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寻龙迷踪卷一华山惊变 > 第八十三章 近乎妖的僧人

寻龙迷踪卷一华山惊变 第八十三章 近乎妖的僧人

作者:唐家太公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6: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南京。

太子宫。

太子朱高炽挪动了一下肥胖臃肿的身躯,望着恭恭敬敬坐在下首的户部尚书蹇义,心里对于他的忽然造访略略感到有些意外。

蹇义作为父皇朱棣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之一,他的地位在朝堂之中举足轻重,因而朱高炽对于他还是十分了解的。

自从父皇登基称帝以来,对他一直便是委以重任,青睐有加,除了他的能力的确超群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聪明了。

他为人圆滑,在风云变幻,波涛诡谲的朝堂之上,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方方面面的势力都应付得游刃有余,面面俱到,甚至于连出了名骄横跋扈的汉王朱高煦,也不想轻易得罪于他。

这样的头脑和手腕,不仅令得他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十分稳固,而且也为他赢得了“老狐狸”这样一个并不太好听的称谓。

不过太子朱高炽并不怎么在意,即便这个蹇义再是如何的狡猾,他也从来未曾对其有过丝毫轻视之心,因为他的心里清楚,在当初他与汉王朱高煦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之中,正是这个为首的蹇义,以及他身后所代表的一众文官们,在坚定的力挺他朱高炽成为太子。

然而,汉王朱高煦虽然在太子之争中落败,却并不甘心,仗着父皇对他的恩宠,仗着当初靖难之役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仗着他在军中的声势,更是频频作妖,甚至于在父皇赐予封邑之后,竟然长居南京城中,拒不就藩,耍起了无赖。

可是令人大感意外的是,父皇对于朱高煦的这样各种无赖行径,竟然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认方式,甚至于还为汉王在南京城中修建宫殿,还应其所请把自己身边的天策卫赐予了汉王作为他的卫队。

这样的殊荣待遇,即便是皇子,也是从来闻所未闻,于是朝野之中流言蜚语满天飞,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当初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在被建文大军团团围困之际,幸得朱高煦领军赶到相救。

当时朱棣曾经抚其背,鼓励他奋勇冲杀,并以今后太子之位相许。朱高煦得此鼓舞,英勇非常,浴血冲杀之下,果然救得朱棣脱离了险境。

可是如今,同为嫡子,因为长幼之序,成为太子的却是他朱高炽,这让朱高煦感到非常的不满,而父皇如今食言而肥,对他也是心中有愧,因而才会对于他的种种行径听之任之,并不加以惩戒。

说实话,对于这种说法,朱高炽其实从心底是有一些相信的。

对于父皇,对他的这个弟弟,他一直还是比较了解的。

战场之上,生死存亡皆在瞬息之间,依照父皇的性格,完全有可能真的说出这样的许诺来,这一点也不奇怪。

然而到了最后,因为一众文官们的支持,成为了太子的却是他朱高炽,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这件事情别说他汉王朱高煦,就是无论放在谁的身上也是很难以接受的。

于是这几年来,汉王朱高煦和他那些爪牙们,对于当初支持朱高炽成为太子的那些文官们更是屡屡兴风作浪,尤其是为首的内阁首辅解缙和黄淮之流。

先是几年前忽然引发了京城之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了,却导致太子东宫的所有官员全体被罢免下狱,连伸手皇上信赖的解缙也因为受到了牵连而被外放,离开了京城。

而一年多之前解缙被外放不久,忽然被捕下狱,如今还关在诏狱之中,就是活生生的明证。

汉王朱高煦成为太子之心不死,这朝堂上的腥风血雨就一刻也不会停歇。

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风雨之中,蹇义的地位却依然屹立不倒,连汉王朱高煦和其手下所笼络的那帮子奸险小人,也丝毫不敢打他的主意,这不能不说蹇义的政治头脑的确是非常的厉害。

首先,他虽然支持朱高炽成为太子,并且一直暗中助力其保住太子之位,明面上却从来也没有对此发表过任何言论,一副事不关己,置身事外的样子。

在私底下,他与太子之间的交往更是几乎没有,连这太子宫若不是奉了皇命,他也是从来也不踏足,泾渭分明,这让别人想要借机攻击他,也找不到丝毫的借口。

然而今天,蹇义竟然登门拜访来了,而且他并非是奉了皇命而来的。

这令得太子朱高炽难免感到非常的意外。

原本他想,蹇义的来意或许是为了营救还关在诏狱之中的解缙,而来与自己商议的。

毕竟,蹇义与解缙之间的私交一向不错,入籍老友蒙难,他想着要出一份力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蹇义坐下来开口的第一句话,就令得太子朱高炽更加的意外了。

他想要求见的人其实并不是自己,而是另外的一个人,姚广孝!

太子少师,资善大夫,道衍和尚姚广孝。

提起这个人来,就如同提起了太子朱高炽心头的一片阴影。

如果说蹇义是当今朝堂之上的“老狐狸”的话,那么姚广孝就已经成了精了,而且,近乎妖。

传闻姚广孝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家中世代为医,颇有些名气,然而,他却从来也没有想过要继承家中的衣钵。

在前元至正八年的时候,从小接受儒学教育,饱读诗书的他年方十四岁,却忽然对于佛学有了浓厚的兴趣,竟然在苏州妙智庵剃度,出家为僧,法号道衍。

后来却又对道家有了兴趣,师从于当时有名的道士子阳子常应真,学习各种阴阳术数。

因而姚广孝精通三教,与当时有名的儒释道三家学术领袖人物,如同王宾、高启、杨孟载之流,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洪武八年,年已四十岁的姚广孝应召来到京师,参加礼部按照太祖皇帝朱元璋授意所设立的,针对精通儒学的僧人的选拔。然而最终,姚广孝却没能被选为僧官,这大约对于自视极高的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七年之后,马皇后病逝,太祖朱元璋召天下有名望的僧人前来与诸王一起在灵堂上诵经祈福。姚广孝借着这个机会结识并且相中了当时的燕王朱棣,他们相谈甚欢,甚至于姚广孝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臣奉白帽著王”。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朱棣当时为燕王,王字上面加一个白字便是皇帝的皇,这显示了姚广孝神通广大,当时便看好朱棣将来会登基称帝。

不过这一说法多见于野史,而且当时诸王之中,朱棣的实力并非如此超群,姚广孝未卜先知未免太过不合情理,多半为后人所杜撰了。)

之后姚广孝便随同燕王朱棣前往藩地北平,成为了庆寿寺的住持,并且经常出入燕王府,成为了朱棣最主要

的谋士,朱棣对他也是非常看重,言听计从。

在他的建议下,朱棣整顿藩地,积蓄粮草兵马,实力一跃而成为诸王之中最为强大的。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即位,听从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之策。诸王之中周王、湘王、代王、齐王等接连获罪下狱,被废除了藩地。

形势日渐紧急,姚广孝急劝燕王朱棣准备起兵,朱棣还很犹豫,说道:“民心向彼,如之奈何?”

姚广孝斥道:“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由此令朱棣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次年六月,建文帝安插在燕王身边的人告发燕王谋反,建文帝密谋抓捕朱棣,铲除燕王一党,幸得当时负责北平城防的张信冒死密告,于是朱棣决定提前起兵,以“靖国难,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临出兵之际,忽然狂风大作,将王府的檐瓦吹落,摔得粉碎。此为大不吉之兆,于是朱棣脸上变色,再度犹豫不决。

这时姚广孝奋而说道:“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王府的青瓦掉下来摔碎,这是预示着殿下即将要用皇帝才能用的黄瓦了。)

于是朱棣再无疑虑,留下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亲自率领大军出击。

同年十月,燕军主力进取大宁,建文军主帅李景隆乘机领军十万偷袭北平。

燕军回援不及,眼看北平城危急。北平城上下齐心,拼死抵抗。姚广孝更是献策,令兵士往城墙上浇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整个北平城池变得如同一座冰城一般。

李景隆的军队面对滑不留手的冰墙进攻受阻,围困多时却难以攻破城池。

此时燕王朱棣带领军队回援,姚广孝又在夜间下令用绳索将兵士吊下城去,与燕王援军里应外合,大破李景隆的十万大军。

之后几年间,燕王的北军与建文帝的南军之间一直互有胜负,毕竟是以一隅敌全国之力,虽然朱棣屡次击败南军主帅李景隆,但自身消耗也很严重,道后来强弩之末,围困济南城三个月却难以破城。

其后更是在东昌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即英国公张辅的父亲,张胖子的祖父),连朱棣自己也陷入重围,侥幸逃生。

此战之后,燕王军队士气低落,连朱棣自己也一度失去了信心,甚至想过与侄儿建文帝议和。

而姚广孝却坚定的主张燕王朱棣应该继续进攻,在他的极力劝谏下,朱棣重新鼓起勇气,再度出兵,大败南军主将盛庸,并且接连取得了淝水、灵璧之战的胜利。

这时姚广孝派人给朱棣送信,告诉他切记不可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该集中兵力,直取南京,南京守卫薄弱,势必成功。

朱棣采纳了姚广孝之策,连胜之后不去攻打城池,而是全军急速向着京师进发,终于在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朱棣称帝之后宣布建文帝非法,废除其年号,仍然沿用洪武的年号),燕王大军渡过长江,进入南京。

建文帝**(一说失踪),靖难之役终于以朱棣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纵观这个靖难之役,姚广孝的影子一直贯穿始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朱棣的胜利,更是他姚广孝的胜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