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唐英武豪侠 > 第五章 半途而废

大唐英武豪侠 第五章 半途而废

作者:林雨微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34: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唐玄宗一生聪明绝顶智商惊人,唯一失算的就是安禄山造反,它是唐玄宗晚年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唐玄宗几十年下来一直没有玩脱的用人原则是因,安禄山自己在杨国忠的威胁下剑走偏锋发动了在唐玄宗看来没有胜算的叛乱便是果。唐玄宗对安禄山本人的判断存在误差,过分高估了安禄山的理智。而安禄山对唐朝的局势判断存在误差,过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胜算,君臣之间互相利用又缺乏默契,就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巨大悲剧。

在我看来,恰恰是因为安禄山是出身卑微的胡人,缺乏汉人世家的人脉基础,所以才会得到首席宰相李林甫的重用。在李林甫得势的时期,安禄山被这口蜜腹剑的权相完完全全的控制着,不仅身边的亲信遭到李林甫的渗透,就连心中所想之事李林甫也能揣摩个十之七八,这让安禄山如履薄冰。何况背后还有个更加狡猾更加深不可测的唐玄宗,他才是一切的主导者,心机深沉如李林甫,终其一生也是被他牵引着走,可见此时的安禄山立足未稳又顾虑极多,是没有胆子胡思乱想的。但是李林甫死后,朝堂人才青黄不接,于是只懂敛财的废柴杨国忠接班。他无法有效的控制安禄山,只能简单粗暴的打压和排挤,而唐玄宗又企图让两人互相牵制,安禄山的气焰这才开始嚣张起来。但杨国忠哪怕是当唐玄宗牵制安禄山的棋子也是不够格的,他为了能让安禄山作实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动给安禄山的叛变创造种种条件,这种完全不把国家利益放在眼里的政治流氓使得唐玄宗的帝王之术运作困难,以致最后玩脱了...

唐玄宗的帝王之术,也是他治国的杀手锏就是他那超凡的用人手腕。他对放权和控制这两个概念的操纵非常人所能及。从开元年间的各大贤相,到天宝年间的各个节度使,他总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有能力的人为自己和帝国服务,又能很好的控制他们,让他们不敢不忠于自己。到了执政后期,唐玄宗虽然精力愈发衰减,但他的帝王之术却已是炉火纯青。而他晚年恰恰是命太长又太聪明,活成了人精,四十多年太平天子机关算尽最后却因为和没有自知之明的臣子之间丧失了默契,最终导致局面顷刻间便失去控制,落得两败俱伤。唐玄宗一直以来都奉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而贯彻这项原则也是以君臣之间的默契作为前提的,这种默契本质上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各方势力之间互相制衡的产物。太子和宰相,文臣和边将,权贵世家和科举寒门,他们之间互相牵制,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而唐玄宗就像是幕后的操纵者,迫使各方势力为了不陷入弱势,不得不向唐玄宗本人尽忠,这就是唐玄宗和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但安禄山却反其道而行之,甘于被利用本是这个杂胡小儿在唐玄宗一朝立命的根本,可是安禄山却想走另一条至少在他看来走得通的荆棘之路。

天宝年间,尽管唐玄宗已经逐渐安于现状,懈怠下来,但是从东宫到宰相到文臣再到武将都是被各种互相牵制和眼线渗透,被这老皇帝把持的服服帖帖的,再加上李林甫能力了得,虽然权倾朝野,嫉贤妒能,但却能很好的处理日益复杂的政务,又能有力的压制东宫势力,所以一切仍然都在皇帝的控制之中。这样看来唐玄宗保住晚节本是没有问题的。奈何李林甫打压异己太厉害,导致死后接班的领导班子实在不够看,安禄山又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喂不饱的亡命之徒,和无才无德的杨国忠两人各种秀窒息操作最后硬是打破了唐玄宗的如意算盘。唐玄宗之所以倚重安禄山,既有政治考量,也有军事需要。对内,是想利用安禄山去拉仇恨,让他各种背锅。对外,则利用安禄山稳定北方战线,进一步的,想继续开疆扩土。而为了防止安禄山心存异志,唐玄宗至少有四层保险:

唐玄宗给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职务使他坐拥共计18万4000人的兵力,在大唐天宝年间60余万的总兵力中这恰恰是一个阈值,既能最大限度发挥边将的战斗力,又刚好不足以发动一场有胜算推翻鼎盛王朝的叛变。

接下来,宠幸安禄山给他各种高官厚禄乃至让他成为杨玉环的干儿子,让他获得比封疆大吏还要夸张的超然待遇便是又加上了一层人心上的筹码,寄希望于喂饱这头饿狼,这是作为感情牌的第二层保险。

而作为安禄山的同事,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都是安禄山的死对头,这样的人事安排也是唐玄宗有意而为之。如果安禄山真的图谋不轨,这两人不但绝对不可能和安禄山同流合污,相反必然积极投身反叛。且其他边将也少有看安禄山顺眼的,这令安禄山犹如锋芒在背。这就是地缘势力上的第三层保险。

最后,在政治势力内部,以杨国忠为首的政府班子对安禄山的厌恶是公开的,这就让安禄山倍感孤立,只给拼命讨好唐玄宗以抗衡杨国忠为首的权贵势力,以至于自己能不能出将入相也完全没有话语权了。这就是第四层保险。

但归根结底,不足以和整个帝国抗衡的兵力,才是唐玄宗愿意信任安禄山和放权给他的根本原因。唐玄宗本以为安禄山被杨国忠胁迫,理该死忠自己以换取自己对他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任,同理杨国忠也是如此,这一招几十年来从未失效。在唐玄宗看来,安禄山叛变是必然没有胜算的,一定是自寻死路的昏招,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只有无条件的忠于自己,为自己卖命,这样才有出路。然而他料不到安禄山自我感觉实在太好,在身边这些投机谋臣长期的鼓吹下竟然真的就自以为优势很大,豪赌了一把。要说他非给叛变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安禄山为了能讨好唐玄宗,把包括太子在内的绝大多数权贵得罪了个遍,如此这般一旦这个七十多岁高龄的太平天子被取代,自己唯一的靠山失去后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安禄山打算在皇权交替之际叛唐。但是杨国忠的步步紧逼和计划的逐渐败露迫使安禄山不得不尽快付诸行动。这时候即便是唐玄宗本人也已经预感到难以继续驾驭安禄山了。怎奈何志得意满的唐玄宗终究还是不能轻易相信这种令人窒息的操作真的会立刻发生在自己执政的最后阶段。在他眼中,就算安禄山要叛,目前这个阶段他也是没有胜算的,所以自己还有时间来应对,来补救,此时当务之急是不能进一步刺激到安禄山。但这也不过是缓兵之计,实际上事到如今,安禄山自己是看很清楚的,就算唐玄宗本人目前还不会出手对付他,面对蠢蠢欲动的朝廷,他也已经是箭在弦上,真的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这就是他仅有的机会了。讽刺的是,安禄山发动叛变才一年身体就因糖尿病晚期而迅速崩溃,因此就算他打算继续养精蓄锐,并且和朝廷相安无事,其实也是没法把野心延续到唐玄宗一朝结束的。但他若是不出兵,将来便出不了兵了,那也算是悬崖勒马。这样看来,可以说是天不佑大唐。

所以悲剧的导火索就在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理智存在判定误差,老皇帝确信安禄山造反是没有胜算的,因此作为被宠幸的边将,安禄山理当看得清局势,不会做出愚蠢的举动。唐玄宗认为安禄山会审时度势,对他的顾虑也就越来越小,给予安禄山的信任则逐渐变得无可附加。可是事实是安禄山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自知。在安禄山眼中,自己反唐是有一定胜算的,而且作为曾经一无所有的亡命之徒,他在找不到其它出路的情况下,也不在乎为自己赌一把。安禄山认为大唐帝国兵力布置外重内轻,且自己掌握大唐两大精锐之一,只要趁着中原兵力空虚之际以闪电战攻陷首都,自己就能赶在其他节度使勤王以前瓦解大唐帝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其实都清楚安禄山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别的不说,即便是攻占长安,也是在一连串对安禄山有利的偶然变数中才得以实现的,而且这几乎就是安禄山的极限了,然而就算首都陷落那也远达不到摧毁大唐帝国的程度。反过来说唐玄宗对局势的判断确实是相对正确的,安禄山的底牌实在有限,事实证明安禄山起兵仅半年后便陷入到了包括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内的多个节度使勤王军以及颜真卿领导的大量民间反抗军的合力围剿之中,并且后备力量的差距也在此消彼长之中越拉越大,叛军形势很是危急,如果不是潼关一役作了大死的话,安禄山很快就将退守范阳大本营,走向穷途末路。也正是因为唐玄宗可以预见到这一点,所以他断定安禄山不敢在没胜算的情况下狗急跳墙自寻死路。但是他对安禄山本人的判断却又是错误的,安禄山并没有遵循唐玄宗的如意算盘,他真的就狗急跳墙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唐玄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随着安史之乱的全面爆发,责任也就理所当然的挂到了之前死活不肯相信安禄山会起兵的唐玄宗头上,四十多年太平天子可谓是晚节不保。脸都快被拍肿了的唐玄宗一时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气急败坏之下终于从装糊涂变成了真糊涂,一下子丧失了对边将的所有信任。然而矛盾之处就在于你再怎么不信任边将,终究还不是给靠他们来消灭安禄山嘛。所以唐玄宗又不得不到处调兵遣将,争取尽快剿灭叛军,因为唐玄宗也承受不起自己的政治失误所带来的责任,要知道他身边有无数人等着他犯错然后名声扫地最后下台。

唐玄宗首先临时设置了两道所谓的防线,第一道防线由出师于王忠嗣的卫尉卿张介然负责。设防地点位于开封附近作为交通要道的陈留。然而就如同我前面提到的,唐朝此时的兵力布置外重内轻,由于事发突然,张介然根本没有军队可供使用,他只能临时征用陈留的市井子弟来应急。然而汉人的传统疆域已经在大唐的光辉下享受了一百多年的太平日子,老百姓祖孙三代都没经历过战乱,只知道杀鸡宰羊。所以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安禄山精锐的十五万大军,陈留防线一触即溃。

第一道防线卵用没有,第二道防线又怎样呢?第二道防线在位于黄河附近的荥阳,这里地势复杂且也是交通要道,负责指挥的是荥阳的郡太守崔无诐。然而他也无兵可用,同样只能靠老百姓组成临时军队,战斗力可以参考陈留,甚至还要惨。面对安禄山凶神恶煞的十五万铁骑,临时由百姓组成的守军乃是“乘城自坠如雨”,不少人直接吓得从城楼上掉了下去的这段典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防线同样是卵用没有。

前两道防线形同虚设,其实是个人心里都会有数,安禄山率领的是长期在北方作战的精锐之师,而途经的都是完全不设防的普通居民区,没有重兵把守的话单靠地形和百姓就想阻挡安禄山那完全是痴心妄想。所以唐玄宗设置这两道防线,其真实意图是为真正有所期待的第三道防线争取时间。而第三道防线的负责人就是声名显赫的封常清,防御地点不在别处,就在东都洛阳。封常清此前向唐玄宗保证自己要在十天内取下安禄山首级,然后便自信满满的前往东都洛阳征兵,其实和前两个防线一样,当时安禄山起兵没多久,封常清同样是没有军队在中原,只能靠组建一支“人民子弟兵”来应急。但不得不说唐朝在老百姓心中占据着前所未有的地位,城中无数壮丁应征入伍,仅仅数天时间,封常清就招募到了近十万的人民子弟兵,并且洛阳城里也有条不紊的开始构筑各种防御工事。

然而封常清很快意识到自己向唐玄宗夸下海口了,因为前线溃败的速度实在太快,自己根本来不及训练这支由市井子弟拼凑的临时军,很快战火就烧到了洛阳城,而封常清手下多是乌合之众。可封常清毕竟是帝国名将,在他的指挥下,就算是没有任何战斗素质的普通百姓,也击退了率先抵达的叛军先锋部队。但是待安禄山的主力抵达后,战况便急转直下。封常清这边由于战斗力差距实在太过悬殊,所以是且战且退,边退边战。从城外打到外城门,再从外城打到内城,最后打到了宫中。这样殊死搏斗了一周后,东都陷落大半,封常清不得不彻底放弃洛阳率领残余部队逃往陕州。

就在陕州,封常清遇到了率大军前来增援的老上司,同时也是曾在中亚耀武扬威最后不小心阴沟里翻了船的高仙芝。两人根据目前的形势,一致作出决定,放弃其它城池,直接撤退到作为首都最后也是最强防线的潼关。一切以保住长安为最高优先级。这是非常正确的判断,封常清手下虽然是没有战斗经验的人民子弟兵,但是此时高仙芝率领的却是由第一波赶来的勤王部队和唐玄宗自己拉出的中央军组成的正规军,和封常清合并后共计约二十万兵力。而潼关地势险要的程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这二十万大军把守,即便军队素质上和安禄山的精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凭借着潼关的地形优势,加上两员大将坐镇指挥,可以说是万无一失的防线。安禄山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面对着近在眼前的首都长安,却再也无法前进分毫。

然而唐玄宗却沉不住气了,首先是自己的如意算盘似乎又一次落空了,安禄山起兵前,唐玄宗还仗着自己坐拥盛世,觉得安禄山起兵乃是逆天而行,百姓一定会积极反抗。然而北方官僚早就被安禄山给渗透了,以至于安禄山一到,还没等老百姓反应过来地方官员直接就开门投降了,叛军一路上并没有受到什么抵抗就攻占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直到安禄山脱离了自己的管辖范围后,有效的抵抗才开始陆续出现。唐玄宗对此失望至极,埋怨道:“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义士邪?”其实也不是说唐玄宗长期以来对老百姓的期待落空了,只是面对安禄山的虎狼之师,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无法正面与之抗衡,但是等到叛军继续出发后,百姓对叛军的反抗也就陆续开始出现了。所以说来自人民的力量也许会迟到,但是并不会缺席。不久后人民反抗势力便会在安禄山的占领区内遍地开花,渐成燎原之势。他们的盟主就是大名鼎鼎的颜真卿,当然这些都是安禄山起兵半年以后的后话了。

此时此刻唐玄宗收到的只有坏消息。原本布置防线去拖延时间,又派出封常清和高仙芝,大张旗鼓的去迎战,为的是保住东都洛阳,可现在两人直接放弃洛阳撤退到首都门口去死守潼关了,这个时候想要再去冲击洛阳在短时间内基本上是没指望了。唐玄宗是无法承受丢掉东都的责任的,更无法接受这两员大将的“消极应战”。况且洛阳失守,意味着失去了来自大运河的物资供应,这无论对上百万人的长安或是几千万人的中原都是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因此当下他急需寻找替罪羊来承担失去洛阳乃至战火烧到家门口的巨大责任。就在这时,负责监军的宦官边令诚因为被高仙芝和封常清得罪而跑去跟唐玄宗汇报,诬告两人盗用军粮动摇军心。唐玄宗如意算盘早就碎了一地了,正愁着没有人来背锅,于是立刻以此为罪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斩首,把责任都推给了他们。唐玄宗已经被自己的情感所蒙蔽,生怕权威下降政权不稳,因此几乎失去了理智,老皇帝此时此刻的昏聩...大家用心去感受。(望天长叹)

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忠贞不二的名将竟落得这般下场,着实令人痛心。但是说的难听些,当时他们简直就是气疯了的唐玄宗的出气筒和背锅侠,撞在了枪口上,在这非常时期打不了胜仗还想把持救命用的军队?在唐玄宗这种极其强烈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对边将前所未有的不信任)支配下他们根本没有活路。但唐玄宗的操作秀到这里还没完呐,而后他更是气急攻心,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又逼迫老将哥舒翰主动出关作战。这同样也是一波令人窒息的微操,因为潼关被高仙芝和封常清封锁数月至今,原本对大唐非常有利,甚至可以说是胜券在握的战局就在这时发生了反复。此时唐玄宗一方面看谁都觉得这家伙说不定也是个疯子,因而充满了猜忌之心;另一方面他又想靠夺回东都洛阳来摆脱自己的政治失误所犯下的历史骂名,然后重新从叛军手上取回大运河的控制权,缓解中原被半封锁后日益紧张的物资供应压力,减小叛乱造成的损失。唐玄宗很快就为自己的意气用事付出了代价。首先是这二十万勤王大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紧接着潼关失守,主帅哥舒翰被俘,最后就连首都长安也跟着沦陷了。郭子仪的朔方军等各大平叛部队半年来在北方所取得的战果以及叛军占领区内的民间反抗势力所做的种种努力都因此而前功尽弃。于是乎原本已经开始从内部动摇的叛乱也就彻底失控了。这些虽然是安禄山叛唐前无法掌控的偶然变数,但是毫无疑问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他不仅借此扭转了颓势,还迅速扩大了胜利成果,对面的唐玄宗则因此名誉扫地。

事到如今,古稀之年的老皇帝再也无法承担最高统帅的责任。这个执政四十多年的盛世君主如今只给被迫抛弃首都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落荒而逃。此时成了孤家寡人的唐玄宗仿佛大梦初醒,终于冷静下来重新变得清醒。杨国忠在撤出长安前曾请示唐玄宗批准焚毁国库所有金银珠宝,但是唐玄宗却以叛军不能获利于国库必定取偿于百姓为由,否决了杨国忠的建议,并且还将国库封存好以便叛军接收。表面上看是唐玄宗装模作样妇人之仁,然而由安禄山领导的叛军将领们可不是什么知足的良犬,而是就像安禄山本人一样是喂不饱的恶狼,得到国库就会放过百姓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唐玄宗把金银珠宝交给叛军,实际上有寄希望于金银珠宝这类难以分赃均匀的东西能激化叛军将领彼此间,以及下属上级之间的矛盾的打算。并且绝大多数投身叛变的兵士,尤其是安禄山雇佣的少数部落士兵,多是为了求得一笔横财。他们得到了国库的宝物后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便失去了战斗的动力,果然顾不上去拦截唐玄宗了。这不仅为唐玄宗出逃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也为帝国重振旗鼓以便二次反击求得一丝喘息之机。可见唐玄宗在负面情绪的支配下把一手好牌打烂以至于自食其果后,走到这一步终于是恢复了神智,但为时已晚,他终究还是难逃众叛亲离的下场,以至于连杨贵妃的性命也保不住了。当太子也趁乱称帝后,唐玄宗唯一能将功补过的也就只有干干脆脆的让位于太子,毫无保留的移交一切权力,以避免内耗了。

关于让位一词,我打算写的清楚一点,太子李亨是趁着唐玄宗权威下降和一发不可收拾的叛乱而趁机称帝的,但这和发动兵变直截了当的抢班夺权还不太一样,此时实际上是有两个皇帝并存,而究竟是拥护老皇帝的合法性还是转而投靠新皇帝,这毫无疑问会引发唐帝国内部的势力分化,况且自己此时几乎已经身败名裂,而不少武将为了成为拥立功臣便大力支持太子主动登上皇位,在这种大背景下,唐玄宗虽然颇为无奈,但还是立刻作出了顺势让位给儿子,迅速将一切职务和权力以及传国玉玺等重要物件转移至唐肃宗手中的决定。这种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的交接很好的完成了权力的临时更替,避免了陷入空前混乱的帝国内部进一步发生分裂的可能。而唐玄宗自己也因此争取到了相对较好的舆论环境,为日后的太上皇生活添置了有限的一点砝码。但是不管怎么说,李亨当了二十多年的苦逼太子,期间没少受武惠妃李林甫等宠妃权臣的欺负,唐玄宗对他又是各种敲打,如今唐玄宗自己成了没有任何实权的太上皇后下场究竟如何其实是很难说的,后来我们也都知道唐玄宗的太上皇生活并不舒坦,尤其是被迫搬进太极宫后,左膀右臂都被清理出去的唐玄宗完全是形似监禁了。但是即便遇见得到未来悲惨的境遇,唐玄宗还是可以非常干脆的配合自己的儿子交出权力以避免内耗,相比自己父亲唐睿宗当初传位后还继续把持着三品以上官员任免权等各种重要特权,算是一个相对英明果断的决定吧。这大概也就是这个五十年(44年皇帝加上6年太上皇)太平天子能为大唐做得最后一件好事了。

在安史之乱平定前一年,唐肃宗强迫唐玄宗搬入冷清破旧的太极宫,并将他身边的亲信如高力士等人全部撤走,至此唐玄宗彻彻底底的消失在了世人的眼中。被囚禁于深宫,失去了全部的依靠,太上皇在万念俱灰之下其身体素质也就跟着迅速恶化。人在大限将至前通常都会回首往事并总结自己的一生,于是唐玄宗便留下了一篇《傀儡吟》: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从当初那个曾引起武则天极大注意的临淄王开始,到后来被迫成为空有其名的太上皇为止,唐玄宗在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也曾操纵过无数能人,他们看似大权独揽,其实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唐玄宗的傀儡而已,伴着唐玄宗所编的“霓裳羽衣曲”跳着顺从唐玄宗心思的舞,待他们的价值被耗尽后,皇帝便果断将其抛弃,毫无挣扎的余地。这位技艺娴熟的“傀儡师”就这样牵引了无数人的命运,把他们像玩偶一般随心所欲的玩弄着。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晚年的唐玄宗为了不沦为像他父亲一样的太上皇,费尽心机去稳固权力,可惜最后机关算尽,依旧是难逃此劫。安禄山把这出傀儡戏打了个人仰马翻,彻底毁灭了唐玄宗制定了几十年的“游戏规则”,同时也葬送了他引以为傲的太平盛世。如今唐玄宗自己也迎来了谢幕的时刻。死到临头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就像是那木头雕刻成的牵线人偶,皮肤粗糙如同鸡皮,头发斑白如同鹤羽。虽然看起来惟妙惟肖在台前风生水起好不威风。然而伴随着政治生涯的落幕,他曾经无比自豪的一切连同他本人都失去了意义。到头来原来自己也和其他傀儡一样,无论在台前有多光彩多显赫,都无法逃脱被命运所捉弄,最终封入阴暗角落中的凄惨结局。所以自己和那些曾经玩弄过的权臣们相比较,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时代下最强大的帝国中最尊贵的一员那最璀璨的一生,终究也不过是大梦一场啊。

《江山雪》中有这样一句念白:“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卦不敢算尽,畏天道无常。”如果此时的唐玄宗能看到,不知又会作何感想。不过唐玄宗恐怕是不暇自哀了,不久后他和唐肃宗相继驾崩,安史之乱最后是被唐玄宗的孙子,也就是唐代宗李豫所平定。然而历史总是可以启迪后世的,千年以来我们都在反思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在我看来,安史之乱的爆发本身充满了偶然因素,但依然不可否认有待完备的节度使体系很大程度上为叛乱铺平了道路,也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并且还有更多复杂、深层的原因,它们环环相扣,难以控制。所以就算唐玄宗自己真的能保住晚节,他的后代要想在军事上继续有所作为,能不能继续维持着唐玄宗这样高超的政治手腕去控制边将是说不准的。更何况唐玄宗的如意算盘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安禄山,同样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他的后代们的小算盘又能如何呢?历史毕竟是由人创造的,而人并不是绝对理智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就算没有安禄山,也难保不会出其他疯子的原因。一旦中央无法维持繁荣的盛世,帝国的运转出现困难,就会有人蠢蠢欲动。因此不建立可靠、完备的制度而依赖于人治和权术,终会有机关算尽的一天,会有感情用事以至为此付出代价的一刻。这也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启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