。但所募兵勇,都是市井百姓,未经任何训练,所以战斗力很弱。叛军却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劲旅,史书称“禄山精兵,天下莫及”。唐军刚刚列好阵势,就被叛军铁骑所冲垮,军队溃散。封常清收拾余部,拒战于洛阳城东的葵园,又败。封常清再收兵与叛军战于洛阳上东门内,再败。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安禄山纵兵鼓嗓,叛军自四门入城,烧杀抢掠。封常清率残部与安军战于都亭驿,再败。退守宣阳门,又败。最后封常清只好率领败兵推倒禁苑的西墙向西撤走。为了防止叛军追击,于途中“伐大木塞道以殿”,然后渡谷水,西奔至陕郡。

在这里,封常清和高仙芝再度相遇。封常清提议退守潼关,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退到潼关后,唐军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当时,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尚未抵达长安,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准备称帝,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安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封常清兵败后,被削去官职,仍在高仙芝军中效力,两人开始再度合作。监军边令诚与高仙芝向来不和,趁此机会,边令诚上书玄宗,详述了二人退败之事。唐玄宗派边令诚诛杀高仙芝封常清。

潼关驿南西街,封常清把一份写给唐玄宗李隆基的临终奏表交给边令诚后从容就刑,陈尸芦席之上,一代将星就此陨落。高仙芝临刑前,走到封常清受刑处,看着尸体说道“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做我的判官,你又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么?”说完,他也从容就刑。

封常清临死前献上的表章,即名传千古的《封常清谢死表闻》,文中表达自己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和兵败的不甘,全篇字字滴血,催人泪下: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事后证明唐玄宗诛杀二将的行为是自毁长城,而封常清在表章中所表达的担忧最终也一语成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