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东都剑花西京烟雨 > 第三百四十五章 挥师东征 剑指辽东

书接上文,上回书说到赴焉耆楚墨风迎接龙思妍,扬天威郭孝恪讨伐焉耆国,西突厥趁虚而入,大唐军横扫**。这才引出回长安楚墨风再度启程,欲亲征李世民兵发高丽。

十二月,甲寅日(十四日),李世民下诏令各路大军以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兵几路进攻高丽。

高句丽是存在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高句丽民族由濊貊、扶余、沃沮、汉人、古朝鲜人、韩人等族群融合而成。公元前三十七年,扶余人**建立高句丽于沸流水畔之纥升骨城,其疆域从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中游地区逐渐向外扩展,强盛时期西抵辽河,北到今吉林市,东到今延边地区,南到朝鲜半岛汉江流域。其都城三治两迁,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公元3年迁至今吉林省集安,公元427年再迁至朝鲜半岛平壤。汉朝以来,高句丽处于历代中原政权的羁縻、藩属体制之下,鉴于此对于高句丽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权,可想而知其对中原政权的仇恨有多深。

直至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平阳王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而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时值农历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军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无奈之下 隋军撤退。随后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

大业八年正月(公元612年),隋炀帝决定讨伐高句丽,出征的隋朝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有军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此外为其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军人数量的两倍。 大业八年三月末,隋朝大军抵达了辽河。

由于隋军造的桥距离岸边还差数米,故而隋军赴水与对岸的高句丽军交战,结果隋军死亡甚众,隋朝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之后隋军加长了桥梁,终于渡过辽河,在东岸击败高句丽军。

起初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为了防止将领因为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从而轻兵掩袭孤军独斗,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

且隋炀帝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隋炀帝仍然不醒悟。后来楚墨风研习《隋史》时,读到这一段忍不住破口大骂,对于这种背信弃义奸诈狡猾之人,不趁势一举将其歼灭,反而要彰显什么礼仪之邦的风范,殊不知那些冤死在辽河的亡魂,此刻却在不住地恸哭。依稀记得楚墨风当初还自顾自地嘀咕了一句,“他杨家人就没有几个脑子清醒的,杨广还真以为自己是那个光头,能够坐镇中央指挥百万大军吗?”

连番征战之余隋军仍然没有攻下辽东城。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而且高句丽的其他城市也拼死坚守,最后隋军没有攻下任何一座城池。

与此同时,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进入浿水,然后率领精兵四万登陆攻打平壤,结果高句丽打的来护儿大败,隋军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 宇文述等人率领隋军三十万五千人,被高句丽打的惨败,隋朝左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宇文述等九支军队共计三十万五千军人渡过辽河,等到返回辽东城时,仅剩下两千七百人,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 至此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惨败而告终,一征高句丽大业就此葬送在辽河之畔。

随后隋炀帝不顾天下起义的危局,接连又发动两场大战,皆以失败告终,三场大战下来,结果高句丽还在,隋朝却大乱灭亡,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被败坏殆尽,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严重削弱了华夏,导致人口锐减到两百余万户 ,还留下严重分裂内战,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 ,而突厥颉利部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突厥可汗将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还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取得中原,华夏面临被突厥灭亡的危险。

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华夏被大乱严重削弱,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李唐立国之后,留给李渊等人的却是一个几近溃烂的摊子。

自大唐建立至今,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二人,历经数十年图治,终于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决心,一点一点将中原大地拼接起来,尤其是从贞观初年开始,自从大唐出了那个妖孽,先后剿灭突厥颉利部、吐谷浑汗国、西域诸国,打败薛延陀汗国,令四夷威服,也间接地震慑了龟缩一隅的高句丽。

其实这一战大唐本不用去打,奈何当年跟随李世民身侧的战友之中,早已所剩无几,依旧存活的几人之中,李道宗时年四十二岁,楚墨风时年四十五岁,而李勣也到了五十岁,岑文本五十一岁,太傅高士廉已然七十岁高龄,至于当年威名赫赫的大将李靖也是风烛残年,李世民不是不想打,而是不敢打,生怕这些老兄弟们一个不注意便是阴阳两隔。就在李世民进退维谷之际,楚墨风临行前与李世民的一番谈话,却是坚定了其征讨高句丽的决心。

御书房内,距离楚墨风返回长安才过去十日,而距离楚墨风率部奔赴辽河一带仅剩十日时间,难得进宫面圣穿上蟒袍的楚墨风,此刻与李世民二人丝毫不顾及形象地坐在御书房的地上,怀抱酒坛自顾自地喝着,御书房外太子李治恭敬地守在门外,而老太监王德则是领着一众宫女侍从,远远地站在照壁下。

“朕这些年始终有个心头大患,眼见朕的身子也一日不如一日了,如若不在治儿登基前为其除去,朕唯恐日后大唐国本动摇啊。”望着御书房内挂着的那副早就被勾勒的有些模糊的地图,李世民的目光始终锁定在东北一角,“朕也知道,咱们当年那些老兄弟,如今都已经两鬓斑白,年轻一点的只有你和道宗二人了,但是朕也知道,诸位自秦王府开始跟随朕,这么多年来劳苦功高,尤其是你啊,身上的伤疤快数不过来了吧?”

“二哥,说这话就有点虚了,臣弟的父亲当年临终时曾经留下书信一封,称您乃是千百年来的贤明君主,所以这么些年臣弟始终跟随左右,而今看来,老爷子的话一点也不假。”望着同样是两鬓斑白的李世民,楚墨风长叹了一口气说到:“臣弟知道您是想打高句丽,既然想打那就打,臣弟只要还能动弹,绝对会第一时间冲上去的,只不过......”

说到这楚墨风微微一顿,李世民见状笑着拍了拍对方的肩膀,“你小子,这么多年只要说话一有停顿,准是要跟朕提要求,说吧,无论什么事情,朕都会应允的。”

听了李世民的话,楚墨风从怀中摸出一张纸片递给了对方,而后笑着说到:“提要求?臣弟如今还需要提什么要求吗?只不过是臣弟前些日子自焉耆回来,思索了许久之后,想着如若有一日臣弟不在了,至少也得寻一些有能力的将领给治儿留下,免得日后治儿继位朝中无大将可用,这上面都是臣弟这些年发现的,有的在军中不得志,有的在民间未出仕,二哥自己看看吧,有合适的就先寻个由头启用,这一战正好当做试金石了。”

望着名单上第一个人的资料,李世民不免皱了皱眉头,“这人都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了,依旧没有出仕,莫不是有什么隐情?”

“薛礼,字仁贵,是南北朝时期刘宋、北魏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其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相继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此人因父亲早逝而家道中落,据臣弟的人打探得知,此人武艺超群,熟读兵书,可堪大用。”望着名单上的第一个人,楚墨风抽了抽鼻子笑着说到:“陛下此番不如将此人招至麾下,如若真如臣弟所言,待日后臣弟将麾下的六万修罗铁骑尽数交由此人,玄黓那孩子弃武从文,而朝中自三姐之后再无领兵女将,所以臣弟也想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值得臣弟托付。”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随即抬起头对着门外喊到:“治儿,方才你皇叔的话都听见了吗?这件事交给你去处理,大军开拔在即,能不能为你日后招募一名悍将,就看你的本事了。”

门外的李治闻言先是一颤,而后赶忙应了一声,转身离开了御书房门口,向着承恩殿方向跑去。过了些日子,正在家中准备筹划迁坟事宜的薛仁贵,收到了来自辽东道行军总管张士贵的一封书信,匆忙看完书信之后,薛仁贵辞别了发妻柳氏,背着行囊踏进了军营。

就在楚墨风与李世民在御书房把酒言欢之后,东征的前期工作已然准备的七七八八,而楚墨风则是回到了贤王府邸,望着正厅内的莺莺燕燕,楚墨风面色凝重地说到:“此番本王随陛下前去征讨高句丽,究竟这一仗会打多久,我也不知道,府邸之事就拜托各位了,待这一仗打完,本王决定自此解甲归田,忙碌了这么多年,也是时候回府来好生陪陪你们了。”

一番话说的好似生离死别一般,一时间王府正厅内抽泣声不断,十日之后在众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楚墨风缓缓地翻身上马,独自一人向着春明门方向驶去。

春明门城门校尉刘大庆,自贞观元年就在此任职,十七年如一日,这一日清晨春明门才开,刘大庆缓缓地从城楼上走下来,正待命人搬开据马,却看见自长安城内缓缓驶出一人,待刘大庆仔细一看,还未等此人近前,刘大庆早已恭敬地跪下喊到:“末将刘大庆见过贤王殿下。”

望着面前身形有些微微驼背的刘大庆,楚墨风眼中闪过了一丝暖意,依稀记得面前这人,原本也是一名风华正茂的年轻男子,时过境迁,原来老了的不仅仅是陛下和那些老兄弟,还有这些每日都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小人物,念及于此楚墨风轻声说到:“大庆啊,你也算是监门卫的老人了,待过些日子本王回来,跟你们将军说一声,本王作保引荐你做个候补监门卫将军,也算是本王犒赏你这些年的付出了。”说完从怀中摸出一个小布袋丢给了对方,“天冷了,给手下的弟兄们买双厚实的靴子,顺便买几壶热酒暖暖身子。”

手中握着那沉甸甸的小布袋,刘大庆闻言眼角一酸,有些哽咽地问到:“殿下此番这是......”

“兵发高句丽。”淡淡地说了一句,楚墨风随即策马向着前方走去。

望着马上这位几十年如一日为大唐征战奔波的男子,堪堪起身的刘大庆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兵发高句丽’,内里又包含着多少的腥风血雨,想到这刘大庆不顾冬日地面冰冷,再度跪下地上,对着楚墨风的背影恭敬地行了一个稽首礼,而后高声喊到:“监门卫麾下春明门城门校尉刘大庆,恭祝贤王殿下旗开得胜平安归来。”

前方,无数的黑衣黑甲骑兵紧紧地跟随在楚墨风的身后,脚步坚定的向着前方走去。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庚子日(初二),就在楚墨风率修罗铁骑抵达辽河西岸的同时,经人举报后查证,沧州刺史席辩贪污受贿,不良人果断出击,将其擒获后带回长安,经由刑部、大理寺、不良人三司会审之后,证据确凿,遂上报李世民决断,李世民遂下旨判处席辩斩立决,并诏令朝集使前往刑场观看。

庚戌日(十二日),李世民亲自统率各路大军从洛阳出发东征,任命特进萧为洛阳皇宫的留守。

乙卯日(十七日),李世民下诏:“朕从定州发兵后,便由皇太子监国。”

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尉迟敬德上书言道:“陛下亲自征伐辽东,皇太子在定州,长安、洛阳两地内部空虚,恐怕会发生象杨玄感那样的变乱。而且高丽是个地处边陲的小国,不足以由皇上去辛苦操劳,希望陛下派一支部队征伐,指日可灭。”

谁知李世民却不听从,而是任命尉迟敬德为左一马军总管让他随行。

怀远守捉城内,得知楚墨风率部到来,时任守捉将军的张大猛赶忙率领麾下的将领出门迎接,才走出大门就看见当先一人一身全身武装的盔甲,胯下一匹通体雪白的战马,身后则是密密麻麻的身穿黑衣黑甲的骑兵,每个人的盔甲上都隐隐闪着一丝幽暗的光芒,然而这一队骑兵整体给人的感觉却是隐隐地泛着杀意,张大猛见状喉头微微蠕动了一番,用力地吞咽了一口口水,而后走上前恭敬地说到:“末将怀远守捉将军张大猛见过贤王殿下,还请殿下移步城中,末将早已准备好了酒菜,恳请殿下赏光顺便指点一番。”

谁知楚墨风像是没有听见对方的话语一般,掀开覆面冷冷地说到:“此处距离高句丽的金山城还有多远?”

张大猛闻言先是一愣,以为对方要考校自己,不假思索地说到:“启禀殿下,此地距离金山城大约还有一百里的距离,不知殿下问及此事......”

只见楚墨风一抬手,缓缓地说到:“一百里倒是不算远,命人取来草料和水,本王率部原地补给一番,准备好供六万人连续作战十日的军粮,补给结束本王即刻开拔,即将与高句丽开战,尔等镇守的守捉城乃是重中之重,务必严防死守,明白了吗?”

楚墨风的这一通话让张大猛顿时语塞,原本计划好的招待全然派不上用场了,无奈官大一级压死人,况且面前这位已经不能用官来形容了,无奈之下张大猛只得按照楚墨风的要求命人赶忙准备,原地补给了大约半个时辰之后,楚墨风这才翻身上马,对着身后的修罗铁骑高声喊到:“一百里,天黑之前迅速赶到金山城外,如若有掉队的,自行返回京城等候发落,开拔。”

话音一落酒足饭饱的修罗铁骑纷纷催动胯下骏马,随着楚墨风向着北面飞驰而去,待对方离去之后,身旁的一名将领这才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心有余悸地对着张大猛说到:“都说咱们这位殿下做事雷厉风行,今日一见果然非同一般,你看那些战马,各个全身覆甲,而且那些骑兵的兵刃,皆是上好的材料打造的,再看看咱们的兵器和战马,真是天壤之别啊。”

张大猛闻言没好气地瞥了对方一眼,而后有些羡慕地说到:“谁不知道,还是谁看不出来,你小子若是也能富可敌国,你也能打造出来这样一支队伍,那可都是钱啊。”羡慕不已的众人眼见对方远去,纷纷随着张大猛返回了守捉城。

二月末,李勣的部队到达幽州。三月,丁丑日(初八),李世民的车驾到达定州。

丁亥日(十八日),李世民在定州临时行宫对身边的大臣说到:“辽东本来就属于中原王朝的地域,隋朝四次派兵出征而不能取胜;如今朕亲自东征,是想要为中原人的子弟报其父兄之仇,为高丽百姓雪其国王被杀的耻辱。而且四方都已平定,只有这一块小地方没有平定,所以乘朕还没有衰老,用士大夫们的余力打败他们。朕从洛阳出发以来,只吃肉食,而一点不吃早春蔬菜,是担心因此而烦扰百姓。”

在定州期间,但凡李世民看见有病的士兵,便召到御榻前亲予慰问,让州县妥加治疗,士兵们都深受感动。被征召前往辽东的州府中,有人没有被登入东征部队的名簿中,自愿以私人装备跟从军队,动辄一千多人,李世民得知召其前来问话,本以为这些人是为了跟随大军谋求封赏,谁知这些人却情真意切地说到:“我们不求得到皇上的封爵赏赐,只愿为陛下效忠,战死在辽东。”

得知李世民将要出发,太子李治一连哭泣几天,李世民见状有些气恼地说到:“如今留下你镇守,加上俊彦贤才辅佐,正是想让天下人认识你的风度才能。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进贤才摒弃小人,赏赐善举惩罚恶行,大公无私,你应当努力做到这些,有什么好悲泣的?”

遂命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代行太子太傅,与刘洎、马周、少詹事张行成、右庶子高季辅一同执掌机要事务,辅佐太子。长孙无忌、岑文本与吏部尚书杨师道与太宗同行。

壬辰日(二十四日),车驾从定州出发,李世民亲自装备弓箭在马鞍后带上雨披,命长孙无忌暂行侍中职,杨师道暂代中书令。

与此同时楚墨风率领麾下的修罗铁骑,已然在高句丽金山城外驻扎多时,只等待大军进攻的信号,便准备攻打金山城......

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且看楚墨风初战告捷,再看李世勣再战碰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