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之我全都要 > 第72章 我不是来跟大家讨价还价的,我只是通知你们

涉及到刑事的事情,顾辙一般都不会多过问的。

那是国家的公器,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顾辙甚至连打听都不会多打听。

而且刑事案件一般需要的调查时间也比较久,再清楚的事实,三个月判决都算快的了。顾辙是下个月就要出国的人,哪有空等这边结果出来呢。

倒是等他出国过完第一个学期、暑假末期抽空回来几天的时候,差不多能尘埃落定了。

东海大学竺院那边,顾辙最后一批拿学分的考试,都是在4月中旬考完的。

4月20日,星期二,顾辙总算是轻松了下来。

这一周里,阅卷老师和学工处帮他做档案履历手续的相关工作人员,倒是还有得忙,但顾辙本人只要等成绩就行。

所以他也要抓紧时间把生意上该关照的事情都关照梳理一下,该往国外转移、继续后续研究的,也该部署起来。

米国那边的新公司,他倒是本学期初的时候,就已经托关系找那边的律所帮忙在注册、验资了。

新公司注册资本并不高,也没转移过去多少钱,毕竟要从国内转移大笔美元到大洋彼岸,还是很烦的,两边都有监管。

好在顾辙到时候也能通过用那家米国公司、销售国内研发技术在北美的专利,来捞取后续开展业务所需的资本。

当然这个过程肯定有非常复杂的税务设计,米国人那边的税是非常恶心的。后世很多入了对面国籍或者拿了绿卡的大老板,后来都后悔了。

因为他们会发现,米国人的税务长臂管辖非常霸道,对于米国公民在全球范围内赚的钱,尤其是累进到比较高额度的那批人,都要被征走40%——换言之,如果是一个实业家,公司开在华夏本土这边,工厂赚华人市场的钱,但他本人入了米国籍,那米国的税务局就会对他在华赚到的个人所得再割40%。

移民顾问们吹嘘的“那国籍有好处”,其实仅限于那些养老的、啃老的。换言之你自己不能有“持续性高收入的事业”,你只是在吃老本,那拿米国国籍在税务上有可能是赚的。

如果这辈子该挣的钱的大头还没挣完、而且这部分钱大概率不是通过在米国本土的生意赚的、却要加米国国籍,那只能说是被忽悠了。

(注:有本事赚米国人的钱、在米国人的土地上赚的,那入不入都一样,都要给米国缴一样多的税。这里强调的是‘从他国还有源源不断赚钱、却来入籍米国’的情况,这是最智障的。)

好在恶心归恶心,米国人也知道高科技是立国之本,对科研企业还有一定的优容,顾辙的公司性质能让他做到“只要不给股东分红、不把钱变成个人的资本利得、留在高科技科研公司内部”,一切就还有得谈。

其中细节,暂时不必赘述。

总而言之,哪怕是为了不白白交两遍税,顾辙这辈子也不可能去入米国籍——这跟爱国无关,纯粹是基于智商也要这么选。

顾辙又不是下半辈子靠存量财富过活的富二代,也不是‘在米国的公司主要赚米国本国人的钱’,他从没想过打入米国的消费市场。

……

部署盘点好了后续的公司架构、科研任务分配,顾辙总算能抽出时间来,发帖请国内主要的大牌树脂镜片厂商的老板们,一起来吃个饭。

出国之前,他还是打算把这个行业未来的技术基调定一下的。海伦眼镜那边涉及的案子虽然没判下来,但相关的商业间谍立案风声,圈内人还是听到的,至少周边离得近的同行都知道。

光学镜片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分布比较集中。

隐形眼镜马太效应更严重、玩家数量少,所以基本上大公司都在魔都周边。

框架眼镜树脂镜片的集中度低一些,因为要配合线下门店渠道,小牌子也更容易苟活下来,因此在东海省隔壁的江南省、丹阳一带,也有大量的中型企业。

后世2020年代初,丹阳镜片年产量大约在每年四五亿副,哪怕是眼下的2004年,还没那么发达,年产量、销量也有一亿副以上,着实是个庞大的产业。

当然,04年的时候,传统的玻璃镜片还未彻底被淘汰,所以丹阳镜片里面还有两三千万的零头是玻璃片子。树脂镜片的产销量约在八千万副以上。

顾辙进入这个新的领域后,要接触的客户数量,也就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原本或许只要照顾三五家大客户,现在一下子攀升到了几十家潜在客户。

连请客吃饭,都得租一个能放下四张大圆桌的包厢。

丹阳离方舟市和魔都也都不远,所以消息传得很快,海伦眼镜可能要吃瘪、被顾辙孤立的消息,当地老板们也都知道了。

收到顾辙发出的贴子,没人敢不来,顾辙俨然已经是这个小圈子里的武林盟主地位。

威慑力从来都是真枪实弹打出来的。

请客地点选在白堤之畔的楼外楼,菜色也只是经典的龙井虾仁东坡肉、西湖醋鱼叫花鸡,并不昂贵,但很有外交场合的气息,从菜色上就明示大家这是鸿门宴。

被请来的客人里,最尊贵的毫无疑问依然是从巴黎赶来的依视路高管、莱法耶特先生。毕竟国内那些镜片厂老板、跟这种国际巨头没法比咖位。

莱法耶特先生去年决策过购买顾辙美瞳新材料专利授权的事儿,当时前前后后给了顾辙1200多万美元。现在看来,新的生意规模起码比原有的更贵一个数量级。

人都到齐之后,顾辙本人陪着那几个法国人坐人最少的主桌,其他国内厂商代表分列另外三桌。

海伦的人因为闹掰了今天没来,而博士伦是只做隐形不做框架镜片的,也没来,其他同行跟依视路都不是一个量级的。

既然主宾是法国人,顾辙开香槟和干邑白兰地倒也不算“崇洋媚外”,只是根据客户大小排优先级而已,在商言商。其他小老板们也都喝得惯。

酒过三巡,顾辙拍了拍手,让今天特地传得漂亮礼仪一点的林静静,带着几个礼仪小姐,端了几个如同珠宝盒一样的红绸缎带盒子上来,打开之后,里面放的却只是树脂眼镜片而已。

当然,跟传统的产品相比,只是形似,材质细微之处肯定是有差异的。

这都是顾辙用二相法反应弄出来的新聚烯酸酯材料,配合紫外线辐射催化稳定、激光冲击脱模。

在众人的好奇心中,顾辙亲手从林静静托着的那个盒子里,拿起一片镜片,环绕展示半圈。

一边轻轻拍了拍手,示意工作人员把包厢里的灯光调暗、开始在背景墙上放投影。

然后,顾辙就亲自就着投影,简单介绍了几句:

“这片镜片,跟大家平时看到的可能差不多,但是,它只需要使用到二相聚酯配合紫外催化反应,即可生产成功。

反应过程很稳定、时间也很精确可控,不存在三相法反应时、物料两两混合不充分不均匀的问题,更不存在反应程度、凝固牢度不一致,导致脱模时黏滞拉伤划伤表面的问题。

目前这一片,是1.6的透光率,度数做到了600度,我们可以做到脱模后完全不再进行补充光学研磨,就直接投入使用。

即使是提升到1.67透光度、800度左右的近视度数,也只需要一道3000目的精磨即可,而且是均匀精磨,只是为了让镜面更光滑,不用依靠打磨来改变镜片度数。只有散光镜会稍微麻烦一点。

这种新技术的市场价值,相信大家都是有了解的。我今天就不自吹了,商务上我只说一点:海伦眼镜目前我不会跟他们合作,

相关的商业间谍案处理完之前,他就算用‘限制竞争、不肯对外授权’的理由来抗辩,也只会换来我以在审纠纷为由拖延。

大家谁想取而代之的,可以抓紧一点了,国内排名第二的同行被真空排挤出市场的机会,可是不多的。”

顾辙说完之后,放下镜片,环视全场。

个别之前对他不太了解的丹阳老板,一时间面面相觑。其中有两个胆子大的,还起身追问:“顾总,你的技术已经拿到专利授权了么?

我们不是很了解你和那谁之间的案子,不过算算时间,你们之间的科研竞赛,应该也就是不久前的事儿吧?”

案子虽然没有审结,但毕竟是公开审理的,一些过程中的信息,已经开始披露。所以大家知道天元科技和海伦眼镜之间有科研竞赛、甚至有一定的科研方向泄密或误导,都是正常的。

具体时间泄密还是误导,不好说,至少是两者之一。

所以按照节奏逆推,到本月初的时候,顾辙的对手至少还差后续一到两个阶段的科研没完成。顾辙就算领先一步,也不可能领先这么多吧?

他手头的镜片样品,到底有多少技术含量?没看到专利授权书,大家心里都不踏实,谁敢下血本直接租授权呢?

对于这些问题,顾辙当然一点都不介意:“两位怎么称呼?我实说,现在还没拿到授权——但是肯定可以拿到,你们别管我是分案补充也好、行使优先权补充也好。

我也一向是这么卖的,觉得不可靠的,可以多观望一下,我无所谓。不过,这个观望最多可能会持续三到四年。

不信的可以问问莱法耶特先生,我一年多之前开始卖的离心法美瞳新材料和相关工艺的专利授权,目前都还没拿到呢。不光没拿到,连申请公开、进入实质审核阶段都还没。”

顾辙卖技术,从来都是专利申请保密期里就开始卖的,爱买不买,不信也没办法。

见他说得那么坦诚,那两个出言质疑的丹阳小老板们,也只好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试图为同行们争取一点好处:

“顾总,我是丹阳明月光学的武长清,刘哥是耀光镜片的。我们虽然生意不大,也就每年几百万片,但相信我们也能代表目前丹阳镜片圈子里的主流情况和担忧了。

您这两年在别的圈子崛起的名声,我们也多有耳闻,既然依视路这样的国际巨头都信赖您,我们没道理不信。只是风险毕竟大了,不知顾总要怎么跟大家合作呢?”

顾辙扶了一下自己的眼镜,他之前倒是没有对客户做过多的功课,因为太多了,懒得去一家家了解。要了解也是林静静徐嵩他们的活儿,不然顾辙养着这些市场开拓人员干什么。

所以,他也就是此刻酒桌上、临时听那武长清和姓刘的自吹,估计这俩人也算丹阳系前三前五的存在了吧,勉强能挑头。

丹阳镜片一年八千万副销量,卖几百万副每年的,也不算小厂了。毕竟八千万的量是好几十家中型同行、和上百家小厂,一起瓜分的。

顾辙也不跟他们客气,直接公事公办报价:“我目前设想的合作方式,最灵活的,就是欢迎大家到天元光学直接进货,我可以给大家自行贴牌,不加干涉。我每副镜片只预留20块的毛利作为授权费。

嫌贵的,想自己生产降低成本的,也行,我要梯度收取授权费——年镜片销售额1亿以下的小厂,我要15%的销售收入作为专利授权费。

年销售额1亿到10亿之间的企业,1亿到10亿之间的这部分,我收取10%作为授权费。超出10亿的部分,上不封顶,我只收5%授权费。

我也不来查你们的发票开票细节,反正只要是镜片厂,不管你们卖什么,我抽这点比例,应该不过分吧?”

一般如果是从销售毛利里面抽授权费,那么抽两成甚至三成都是有的,基本上技术提供方什么都不干就白赚三成,开厂子的一方拿七成,都不算过分。

但那样的操作,需要去核查对方的账目、具体毛利多少、卖出去的东西有多少是用到你专利的产品。

企业有时候还会故意虚开票,比如卖的是树脂镜片,却开票开成玻璃镜片,规避涉授权费的项目,总之操作起来很复杂。

顾辙根基还浅,商业班底也少,折腾不起复杂的查账,所以他宁可简单一点,直接看销售额,说个比例抽成。这样他只要看税务局那儿的数据就行,查账等于是税务局帮顾辙代劳了。

5%的销售额,肯定是比20%毛利要低的,但操作简便易行,适合早期粗放式管理。

果不其然,顾辙开出那么“仁慈”的价位,也还依然有大部分人不舍得立刻接受呢。

武长清和拿姓刘的,就想着怎么掰扯掰扯讨价还价。

顾辙一抬手:“喝酒,我今天就是来通知大家一声,告诉大家海伦眼镜被踢出这个局了。就算郭总今天赶来这个饭局,当着大伙儿的面给我土下座求饶,他么今年也是拿不到新技术授权了。

我不是来跟你们谈交易、讨价还价的。授权费的事儿,我也就提一嘴,愿意的就签,我确保6月10日之前调试完成、规模投产,授权期从7月1日开始算,最前面的20天,你们拿了授权的人能生产多少卖多少,就算我白送给你们一点缓冲期。

不愿意签的,我的大门也继续敞开,只是我最近比较忙,要去米国读书了,所以这次不签,今年肯定是拿不到授权了。明年应该问题不大,错过的就等明年7月1日之前吧,我们一年一租或者半年一租,等我有空再说。”

顾辙话音刚落,那些小厂果然多半还要犹豫。

但是依视路的莱法耶特先生倒是挺爽快,直接表示可以接受。

超出10亿人民币的部分、抽5%销售额并不过分。

一众丹阳厂的小老板顿时懵逼了。

这些洋大人居然还价都不还?败家子啊!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