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之我全都要 > 第69章 不花成本阴死人,才算真本事

很显然,经过顾辙初步的二分法用计筛选后,他已经可以大致判断出:自己手下那些博士里面,被海昌买通嫌疑最大的,就是魏一平了。

毕竟,顾辙之前给沈明博、金灿、李怡然他们分配新的科研任务部署时,都没有观测到海昌方面的特殊反应。

但是通知给魏一平的那部分, 很快引起了对手的动作——虽然这个动作只是局限于人才招聘阶段,海昌开始招一些原先光学材料公司绝对不会用到的领域的技术人才,但这也够顾辙有三四成把握确定真相了。

心中有数到这一步后,顾辙也没有立刻打草惊蛇。

他是2月10日前后,开始这个筛查布局的,因为魏一平等人是第二轮被试探的, 试探后还要留一周多时间观察海昌反应。

所以确定到这一步时, 已经是2月10日之后三周,时间已经来到了3月初。

顾辙这边,二相法聚酯反应的材料筛选研发,已经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二的进度,明远国际那边的pva/plga复合材料研发的第一阶段,也已经进行过半。

但顾辙很清楚,现在就收网,一方面是容易打草惊蛇,也依然有误伤无辜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刚刚在这条歧途上开始试探,立刻就打断对方,那对手的损失不就及时止损了么?

既然如此,何不放水养鱼,纵容对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好进一步搜集证据、对比监控。

别警告他们悬崖勒马, 就放任他们到了勿谓言之不预也的程度, 再雷霆重手收拾。

当然,下定这个决心很容易, 但是真要实施, 就很难了。

因为顾辙很快发现, 要把局做下去,非常考验他的演技——

比如,他下一步研发二相法聚酯镜片材料,真正的意图是用紫外线催化法加激光脱模,但他放出的烟雾弹,是往反方向误导的,误导人用“高能微波”催化。

(注:这里稍微说一句常识,以防完全不学物理、化学的书友看不懂。众所周知大约300多纳米到接近800纳米之间波长的电磁波,都是可见光。

比可见光波长最短的紫光还短的,那就是紫外线,再往下有伽马射线这些。而比可见光波长最长的红光还长的,就是红外线,比红外线波长更长有微波、其他通讯用无线电波等等。

在二相法聚酯材料研发上,顾辙实际上要用的技术方向,是往短波长的紫外线方向上加催化,但他故意放出的烟雾弹,是往比红外线还长的高能微波方向误导,所以是一种“南辕北辙”。

真有竞争对手信了他的烟雾弹,只会越信越掉坑里,所以顾辙的计策是非常歹毒的。但是不稍微科普一点物理常识,又怕有些人看不懂顾辙的歹毒之处。)

如果顾辙打算虚晃一枪、立刻收网,那他就不需要后续的真实演技。

但是现在,顾辙想要“放长线钓大鱼”,继续演下去,那他肯定得实打实地采购一些用到高能微波辐射的实验仪器设备、做相关的科研部署。

否则光说不练,一直让属下看这方面的论文,时间久了就穿帮了。

虽然顾辙确实可以做“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事情,为了把海昌带沟里、让海昌付出惨重代价,自己也真的略作牺牲、买一些自己实际上用不到的科研设备来演戏。

但这显然不是顾辙的风格。

他最希望的还是无本万利,诈人不下本钱,诈了白诈。

这不是亏不亏得起钱的问题,而是“亏钱诈人”会让顾辙这样的老阴哔产生智商挫败感——对方是什么东西?也配让老子骗你的时候下本钱?

而且将来如果揭晓一切谜底,这里面的内幕肯定最终会被同行所知。如果顾辙花了本钱去使诈,也会让他的诈术威慑力降低,让那些比他庞大很多倍的业界巨头对他的恐惧有所削弱,

会产生“如果顾辙诈人要下本钱,那么遇到比他规模大上几十倍几百倍的巨头,就不用担心了,因为顾辙耗不起”。

只有“无本万利”,才能确保威慑的最大化,让人不敢起还价的念头,想都不敢想。

从此以后,顾辙报一个价,只有租或者不租,买或者不买,没有还价,还价者死,被新科技的滚滚泥石流碾压得退出这个行业。

这样也有利于国内的科技发展,毕竟只有拥有独门科技的人,能够把刀架在业内传统大佬的脖子上逼着他们就范,他们才会誓死搏命投入资源去攀科技。

否则这些家伙永远只会躺在功劳簿上懒得动弹,懒得以命相搏投入科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喊了多少年了,像华为那样真心赌命的人还是太少。谷儼

有点钱就怕死了,有点钱就收手了,有点钱就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了。

……

“跟魏一平透露这个虚假计划,是两周之前的事儿,让他们先看论文了解行业现状做准备,按说这一阶段最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再往后,也不能让他们一直光说不练看论文……”

“所以,我还剩两周的时间,完善后续的演技,继续把这个局做下去,想好如何既不穿帮又不亏钱,时间还是挺紧张的……”

顾辙心中有了成算后,很快就列出了一个时间表。

以他的智商,也难免第一次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要打赢容易,要打得漂亮难呐。

为了这事儿,才刚刚年满十八周岁不久的他,居然都戒色了两周,还稍稍挠掉了几根头发,原本没有咖啡因依赖的他,也在两周内喝掉了一个大罐的蓝山咖啡,甚至还消耗掉了两盒雪茄。

当然,雪茄这种东西,他这种不吸烟的人士,在事后立刻就戒断了。

从3月初,到3月15日,两周的独自布局揣摩之后,还真就给他想到了一个演下去的办法。

3月15日,他正式吩咐叶小敏帮他联络德国rpg公司的在华代理公司,采购一批高能微波辐射设备,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科研实验设备。

设备到位之后,当然会第一时间交给魏一平等人,假装设计几个错误的实验,让他们继续进行研究,进一步误导。

但是实际上,只有顾辙自己脑内知道,这批高能微波辐射设备,将来实际上会用于什么项目——

顾辙在这两周里,把他重生之初纪录下来的那个厚厚的、写满了只有他自己看得懂内容的笔记本又翻了出来,结合他自己电脑上后来陆陆续续存的秘密科技资料,仔细梳理了一遍。

最后找到了一项将来石墨烯科研上可能用到的技术。

“高能微波辐射解离低纯度石墨烯、提纯发生粘合的多层石墨”。

这项技术乍一听名字,外行人或许不理解,稍微解释一下,就是后世很多石墨烯生产方法生产出来的石墨烯纯度不够,里面会混杂“多层结构的传统石墨”杂质。

当然,这种传统石墨杂质,也已经不是宏观状态下的一般石墨了,因为传统的一般石墨可能有几万到几亿层的碳原子厚度。

而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那些杂质石墨,虽然没达到石墨烯的“单层原子”厚度,但也已经比较薄了,或许就几百几千层原子厚度。

说白了就是“撕胶带”没撕彻底的半成品、粘在胶带上的石墨层已经很薄了,可惜还不够薄,没薄到单层原子的程度。

后世石墨烯是2004年被发现的,到了2011~2014年间,不少石墨烯早期制备技术,都想到了“高能微波辐射解离”的办法,用类似特定的大号微波炉加真空环境、加上一些其他特定的电离场环境……总之就是加上一套复杂的骚操作,让几百层厚的石墨继续按层振碎解离到只有几层后。

后世大约2011年左右,这种高能微波解离法可以解离出来的石墨层数厚度,能压低到20层原子左右。到2014年,相关技术发展到了能振碎到只有3~5层原子厚。

当然,这种办法一直到2022年,也不能完全、直接制造出石墨烯。

充其量只是一个对石墨烯原材料石墨的预加工,减少一点后续分层的难度,先把原子层数尽量振碎变薄,而最后一击还是要用别的科学技术来完成的,包括用到化学沉积法。

但不管怎么说,顾辙算是为自己要买的相关“高能微波敷设设备”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用途,让他可以不会亏钱——

他可以明面上表示“相关设备是为二相法聚酯镜片新材料研究准备的”,但实际上却是为明远国际那边的“化学沉积法”相关后续科研准备的。

想到这一招后,其实也让顾辙的思路豁然开朗,意识到了一条原先完全没有设想的道路:

他可以继续充分利用自己手头目前的双线操作机会,把天元科技这边目前在主攻的一些实验所需的设备,掩饰为明远国际那边的项目所需的;

再把明远国际那边后续一些实验科研所需的设备,掩饰为天元国际这边的项目所需的。

虽然这种掩饰最后肯定会真相大白,会“穿帮”,但绝对比“只让手下研究人员看相关行业综述、论文,却不下场实干”,要能更多隐瞒一两个月。

而这点时间,也绝对够顾辙完成收网了。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