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之我全都要 > 第8章 你陈某人的问题还需要证据?

既然知道陈精诚这是在报复,顾辙肯定是不希望服软的。

而且他心中也大致揣测到了陆谨明的意思:他肯定也是不希望服软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嘛。要是这次被要挟了,以后各种吃拿卡要的破事儿会越来越多。

当年陆谨明的生意没有做出独门技术优势时,确实需要八面玲珑维系很多供应链上不可言说的关系,以尽量把成本压到最低。

但如今他要技术升级转型了,也该跟过去的行事方式做个切割,渐渐抽身。缺的只是一个合适的契机,最好还不得罪其他人。

既然如此,顾辙觉得还是深入了解一下情况,通盘制定对策比较好。

他跟陆幽幽商量了一下,当天也不看买房的事儿了,立刻驱车回一趟明州,当面了解详细情况。

反正周末学校里也不上班,顾辙的其他部署也没法展开。

从省城走高速也才一个多小时车程,其他明州籍的同学,经常会选择周末回家两天,顾辙已经算事业心重不恋家的了。

……

于是,两小时后,午饭时分,顾辙和陆幽幽就回到陆家了。

陆谨明提前准备了不少文件材料,还有一些证据,就在自家书房里,把情况详尽分析了一下。

顾辙仔仔细细从头到尾听了一遍,这才知道,陈精诚不愧是老油条,他的操作没那么简单,也绝没有轻易授人以把柄——

陈精诚从头到尾没有留下哪怕一个字的证据,表示他“不卖聚丙烯给陆谨明”。也没有留下一个字的证据表示要涨价,一切都会继续按照长期协议办。

反正他是代表一家改制后的国企在谈判销售,涨价了也是国家赚,关他什么事?他也犯不着为了国家得罪人。

但是,也正因为是改制国企,效率低下一点、流程走慢一点,总没问题吧?这简直太正常不过了。

大型的国企,刚刚新签的长期承购协议,走几个月才挤进老客户的正常发货排期,都属于基操。

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库存备货计划,至少是提前一个月做的,甚至还有按季度做的。仓库里哪怕有货,说好是为上季度预测的某客户要的预留销量,那就得预留,完全没把柄。

至于陈精诚暗示的那些话,都是在陈精诚自己的主场、确保安全才暗示的,也不可能录音(陆谨明也不敢靠录音解决问题,那样会让人忌惮,得罪整个圈子)

而在公开场合,尤其是有下属在、或者是打电话催办下属的时候,陈精诚说的都是“你们要好好配合陆总的需求”,

然后他本人就出差去了。

这样的老油条是很难抓的。

就好比有些企业干部,安排自己出差之前,都会吩咐留下看家的下属:“过几天我不在,我小舅子/小姨子可能会背着我到单位来乱搞,你们千万别惯着他!”

先告诉你来的是他小舅子了,也让下属别惯着他了,要是还出事,那真不能怪他。

听完之后,顾辙也是忍不住赞叹了一声:“老江湖啊,我说怎么会做这种事情,原来是觉得自己手段高明,有恃无恐了。”

陆谨明亲手给面前茶几上的杯子都续上水,慢悠悠地说:“现在货还是有的,不过省内的炼化生产商手上没有,或者都被控制了。

要拿,只能是向其他进了货的化工厂转拿。陈精诚就给我‘介绍’了两个圈内哥们儿,海纳的老刘、泰达的沈老板——你知道的,镇洋区甬舟高速两边那一溜儿,连着几个村都是化工厂,都是从炼化进货的原材料。”

陆谨明提到的这几家,也都是本地的化工厂,其中泰达之类的,后世2020年那波还介入过防护服领域,有生产sms的无纺布,虽然占主营业务比例极低,却也趁机在大a上拉了一波股价行情。

陆谨明还有半句潜台词就不用说了:不管他找谁,如果加价要了货,加上来的价那部分,刘老板沈老板最后肯定都会饮水不忘掘井人,通过别的洗白方式报答陈精诚,不然人家白忙活这个干嘛。

陆谨明只要肯给,让渡一部分利益,就算是变相服软,也是对寒假里得罪陈精诚的事儿端茶道歉了。对方一是要钱,二是要个态度,顺便也好敲打一下其他人,比如过桥的刘老板沈老板。

至于找其他外地炼化巨头拿货,一周内确实做不到——别看聚丙烯不值钱,产量很大,但都是要大规模生产才有效益的,动辄都得上年产几十万吨的大化工项目,一般一个省有一家就够了。

镇洋炼化当时就是供了江浙沪三地,它94年改制,起步比较早。而隔壁的魔都炼化2000年才改制,如今03年初还没搞好大乙烯和聚丙烯产线呢,这种工业城建设周期都很长。

最近的原产货源都得去闽南拿——闽地的大化工基础不错,当初90年台塑王永庆刚来大陆投资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厦州。

后来因故受挫,才北上改投到东海省明州。但台塑做的一些基础准备工作,还是被闽省主管部门接盘了,所以很早就有炼化基础,就是规模小了点。

但不管陆谨明能不能解决,陈精诚正常情况下都不会有损失,最多就是做局白做了,他也没留下法律上能指责的把柄,本来就是试着敲打的心态。

顾辙通盘捋顺全部情况后,思索再三,心中也有了决断:

“既然这样,我们想办法用别的招数解决吧,不一定靠商场上的常规手法了——就当是我公报私仇好了,叔,你出资源铺路,我来出面。

我看这两天,我们就开始着手在学术圈和新闻界造势,熔喷布也卖了半个月了,口罩捐了快三个星期了。关于‘熔喷布口罩相比于12层纱布口罩’的防护效果临床对比,肯定会有数据出来的。

无非是现在期刊没有加急排版、或者不肯走特别程序加速审核。而相关新闻媒体也还没注意报道这方面的事情。这种时候,我们也别计较小钱、计较是不是‘有偿新闻’了。

反正想办法尽量双管齐下,让学术期刊提到相关行业、让新闻媒体提到你们公司,我觉得问题就不大了。

陈精诚现在这么跳,显然是因为在我们东海省本地,这种新疾病造成的危害还没显现,形势也不严峻,所以本地不重视。京城那边现在也还不严重,也不重视。

但是,这种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不会永远只有粤省的人重视。一旦形势变化了,本地主管部门重视起来了,你再想办法花点资源,请领导来视察,到时候原材料短缺的事情肯定会自然而然解决的。”

顾辙的想法就是:学术界的人脉,他去牵线,这也是一个混脸熟的机会。至于牵线所需的资源,不管是红包还是其他不好说的福利,那肯定是陆谨明买单。

疗效见期刊、企业贡献见报上电视,后面一切就好办了。

陆谨明神色微微一变:“要是能这么解决,当然是最好了。我其实也有闪过这个念头,可惜我不知道这种‘让人加速发学术论文、推进行业报道’的事儿怎么搞。

术业有专攻嘛,做生意平时也不跟学术圈交集。认识的媒体朋友,也都是财经媒体。”

顾辙认真地以一个学术掮客的角度思索了一下,很具体地建议道:“那就先再准备一批物资,我们通过东海大学医学院、捐给医学院附院。理由就当是‘未雨绸缪,帮助本省卫生系统应对图啊情况’。

现在关键就是本地媒体对我们没报道,对我们感恩的都是粤省人。所谓县官不如现管,粤省卫生机构再感谢我们,总不能让他们的领导跨省来视察吧。

我们现在功课做在前面,下周一就捐,在本地把动静闹起来,主管部门肯定会发现的。其他学术界的发声你不用担心,提供资源就行,细节我来搞定。”

这时候,顾辙这个东海大学高材生、还是最新一届竺可桢学院最顶级的学术新星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他以本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典范的身份、去求见别的院的领导,还是代表企业给他们送捐助物资,说上话的概率就非常大,这是圈内人。

陆谨明一想,果然非常缜密,细节他就不问了,用人不疑嘛。

……

顾辙在老家休息了一个周末,周日晚上跟着陆幽幽再次回省城,还带上了陆谨明准备的捐助物资。

顾辙也不含糊,立刻按照他的计划行动起来,托关系求见到本校医学院的郑森郑院长,非常诚恳地展现了他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先捐了一批防护器材给医学院附属一院、附属二院。

而在东海省,尤其在省城方舟市,民间口碑最好的公立医院,并不是省人民医院,而恰恰就是东海大学医学院的两家附院,从这两个节点切入后,圈内影响力立刻就显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顾辙也花资源各种帮别人加速发文章、引报道。终于在短短一周之内,就让主管部门领导发现了本省居然有这么一个政绩点:

在明州市,有一家化纤企业,是如今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了熔喷布国产化的企业,还供应了国内全部的熔喷布口罩核心原材料。

虽然他们在生产组织过程中依然是买了扶桑人的设备、用到了扶桑人的专利技术授权,并没有完全掌握核心科技。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填补了国内空白”。

而且那家企业负责人似乎还很有社会责任感,第一时间就给粤省的卫生系统一线医护捐了物资,最近还给省内的相关承接单位也捐了,据说还在打算往京城那边捐助——因为3月上旬开始,粤省那边蔓延的疾病,终于有正式报告在京城流传开来了。

于是乎,3月8日,周一,明州的机工委就接到上级通知,要求第二天接待省里对辖区内部分企业的视察。

(注:工业主管部门,在省里是厅,在地级市是委。08年合并设立工信部之前,各个产业有自己的部和地方委)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