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唐英武豪侠 > 第六章 中流砥柱

大唐英武豪侠 第六章 中流砥柱

作者:林雨微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34: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然,在李晟的人生中,不可能只有如此功劳,他最大的功劳,其实是保护德宗,收复长安,平定叛乱,稳定国家。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意外发生,朱泚以此在长安称帝。唐德宗狼狈逃往奉天,令李晟勤王。李晟不顾张孝忠的劝阻,奔赴国难,率军经飞虎道(即灵丘道)至代州(今山西代县),被任命为神策行营节度使。后刘德信战败而回,与李晟同处一境。稍不同的是李晟在渭北,而刘德信在渭南。军人,就应该战死沙场,如果说有皇帝的命令撤军那倒是可以理解,但是皇帝处境危险,有人却当了逃将,那怎么行?李晟最终以此罪名将刘德信斩杀,并兼并了他的部队。

唐德宗逃跑到奉天后,当地最高领导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请求与李晟合兵一处。李怀光是一员将军,更有着政治小九九,开国时代,肯定是要杀敌立功。但是在德宗时代,那就是保护皇帝最为重要了。这会儿德宗不在京城,最大的功劳就一定是保护他。所以李怀光要求与李晟合兵。虽然合力,看起来功劳少了一分,但只要找机会挤了李晟不就好了?

但李晟是皇帝钦点的神策行营节度使,相较而言,他的职权还更大一些。但现官不如现管,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是当地最高军政长官,李晟还是得从李怀光手里讨要军粮等物资。

于是,在兵权分配、军粮供给,出兵时机等因素上,两位明争暗斗,李怀光怕被李晟吞并,而李晟也怕李怀光吞并他。双方小摩擦不断。对此,德宗皇帝也是看得真真的,自从逃难后,他就明白了,自己的小命随时捏在各位节度使手中,稍有不慎,自己就再也回不到长安了。为此,他派翰林学士陆贽去做李怀光与李晟的润滑油。

当然可以理解李怀光的心思,而李晟无疑考虑的更多。在见到李怀光迟迟不肯进兵时,他说叛军占领了京城,皇帝流亡在外,应该以皇上为先。目的是保护唐德宗。皇帝都没了,国家自然也就乱了,再奢谈争权夺利,那就都成一句空话了。两支部队合并,杀回京城,为让李怀光放心,李晟说要当李怀光的先锋,可见在国家利益面前,李晟还是退了一步,也更让人觉得他值得信任。

相较而言,李怀光的表现就有些令人不解。如果说他的兵马远道而来,要稍做休整才能战朱皇帝的话,那也说得过去。只是他驻军咸阳八十多天,一直在等待战机,始终不肯出兵。战机这东西,的确是需要耐心等待,但一等近三个月都没有一次合适的机会,那也说不过去,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和朱皇帝有勾结。无论事实真假,李怀光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拯救,更多的恐怕还是有私心。在这样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李晟奏请皇帝采取应变措施,调三偏将成三州刺史,各自领兵守卫,万一形势不对,也可以真正自保。

此时,吐蕃也表示要帮忙灭朱皇帝,到底谁真谁假?但很可惜,唐德宗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选择了既不完全相信李晟,也不完全相信李怀光等人。他的矛盾性格再一次展现无疑。其实早前,他离开京城时,准备逃往成都,李晟和严震等人坚决不同意。很明显,四川地理形势当然不错,易守难攻,但真的远逃四川,就让人看出了他对重回京师的无望,打一场皇帝都不认可的仗,会赢吗?神仙也难赢了。

在朱皇帝与李怀光之间,李晟率领孤军作战。名义上有李怀光相助,但事实上,李怀光的鬼胎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没有兵,李晟谦词厚币求李怀光,毕竟也没有闹翻脸。没有粮食,李晟请张彧征调京城赋税,而在军队里,他进行全军总动员:“国家多难,皇帝流亡,目睹危难,为节义而死,是我们份内的事。你们此时不杀匪首,立功博取富贵,就不是英雄豪杰!”

英雄总是热血,孤胆英雄更让人敬重。在众多节度使围观的过程中,李晟显示出了他超强的意志力,他的忠义正直,感染了三军将士,他所率领的军队成了收复长安的主力,在李晟的感召之下,华州军,神策军,奉天军,邠宁军,纷纷助阵,终于克复京师长安。

朱皇帝败逃,皇城收复。

在收复长安之战中,李晟率领的军队对长安居民“秋毫无所扰”。朝廷的大臣们上表为李晟请功,表中这样写道:“晟荡夷凶憝,而市不易廛,宗庙不震,长安之人不识旗鼓,虽三代用师,不能如之。”远在梁州的唐德宗得知消息不禁泪流满面,他这样批复:“上天降生李晟,是为了国家人民,而不只是为了我这个皇帝。”《新唐书》记载,德宗曰:“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的确,克复长安,延续社稷,造福于大唐百姓,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李晟出城迎接皇帝回归,并称自己没能及时消灭叛贼,致使皇帝陛下两度流亡,身为神策营的人,有死罪。德宗虽曾疑过,却也有他的大气之处,他封李晟为司徒,兼中书令,实封一千户。

收复神京,说来容易,其中艰难自不待言,当皇帝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放弃,当朱皇帝把神策军将领包括李晟的家属都抓为人质的时候,李晟显示出了高贵的人格,不能因一家一姓而置天下于不顾!此时的李晟当之无愧大唐王朝最强最忠的中流砥柱。

江山终于重回德宗手里,祖宗泉下有知,也当庆幸。为此,李晟得到了一个臣子能得到的最高褒奖:田宅,排场,立纪功碑,德宗亲写碑文……能给的都给了。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唐德宗性格矛盾,尤其是他在经过包括泾原兵变等一系列事情后,变得极其敏感。

长安收复后,李晟又回到了前线,担任他的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行营副元帅,进驻泾州。李晟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与吐蕃人打交道。他明白这些人从来都是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话,没有信义可言。对吐蕃,必须严防死守。宰相韩滉支持李晟的意见,请求调发军粮供给李晟,让其攻击吐蕃。

只是德宗已经被战争吓破了胆,老是疑心将领为获军功,惹是生非。赶巧不巧的是,韩滉去世,后续执政者张延赏就多次诋毁李晟。德宗担心的事快要发生了,怎么可以让李晟久握兵权呢?任是他劳苦功高,任是他拯救了万民,但是不能一人独大,朝廷还得是朕说了算。于是,德宗采纳张延赏的意见,让刘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边事。

李晟再无兵权,虽然他象个妇人似的哭红了眼睛,把儿子送到长安当人质,甚至要削发为僧,只是德宗早不是那个东躲西藏的皇帝了,他的翅膀硬了,不需要李晟了。

真的不需要吗?其实不是的。只是无论名将还是政治家,大都冷血。可以远视,不可亲近。李晟在抑郁中走向了人生末路,唐德宗知道后泪流不止,追封他为太师,谥号忠武,并亲自送葬,下诏配享德宗庙廷,图形凌烟阁。也算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嘉奖吧。只是,这奖,对李晟而言,未免遗憾。

李晟的结局还是不能幸免于功高震主这样的惯性政治循环,当皇帝已经无功可赏,当李晟手握重兵威望极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矛盾开始浮现,裂痕难以避免。一旦受到朝廷小人的诬陷,皇帝倒是不加害于他,只是把他的军权免了,让他当个闲差。自古“位高者难全”,便是这个道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