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东都剑花西京烟雨 > 第三百二十九章 崩殂 祭奠 心寒 欲动

书接上文,上回书说到楚墨风配合李靖大军奔袭吐谷浑,大唐军穿越死亡地带大破伏允部,加急文书传噩耗,快马飞驰回长安,临危受命圣榻前,闭门谢客再绸缪。这才引出帝王崩殂举国哀悼,帝师授业物极必反。

回到贤王府之后,留在府邸的妲彩发现楚墨风回来,心中惊喜不已,一路小跑着跳进楚墨风的怀中,正待开口说话,却发现对方神情有些落寞,妲彩赶忙柔夷轻抬抚摸着楚墨风满是胡茬的脸颊上,轻声问到:“殿下这是怎么了?莫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臣妾能帮上什么忙吗?”

缓缓地摇了摇头,楚墨风拉着妲彩的手来到了正厅,用略显低沉的声音说到:“妲彩,今日本王进宫去探望太上皇了,但是看情形太上皇已然是回天乏术了。”

有些惊讶的捂住了嘴唇,妲彩的眼圈瞬间湿润,此前也听过关于楚墨风和李渊之间的事情,可以说如若当年没有李渊,现在的楚墨风也不会有如此殊荣,况且论起来那可是楚墨风的义父啊,联想起这些日子府里除了莫梓瑶、窦婧妍和自己之外,李玉湖和花灵儿自楚墨风返回蓚县后不久,就接到宫里传信搬进了皇宫内,此番听楚墨风这么一说,妲彩当即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缓缓地站起身之后,楚墨风轻声说到:“今日的晚饭不要差人喊我了,我想休息一番。”妲彩闻言先是一愣,还未等自己回应,对方已然离开了正厅,网着楚墨风有些疲惫的身影,妲彩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回到书房之后,楚墨风坐在椅子上,望着眼前的大唐地图,眼前又浮现起今日在垂拱殿的一幕。

卯时二刻,垂拱殿外,楚墨风一言不发地站在大门外,只听见殿内一阵纷乱的脚步声和惊呼声,本想着上前询问的楚墨风,按耐住性子束手而立,大约等到卯末辰初时分,只见一名老太监轻轻地打开门走了出来,对着楚墨风施了一礼说到:“殿下,太上皇让老奴来唤您进去,只是,太上皇龙体抱恙,还望殿下不要逗留太久。”

话音一落只听殿内传来李渊有些疲惫的声音,“快快将朕的好儿子带进来。”

老太监闻言赶忙推开门,示意楚墨风进去,待对方踏进垂拱殿之后,顺手将门缓缓地闭合。

望着床榻上一身明黄衣袍面色苍老的李渊,楚墨风快步上前跪在了床榻前,“启禀陛下,儿臣来看您了,希望您赶紧好起来,儿臣还想跟随您征战天下呢。”

“将朕扶起来,让朕好生看看你。”李渊闻言勉强地一笑,示意一旁的侍从将自己扶起,靠坐在床榻上,而后李渊面色冰冷地说到:“所有人都退出去,朕要与贤王议事,殿外十丈之内不许留人,若是有谁偷听,一旦被发现杖毙!”

有道是虎老雄风在,李渊这番话带着丝丝的威严之意,在场一众侍从宫女闻言一凛,齐声应和之后缓缓地退了出去,待众人离去之后,李渊这才苦笑一声说到:“朕的身体朕自己心里清楚,征战是不成了,能不能活过明日还是个问题呢。”

听到李渊这么水,楚墨风起身就要向外走去,“陛下不要这样说,儿臣这就给您找太医去。”

正待转身离去,只听李渊在身后喊到:“回来,不必去找太医了,昨日太医来过了,朕的身体这次是真的不成了,趁着朕意识还清醒,有些事情还需要与你商议。”说完不住地咳嗽起来。

楚墨风见状心头一颤,赶忙转过身,来到了床榻前,“陛下莫要激动,您若是有旨儿臣听着就是。”说完端起一旁的瓷碗,服侍李渊灌了一口清水。

温热的水顺着食道滑落,原本有些干涩的咽喉得到了滋润,李渊急促地喘了口气,倚靠在床榻上缓缓地说到:“这几年你做的很好,朕真的很欣慰。”

“陛下谬赞了,儿臣只不过是尽到了一个臣子的本分。”跪在地上的有些忐忑地说到:“儿臣觉得做的还不够好。”

“莫谦虚,你做的一切朕都看在眼中,二郎身边有你在扶持着他,朕就心安了。”李渊闻言笑了笑说到:“屈突通身故之后,李靖也渐渐老迈,朕一直担心这大唐没有一个强硬的兵部尚书了,而今朕又看到了希望,此前朕拗不过潞国公的哀求,贸然让他接任兵部尚书一职,是朕糊涂了。当初朕才登基时,屡次被突厥压制,考虑到大唐彼时才立国不久,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无奈之下朕只得选择隐忍,此番你能将颉利抓回来,也算是解了朕的心头之恨了,听闻吐谷浑的伏允也被你击破,好啊,但是......”说到这李渊直起身望着楚墨风,语气中带着丝丝地森然之意,“大唐的西边除了吐谷浑,还有高昌和西突厥,再深入一些还有其余大大小小的国家,这些人每一个都想从我大唐身上获取些好处,朕希望日后无论对上哪个国家,你都能秉持强悍之风,我大唐百姓挺直了脊梁做人,不需要对那些番邦卑躬屈膝,明白了吗?”

楚墨风闻言心中顿时明白,这是定下了日后对外的基调了,看来这仗日后是少不了打了,想到这楚墨风对着李渊试了一个稽首礼说到:“儿臣谨遵陛下旨意,此生如若有犯我中原大地者,虽远必诛不死不休。”

“好,好,好,好一句虽远必诛不死不休,朕知道你既然说出这句话,就定然能够做到,届时朕在天上看着你。”接连三个‘好’字出口,李渊好似回光返照一般,面色渐渐地红润起来,“另有一事朕以口谕告知你,如若日后真如朕所料,将此口谕告知二郎,你且附过身来。”向着楚墨风招了招手之后,待对方凑近李渊在楚墨风的耳畔低语了一番。

有道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随着李渊缓缓地叙述,楚墨风先是一惊,而后又点了点头,“陛下明鉴,此事事关重大,如若单凭儿臣红口白牙一番说辞,唯恐日后不能取信于人。”

话音一落李渊从腰间解下了一块金牌塞到楚墨风手中,“这是朕随身的腰牌,日后宣读朕的口谕时,只需要出示这个即可。”

接过金牌揣进怀中,楚墨风有些担忧地说到:“陛下,您方才所言,是否有些片面了?儿臣觉得此人定然不会如此的吧?而您说的另一位,此时尚在垂髫之年,这有如何能看得出来呢?”

“臭小子,俗话说三岁看八十,朕早就暗自观察过,你且安心看,看看一切是不是真如朕所料一般?”颤颤巍巍地抬起手敲了楚墨风的脑袋一下,李渊有些忿忿地说到:“你以为世人都如你这般妖孽?若非朕知道你的些许过往,朕还以为你是古书中记载的天外之人呢,好了,与你说了这么多,朕有些乏了,你且退下吧,今日朕之言,出朕口入你耳,不得外传。”

听闻李渊有些乏累,楚墨风赶忙搀扶着对方缓缓地躺平,随后楚墨风附在李渊耳畔低声说到:“陛下,儿臣也告诉陛下一个关于儿臣的秘密,还望陛下不要外传。”

缓缓地点了点头,李渊笑着说到:“你小子竟然也学朕,弄这些神神秘秘之事,好吧,朕以李家祖先的声誉起誓,你且说吧。”

眼见对方起誓,楚墨风赶忙凑上前低声耳语了一番,谁知话音一落李渊竟然用一种惊诧的目光望着对方,微微抬起的手指着楚墨风半晌说不出话来,见此情景楚墨风后撤一步,跪下恭敬地施了一礼之后,缓缓地离开了垂拱殿。

待对方离开之后,李渊一脸释然的表情望着屋顶,“果不其然,看来朕果真没有猜错,好啊,大唐有此子,昌盛久远啊!”用尽力气喊完这一句之后,李渊随即缓缓地闭上了双眼,

似乎是与楚墨风这番谈话,将自己全身的力气耗尽,而楚墨风最后那番话,也彻底震惊了李渊,这一睡李渊再也没有醒过来,直至第二日老太监前来服侍汤药时,才发现太上皇李渊带着一丝释然的微笑,浑身冰冷早已没了呼吸,见此情景老太监面色惊恐连滚带爬地来到了垂拱殿外,扯着公鸭嗓子凄厉地喊到:“太上皇龙驭上宾了......”一声哭喊如同一道惊雷划过了长安城上空,消息自垂拱殿传出,瞬间传遍了长安城内外。

收到消息的李世民当即瘫坐在龙椅上,眼神中除了悲伤之外,还夹杂着些许异样的情绪,嘴唇蠕动了许久之后,李世民摘下龙冠缓缓地说到:“责令礼部为太上皇定谥号,准备一切事宜;命人通知贤王殿下进宫,朕去看看太上皇的,尔等先行退下吧。”话音一落,李世民有些失神地站起身,缓缓地向着垂拱殿方向走去。

待李世民离去之后,在场的朝臣纷纷跪在地上,冲着垂拱殿方向大声哭泣起来,哭声直上九霄。随着消息的层层传递,白绸将红墙碧瓦严密的包裹起来。大白灯笼高高挂起,白纱、白幔、黑纱、黒幔布满整个皇宫。

垂拱殿外,王德一脸悲戚地站在原地,寂寥的路上偶尔几名宫娥、太监经过,每个人都显得如此的行色匆匆,而就在距离垂拱殿不远的养心殿外,嫔妃、宫娥、太监身着孝服按部就班排成排跪成一片。

收到消息的楚墨风,挥手示意传旨之人先行离去,自己则是在妲彩的侍奉下,换上了一套黑色的四爪蟒袍,缓缓地走出房外,迎面遇到了闻讯而来的莫梓瑶,“本王这就要进宫去了,适逢国丧期间,命府里的人都换上白色的孝服,这段时间都不要随意外出了。”

莫梓瑶闻言点了点头,陪着楚墨风来到了府邸门外,“殿下今日进宫估摸着是回不来了,夜间守灵时多多注意身体。”接过马夫递来的缰绳,楚墨风翻身上马缓缓地应了一声,随即一夹马腹向着前方驶去。

行至朱雀门前,楚墨风这才发现,偌大的皇城好似下了场大雪,清晨惨白的日光透过云层折射在一片凄凉之中,负责值守的士卒纷纷在铠甲外罩了一件白色的孝服,此刻皆是手持长枪面朝垂拱殿的方向跪在原地,缓缓地行至太极殿内,眼见一众大臣皆聚集于此,楚墨风赶忙上前询问情况,却被告知李世民已然前往了垂拱殿方向。

楚墨风闻言赶忙起身向着垂拱殿方向走去,临出太极殿大门前,楚墨风面色凝重地说到:“诸位同僚,适逢太上皇他老人家龙驭宾天,诸位还是不要再聚集在太极殿内了,速速回府更换合适的衣服,一起前往垂拱殿外祭拜才为上策。”说完楚墨风不待众人回答,径自离开了太极殿。

此刻垂拱殿内,李世民就这样面无表情地站在原地,看着一众太监宫女为床榻上的李渊整理着遗容,待众人为李渊整理妥当之后,李世民突然开口说到:“所有人都先退下吧,离开房门外十丈远,如若发现偷听者杖毙!”

似乎是觉得父子二人有话要说,众人赶忙缓缓地离开了垂拱殿,待房门被‘吱呀’一声关闭之后,李世民这才抬起头,望着床榻上的李渊,眼神中闪出一丝复杂的神色,“父皇啊父皇,您为何如此早早第身故,殊不知儿臣还想着与您共同饮宴呢。”

原本听到前面这些话,或许会认为父子二人情深义重,谁知李世民突然话锋一转,忿忿地说到:“儿子知道,论功勋儿子不如楚小子;论您的喜爱程度,儿子不及大哥和元吉的微末;当年如若不是儿子孤注一掷,或许早就因为您的优柔寡断而化作一滩枯骨。其实儿子应该感谢您,您做的唯一一件正确的事情就是招揽了楚小子,正因为有了他,儿子才能每每逢凶化吉,也正是因为他,儿子才能登上如今的九五之尊,其实大哥和元吉的死,世人都认为是儿子的错,可是父王您别忘了,这一切可都是您一手促成的,既然您已身故,那还请您在天上好生看着,看着儿子将您毕生的心血打造的无比强盛吧。”

话音一落,李世民恭敬地对着李渊的遗体行了一个稽首礼,而后转身离开了垂拱殿,才一出门就看见楚墨风冷漠的表情,“来了?进去叙话吗?”

“不了,昨日从前线返回来,已经先一步见过太上皇了。”缓缓地摇了摇头,楚墨风轻声说到:“吐谷浑尽数灭了,现在就等李靖的告捷战报了,届时伏允的死活臣弟不管,天柱王此人定要生擒回长安,毕竟臣弟答应了给阿瓦寨的百姓们报仇,臣弟可不想做出失信于人之事。”

“朕明白,稍后朕就命人以八百里的加急文书告知李靖。”李世民缓缓地点了点头,而后若有所思地说到:“吐谷浑灭了,那下一步的战略计划是哪里?高昌还是西突厥?”

“先灭高昌,肃清沙漠故道的隐患,届时西域各国来朝,咱们再借此打探西突厥的口风,谋定后动!”提及战略部署,楚墨风顿时来了兴致,“只不过待太上皇葬礼结束,臣弟需要再次前往焉耆国,我那个便宜岳父心思摇摆不定,如若不是这样,他也不会将思妍许配给我。”

“朕允了,此去路途艰险,你自己注意安全,朕会命修罗铁骑在焉耆国境内等候你。”二人缓缓地向着太极殿的方向走去,迎面就看见礼部的人向着垂拱殿的方向急速跑来。

适逢五月甲辰日(初十),群臣请求李世民节哀,遵照遗嘱治理军国大政,虽然对李渊有怨恨,但是毕竟死去的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悲伤之余的李世民并不应允。乙巳日(十一日),有碍于国不可一日无君,朝中政事不可荒废,李世民下诏让太子李承乾承乾在东宫处理日常事务,并由时任太子伴读的贤王世子楚玄黓辅佐之,一时间朝堂内外一片哗然。

而此时西征大军的战报也发还至长安,战报上称吐谷浑之患已然平定,且吐谷浑之患的始作俑者天柱王被生擒,不日将押赴长安接受审讯,而吐谷浑的伏允可汗当初率一千多骑兵逃到沙漠中,十多天的时间,余众散逃殆尽,伏允被身边人杀死。吐谷浑人拥立伏允的嫡生子慕容顺为可汗。遂李世民命大军启程返京,同时责令修罗铁骑前往焉耆国待命。乙卯日(二十一日),李世民下诏恢复吐浑国。任命慕容顺为西平郡王、故吕乌甘豆可汗。考虑到他不能降服其民众,仍令李大亮率精兵数千人为其后援力量。

六月,己丑日(二十五日),群臣再次请求李世民上朝听政,本以为此番群臣之请又要被再度驳回,谁知贤王殿下楚墨风进宫面圣之后,宫内传出李世民应允的消息,然琐细事务仍委托太子承乾处理,太子李承乾颇能裁断政务。此后太宗每次出外巡幸,便令太子留守监国。

七月,丁巳日(二十四日),李世民下诏:“太上皇的陵墓依照汉高祖长陵的规模,务存隆厚之意。”

然而建陵的期限太紧迫,不能如期完成。诏书下达后,秘书监虞世南上奏疏认为:“圣人薄葬其亲属,并非是不孝,而是深思熟虑,因为厚葬适足以成为亲人的拖累,所以圣人不为。过去汉朝张释之曾说过:'在陵墓中藏有金玉,即使铸铜铁封住南山还是有空隙。’刘向说:'死者没有生命的极限而国家有兴废,张释之所讲的,是长远打算。’他们讲得深刻,的确合乎道理。陛下圣德超过唐尧、虞舜二帝,而厚葬亲人却效法秦汉的帝王,臣认为陛下不当如此。虽然不再藏金埋玉,后代的人一见丘垄如此高大,怎么知道没有金玉呢?而且如今陛下服丧依照汉文帝,三十七天脱下丧服,但是丘垄制度惟独依照汉高祖的长陵,恐怕不大合适。希望陛下能够依照《白虎通义》一书,为太上皇建造三仞高的陵墓,所用器物制度,一律节省简化,将这些刻石碑立于陵旁,此外另书写一通,藏在宗庙内,用做后代子孙永久效法。”

谁知上疏奏上后,并没有回文,随即虞世南再次上疏,认为:“汉代帝王即位后即营造山陵,有的营建时间达五十多年;如今几个月之内要得到几十年的功效,恐怕人力难以做得到。”

御书房内,李世民和楚墨风反复审阅了虞世南的上疏后,决意将虞世南的奏疏传给有关部门,让他们详悉商讨处理。房玄龄等人议论认为:“汉高祖长陵高达九丈,汉光武帝原陵高六丈,而今九丈则太高,三仞又太低,请求依照原陵六丈的规模。”李世民闻言决定听从其意见。

八月,辛亥日(十八日),李世民再次下诏:“建国之初一切制度都是草创阶段,宗庙制度不完备,如今要将太上皇的神主迁入宗庙,应当让礼仪官们详加议处。”谏议大夫朱子奢请求立三昭三穆而空下始祖之神位。

遂增修太庙,增入远祖弘农府君重耳和高祖神主与原有的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四神主,共为六室。房玄龄等人议论以凉武昭王李为始祖,而左庶子于志宁议论认为王业并非从李直接继承,不能做为始祖,李世民采纳了其意见。

八月,壬子日(十九日),李靖一行率大军押赴天柱王返回长安,适逢早朝之时,李靖将天柱王带到了太极殿内,望着面色倨傲的天柱王,李世民的眼中露出了一丝愤恨的神色,“天柱王,朕且问你,我大唐可有欺压吐谷浑?”

望着龙椅上正襟危坐的李世民,天柱王不屑地冷哼了一声。

见此情景李世民并未动怒,而是继续问到:“为何吐谷浑要屡屡侵犯我甘凉肃一带?莫不是尔等认为我大唐已经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话音一落天柱王再度冷哼了一声,此举瞬间激起了在场众朝臣的怒火,见此情景天柱王笑着说到:“败了就失败了,说那么多有什么用,若不是你们大唐突然冒出六万铁骑,这一仗或许就是我吐谷浑东征的序曲。”说完便仰天大笑起来。

谁知此时一旁的楚墨风缓缓地走到天柱王面前,神色冰冷地说到:“你就是伏允老儿口中的那个天柱王?弹丸之地犹如跳梁小丑一般,有什么好狂妄的?都说你们西域各族乃是生活在马背上的,不知吐谷浑控弦几何?十万?二十万?还是三十万?本王麾下区区六万人打得你们丢盔卸甲,今日你已为阶下囚,朝堂之上见了我朝陛下竟然不知下跪认错,此等狂妄之人留有何用?”话音一落只见大殿内一道寒光闪过,天柱王突然捂住脖子缓缓地倒在了地上。

朝堂之上公然杀人,这在有史以来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一时间朝堂之上鸦雀无声,侍中魏征算是最先反应过来的,跳出来指着楚墨风喊到:“贤王殿下,陛下面前你竟然敢公然行凶,敢问你将国法置之何处?莫不是真的以为这大唐没有人敢制裁你了吗?”

谁知楚墨风不屑地掏了掏耳朵,有些厌烦地说到:“侍中大人说的对啊,陛下,不如这样,下一次扶桑国自山东沿海登陆袭扰之时,恳请陛下派遣臣弟去慰劳一番,而待西突厥东侵之时,陛下请下旨让臣弟将麾下兵马遣散,届时恭迎西突厥大军到来,这样岂不是遂了侍中大人的愿?”

说到这楚墨风不屑地瞥了魏征一眼说到:“你区区一个门下省的首官,品秩不过正三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何人给你的权力来对一个正一品亲王的事指手画脚了?陛下都还未开口,你跳出来作甚?莫不是你自认为比陛下的权力还要打?况且军务大事何时轮到你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指摘了?”

被楚墨风一通抢白噎得说不出话来,无奈之下魏征只得求助于一脸惊愕的李世民,“陛下,您看这.......”

好容易回过神的李世民,望着地上死得透透的天柱王,当即冷哼一声说到:“此等恶贼罪行罄竹难书,此前贤王曾经向朕描述了阿瓦寨的惨状,而今此獠已然伏法,传朕旨意,将此獠的头颅斩下悬挂于长安城上,并下诏告知城内百姓,免除陇右道治下凉州、甘州、肃州三州赋税三年,责令州府官员配合百姓恢复生产,届时朕会委派贤王作为陇右道黜陟使前往巡视,若有不尊政令玩忽职守者,贤王有权持天子剑行先斩后奏之权。”

此话一出高下立判,随后王德命人将天柱王的尸体抬走,简单打扫了一番之后,李世民缓缓地说到:“此番吐谷浑已然平定,诸位爱卿需同心协力,共同维护我大唐的昌盛久远,退朝!”话音一落,李世民缓缓地向着后殿走去。

十月,庚寅日(二十七日),将太武皇帝李渊安葬在献陵,庙号高祖;以穆皇后合葬,加谥号太穆皇后。

十一月,庚戌日(十八日),李世民下诏使议论在太原立高祖庙之事,秘书监颜师古上表章认为:“寝庙应设在京城,汉代各个郡国立庙,不合乎礼仪。”随即李世民停止了在太原立庙的计划。

由于吐谷浑甘豆可汗长时间在中原做人质,国内人不归附他,竟被手下人杀死。他的儿子燕王诺曷钵被立为可汗。可叹诺曷钵年幼,大臣们争权夺势,吐谷浑内部一片混乱。十二月,李世民诏令兵部尚书楚墨风等领兵援助;事先派使者宣谕劝解,如有不遵从诏令的,相机予以讨伐。收到消息的楚墨风,遂命修罗铁骑自焉耆国境内开拔,火速奔袭吐谷浑,一时间大军压境举国震惊。

冬去春来,就在楚墨风率兵奔赴吐谷浑之时,贞观十年,春季,正月,甲午日(初三),李世民终于决定开始亲理朝政。至此原本被李世民委以重任的太子李承乾,又回到了东宫开始枯燥的研习生活,殊不知人一旦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便犹如吸食五石散一般,而猛然间回到东宫的李承乾,耳边充斥着枯燥的之乎者也,渐渐地烦闷的同时,对李世民生出一丝怨念,而这种怨念却在悄然滋生,逐渐地化作了一种叫做野心的东西......

有道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且看李承乾扭曲心态肆意妄为,再看侯君集投其所好暗中怂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