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寻龙迷踪卷一华山惊变 > 第二百一十五章 平静的结束

朱棣看着姚广孝微微一笑,反问道:“少师想要知道什么?”

姚广孝低下头,说道:“微臣不敢,一切但凭圣心独断,岂容他人置喙?只不过,举兵进攻皇城,杀害禁军,这个罪名等同谋反,实在太大了,所以微臣想要知道皇上预备如何处置?”

他很谦卑的把自称又从“贫僧”换回了“微臣”,说明他十分清楚此刻自己的位置,在努力的配合朱棣,从当年那个为燕王出谋划策,被尊为师的道衍和尚,又变回了如今这个皇上的恭敬顺臣,他的这一份聪明,实在是令朱棣十分的满意。

朱棣沉吟了片刻,说道:“你是说淇国公丘福么?”

姚广孝低着头,没有说话。

朱棣的脸上浮现出愤恨之色:“丘福私自调动兵马,本已是重罪了,还胆敢进攻皇城,残杀守护皇城的禁军,等同谋反,实在是胆大包天,是不赦之罪!”

姚广孝一愣,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是准备杀掉丘国公?”

朱棣冷眼看着他,说道:“按照大明律法,的确应当如此。”

姚广孝急道:“丘国公乃是沙场宿将,屡立战功,从军中积累军功一步步坐到如今的位置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此杀掉,岂不可惜?再说了,他在军中声望不低,如果贸然杀掉,只恐怕引起军心浮动,于国不利啊!”

朱棣哼了一声问道:“那么依少师之见呢?”

姚广孝说道:“丘国公虽有重罪,不过念在他此举动机全因担心陛下的安危,并无反意,且从前军功卓著,可以从轻发落。”

朱棣看着姚广孝好一会儿才冷哼道:“人心之所以错,大都由于凡事总是以动机去判定一件事的对错,而非结果,感情影响判断,这绝非法之精神。所以人心不可靠,可靠的只有法纪,以法治代替人治,才是国之根本。”

他说得极有道理,令姚广孝大为佩服,不过他依然尽力劝道:“陛下所言,字字珠玑,这正是法之精要。不过执法者依旧是人,还是难以逃脱人情的影响,况且古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曾提出过,君主应当注重法、势、术三者相结合,才能保证国家昌盛,长治久安,也是金玉良言哪!”

朱棣看着姚广孝,忽然忍不住有些想笑,想不到他为了求情,居然连韩非子都搬出来了,他心里真实的在想什么,朱棣自然十分清楚。

丘福与姚广孝并没什么交情,何况他又是汉王朱高煦一党的,姚广孝自然犯不上这么卖力的为他求情,姚广孝真正想要保的人,只怕是另有其人。

不过朱棣还是打算做个顺水人情,给姚广孝一个台阶,于是语气缓和了一些,说道:“少师言之有理,如果真的处置了丘福,只怕引起军心动荡,于国无益,只不过此事太过重大,一旦宣扬出去,又恐有违大明律法的威严,难以服众。”

他假意沉吟了片刻,才说道:“不如这样,此事虽然重大,不过发生在皇城之中,外面知道的人并不多,朕即刻密令,严防此事外泄,所有知道此事的禁军与内侍,全部换掉,如果有人胆敢泄露半个字,灭其满门。”

“另外,丘福不是沙场宿将,善于打仗吗?那就让他发挥所长去,最近北边鞑靼不太平,就令丘福带着他的那些兵,去驻守北境去,无旨意不得回京,让那些参与此事的将士们,战死边关,马革裹尸,不再追究他们参与谋反之罪,也算是法外开恩了吧?”

姚广孝闻言拜谢道:“若如此,陛下之幸,天下之幸也!”

(根据《明史》记载,永乐七年七月,淇国公丘福奉旨率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真、安平侯李远,领十万精骑北征鞑靼。

同年八月,丘福立功心切,小胜之后一意孤行,轻敌冒进,不待大军到来,以所俘获的鞑靼尚书为向导,只带了千余轻骑追击鞑靼敌酋,误入圈套,中了鞑靼大军的埋伏,千余人全部战死,丘福与众将也被俘身亡。

明成祖朱棣闻讯震怒,决定御驾亲征,并下旨剥夺丘福的世袭爵位,全家流放海南。)

这时姚广孝又

低声问道:“既如此,那么敢问陛下,准备如何处置另外一个人?”

朱棣看起来似乎一愣,反问道:“谁?这件事还有别的其他人吗?”

姚广孝反倒是一愣,脱口而出道:“那便是户部尚书,夏原吉夏大人哪!”

举兵攻击皇城,此事原本就是淇国公丘福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共同谋定的事情,这一点朱棣肯定是一清二楚的,怎么到了此刻,他却好像全不知情了?

朱棣的脸上十分平静,看上去没有丝毫的波动,悠悠的问道:“怎么,此事与夏原吉有何干系?”

姚广孝低着头没敢再说话,他正在暗自揣摩皇上的心意。

其实他之前之所以力保丘福,正是为了此刻能够保住夏原吉。

丘福是一员沙场悍将,战争年代自然需要这样的猛将,可是到了和平年代,像他这样的人可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更何况此人头脑简单,没什么政治智慧,在朝中无非是被人当枪使,实在是没什么前途可言。

朱棣如此的处置他,除了法外开恩之外,其实也是把他放到了他最为适合的位置上,去发挥他应当发挥的作用,无可厚非。

而夏原吉则不同,在当下的关头,尤其是如今天下思定,急需休养生息的节点,朝廷实在是需要像他这样既忠直又能干的干吏啊!

自从夏原吉主持户部以来,朝廷这几年连连富盈,国库充实,这几年的几场大灾,朝廷为了赈济灾民,加上朱棣为了讨好武当派,动用三十万军民为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庙宇,这些庞大的支出先不谈,单单就是准备迁都北平,兴建北平的新皇宫,这巨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夏原吉的出色才干,调配得当,只怕很难能够支撑下去。

所以为国家朝廷计,无论如何姚广孝也要保住夏原吉,所以他才会力保淇国公丘福,如果丘福得到开恩从轻发落,那么夏原吉自然也就不会被牵连得太重。

可是现在朱棣的样子,却似乎对于夏原吉参与攻击皇城一事毫不知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姚广孝有些吃不准,一时之间不敢多言,只能暗自揣测皇上的心思。

朱棣见他不说话,微微一笑,说道:“夏原吉这么个老实巴交的人,能有什么坏心思,他还能与丘福他们合谋不成?据朕所知,半月以来,他几乎是日日都要去午门前求见朕,他出现在那里并不奇怪。”

“所以,丘福的事情只是他私自调动兵马,一人所为,夏原吉不过是恰逢其会,凑巧碰见了而已,因为担心朕的安危,才会奋不顾身的进入皇城,这样的人并无过错,少师又认为朕应当如何处置于他?朕又有什么理由要处置于他?”

最后,他感慨的长叹了一声道:“夏原吉爱我!”

(明成祖朱棣说“夏原吉爱我”的典故,出自于《明史》,永乐十九年,朱棣欲御驾北征,召见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征求意见,几人众口一词,推说钱粮不济,准备不足,而且圣体欠安,不宜动兵。

朱棣大怒,认为是他们筹备不力,将几人下狱抄家,方宾因而惧怕自尽。永乐二十年开始,明成祖几次出征都无功而返,空耗钱粮兵马,到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于出征途中病危,回想起先前夏原吉之言,对左右说道:夏原吉爱我,之后便溘然长逝。之后太子下令释放了夏原吉,闻知成祖死讯,夏原吉哭倒在地。

之后夏原吉向太子建议,罢兵休战,积蓄国力,废止郑和出使西洋等数条,太子均一一接纳。

笔者此处引用此典故,乃剧情所需,并非真实发生,请勿对号入座。)

姚广孝闻听此言,不由大喜,他的本意原本就是要力保夏原吉,如今虽然朱棣用一种近乎无赖的方式为夏原吉开脱,不过到底他已经得偿所愿,自然是深深拜谢。

其实他心中也明白,朱棣如此处置这二人,大事化小,其实也有他的苦衷。

众人皆知,丘福乃是汉王朱高煦的人,而夏原吉的背后,则是太子朱高炽,倘若朱棣严惩了这两人,那么对于他们背

后的这两兄弟,朱棣应该作何处置?

太子与汉王之间的党争,原本就是朱棣最为得意之作,若是因为此事导致朝堂之上的平衡被打破,朝局动荡,朱棣失去了对朝臣的掌控,这岂非是得不偿失了?

这样的蠢事,朱棣才不会干呢!

不过丘福竟然能够在京城擅自调动军队,这实在是太危险了,他绝不能留在京城,因此朱棣只处置了他一人。

而对于夏原吉,这个人性格直率,朱棣一眼就能看穿他的心思,用起来也很顺手,这样的人才,的确难得,朱棣对他网开一面,也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这样的结局,无风无浪,汉王平静,太子平静,皇上平静,朝局也平静,皆大欢喜。

姚广孝暗自松了一口气,一直为夏原吉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迟疑了片刻,他忍不住又开口问道:“你那么,关于此事的其他人,不知陛下准备作何处置?”

朱棣一怔:“其他人?还有谁?”

姚广孝说道:“比如西北边境的小侯爷宋琥,他麾下的十万边军的异动,还有肃王朱楧的隔岸观火,按兵不动。”

朱棣望着姚广孝,心中暗自有些吃惊。想不到竟然连这些事情,全都逃不过姚广孝的法眼。

看起来他倒真的是身在寺庙红尘外,却能知天下之事,这“黑衣宰相”之名,果然是名不虚传。

朱棣摇摇头说道:“宋琥的奏章里写得很清楚,这只不过是边军循例正常调动而已,没什么好奇怪的。再说,如今边军已经回归原驻地,并无异状,朕为何要处置他们啊?”

顿了顿,朱棣才继续说道:“何况,他们此举不过只是为了保一个人而已,与这里的事情丝毫无关,朕又有什么理由去处置他们?”

姚广孝明白了,他脱口而出道:“他们是为了那个叶……”

他刚说出一个“叶”字,立时醒悟,马上住口不言,可是朱棣那阴冷的目光已经投射了过来,他赶紧低下了头。

不过想想,既然已经说出来了,索性就问到底,姚广孝接着问道:“微臣听闻那位宋小侯爷与这个人一直不和,自小便是对头,之前又曾经出了兰州围城那么一档子事情,他们应该相互敌视才对啊,怎么会如今会忽然动兵来力保他呢?”

朱棣阴冷的目光渐渐转变了,变得若有所思起来,叹道:“是啊,这一点朕也觉得奇怪。只不过这世上的人,难为知己难为敌,敌友之间的这种事情,原本就难说得很。”

难为知己难为敌的道理,姚广孝当然明白,这世间大多数时候,敌人往往要远比你的朋友更加的了解你,而亦敌亦友,甚至化敌为友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了。

朱棣看着姚广孝,忽然有些不愿意再让他这么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下去了。

要是再追问下去,其他人,还有什么其他人?

汉王朱高煦暗中派人去蜀中剑门卫所,阻挠调兵,算不算是其他人之一?

那么朱棣应该对他如何处置?

关键在于,他是如何得知自己此行的目的会是针对蜀中唐家堡的?再继续追查下去,这其中又会涉及到什么人?

这些事情,朱棣想想都觉得头疼。

如今王全已死,失去了一个左膀右臂,自己的计划也已经失败了,他已经感觉到很累了,不想再继续这么折腾下去了。

朱棣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就让这件事这么结束吧。

姚广孝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他恭谨的告退了。

闻弦歌而知雅意,他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

他和蹇义一样,都是聪明人。

皇帝的身边需要这样的聪明人,就如同同样需要夏原吉这样的能干的人一样。

姚广孝走了。

朱棣独自站在谨身殿外,抬头看着天下变幻莫测的云彩,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看起来一切都结束了,平静如常。

可是,当真能够如此的平静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