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江湖尘事 > 第三十三章 洞中惊魂

江湖尘事 第三十三章 洞中惊魂

作者:江南剑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2: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奇怪的是,此人对伏缨的话还是一个字都不肯回答。

伏缨推测,他若是道观的人,负责在这里看守,见到自己这陌生人,早该发出警示了,再不济也该因自己而露出敌意,可是此人除了挣脱一下伏缨的一抓,其余便和一尊泥塑木雕没什么区别。

诡异之地见到诡异之人做出诡异之事,伏缨只觉得后脖颈冷飕飕的。

伏缨尝试着在那人眼前挥了挥手,正常人见到别人伸手出来,眼睛总会下意识地闭上,但是这人毫无反应,伏缨推断此人是没有了意识,他猛然想起锦鲤帮帮众说过的活死人,看来,这种情况多半就是活死人的样子。

若是服食了丹药后变成这种活死人,显然说明了丹药有毒,道家修炼丹药,为的是延年益寿增强体魄,想来谁也不愿意变成这样死不死活不活的。

想起这些人大都有家室妻儿老小,很多人都是家中顶梁柱,却被上清观的妖道给变成这样,伏缨心中就气不打一处来,他转身就要去找那些妖道问个明白。

就在他转身之际,伏缨忽然想到,不对,若是这样,丹药炼制失败,那么上清观的怎么会将这同一种丹药给不同的人服食?一个人的服食就足以证明丹药有问题,每多用一个人服食,就多需要一名壮丁,也就增加一份风险,这些道士不可谓不知,可是他们宁可冒险行事,岂不说不通?

想到这里,伏缨心中隐隐有了一种可怕的结论,那就是丹药没有炼制失败,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但这些人都成了失去神志的木偶一般,不,他们连木偶也不如,木偶还知道动弹,他们却一动不动,道士这么做,为的是什么?

而整个山洞中只有这六个服食丹药的人,那么其他的人呢?

真像他推测的,都因服食丹药而毙命,即使这些人被焚烧了,也总有残骸留下,所以要想证明这一点,就要找出死去之人的残骸,如果找不到,那么这些人便有还活着的可能,数十人并非少数,这些人如果还活着,又会在什么地方?

其实就算是掩埋残骸一事,在别处或者还容易,在这满山皆是山石的庐山上,要掩埋几十人的残骸,可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若说是丢弃在一个山洞中,倒还说得过去。

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伏缨决定还是先耐着性子等候,至少在这山洞中的六个人将会何去何从,伏缨可以查探明白。

想到这里,伏缨又悄悄离开了这里,而洞中这六名失去神志之人就这么直挺挺地站着,对伏缨的离去连一点反应都没有。

从井中离开后,伏缨检查了一下,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这才又在上清观左近查探有没有死后又被焚烧的无辜之人的骨灰之类,但是他寻找了好久,一直到天色发白,都没有找到一点线索,只得先离开了这里。

清晨,伏缨下了庐山,在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伏缨吃了一顿饱饭,然后买了一些干粮和清水,又回了上清观那座山头,找了隐蔽处潜伏起来,他认定了山洞中六人去向能够决定其他所有人的去向,因此他耐着性子,做足了查看明白的打算。

可是,上清观中道士的表现却有些古怪,一连两日,道观中的道士都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的举动,唯一扎眼的,还是那九座鼎炉,日夜焚烧不停,每夜伏缨在观主从井中出来回去休息后,他就在道观附近寻找可能的抛洒骨灰尸骸之处,却始终一无所获,但伏缨却心中渐渐放下心来,没有尸骸,那么那些人多半未死。

死毕竟是一种无法挽回的罪恶,若是这些人还活着,无论遭遇了什么,都还有拯救的可能,这些人的亲眷还在家中等候着他们。

然而这些人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

这几日伏缨留在山头上查探,也感到有些疲倦,他不敢深睡,怕这些道观中的道士们会在他熟睡之际,将山洞中的六人带走,再加上每天夜里伏缨到上清观附近自信查探,再强健之人,也有疲倦之时。

转机发生在第三日,这一日鼎炉中的丹药似乎练好了,竟破天荒地停了火,身穿黄色道袍的观主带着几个人一个鼎炉一个鼎炉的查看,等到鼎炉冷却下来后,他们从鼎炉中拿出不少丹药出来,装到一个葫芦当中。

除了这件事,还有一件事是江沙帮的人又送来两名壮丁,以供道士试药,伏缨在暗中看到了那天见到的一年长道士和一年轻些的道士下入井中,来到半里地外的山洞另一端接待了他们,他们将两名壮丁送入山洞,给了江沙帮一些银票,然后江沙帮的帮众随即离开。

伏缨知道这两人恐怕就要被送去试药,他不忍再看无辜之人被丹药残害,正准备跳出来指责他们的恶行,却又看到原来山洞中六名失去神志之人被几名道士从山洞中驱赶出来,然后带着他们向山下行去。

这么一来,伏缨只得先打消拯救那两人的念头,而是跟在了这些道士身后,要看看他们会将这六人押送到什么地方去,只要知道了这六人被送到何处,那么其他的失踪之人,也都会有了着落。

两名无辜之人的性命虽然重要,但伏缨无法分身,他权衡利弊后,觉得数十人的下落总胜过两人,孰轻孰重显而易见,所以他只能先跟着这六人的去向查去,同时心中盼望那两人不会这么快就被喂下丹药。

押送六人的也是六名道士,算是一人看守一个,一行十二人慢慢走下山去,伏缨一路跟随,他看得出那六名失了神志之人十分驯服,似乎连一点主见都没有,就算是驱赶骡马前行,有时候骡马还会有些脾气,可是这些人之顺从,令伏缨想起了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所制作的木牛流马。

若非是木头人,怎么会连一点意识都没有呢?而且这些人似乎也并不需要休息,途中这六名道士觉得疲倦了,在一旁的石头上坐着休息,这六人也只是在旁边乖乖地站着,一动不动。

伏缨在山洞中见到这六人时,这六人就是站着的,若是从那时候算起,到如今,这些人已经站了三日三夜,难道这些人服食了丹药后,连一点疲倦都不会有么?

下了山后,六名道士仿佛怕惹人注目,所以专挑荒郊野地人迹罕至之处走,伏缨只分辨的出这些人行走的方向是往东南,具体却不知是什么地方。

距离九江府不远有一片大湖,是为潘阳湖,六名道人带着六名失了神志之人来到湖边,找了一条渡船,十二人一同上船,看样子是准备渡过潘阳湖,往对岸而去。

潘阳湖湖面宽数十里地,若是被这些人撇下,到了对岸后,他们不知会走向何处,还如何寻找?伏缨眼见左近再无别的船只,只得行险,他不顾道士和船家对他的疑心,从一旁的树林中冲出来,对船家喊道:“船家,不知道能否捎我一程?我往湖对岸有急事。”

这船家的船乃是条渔船,船舱宽阔,十多人上了船也不见局促,多带上伏缨一人本也没什么,但这船家显然是和道士相识,且听从他们命令,因此不便做主,只去问这些道士。

伏缨醒悟,这船家多半已经被道士给收买了,否则常人见到这六位失去神志之人,定会露出惊诧的神色,但这船家显然运人运惯了的,对这些诡异之事视若无睹。

一名道士显然不想节外生枝,便想出言拒绝。

伏缨见状抢先说道:“我看诸位都是有道之士,还请仙长们行个方便,我这里有十两银子,愿意作为船资,还望应允。”

十两银子不在少数,船家的这条船也不过值这么多,伏缨许以重金,反倒惹起了道士的怀疑,一名道士问道:“你出这么多的银子前往对岸,不知道究竟有什么急事?”

伏缨胡诌道:“在下受到家中急信,说景德镇沈大户的幼女要跟我定亲,限我两日内归家,否则迟恐生变,人都说沈大户的这位女儿貌美如花,且嫁妆丰盛,提亲之人不在少数,还有不少条件比我好的官家子弟,偿若我去得迟了,这门亲事被外人横插一杠子,我岂不空留终身之憾?因此非要着急过去相亲不可,还望几位仙长行个方便,在下感激不尽!”

听到伏缨说是要和人结亲去,而结亲之人又是身家丰厚的美人,所以才愿意出重金商船,几名道士都有些将信将疑,几人商量一番后,似乎觉得这十两银子不是少数,不如就捎他一程,大家都有好处。

其实伏缨的理由也有经不起推敲之处,但这些道士显然缺少江湖经验,虽然他们对伏缨的话还未能尽信,可是想着他们这么多人,伏缨不过独自一人,便放下了戒备,一名道士对伏缨道:“我们捎你一程也无不可,可是你必须老老实实待在船舱中,不能惹事才行。”

伏缨大喜,他心道,只要你们肯让我商船,什么事不好商量?但上了船之后,老子又岂会听你们的摆布?表面上伏缨自然做出诚恳的样子道:“放心,我这人一向尊重有道之人,有几位仙长在此,怎会惹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