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追星逐月 > 第四百五十八章 宁王朱权

追星逐月 第四百五十八章 宁王朱权

作者:金日昆仑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9: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景隆率领着五十万大军一路上,浩浩荡荡向北出发。

出了京师,过了长江后,李景隆每过一个大的州县时必作停顿,都督瞿能劝谏道:“兵贵神速,现在已经是秋季,往北走天气越寒冷,燕兵作为北方人,已经是以当地严酷的气候,咱们这些南方兵不太能够适应,应该尽早发兵,早日作战才是。”

李景隆点头道:“瞿大人说的有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更应该充分的做好准备,不能让士兵们挨冷受冻,所以更应该每到一处,当地州府提供钱粮和物资,以保障士兵们能够吃饱穿暖。”

于是大军走得更慢,当地的知州知府知道他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也不敢得罪李景隆,无奈之下,只得给李景龙奉上金银财帛,否则李景隆就癞着不走,甚至纵容士兵抢劫,如果有士兵在当地犯了法,李景隆则表现出爱兵如子的一面,亲自出面解决:“我的士兵是要上战场为国杀敌捐躯的,是要流血流汗的。吃你们点拿你们点算什么呢?就算失手杀了人,那又怎样呢?反正他们会死在战场上,这样的人你们还会跟他计较吗?”

瞿能为此说了好几次,说急眼了,李锦隆便拿起上方宝剑比划着说:“都督是不是觉得这把剑只是个样子,不够锋利吗?”

瞿能气得也没话说,便带着自己的儿子瞿良才及本部五千兵马,独自走在一边,没事儿也不去李景隆的中军大帐,因此李景隆越发的得意起来,越往北走天气越冷,五十万大军也越走越慢,所收刮的钱财却是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朱棣将守卫北平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同时交给他的还有十几万大军的指挥权。

朱棣只带走了三千兵马,跟随他的是蓝月、张玉和朱能。

临行那天,朱高炽劝朱棣多带些人马,朱棣笑着说道:“我这趟出门是去借兵,我如果带了那么多兵马,自己有兵,别人还能再借给我吗?再说了,李景隆走的再慢,也有走到北平的时候,时候你就会发现,哪怕多一个人也是好的。”

“你是家中的长子,我不在的时候你要撑起这个家,明白吗?”

朱高炽眼圈微,红点了点头。

和父亲告别完,朱高炽又走到蓝月身边:“月叔,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帮我父亲借到兵的。只是你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的吗?”

蓝月面无表情的看了看这个身边的年轻人,此人虽然和自己年纪相仿,,从他父亲的关系来看,又比自己矮了一辈,平时对自己恭敬有加,从来不敢忘了礼数。

蓝月虽然从骨子里讨厌朱家的人,但却对朱高炽产生一丝好感,在他残疾的身体中,有着一颗坚韧的心。

蓝月走上前去,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送你八个字,天时地利,奇正相合。”

“你要记住,老天爷只有在你使尽全力、想尽所有办法之后,才会睁开眼睛,你明白吗?”

说完转身离去。

在众多藩王之中,以燕王和宁王的兵力最强大。

但假如这两个王爷之间要比试兵力,那么胜的一定是宁王,因为宁王除了八万甲兵外,还有让燕王朱棣非常羡慕的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严格讲本来只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地名,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冯胜、傅友德、蓝月率领二十万大军突袭庆州,包围了纳哈楚军队,几十万蒙古人投降。洪武二十一年,蓝月在捕鱼儿海大破元军,又导致了几十万蒙古军队的投降。

蒙古人这些接连而来的失败,导致了大兴安岭以东的部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部落只能投降明朝。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在这里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蒙古人称这一地区为兀良哈。

因此当时明朝的北部地区统称为蒙古,蒙古自西向东分别是瓦剌、鞑靼和兀良哈。

朵颜三卫有数万骑兵,英勇善战,这数万骑兵分别分布在兀良哈地区,平时打猎放牧,一有战事可以随时召集。

还有一支部队也称为朵颜三卫。

这支朵颜三卫和前面讲的朵颜三卫有所关系,那是从数万朵颜三卫中挑选出来的精兵,人人可以以一当百,是精兵中的精兵,一共有三千人,就驻扎在宁王就番的大宁城内。

三千精兵和别朵颜三卫不同,他们平时无需打猎放牧,只在城内操练马上马下武艺,由宁王朱权花大笔的银两供养着,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部队。

这支部队的军饷是普通大明士兵的十倍,所以打起仗来战斗力极强。

首领也共有三人,分别来自兀良哈的朵颜、泰宁和福余,每个首领管辖一千精兵。

关外。大宁。

大宁位于北平的北面,在喜峰口外,属于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明初北方军事重镇。

这一天,宁王朱权在自己的王府中来回渡的脚步。

宁王朱权是一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和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同一个年纪,乃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和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差了整整一十八岁。

宁王朱权心事重重,目前的局势令他十分担忧,又无法取舍。

靖难之役刚刚发生时,燕王朱棣曾经向他写过求助的书信,邀请他一同靖难,宁王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之情,别的却只字不提。

造反的事是要杀头灭门的,非不得已不能为之。

然而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所以当大龄总兵刘真率领十万兵马,南下松亭关准备袭击北平,邀请他共同参加时,宁王同样给予了拒绝。

刘真?这老家伙就会做做样子,出门转一圈就得回来,对付自己人是一个好手,打起仗来啥也不是。宁王默默想到,想拉我下水,把我当枪使,你还不够老!

真正令他烦恼的是建文帝朱允炆下了圣旨,要求他立刻起兵勤王。

这是他最不想做的事情。

傻子都能看出来建文帝削藩的决心,搬倒了朱棣他正权就是下一个。

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朱权来回度着步,心中的烦恼不断升级。

就在这时有人来报:燕王朱棣来到城下,请求一见。

“什么?他带了多少兵马?”

“总共三千兵马,且远远的驻扎在离城十里远的地方,此刻燕王朱棣只带了一个随从来到城下。”

“走,带我去看看,看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宁王来到大宁城墙之上,向下观看,果然是燕王朱棣,而且只带了一个随从。

“四哥别来无恙啊,今天如何得闲来到大宁城下?莫非是打猎,走错了道,迷失了方向?”

“十七弟,你就别为难我这个当哥哥的啦,我再在这个城下待一会儿,说不定刘真得到消息,直接过来把我绑了,去京师邀功行赏去了。”

“哈哈,四哥你也有害怕的时候啊,放心,刘真的兵马离这里还有百十里地呢,再说啊,有我在,谁敢跟你动手呢?”

说完宁王,朱权便下令打开城门放朱棣和随从二人进来。

朱棣带着一个随从来到宁王府上,没等朱权嘘寒问暖,说些关心的客套话时,朱棣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哭了起来。

“十七弟,四哥心里苦啊!……”

“有谁放着好好的王爷生活不过啊,想要刨去造反呢?实在是逼不得已,如今朝中,奸臣当道,蒙蔽圣听,居然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北平承宣布政使张炳谢贵来害我……”

“我这也是不得已为之啊……现在是进退两难,骑虎难下……”

“当哥哥的这一次来,一来是向你诉诉苦,见上一面,说不定就是最后一面了……”

“二来也是想请你写封信,向皇帝替我求求情,说说好话,看看能否赦免了我的罪,让我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看着朱棣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痛哭流涕的样子,朱权心中也不免有些心酸。

他心目中的四哥能征善战,英勇无敌之人,因此在塞北地区流传的这样一句话,“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而如今看这个英勇善战的汉子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哭泣,怎能不让宁王朱权心疼呢?

一时间兄弟之情涌上心头,将早前的防备之心冲得一干二净,扔到了九霄云外。

“这样也好,四哥,你且在我这里住上一段时日,我写一封书信,上奏朝廷,请求圣上看在家族亲情的份上,赦免你的罪过,你看如何?”

“固之所愿也,固之所愿也……!”

燕王朱棣再一次喜极而泣。

一旁的蓝月冷眼看着这一切,心中暗暗冷笑,心想朱棣的表演虽然夸张了些,但想哭就哭、哭到眼泪鼻涕横飞这一手绝活,倒是有点像三国时期的刘备,果然有帝王之相。

在朱权眼中,亲情或许是血浓于水。

但在朱棣眼中,亲情只是手中的一张牌。

就这样,燕王朱棣成功的在大宁住了下来,每天和宁王朱权喝酒聊天,醉生梦死的同时,等待着朝廷的特赦令。

而与此同时,蓝月走出王府,来到大宁城内,做着他该做的事情,一切都按原先的计划有条不紊的在进行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