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之我全都要 > 第51章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顾辙对那些博士生的分批面试,足足延续了两个小时。

这点时间虽然不足以摸清他们的学术实力,却多多少少能摸清他们的人格禀赋、学习动机。

顾辙相信能读完东海大学博士学位的,学术能力都不会太差。前面已经有教授们帮忙把关过一遍了。

面试结束后,顾辙非常礼貌地送每一批博士离开,满面春风地说周末绝对会给他们一个答复。

但是实际上,顾辙并没有真的让他们等那么久——这周末跟国庆长假连在一起,一等就是七天。事业心重的人肯定会牵肠挂肚。

所以,所谓的“统一等周末通知”,不过是跟其他用人单位的例行公事一样,给落选的人留点面子,免得当众刷人。

实际上,离开实验室后不到一个小时,顾辙就把正式的通知短信和邮件发了过去。

就像很多警告者为了避免受害者紧张,都会选择“我数到三,三”。

他一共录用了五个人,聚酯研究的两个,化学沉积法方向的一个,材料物理的两个。薪酬方面绝对能让人满意。

研究聚酯的那俩都是郑教授带的,其中一个是之前已经拿到两桶油聚酯研究所offer的魏一平。

他是跟刺头陈凡一起来的,陈凡被刷了,魏一平却没太大野心,属于“哪怕当不了实验室小老板也行”,所以虽然才华不算最出众,但顾辙觉得他态度还算心平气和,做事倒也认真,作为储备多留一个也没问题。

另一个聚酯方向的博士,比陈凡和魏一平还高一届,名叫沈明博,也就是那个之前暑假时就已经毕业、但还在找工作的家伙。

顾辙考察了一下之后,意外发现沈明博学术挺不错,至少比魏一平强,只是情商低。

沈明博之前找过一次工作,被用人单位忽悠、误信了关于待遇的虚假承诺。最后发现很多承诺都兑现不了,一怒之下就重新继续找,丢了应届生身份。

顾辙这种小公司就无所谓了,他最不在乎的就是应届生身份或者档案这些体制内看重的形式,他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

对顾辙来说,找个学术上有水平、只是情商低的实验室负责人,也算是赚到了。反正顾辙有把握亲自掌控好学术方向,人尽其用。

顾辙录用的那个化学沉积法方向的博士,名叫金灿,不是郑教授带的。具体主攻的细分方向是液相沉积法,方向问题不大,可以招进来之后再补全一点知识结构,边做边学。

最后两个物理学博士,分别叫李怡然和费哲轩,论学术功底,似乎还是费哲轩稍强,但顾辙摸底之后,发现李怡然的学习动机更纯正一些,科研探索的态度也相对好一点。

他就乾纲独断选了李怡然做未来物理实验室的负责人——必须澄清一点,这个李怡然虽然是女生,但长得也不算多漂亮,毕竟学物理的女人能漂亮到哪儿去。

顾辙选人时的考量因素,跟性别完全无关,他也不至于变态到对比自己老八九岁的老女人有兴趣。

被录用的五人对于这个结果自然是满意的,收到短信之后立刻检查了一下邮件,然后礼貌地回复表示了感谢。

他们也很低调,知道这种时候不能张扬显摆,所以也完全没跟落选的那四位同学联系,免得刺激到别人。

当然,顾辙会单独给那四个落选的博士发邮件、稍作解释表示惋惜,这些基本操作自不必提。

……

顾辙本以为这事儿就这么低调处理过去了,双方皆大欢喜,落选的人也保住了面子。

然而,他还是稍稍小看了这个时代东海大学博士们的自尊心。

面对顾辙的筛选结果,还是有一两个人第一时间私下找了他们的导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或者是对招聘原则不公的质疑。

很多人也不是非要来顾辙这儿,但就是要个说法。来都来了,不明不白觉得自己比同学差,心高气傲的人受不了。

主动离开的陈凡,就到郑教授那儿稍稍吐槽了两句,暗示顾辙武断专行、学术上怕是不能容人。

郑教授对陈凡的学术科研能力还是欣赏的,但他也知道顾辙的科研能力,绝对更在陈凡之上。两个心高气傲都要自己说了算的人,无法好好合作,倒也正常。

所以他只是安抚了陈凡几句,把这事儿压下了,不跟顾辙提起。

可惜,仅仅半小时后,正要下班的郑教授,又接到一个同事的电话,是物科院教授谭国荣打过来的,跟郑教授聊起刚才帮忙拉博士去顾辙那应聘的事儿。

谭教授在电话里颇有几分兴师问罪的不爽:“小郑啊,我给你介绍了几个人去顾辙那儿,他能选中两个,也算是件好事。

但听回来的学生说,他连我名下最得意的学生孙剑涛都刷了,反而留下了李怡然他们几个。我想了解一下顾辙的用人标准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不是质疑,我也理解企业的独到诉求。但作为导师,还是希望了解内幕。如果确实有道理,我可以不跟学生说。”

谭教授显然也是老江湖了,他知道很多企业的用人原则涉及到商业机密,不希望对社会公开,免得以后来应聘的人针对性准备,那样就无法搞突击检查看穿人的本性了。

但他作为教授,既然要帮顾辙拉人,还得服众,他觉得自己有必要知道一下,大不了守口如瓶。

郑教授也是无奈,表示让谭教授稍安勿躁,他问一下顾辙。

然后郑教授就一个电话打到顾辙那儿:“小顾,你今天的招人标准不是很公开啊,有好几个专业杯刷的博士,都不服。

虽然用人是企业很私人的事情,但你要是下次还想从谭国荣教授他们那儿拉人的话,最好还是跟教授们私下解释一下——当然,以后你要是不从他们那招人了,也无所谓。”

顾辙在电话另一头想了想:“谭教授这人一贯口风严么?如果严的话,今晚我请你们俩吃个饭,就当说和一下,顺便私下解释我的用人原则。”

郑教授表示理解,然后又撮合约了一下,当晚就在校外一家会所约了个四人的饭局,把今天为顾辙介绍博士生的教授都拉上。

毕竟一共有三个教授,也不好厚此薄彼、忽视了脾气好的,否则以后在圈子里还怎么混。

大家都加班得比较晚,都快国庆了还在为顾辙的事儿忙活,顾辙当然也要好好表示,点菜的时候尽量往礼数周全上靠。

……

顾辙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到谭国荣教授和另一名化科院的教授,他也非常客气,酒桌上都是他敬酒、教授们随意。

酒过三巡、硬菜也都上了,尝过几口之后,顾辙才推心置腹跟谭教授等人曲线阐述他的选人标准。

“谭教授,其实那个孙剑涛的学术成绩,我也是看了,确实跟着您做了不少论文。但是吧,恕我直言,他的水平,长在逆向、快速跟进外国已有的先进研究。

至于从零到一的完全开创性的工作,我不好判断他和李怡然、费哲轩的优劣。所以,当时我只能从个人动机禀赋上面来区分。

我当时分别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物理学上,有哪四种基本力,他们当年读书时,分别是几年级才知道这四种基本力、从哪儿学到的。”

谭教授眉毛一拧,似乎颇不以为意:“你招两个博士,结果就考这种问题?这物理系大一新生都知道吧,电磁力,引力,强力,弱力。还是说你要考他们弱电统一理论?给他们挖了什么坑?”

顾辙身体后仰,微微摆手:“没有没有,您想多了,我问这个问题,丝毫没打算在专业上挖坑,我又不是物理系的,怎么挖得了坑。我只是根据个人经验,想揣测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而已。

结果,李怡然说,她是按照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的先后顺序,知道这四个概念的,引力小学的时候读牛顿的故事就知道了。

至于电磁力,她一开始的认知只停留在电学范畴上,后来深入学习,才知道除了引力之外的一切宏观力,基本上都是电磁力的作用。那是高中时候的事儿了。

强力弱力,是分别高二和大一才知道。另一个被我选中的费哲轩,跟她答案大同小异,具体我就不多说了。

唯独那个落选的孙剑涛,他倒是学习得很超前,据说高一准备物理奥赛的时候,就已经把引电强弱四大基本力的概念学扎实了,而且他居然是先知道弱力,后知道的强力。

因为他高中就开始了解从费曼、马尔萨克到施温格的弱电统一理论概念了,厉害啊,看得出来他对物理学前沿学术掌握很积极。”

谭教授听顾辙娓娓道来,也意识到顾辙讲这个故事用意不简单,他似乎有点揣摩到了,但不敢确定,便试探着追问:“那你最后为什么把孙剑涛刷了?”

顾辙抿了一口面前的酒杯,审慎地说:“我承认我的判断有点主观,有点挑学习动机,我讲讲我当年是怎么知道物理上的四种基本力的吧。

我学到电磁力和引力,跟李怡然费哲轩也差不多时间,都是初中刚有物理课的时候。但是我一直到高二,才勉强知道‘弱力’的概念——我没有超前学习,毕竟之前你不接触β衰变、不接触放射性,就不需要知道什么是弱力。

但是,我对强力的了解,比弱力早了两三年。那时我刚上初三,上第一节化学课时,老师告诉我: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电子和质子之间依靠的是电磁力的异性相吸,来确保电子围绕原子核转,被束缚,不至于逸散’。

我听完这一个知识点后,自己琢磨了一下,就大吃一惊,差点儿担心‘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没有崩溃’——

因为我意识到,既然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质子能吸住电子不逃逸。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能存在原子核里有多个质子的原子呢?质子和质子不是应该电磁力相斥把原子核炸散了么?

当时我真心很恐惧,就像担心宇宙会毁灭、宇宙为什么一开始能活下来,一下课就去找化学老师答疑。偏偏我初中的化学老师估计大学物理没学好,那时候条件差,后来又找到物理老师答疑。

物理老师很欣慰地告诉我: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力,叫做强力,或者说强核力,强力比电磁力强得多,可以抵消掉质子之间的电磁力相斥,所以这个宇宙不会被毁灭到只剩单质子的氢原子,这个世界可以存在下去。

我并不要求别人对物理学基本力的学习认知顺序跟我一样,我今天挑选的问题,也只是判断一个人学习动机和好奇心的非常微小的一个角度。

但是我可以看出来,孙剑涛不是真爱物理,至少他爱的程度、以及内生自发自驱的好奇心程度,不如李怡然和费哲轩。

不然他不可能按部就班被灌输、努力学习到先知道弱力,后知道强力,一上来就高深到想学‘弱电统一理论’,才开始关心这些概念。说明他对自然法则的运行缺乏天然好奇,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爱。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搞探索未知的前沿科研,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培养,但我希望最好筛选出本心和好奇心最强烈的人。

当然,孙剑涛能通过您的层层筛选,他至少对物理是个‘好之者’,我没说他差到只是‘知之者’。但其他两个人,有‘乐之者’的潜力。”

谭教授听了,居然也颇有感触。大学名教授招博士的时候,其实面试最重视的也是学生的科研动机、科研好奇心。

老师在考研面试的时候,最讨厌的其实是两类人:一类是强调自己“虽然不聪明,但是勤能补拙”。因为真到了顶层科研,逼着自己努力是没用的,有些东西不是努力能努出来的。

第二类就是流露出“我其实不是真喜欢这个方向,我只是为了镀金、将来找工作”。

这两类都是自驱力和好奇心不足,最后肯定成不了科学家的,无非是个科举禄蠹而已。

但谭教授自忖,他也充其量只能在面试时筛选出“好之者”和“知之者”。至于什么是“乐之者”,他也没非常严密的想过,只觉得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难道顾辙还有这个识人的本事,能看出李怡然是“乐之者”不成?

谭教授的情绪一下子变得颇为热切,连带着旁边的郑教授和另一位教授,也提起了兴趣。作为大教授,他们也希望以后带研究生时,尽量甄别出真心搞科研的好苗子,要是能学一招,一直能受用下去。

顾辙也不敢托大,不至于在教授们面前摆谱,他只是很诚恳地说:

“怎么判断好之者和乐之者的境界,我也不敢乱说,我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大家都知道,我这人比较文理全才,既能搞科研、发文章拿专利。也精通法律布局,让我的科研成果利益最大化,还上过《今日说法》。

但是,我对法律的学习热情,与我对物理化学的学习热情,肯定是不一样的。说白了,我之所以理科那么强,最后还痛定思痛去学法,

是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擅长吹牛、不擅长布局争取利益,那么我在物理化学上的努力,就不能被世人所知,酒香也怕巷子深嘛。

所以,学法的目的,是为了装逼露脸、人前富贵。同时,我学了之后发现自己确实也有缜密的思维、搞法的逻辑天赋,所以越学法越用法让我越获益,形成了正反馈的飞轮效应,我就成了一个学法学计策的‘好之者’,学这玩意儿有成就感,有好处,越学越有动力。

而更高一层警戒的‘乐之者’,那就得像学物理化学,甚至像是打一些你不太擅长的游戏。比如有些游戏,你打得很差,一上来就被对手打死了,但你就是爱玩,乐此不疲,

你不需要变强、人前显贵的正反馈来激励你玩下去,哪怕玩一次输一次你还要玩,这就是‘乐之者’了。用一个网上的术语,就是人菜瘾大,这才是真爱。

孙剑涛对物理确实是‘好’,但我看得出来,他好物理是因为学了物理能让他收获老师、同学、家长的羡慕、表扬,是能名利双收功成名就,我不是说这不对,但肯定不如最初人菜瘾大的人境界高。

我这次要招的不是工程技术人员,不是追赶、模仿、逆向国际先进水平,我要招的是未来的科学家,是从零到一的创新、是探索人类未知。到了这一步,需要的能力禀赋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乐之者’会变得无比重要,

因为科学探索本来就会有无穷的试错失败,如果一个人需要成就感的正反馈激励才能一直努力下去,只要他试错几次没出成绩,就会自我怀疑,就会转行跳槽。只有人菜瘾大的,被物理杀了千百遍,还会坚持研究下去,这种人不需要功名的激励。

我说句难听的,我国目前的科研界,之所以陷入‘追赶外国的加速度越来越强,但探索未知却相对止步不前’,跟我们的科研人才筛选体系、之前需要大量‘好之者’,而后续却无法及时转型到吸纳‘乐之者’有很大的关系。

探索未知是很寂寞的,你都没有一个路标在前面领跑,想摸鹰过河前面都没鹰可摸。所以,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当然,今天我这番话,希望你们对外保密,因为我以后还想从你们这儿招人。我不希望我的选人原则泄密后,下一次来的都是卧冰求鲤利欲熏心的演技派。”

人品和道德,从来都不是不重要的。只是只有老板直接选才时,才能高效利用好这招。如果古代皇帝能对每一个被举的“孝廉”亲自把关,而且皇帝本身眼光足够好,那么哪怕察举制也是不至于堕落的。

但如果公司或者朝廷大了,大老板忙不过来,不得不间接选才,就不能授权给hr或者“中正官”去选道德,那样会给巨量的舞弊空间。只会招来二十四孝那样的虚伪诈骗犯。数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超大规模下,科举比察举和中正公平多了。

当顾辙将来做成了大公司,他也会面临无法再选出真正‘乐之者’,而只能重新依靠职业猎头和hr按“法制”招人,低效但公平。

顾辙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别让自己的事业变成大公司,那虽然利于赚钱,却不利于为人类探索未知。

可不能让“成为世界首富”这种拉胯卑贱的小目标,而损害了他经天纬地的科研伟业。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