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孝武剑侠录 > 第一百三十七章

孝武剑侠录 第一百三十七章

作者:望旻舒心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31:1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快,快点!赶紧把东西都装上车,平日里懒散,这会你也不长眼?”

一位尖嘴猴腮的管事正在院里吆喝,忙忙碌碌的活计嘴上不说,心里可没少了问候。

“老爷出来了,快把轿子抬过来!”

从后面传出声音,管事赶紧小跑过来,迎面是一位穿绸裹缎的老头,倒背着手,派头十足。

“靳福,都准备好了没有啊?”

那位名叫靳福的管事弯着腰,上身都快跟地面平行了,仰着脸答话:“都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起身。”

“那就走吧。”

“起轿!王大人府!”

他们口中的王大人,是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在金陵城姓王的大人不少,但他们城北王家能攀上关系的,也就只有王华这一家了。

在路上靳福问道:“老爷,咱们俩月前不是刚去过王大人府上嘛,现在又不是年又不是节的,怎么又去,还带这么多礼物……”

轿子的小帘撩起,王伯胜压低声音说道:“俩月前去,是吊唁,这次去可是报喜的。”

“报喜……王家长子刚死俩月,就算有喜事,咱们这么大张旗鼓地去恐怕不太好吧?”

“你知道什么?昨天晚上我听老李说,王守仁压根就没死,已经送家书回来了,约莫今天就到家。”

“啊?没死?那俩月前那丧事是……”

王守仁确实没死,昨天夜里上岸,已经到了镇江府,就是走得再慢些今天也该到金陵城了。消息是路川让冷龙岭的兄弟散出去的,这些天金陵城都传遍了,王伯胜是知道得迟的了。

“具体情况我也不知道,不过想来应该是我叔父搞错了。这样也好,我可以名正言顺去两次,但愿能让他说句话,给正钧找份差事。”

“常言道,拿人的手软,吃人的嘴软,王大人是平日里都不收礼,既然收了礼哪有不办事的道理啊。不过……小的听说兵部开了武职纳银补官例,有愿纳银授军职的听实授百户一百五十两,副千户二百两,正千户二百五十两,指挥佥事四百两,指挥同知四百五十两,指挥使五百两,都指挥佥事六百两。咱们金陵有好多人家的少爷都补了武官,所以小人心想,王大人不是跟京城的刘太监有些那啥嘛,老爷还不如给少爷买个武官……”

王伯胜白了靳福一眼,“你能想到的我就想不到吗?”

“小的多嘴,小的多嘴。”

“唉……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啊,一来朝中有人好做官,攀附不上大人物,光身子做官一辈子都做不上去;二来大明朝重文轻武,全国武官足有数万之多,可除了边将,其余大都闲居在家,手中没有半点职权,手下更无一兵一卒,何来的油水可言?哪怕是补了边将,面对的都是些茹毛饮血的蛮夷野人,不知有多凶险。再说,做武官就入了军籍,不做到兵部尚书都没办法脱离军籍,代代都要参军入伍,我王家可就万劫不复了。”

“原来还有这些道理,还是老爷英明。”

“而且你别看我叔父现在辞官在家,他跟别人不一样。他乃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弘治年间担任当今天子的日讲官,那是帝师。就凭他和万岁的这层关系,哪怕是刘太监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我听我叔父府上的人说,刘太监以我叔父参与编订的《大明会典》中的一处小纰漏,参了我叔父一本,不过万岁并未理会,是我叔父觉得朝堂之上麻烦才自己上书致仕的。换句话说,他要是想做官,只要给万岁再上一封书,起码一部的尚书还是在的。”

靳福听闻连连咋舌。

他们说的,不管是实情还是有些偏颇,都无关紧要,不过是些传言罢了。

不过与此同时,另一边还有人也在说王华。

“师弟,赶紧走吧,别买东西了。”

“师兄别急,咱们今天肯定能到家的。”

“我不是说这个,我是说……你看看,这大包小包的怎么拿呀?”

“礼多人不怪嘛。”

王守仁气乐了,“这里的礼是礼数的礼,可不是礼物的礼。你说咱们师兄弟,我家跟你家有什么区别,你搞这么生分……”

“嘿,礼物不也是礼数嘛。”路川又从旁边店里拎了两大包东西,笑道,“师兄有所不知,这沉甸甸的都是小弟对伯父的仰慕之情,轻不得,轻不得。”

“我爹可不会武功。”

“这是什么话,难不成小弟只懂武艺不懂其他?”

王守仁咧了咧嘴,继续说笑道:“难不成师弟还懂学?师弟要是和家父说一番你那‘朱子淫邪论’,估计家父当场就背过气去了。”

“额……师兄就别取笑小弟了,我听过几个关于伯父的传闻,你听听属不属实哈。一则是说伯父六岁时在河边玩耍,见一醉汉到净面浣足,走时将钱袋落在了河边,打开一看里面有黄金数十两,伯父怕别人看到后拿走,便将钱袋扔在了水中,自己坐在岸边守候,失主果然寻来,拿回钱袋后以一两黄金酬谢,伯父却说,我不贪你数十两金子,能要你一两吗?”

“这个故事在我家乡盛传,想来应该不会有假。”

“还有一则说,伯父在祁阳教书期满后,告别祁阳文友,准备回家参加乡试,祁阳学子设宴践行,其中有好事者将宴席安排在水心亭里,趁伯父酒醉,众人告辞乘船离去,将伯父一人留在了亭中,顺便还在里间藏了两位女子。伯父大惊失色,求船不得,最后卸下门板渡水而归。”

“前些年有位家父故友来家中做客,还说起此事。”

“哈哈,那余下的我就不必再说了,想必也都是真的。师兄你看,要是做人能像伯父这般,天下人再能说也说不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吧?”

“你还是不信朱子的人品?”

“嘿,我哪有说他呀,我不是在说伯父嘛。唉……世人所贪,无非财色二字,利欲熏心,却说财色亦是本性,持身不正,非说身不由心。”

王守仁也叹息道:“世人若是都能像师父和家父一般仁恕坦直,天底下也就没什么祸事了。”

“两位老人家读的书都够把我埋好几遍的了,碌碌苍生又如何比得了?”

“……”

二人说着便到了王府门前,见门口停着轿子,王守仁不由得有些疑惑,便向轿旁的下人问道:“几位大哥,敢问一声,不知这是何人的轿子啊?”

王守仁发问,是因为他父亲辞官时说过,“从此可以免祸矣”,之后便与为官之人断了来往,可大明朝乘轿是有规定的,洪武永乐年间人臣俱不敢乘轿,正统时文官年迈官员方可乘轿,自景泰以来两京五品以上者无不乘轿。故此成化十五年十一月,太监汪直乞定严文武乘轿之禁,文三品以上,年逾六十者方能乘轿,武官一概不许。可六部侍郎才是三品,自己回家的消息刚传出去,家门前停这么一乘四抬小轿,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轿夫坐在栏杆、抬杠上,抬眼上下打量了打量王守仁,见是位书生,便答道:“哦,这是我们老爷,城北王家的轿子。”

为什么他们会对书生客气呢?绝不是说王家的下人比一般富贵人家的下人通人情懂礼貌,只是书生他们不敢惹罢了。其实别说是他们,就算是他们的老爷,那也是不敢惹的。

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考,县、府考试叫童试,考过便是童生,童生就能做师爷、先生、朝奉;府、州学院举行的叫院试,考过便是生员,也就是常说的“秀才”,到这一层面就不是平头百姓,而是“士”了,同时会有很多“好处”,比如官员要以礼相待,但生员见官不必下跪等等;行省举办的叫乡试,又叫大试、秋闱,三年一次,名额由朝廷分配,数十到百余不等,录科便是举人,从这儿开始就可以做官了;京城礼部举行的叫会试,又称春闱、礼闱,取进士二三百人,或授低阶官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都有俸禄;最后内阁预定,皇帝钦点的叫殿试,只排名不黜落,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及优者入翰林院。像王华,就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状元及第便授翰林修撰,王守仁则是弘治十二年进士,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名,观政工部。不过他们父子那是学文的尖子,寻常人哪里跳的过这道龙门啊?可不如他们也没关系,就拿生员说,考起来不太难,起码不太过分难,而且就算你考不上,只要家里有几个糟钱,就能买一个,别看不是官,你要跟人家打官司,人家在堂上一站,大老爷还得冲人家拱拱手,左右一对,读书人肯定向着读书人,大老爷把惊堂木一拍,好嘛,官司输了,何苦来的呢?不过这也就是说说,但凡读书人一般都懂礼,说白了,和气。你不呛着来准没事,故此这么人也眼乖,说句不带茬子的话,你方便我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